靜坐之道|禪修「姿勢、進食」

2020-12-23 重樓逾陀

禪修準備工作(三)

續上篇:靜坐之道|如何選擇禪修的「地點、時間」

01禪修【姿勢】

姿勢的重要性在於它能預防生理上的問題,譬如不適、疼痛、血液循環不良、頭痛、背痛 或是頭暈。良好的姿勢能促進血液循環以及調理身體機能。一連坐了幾個小時的人可能會感到麻痺與疼痛。行禪便是佛陀針對這個問題所開的藥方。正因為如此,有一些人寧願選擇行禪。

佛陀所採用的禪修姿勢又被稱為蓮華坐。當你採用這個坐姿時,你人坐在地上,先將右腿至於左大腿上,然後再把左腳置在右大腿上。你應儘可能挺直背脊及頸部,不過如果發覺這個坐姿不舒服的時候,你可以稍微調整一下姿勢來讓自己坐得舒服一點。重點在於不要誘發不當的疼痛和不適,因為它們會分散內心靜定的力量。我們應當放鬆。不過,像這種坐姿對於沒有受過訓練的人來說很難照著做,因為它一定會伴隨著麻痺與疼痛。半跏坐應該會較容易採用。採取這種坐姿時,把右腳放在左大腿上。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種坐姿應該要比蓮花坐要來的舒適。將右手掌放在左手掌上,兩手的拇指尖輕輕地相觸。

02禪修【進食】

事實上在食物方面並沒有硬性的規定,不過我們在靜坐時段前,尤其是晚上的時候,最好不要吃得太飽。如果你在靜坐前吃得很撐的話,可能會感到不適。這也就是為什麼佛陀會勸勉僧眾以及受持八關齋戒的人要過午不食。

有一些人以為佛教徒應當持素而不應該吃肉。佛陀所說的法並沒有包括這一條戒。不過,有心吃素的人可依個人的喜好去實行,因為這並不是教義的規定。

對於在叢林或是墓地修習靜坐的人來說,他們最好避開某些肉類以防它誘發某些動物的不當反應;它們的本能或是嗅覺的靈敏度之高往往會聞味而至禪修者身邊。

在﹁穆提讀本之二﹂中說道:

﹁當一個堅守原則與教條的人依照自己的意志行事時,他無法進入禪定的境界。要想靜坐冥想,自由是不可或缺的。並非先有禪修,然後才有自由之果;自由—捨棄世俗的道德與價值觀—是禪修的第一步。它並不是一個社交活動,可供許多人參與其中以及為眾生祈禱。它是獨一無二的,而且總是超越了社會操守的範疇。因為 真理並不存在於意念之中,或是在我們的意識所整理歸納出來所謂的﹃真理﹄中。徹底放下這種思考模式正是禪修的積極面。﹂禪修是永無止境的變遷。

唯有我們的心靈非常開放時它才會翩然降臨。打開心靈的並非是思想之鑰;給內心安全感的也不是智識;不過當心靈如萬裡無雲的天空般開闊時,禪定便會在你不經意時不請自來。不過你永遠不能看守它,保留它,崇拜它。如果你這麼做,它便不會再出現;當你憑著意志行事時,它也會離你而去。在禪修裡,你一點也不重要,你完全沒有立足之地,它的美而是在它本身,和你無關,你也無法加添一分一毫。別冀望在望向窗外時趁它不注意時攫取它,又或是坐在陰暗的房間裡等待它;它只有在你不在的時候才會出現。

#靜坐之道#

相關焦點

  • 靜坐之道|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
    靜坐,唯一之道(七))靜坐,唯一之道(八)佛說:「沒有一個敵人的殺傷力比得上我們的貪念、嗔恚以及痴念」。一旦我們成為內心的主人,我們便能擺脫如上的負面念頭,也就是種種讓你我不滿人生的想法。內在的敵人比外在的敵人傷我們傷得更深。我們受更多的苦全因內心生起了擔憂、敵意以及煩躁的情緒,所以我們應該憑藉專注力及領悟力來勉力克服它們。
  • 唯一之道(六)靜坐的力量
    靜坐,唯一之道(五))靜坐,唯一之道(六)︻靜坐的力量︼克裡希那穆提,一位傳奇性的靈性導師,給靜坐冥想闡明了定義。他說: ﹁冥想靜坐並非遁世之舉;它不是一種孤立及自我封閉的行為,而是對世間和其運作方法的全盤了解。外在的世界所能提供給我們的不外乎食物、衣服和棲身之所,以及參雜劇苦的聲色之娛。對冥想靜坐來說最重要的是意念和心靈的質地。這並不是指你的成就,或是你宣稱你所證得的,而是一顆清淨無染及柔軟的心靈。透過放空一切便能進入光明的境界。
  • 七日入禪第二天,靜坐姿勢訓練
    第二天訓練項目:禪修中靜坐的姿勢及注意事項一、靜坐的姿勢初學靜坐者,即應養成正確的靜坐姿勢。最好的姿勢當然是七支坐法,這需要有一個訓練過程,才能夠達到輕鬆盤腿靜坐,不過剛剛開始時,也可以採取自然坐式。雙跏趺為最佳之坐姿,全身重心不偏不斜,最安穩持久,容易大種入身有持身感覺。若雙跏趺感到困難,可採單跏趺,左足在上或在下均可,兩足可互相調適。若單跏趺亦感困難,可採如意坐,即一般所謂散盤,兩腿相互交叉,如意而坐。
  • 一定要靜坐
    靜坐實用手冊護法法師   主講  林杏嬬 整理涅槃的高速公路我與我的靜坐開示靜坐法要經行方法靜坐與喜悅之路內觀禪修法內觀禪修法 一定要靜坐 每次我介紹自己說:「我是山地人」,大家以為我是原住民,但是穿衣服不一樣,不曉得從哪裡來,每個人臉上都露出微笑。
  • 靜坐之道|禪定是思想的寂滅,「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佛陀的忠告是:「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當你看見任何事物時,不要去執著它,但是請用心念去開展對因緣和合的萬法真如本性的真知灼見。)請用覺照的心從事物本身的角度來觀看萬法。畢達哥拉斯被問及哲學家的定義時,他提到類似以下的說法:「當所有人被邀請去赴生命的餉宴時,有些人赴宴是為了享樂,有些人是為了追求名利,而還有一些人只是去當旁觀者。這些人便是哲學家」。這話的意思其實是指哲學家不耽溺於浮華人生。他是從一個置身度外的客觀的角度來觀察人生。 心念會受外在的事物以及刺激的幹擾。
  • 靜坐冥想,虛極靜篤,要蓄積足夠的能量才能去「爭」
    輕輕地閉上眼,緩慢、深透的呼吸,仿佛一下到了另外的時空,自己靜坐在這裡蘊養,……靜,在《說文解字》中是「自審內省」,與靜坐冥想很契合。在夜晚,反觀自照,修復身心能量。靜下來,身體不再消耗外洩,氣血調和,心神安寧,這就是最好的自然療養了。虛極靜篤。在靜坐冥想中可以很好地體驗到,虛極中那股靜篤之力,強大的能量。
  • 禪修靜坐的「七支坐法!」
    所以想要安心,在初學者認定禪修靜坐,或打坐對自己有幫助,就安心的修習,開始就不要去追求什麼境界。越是追求,你心中就越有雜念。上一文章我們簡單的說「戒、定、慧」三學的 重要性,以「戒」為最初的第一個步驟。這個「戒」大家不要總想像成佛教的「戒律,」這個「戒」主要的目的是從生活中的行為習慣改變,如此一來在打坐「修定」中不會產生身體上的不安。
  • ​觀心、陪心 | 靜坐與喜悅之路
    靜坐實用手冊護法法師   主講  林杏嬬 整理涅槃的高速公路我與我的靜坐開示靜坐法要>  今天靜坐的方式,要清楚、平靜地吸氣吐氣,觀照呼吸生起、存在、消滅的過程。如果心跑來跑去不想回來的話,用「我陪著你」的態度看住它。有一天,這個心也會不好意思,心會告訴你:「我也陪你。」就開始聽話。能夠做到這樣的話,煩惱都解脫了。  所有煩惱是假的,你們有沒有感覺?所有煩惱、念頭、問題都是假的,沒有一個真的。如果你們有真正的苦惱,可以給我,我付錢買真正的苦惱,一個苦惱賣一百塊錢,要不要賣?你們有幾個真正的煩惱?不妨整理出來賣給我。
  • 禪師教你在禪修靜坐時如何調息念「阿彌陀佛」聖號
    而禪修靜坐中淨土宗的念佛法門,是收攝萬念,最易下手,且最為穩妥的一種方法。這一法門以深信、切願來執持一句彌陀聖號為綱要,不但下手簡易易學,隨時隨地提起就可以修行,便於任何人的學習,而且即淺即深,能圓攝一切法門。我們念一句彌陀聖號,若能至誠懇切,驀直念去,不管妄想紛飛,一念提起則一念覺,念念提起念念覺,久而久之純熟自然,就能使煩惱妄想潛移默化。
  • 一篇深度好文,幫助您了解什麼是禪修
    家中掛的書畫,很代表了我父親一生的核心思想,讀中學時,家中客廳懸掛的屏幅對聯,一是拓印的八幅諸葛亮的「前出師表」。還有出自於湖南長沙嶽麓書院的「是非審之於己,毀譽聽之於人,得失安之於數」,漢朝董仲舒的「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無取於人斯富,無求於人斯貴,無損於人斯壽」。
  • 「靜坐」身體疼痛不適該怎麼辦?身心疲憊時,無法投入禪修怎麼辦
    【問答環節】問:靜坐身體疼痛不適該怎麼辦?答:因為有了身體才會有肢體的不適,這是自然的現象。我們要接受它,忍住它,若真的難受就換一換姿勢。疼痛也是無常的,是自然現像,我們別對它作出過度的反應。當我們可以有智慧地生活,就不會對自然現象起過度反應,因此我們要訓練自己與痛共生,如此,我們就能順其自然。這就是佛法的實踐。問:如何在晚間的禪修保持警覺?
  • 靜坐10分鐘=熟睡7小時
    打坐,是禪修的一種方式,又稱禪坐、靜坐(西方稱冥想)。在禪修中,人的身心會達到平衡,也就是身體和心理會發生變化,從內分泌的協調到身體及精神的清淨。野豬隊在黑暗的環境中等待救援,通過打坐身體和精神的清淨對他們保持冷靜、保存體力至關重要。這也是為什麼,野豬隊12隊員和1名教練共13人,在僅有一點點食物的情況下,能在洞裡堅持10天。
  • 誦「藥師灌頂神咒」癌症出現奇蹟
    許多的不幸,心靈上的痛苦,在需要獲得解脫之道時,我希望借著「佛學中的禪修」而有所幫助,經過將近十年的禪修,在我剛好六十歲的時候(也是步入晚年的時候)卻得了人見人畏的癌症,現在已經過了五年,我的健康逐漸進入佳境。在狂風暴雨、生命絕望的階段,一次又一次我都平安度過了。
  • 禪修靜坐,初學打坐四個字很重要!
    而在中國,除了道家,佛家的禪修靜坐,近年來受到了越來越多人關注。那麼,剛開始禪修打坐的人,我們最為重要的是學習哪些方面呢?其實並非盤腿功夫上,而是我們應該從自心中去領悟。本文大茶經就來分享禪修靜坐,國學大師南懷瑾給初學打坐者的兩個建議,其中四個字很重要!說是初學者的兩個建議,其實這兩個建議在禪修者看來非常重要。
  • 打拳、臥禪、行禪——正念禪修的新理論「餅乾模型」
    打拳、臥禪、行禪——正念禪修的新理論「餅乾模型」首先是「共通教學」,包括步驟一至四。早上以放鬆身體及精神為主要;午膳後安排行禪,幫助消化(也防止長肚腩,哈),之後才靜靜午休。經過半天的放鬆及休息,大腦應已回復較正常的運作。
  • 解脫之道|禪定給予心靈莫大能量,加持行者道上精進!
    靜坐之道|禪定是思想的寂滅,「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禪修對於馴服邪妄的心念很有一套。一旦我們認知了善惡皆由心造時,我們便應小心翼翼的審查自己的每一個念頭以及念念分明的覺知一舉一動。我們必須勤於勘查掠過心影的念頭的真實本性。檢視來來去去的念頭本身就是一種禪修。當這個有意識的「我」經常煩躁不安,過度憂慮,或是長期沈湎在悲慟中時,我們的肉體也會開始出現狀況。
  • 用「心」的覺知,抵消抗拒與抑壓的習性,體會「禪修」妙用與功德
    禪修就是「覺知」(awareness)和「舍心」(equanimity)的訓練。當人們缺乏「覺知」時,生活就變得機械化,被周圍的環境牽住鼻子走。當不如意的事發生時,只會煩厭;當如意的事發生時,只會雀躍。將一切的悲喜和周邊的環境變化掛鈎,緊緊地連繫。
  • 禪修實錄(二):呼吸之間連接靈(核心價值)與魂(自我認同)
    禪修就是「覺知」(awareness)和「舍心」(equanimity)的訓練。當人們缺乏「覺知」時,生活就變得機械化,被周圍的環境牽住鼻子走。當不如意的事發生時,只會煩厭;當如意的事發生時,只會雀躍。將一切的悲喜和周邊的環境變化掛鈎,緊緊地連繫。
  • 什麼是「內觀禪」?內觀禪修體驗真的很可怕麼?
    那是因為禪修有更崇高的目的。當我們的禪修逐漸熟穩,自覺也越來越深,我們將發現我們的體驗其實是不切身的,而體驗的起源並非由「我」造出來,甚至沒有一個「我」去體驗它。剛開始時,修行者或許只在某些時候有點模糊的體會,但久而久之,這將逐漸顯著清晰。問:那聽起來是相當可怕的!答:的確是的。事實上,許多人第一次有這樣的體驗時,確實有點害怕。
  • 靜坐時牢記兩個原則
    剛開始的一個禮拜,每次不超過十分鐘,坐下後把姿勢調好,單盤、雙盤都可以。靜坐時牢記兩個原則,第一、不要用思考推理,也不能什麼都不想,否則成了空心靜坐,兩者都是邪見。唯一要做的就是提起一個正念,譬如說「明心見性是什麼」?「佛教的基本教義是什麼」?把「題目」或「話頭」提起來,專心一意。這是第一個原則。第二、由於剛開始時心念力不夠,能夠有五秒鐘心不散亂的照住話頭,就已經很不錯了。這樣五秒、十秒、了不起十五秒下來,念頭一定會模糊。心念模糊通常有兩種狀況,一是打妄想、再來是昏沈、累了。因為心不散亂的照住相當耗體力,很快就會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