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準備工作(三)
續上篇:靜坐之道|如何選擇禪修的「地點、時間」
01禪修【姿勢】
姿勢的重要性在於它能預防生理上的問題,譬如不適、疼痛、血液循環不良、頭痛、背痛 或是頭暈。良好的姿勢能促進血液循環以及調理身體機能。一連坐了幾個小時的人可能會感到麻痺與疼痛。行禪便是佛陀針對這個問題所開的藥方。正因為如此,有一些人寧願選擇行禪。
佛陀所採用的禪修姿勢又被稱為蓮華坐。當你採用這個坐姿時,你人坐在地上,先將右腿至於左大腿上,然後再把左腳置在右大腿上。你應儘可能挺直背脊及頸部,不過如果發覺這個坐姿不舒服的時候,你可以稍微調整一下姿勢來讓自己坐得舒服一點。重點在於不要誘發不當的疼痛和不適,因為它們會分散內心靜定的力量。我們應當放鬆。不過,像這種坐姿對於沒有受過訓練的人來說很難照著做,因為它一定會伴隨著麻痺與疼痛。半跏坐應該會較容易採用。採取這種坐姿時,把右腳放在左大腿上。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種坐姿應該要比蓮花坐要來的舒適。將右手掌放在左手掌上,兩手的拇指尖輕輕地相觸。
02禪修【進食】
事實上在食物方面並沒有硬性的規定,不過我們在靜坐時段前,尤其是晚上的時候,最好不要吃得太飽。如果你在靜坐前吃得很撐的話,可能會感到不適。這也就是為什麼佛陀會勸勉僧眾以及受持八關齋戒的人要過午不食。
有一些人以為佛教徒應當持素而不應該吃肉。佛陀所說的法並沒有包括這一條戒。不過,有心吃素的人可依個人的喜好去實行,因為這並不是教義的規定。
對於在叢林或是墓地修習靜坐的人來說,他們最好避開某些肉類以防它誘發某些動物的不當反應;它們的本能或是嗅覺的靈敏度之高往往會聞味而至禪修者身邊。
在﹁穆提讀本之二﹂中說道:
﹁當一個堅守原則與教條的人依照自己的意志行事時,他無法進入禪定的境界。要想靜坐冥想,自由是不可或缺的。並非先有禪修,然後才有自由之果;自由—捨棄世俗的道德與價值觀—是禪修的第一步。它並不是一個社交活動,可供許多人參與其中以及為眾生祈禱。它是獨一無二的,而且總是超越了社會操守的範疇。因為 真理並不存在於意念之中,或是在我們的意識所整理歸納出來所謂的﹃真理﹄中。徹底放下這種思考模式正是禪修的積極面。﹂禪修是永無止境的變遷。
唯有我們的心靈非常開放時它才會翩然降臨。打開心靈的並非是思想之鑰;給內心安全感的也不是智識;不過當心靈如萬裡無雲的天空般開闊時,禪定便會在你不經意時不請自來。不過你永遠不能看守它,保留它,崇拜它。如果你這麼做,它便不會再出現;當你憑著意志行事時,它也會離你而去。在禪修裡,你一點也不重要,你完全沒有立足之地,它的美而是在它本身,和你無關,你也無法加添一分一毫。別冀望在望向窗外時趁它不注意時攫取它,又或是坐在陰暗的房間裡等待它;它只有在你不在的時候才會出現。
#靜坐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