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座城市都有名片,傳奇人物、古蹟名勝、特產方言……,而這些赫赫有名的元素似乎並不能完全代表本地人對城市的定義。一種只有從犄角旮旯裡才能獲得的舌尖感受,深深地吸引著吃貨們不計往返,心嚮往之,它不僅僅是一種食物,裡面有記憶、有溫度、有故事、有態度……
它才是這裡土生土長出的城市標杆,不深刻卻難忘……
麵條的歷史源遠流長,作為主食,早已在世界風靡,不同膚色、不同地域……都對其烹飪手法起著重要的影響,那些口味重、花哨多的做法,更使其不輸那些南北大菜,一個通俗易懂的叫法,便可紅遍大江南北(西北油潑麵、重慶小面、老北京雜醬面……,數不勝數)。
瀋陽人直性子,卻不失熱情,從不像某些地區那麼排外,他們擅長融合。在沈城,想找到一家讓四川人評價為正宗的川菜館不多,那是因為絕大多數的川味都被「改良」了,雖然不正宗,卻在尊重蜀國的同時迎合了本地人的味覺需求。類似情況,還有很多(比如燒烤、火鍋……),以後慢慢嘮,今天單就麵條兒,道一道春秋。
提起「老四季」,它似乎代表了這座城對麵條的態度,製作手法與蘭州拉麵相同,卻被稱為「抻面」。誕生於上世紀最後一個龍年的小店,漸漸地取代了「老邊餃子」的地位,成為了盛京新霸主。一條條潔白柔嫩的面體,如跳水運動員般一猛子扎入清澈透亮的雞湯,出鍋前舀上一羮匙兒榨菜,撒上香菜末兒,再單點上一個熬湯用的雞架,給吃慣了豬肉燉血腸兒的北方人,帶來一種全新的解饞方式。創始人是位張姓女士,也許當初連老太太自己也沒想到,作為奶奶級人物,卻不輸遠近聞名的肯德基大爺。
此種口味,遍地飄香,隨處可見「四季抻面」「許家抻面」……等以雞湯味兒為主的麵館兒。有人說「許家」的更好吃,有人講「四季」是抄襲「老四季」……眾說紛紜。實際其製作工藝並不繁瑣,追求的只是獨特的風味,就像東北民間樓道裡那缸酸菜,家家都會積。無論哪個招牌,一到飯時,便人滿為患,三教九流都嗚泱嗚泱往裡湧,「正宗」這個概念從何而來?所以根本不必考證。
圍繞「老四季」的話題很多,與那些他名的麵館兒一樣,時常也是褒貶不一,他們長期互相爭鬥著,之所以能夠共生,是因符合吃麵人的需求。一碗麵五、六塊錢,一個雞架不足十元,無論哪家,上桌後便被陳醋、辣椒油所侵襲,其原汁原味已不那麼重要。有時甚至會恍惚,人們到底是對雞湯愛的真切,還是對陳醋、辣椒油情有獨鍾?百思不得其解。
偶爾來個外地朋友,在宴請過後,都會帶他們換個口味,去嘗嘗雞味兒抻面。但喜歡的甚少,用一位北京哥們兒的話說,這是他有生以來遇到的最難吃的麵條,絕對沒有之一。麵館兒自然不會生氣,他們在乎的是瀋陽人對這一碗鄉愁的態度。
這種口味如同北京人喜歡豆汁兒,義大利人喜歡發酵披薩……,雖很難走出地域,卻也不愁發展,就像不同方言,魅力在於專屬的親切感,和小眾的歸屬感。
「老四季」「許家」「四季」……,在本地人心裡沒有高低,你們都叫「瀋陽麵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