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頭版:實現供給與需求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2020-12-23 新浪財經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實現供給與需求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本報記者 熊 麗

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

實現供給與需求更高水平動態平衡,關鍵是要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以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基於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黨中央及時作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判斷,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戰略性部署,有效改善了供求關係。

專家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主要矛盾仍然在供給側,要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方向,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要以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通過將產業升級與居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需求相結合,不斷滿足國內居民對高品質產品與服務的需求。」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建偉表示。

在近日召開的中國經濟年會上,商務部副部長錢克明表示,當前我國供給結構還不能完全滿足需求結構變化,要加強供需匹配,讓居民願意消費。增加優質產品和服務供給,推進產業創新升級,加快發展文旅休閒、體育健康、育幼養老和生活服務業,完善商貿流通網絡,補齊城鄉區域流通設施短板,健全供需循環機制。

實現供給與需求更高水平動態平衡,要高度重視需求側管理,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完善相關政策支撐體系。我國是全球最大最有潛力的消費市場,居民消費優化升級與現代科技和生產方式相結合,蘊含著巨大增長空間。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認為,面對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的深遠影響,單純依靠「三去一降一補」,已經難以滿足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提升的需求。在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的同時,注重需求側管理,打通堵點,補齊短板,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向更高形態發展的結構之變。

「及時啟動中長期、涉及制度優化的需求側管理工作,有利於緩解當前需求和供給之間的長短錯配問題,形成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果,也有助於提升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溫彬表示。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必須在合理引導消費、儲蓄、投資等方面進行有效制度安排。會議明確要求,要把擴大消費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質結合起來。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費購買的規定,充分挖掘縣鄉消費潛力。要增強投資增長後勁,繼續發揮關鍵作用。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表示,短期需求管理政策具有其局限性,難以成為持續擴大市場需求的有效動力。比如,消費價格補貼政策可能使未來將要消費的一些產品在當期支付,導致消費轉移和消費替代。因此,要超越短期需求管理,將擴大內需作為戰略基點,進行深層次關鍵環節的改革。

劉元春認為,要有動態平衡觀和總體結構觀,尋找擴大內需的動態有效路徑。這就要求處理好儲蓄、投資、消費三者的平衡關係,而不是將其理解為此起彼伏的簡單替代關係。

「在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的經濟活動中,消費既是終點,也是新的起點;是加快釋放內需潛力、增強經濟發展動力的主要著力點,也是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抓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表示,在新形勢下,特別是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情況下,過去那種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國際大循環動能在減弱。要更多依託國內市場,尤其要打通制約經濟增長的消費堵點,以消費升級來引領供給創新,通過供給來創造消費新的增長點,持續增強社會再生產的循環動力,實現更高水平供需平衡。

王一鳴表示,既要發揮總量政策的作用,也要推動結構性改革釋放需求潛力。在總量政策層面,要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不搞急轉彎。在制度性改革層面,有四個方面迫切需要推進。一是要加大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二是要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三是要堅持「房住不炒」政策,降低高房價和居民高槓桿對消費的擠出效應;四是要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釋放消費潛力。

「我國擁有超大規模市場和完備的製造業體系,供給側和需求側共同發力、相互促進,形成牽引力,將促進我國經濟在未來產生更大的爆發力。」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說。

相關焦點

  • 如何推動供給和需求形成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核心觀點: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喬瑞慶認為,只有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構建供給和需求正反饋機制,才能促使供需兩端相互配合、協同發力,推動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 高質量實現供給需求動態平衡
    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改革創新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新發展格局形成所需的動力,同樣要通過深化改革才能獲得。實現「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高質量動態平衡,從而為形成以國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供必要動力。
  • 做好經濟工作 形成供需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使中國經濟面臨嚴峻挑戰、遭遇重大困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戰略定力,引領中國經濟持續砥礪前行,交出了一份人民滿意、世界矚目的答卷。我國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在「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  成績來之不易,經驗彌足珍貴。
  • 經濟日報:促進更高水平的供需動態平衡
    日前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一時間,「需求側改革」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從字面上不難理解,供給側改革與需求側改革分別對應著社會經濟循環的起點和終點,二者發力點雖不相同,但也不是被完全割裂的兩部分。現實中,它們往往相互交織又互為影響,繼而對整個國民經濟體系運行效能產生影響。
  • ...經濟工作會議首提需求側管理,和供給側改革猶如自行車前、後輪
    會議指出,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要更加注重以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在一些關鍵點上發力見效,起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果。
  • 經濟大家談|促進更高水平的供需動態平衡
    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是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重要內容,也是激發14億中國人民活力,創造更多社會財富,邁向共同富裕的重要舉措。我們要正確理解和全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繼續把握好改革和發展的內在聯繫,緊扣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改革和發展深度融合、高效聯動。
  • 經濟大家談 | 促進更高水平的供需動態平衡
    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是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重要內容,也是激發14億中國人民活力,創造更多社會財富,邁向共同富裕的重要舉措。我們要正確理解和全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繼續把握好改革和發展的內在聯繫,緊扣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改革和發展深度融合、高效聯動。
  • 需求側管理 應與供給側改革有效結合
    會議指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2021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
  • 供給需求改革結合香港可獲巨大商機──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發揮國內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激活、培育新需求,確保構建雙循環發展新格局打下紮實基礎,為經濟增長提供穩定而強勁的內生動力,這不僅是中國來年經濟工作的主基調之一,更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香港在以消費帶動增長方面具有豐富經驗,與國際市場高度接軌,可在國家構建更高水平的供需動態平衡中大展身手,從中捕獲巨大商機。
  • 政治局會議定調明年經濟工作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需求側改革並重
    臨近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即將召開,在此關鍵時點,12月11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令人關注。會議提出了「整體推進改革開放」,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需求側改革並重,還特別提到了「要抓好各種存量風險化解和增量風險防範」。
  • 注重需求側管理意味著什麼——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
    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注重需求側管理意味著什麼?
  • 每日一詞∣需求側改革 demand-side reform
    會議提出,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圖片來源:新華社)【知識點】適時提出需求側改革,是基於當前發展新形勢做出的科學判斷。目前,2015年年底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也為工作重點轉向需求側改革準備了條件。
  • 經濟日報頭版關注成都經濟高質量發展
    3年過去了,成都新經濟發展情況如何?記者嘗試回訪3年前採訪過的4家新經濟企業,結果其中2家婉拒了,理由簡單而正當:正在做上市前的準備工作,信息披露要按相關規定進行。一大批新經濟企業在這3年裡不斷發展壯大。從事軟體開發、數字內容服務的成都恆圖科技有限公司開發的在線平面設計和圖片編輯工具Fotor能夠一站式滿足用戶的設計及圖片編輯需求,深受歡迎。
  • 從供給側改革到需求側改革——明年政策如何破題
    然而,今年以來核心CPI的不斷回落及PPI的持續為負,反映出我國在總供給與總需求之間的平衡上依然存在缺口,兩邊都需要調整,過去側重用供給側改革,如今,對需求側也需要進行改革。這次政治局會議文件上出現「需求」一詞的頻率較高,如「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這是否與今年國內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消費增速低於預期有關?
  • 注重需求側改革 為發展提供持久動力
    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因此,加快需求側改革,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確保發展動力充足和持久的關鍵所在。   注重需求側改革,須牢牢把握消費需求改革這個關鍵點。「十三五」以來,中國的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平均在60%以上,成為經濟增長的最大拉動力。
  • 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
    在這個大背景下,我們需要從供給側發力,找準在世界供給市場上的定位,因應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變化,以更高質量的  從國內看,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我國經濟發展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但面臨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交織疊加的困難和挑戰,長期積累的結構性問題仍然突出,「三大失衡」問題沒有根本解決,新的供需結構性問題還在不斷出現。
  • 推進「需求側管理」 構建新發展格局
    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全面部署了明年的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
  • 注重需求側改革,為發展提供持久動力|新京報社論
    當前的需求側改革可更注重擴大內需,尤其要充分發揮內循環的主導和引領作用,實現供給與需求的良性互動和循環。▲消費需求改革須在提高居民收入方面下大力氣,真正疏通民眾的消費瓶頸。資料圖。圖片來源:新京報網文 | 社論日前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在分析研究2021年經濟工作時提出,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
  • 供給端恢復緣何快於需求端?國家統計局:雖然步伐不同,但總體回升...
    二季度,我國經濟運行穩步復甦,供需兩端總體回升。但與此同時,恢復不平衡的問題也逐漸顯現,供給復甦快於需求。近日,國家統計局發布國民經濟數據顯示,二季度經濟運行穩步復甦,供需兩端呈現總體回升態勢。但與此同時,恢復不平衡的問題也逐漸顯現,供給復甦速度快於需求。專家表示,供需兩端復甦不同步,既與市場行為主體的決策有關,也與新冠肺炎疫情不同發展階段影響有關。未來要暢通經濟循環、生產需求循環,推動整體經濟回歸正常軌道,還需付出艱苦努力。
  • 把握需求側管理的核心要義和推進邏輯
    」,提出,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管理,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社會再生產是由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四個環節構成的統一體,其中生產屬於供給環節和供給體系,其他三個環節都屬於與需求有關的經濟活動,需求側管理的重點在於暢通制約分配、流通和消費的體制性堵點、痛點、難點和「卡脖子」環節,需求側管理要補需求短板。以上兩個維度的分析殊途同歸,結論一致。    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到需求側管理,是為了實現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