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楊三喜
在朋友圈看到有不少影視行業的從業者都感慨過當下的影視劇,尤其是劇的排播和上線的隨機性,確實,檔期不可測的原因或許有很多,但這種隨機性和所謂的「零宣發」其實對於劇的傷害也是巨大的……
畢竟,在當前這樣一個空前碎片化和注重噱頭的大環境下,想要重現「自來水」的自然發酵放大成為爆款的機率是不太可能的。比如,新版的《風聲》已經收官,但對於很多網友來說,這部劇似乎就沒有出現過,「輕輕的它來了,輕輕的它又走了」。
為什麼,這樣一部經典的文學作品改編的電視劇在市面上近乎「失聲」?而曾經扛起國產電影口碑的IP為什麼這次不靈了?
1
《風聲》的故事其實很多人都很熟悉,畢竟,當年的電影版是相當成功的。
2009年,由陳國富和高群書執導,周迅、李冰冰、張涵予、黃曉明以及蘇有朋等聯袂主演的電影《風聲》,不僅票房達到2.25億,更是讓諸多參與其中的演員都達到了他們電影生涯的一個小高峰。
作為國產優秀電影的代表作,這部電影也使得其原著作者麥家進入到很多人的視野。
確實,在前IP時代,創作過諸多諜戰小說的麥家,可以說是很早就享受了影視改編的紅利。
2005年,麥家《暗算》改編的電視劇正式開播。由諜戰劇之王柳雲龍親自操刀,王寶強和陳數等主演,這部劇可以說開創了全新的諜戰劇時代,而且也讓更多人看到了王寶強作為演員的可塑性——在這部劇之後,在出版圈早已成名的作家麥家,也可以走出圈層,成為公眾層面的名人。
2009年,麥家同名作品改編的電影《風聲》上映,票房和口碑雙雙爆棚……之後,麥家和他的作品也都迎來更加高光的時刻。
2011年,或許是一個轉折點。雖然有三部作品上線,但細究成績卻較之前有很大的回落。
《風聲》改編的《風聲傳奇》,匯集了廖凡、劉威葳、張歆藝、胡可等一眾實力派的演員;胡軍、郭曉冬等領銜主演的《風語》以及梅婷、王志飛主演的《刀尖上的行走》——三部電視劇分別登陸央視和衛視,但成績只能說是良好,較之前《暗算》和《風聲》的差距很大,就是在同期的電視劇作品中也難稱得上「頭部作品」。
為什麼到了2011年麥家的作品改編劇沒那麼受歡迎了?原因其實也並不複雜,一方面,雖然每個作品都很優秀,但總體的脈絡或者是風格其實是近似的,觀眾短時間接受這麼多同一個作家的改編劇集必然會產生審美疲勞;另外一方面,諜戰劇其實很考驗創作者尤其是幕後團隊的功底。
事實上,在2011年前後,諜戰劇開始進入到小小的爆發期,從孫紅雷的《潛伏》到張嘉益的《借槍》,以及胡歌和靳東等主演的《偽裝者》……可以說,這些諜戰劇不僅故事精彩,也使得孫紅雷張嘉益以及靳東們紛紛迎來了作為演員生涯的全新高度。
只是,麥家的作品影視劇改編因為種種原因失去了曾經光芒。
之後,或許出於家庭原因,或許是出於人生的思考期,至少在公眾層面以及影視化的泛娛樂內容層面,麥家作品的影視化之路進入了漫長的蟄伏期。
2
這,不僅僅是巧合。
在過去很多年裡,文學作品給影視行業提供IP源頭的慣例被打破;越來越多的網絡文學作品在2015年之後嶄露頭角,成為電影、電視劇的IP源頭,而且不僅有女頻作品,更有玄幻、懸疑乃至軍事題材的網絡小說等等都有著影視化改編的意向。
而傳統的文學行業,不僅是因為創作頻次的問題,更是因為越發年輕的觀眾群體對影視劇題材需求的變化,也使得曾經作為影視劇創作源頭的傳統文學日益式微。
當大小屏幕上,越來越多的網絡IP登堂入室,和鮮肉小花們開始收割話題和流量,如果還是以曾經的經驗來面對市場又會是一種什麼效果?尤其是,當品質只能說是水準線左右,沒有真正的拔尖的品相的時候。
騰訊視頻獨播的新《風聲》就在這樣的時刻開播,並且沒有經受住觀眾的考驗。
聖誕前夜,《風聲》上線。根據貓眼專業版、燈塔專業版等第三方數據顯示,上線首日該劇在全網劇集熱度排行中並沒有計入前20,沒有突破開門紅後的收視情況也是不容樂觀,關注度、話題討論情況以及熱度始終是不溫不火。
這其中,和相對平淡的宣發也是不無關係。劇集慣用的宣發討論,無論是正向的還是炒作類的,劇版《風聲》的片方和平臺方似乎也沒有行成體系的投放。只是不知道是因為對於這部劇的信心不足,還是出於其他方面的場外因素的影響。一直到收官,這部劇都保持著相當冷清的收視局面。
如果在網絡裡搜索這部劇,其實還是有一些網友在追這部劇的,但無論是覺得這是一部優秀的諜戰劇的網友,還是覺得這是一部抗日神劇的網友,他們各自的爭議和交流都沒有引發足夠的衝突和熱度——這究竟是為什麼?
很多網友和讀娛君觀點較為一致,認為是因為沒有宣傳而導致這樣慘澹收視情況。
也有部分網友認為,因為這部劇和麥家之前的作品相比,雖然為了收視率妥協了一部分,但妥協的不夠徹底。比如演員陣容,徐璐、文詠珊、周一圍、張志堅、楊祐寧等也都是觀眾的熟臉,但確實談不上流量,這和近年來諜戰劇大量啟用流量演員的路數也是不一樣的;可如果是拼實力,徐璐、文詠珊等也不是真正被市場認可的實力派……
此外,電影版《風聲》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類似高階班的密室殺人事件中,每個角色都不是單純的,都是有著複雜性的;但到了劇版,或許是為了篇幅,影版集中的刺激感和緊張感大幅度的降低。此外,這一版《風聲》也是啟用了AI換臉技術,演員表中最初並沒有周一圍,後來因為趙立新事件後,才用AI換臉更換為周一圍,但效果也是被吐槽為五毛特效。
而且,有影版珠玉在前,新版《風聲》裡諸多不合理的細節也被很多觀眾所不接受,這也使得這部劇始終沒有迎來自己的高光時刻……
熱度或者說熱議程度或許不能代表一部劇集是否有品質,但缺乏問津的劇集只能被束之高閣,即使豆瓣評分在7分之上,也難掩新版《風聲》的乏善可陳。
但對麥家而言,新版《風聲》或許也是其在IP影視化浪潮中的一次果敢的弄潮。
3
2019年,麥家攜新作《人生海海》,在很多大型的活動中亮相,一方面推介新書,另外一方面也為之後在影視市場的新動作做鋪墊。
作為諜戰影視劇天花板的《風聲》,是華誼兄弟出品的,可以說2009年前後也是華誼兄弟作為製作公司最風光的年頭;之後的劇版《風聲傳奇》同樣也是出自華誼兄弟,但那個時候,華誼兄弟的劇集開發層面較之電影已經是有所遜色,這或許也是劇版未能大火的緣由之一。
《刀尖上行走》的主要出品方是綠城傳媒,曾經風光無限好的綠城曾經的影視化跨界的作品……之後因為綠城集團陷入危機,傳聞被某床墊品牌溢價收購,但現在也是渺無蹤跡。另外一部劇《風語》的出品方皓翰影業也曾經對影視行業虎視眈眈,如今,這家公司也早已經銷聲匿跡。
到了2020年,影視行業的主要出品方都是來自於網際網路,新版《風聲》的出品方是企鵝影業和麥挺文化,企鵝影業無需贅言,早已經是當下影視行業的平臺級的巨頭,麥挺文化則是麥家的關聯公司,或許未來,麥家的經典作品的影視化開發還將會和企鵝合作。
相對傳統的文學作品的影視化開發和網絡文學作品的影視化開發,究竟有何差異?題材或者說文本的能量才是根本,但到了電影以及劇集作品上的時候,更多的還是需要主創團隊和演員們的努力——所以,如果麥家的作品後續想要重現輝煌,就要看出品方可以給匹配什麼樣的陣容,這或許才是新版《風聲》帶給行業的思考吧。
最後:
《風聲》金身破了兩次,但並不能改變原著文本的優秀;但麥家的作品又經得起幾次的折戟?還是說,既然最好的時光已經過去了,那就順流而下,多撈一筆是一筆?
*原創文章,轉載需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