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等到了《風聲》。
讀之前,我在想,該書與電影版的有多少相似之處,其實每部電影或者電視劇都是在原著上有所改編的,所以在讀完整本小說之後,發現有所不一樣的地方時,並沒有感覺很突兀。
本書作者麥家,是中國當代說家、編劇,被譽為 「諜戰小說之王」。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解密》、《暗算》、《風聲》、《風語》、《刀尖》。小說《風聲》獲第六屆華語傳媒文學大獎。電視劇《暗算》和根據他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風聲》是掀起中國大陸當代諜戰影視狂潮的開山之作,影響巨大。
任何東西,一旦先入為主,腦海裡就會有潛意識會聯想到,正如同在看這本書之前,我看過周迅,李冰冰電影版的《風聲》,由於小說中的人物名字在電影中基本還原,所以在小說裡看到《風聲》裡顧小夢,李寧玉,吳志國,金生火四人時,第一反應腦海裡自動會浮現出李冰冰等人塑造的角色。
在電影版之前2005年,如果看過柳雲龍版的電視劇《暗算》就知道,《暗算》第三部《捕風》,也是類似的故事框架,所以在讀小說時,我的腦子裡一直有兩個畫面重疊著。
知乎上有曾經有一個有意思的提問,說的是:「要用怎樣的心態來讀《風聲》呢?」
回答是一句話,吾輩雖然深愛吾身,民族危亡之際,吾輩唯有奮不顧身。
雖然電影和小說都獲得了不俗的成績,但電影只拍了《風聲》原著的三分之一,這也成為「原著迷」們心中的遺憾。
今年,《風聲》原著第三次全新修訂版出版,再次引發了懷念熱潮,書中不僅新增了717處修訂,還附錄了麥家原創萬字創作談,情節驚心動魄,扣人心弦,讓讀者大呼過癮。
有讀者留言到,「熬夜一口氣讀完一本書的感覺又回來了」,有的則表示,「已經看過四五遍了」。
小說《風聲》分為三部分,分別是《東風》、《西風》、《靜風》,都圍繞著「老鬼」這一特工來進行敘述。《東風》講述的是潘教授提供的「老鬼」李寧玉如何在封閉的裘莊與敵人肥原周旋,嫁禍吳志國,爭取顧曉夢的幫助,最終通過自己的犧牲把情報巧妙地傳給自己的哥哥「老天」的驚險行動。而在《西風》中,「我」在老人顧小夢的口中卻聽到不一樣的故事,情報是顧小夢傳遞給老鱉的。《東風》與《西風》互相爭奪真實的「事實」,而兩者的相爭止於《靜風》,隨著潘老的去世,「老鬼」的秘密永遠都不能解開。
《風聲》之所以這樣的結構是「一事三說」,具有「回憶錄敘事的特徵」,面對同一段往事,不同的當事人有不同的「回憶」,讀者先要聽潘老回憶的「東風」,再聽顧小夢回憶的「西風」,最後還要跨越時間去感受「我」所敘述的「靜風」,非常的具有不可捕捉性。
小說開篇讀起來,非常的真實,給人很好的閱讀體驗,小說在《東風》篇開頭有這樣一句話:
「西湖的命倒是出奇的好,幾百架飛機,先後來炸了十幾個批次,把杭州炸了個底朝天,唯獨西湖,像有神靈保佑一樣,居然毫髮不損,令人匪夷所思。西湖周圍的眾多名勝古蹟也是受祿於西湖,躲過大劫。」
把讀者的好奇心聚集在這樣一個神奇的地點,而小說故事背景發生在當時1941年的杭州,當時的抗日戰爭還籠罩在黎明前的黑暗期,在汪偽政府的一個機要單位,一份機密的文明被暴露,發現內部混入了共產黨的臥底代號「老鬼」。
因為是諜戰小說,懸念的鋪墊推理邏輯必不可少,「全軍第一處,豈容藏奸細,吳金李顧四,你們誰是匪」,短短的幾句話拉開了神秘小說的序幕。
二號樓裡吳志國、金生火、李寧玉、顧小夢,成為了重點懷疑對象,要從這四個人中找出誰是真正的「老鬼」,從而破壞共產黨的地下活動。看到這一刻同樣抓住了讀者的心弦。
之所以說即真即假,比如在小說裡《東風》篇章裡,原本肥原等人對吳志國是「老鬼」深信不疑,但聽完吳志國垂死掙扎的反駁時,肥原又對李寧玉產生了懷疑。
麥家挑戰了小說讀者對「真相」 的審美期待,當讀者隨著小說撥開重重迷霧,似乎就要到達本質與真理的時候,卻突然發現,「真理」 僅僅又是一重重的迷霧。
麥家用解構的敘事策略成功地瓦解了讀者對於真實的信念。
只有經歷過大孤獨,大絕望的人,才懂得《風聲》給你的堅韌和大智慧,而我想每位讀這本書的讀者都可以感受到當時那些代號為「老鬼」的地下黨工作人員如何經歷著孤獨,忍受著絕望一次又一次的設法將重要情報送出去的心情與智慧。
而麥家本人這樣評價這部作品,從故事層面上說設計的就是一個驚險的逃逸魔術,但從意味上說,是想通過「密室和囚禁之困」考量一個人的智力到底有多深,丈量一個人信念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希望在一種驚心動魄的心智較量中,為人性那無法度量的邊界下一個「我」的註腳。「看似我寫了一群無情之人,而這恰恰是我最深情的作品」。
《風聲》是一代人的故事,也是不可磨滅的故事。正如電影裡末尾中顧曉夢說的,
敵人不會了解,「老鬼」、「老槍」不是個人,而是一種精神、一種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