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橫跨歐亞大陸,但是在歐洲部分的國土只有3%。一戰爆發後,土耳其和英國關係鬧僵,和德國成了好搭檔。站錯隊結果很嚴重,甚至比德國受罰還重,作為戰敗國喪失了絕大部分位於歐洲的領土。痛徹心肺啊。好在最要緊的部分還在,牢牢佔據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兩岸,扼住黑海通往地中海的咽喉。
▲ 從託普卡帕老皇宮看博斯普魯斯海峽、
馬爾馬拉海、金角灣交匯處
曾記否,遼寧號航母的前身瓦良格號要拖出黑海,回國之路經歷了怎樣的一段艱難曲折啊。某第三國屢屢阻撓。忍耐周旋,結局圓滿,其中有土耳其老對頭希臘派出拖輪的一份功勞。
來自上海的航班早上4點多飛臨伊斯坦堡上空。天空依然黑黢黢的,地面燈火璀璨,像海盜傑克船長打翻了一地的金銀珠寶。降落上車,車渡經過世界上最小的海——馬爾馬拉海,直奔第三大城市布爾薩。
▲ 馬爾馬拉海渡口
每次走過單位附近的烤肉鋪,心裡總犯嘀咕:看上去不大正宗啊。正宗的亞歷山大烤肉,布爾薩有。亞歷山大Iskender(伊斯肯德)烤肉創建於1867年,總店位於布爾薩,店堂環境優美。坐在花園涼棚下,一盤烤肉端上來。澆上秘制醬汁,肉下墊層油饢,一嘗味道不錯,就是油膩了點。此後的旅程,烤肉、烤肉、烤肉……有片狀有條狀,萬變不離其宗,標配生菜、西紅柿、胡蘿蔔、紫甘藍等組成的一碟生吃蔬菜。
▲ 花園裡就餐的亞歷山大烤肉
▲ 遊艇碼頭邊就餐的阿拉恰特烤肉
喜歡土豆、西紅柿、黃瓜的,賓館早晚餐頓頓少不了。這些蔬菜對中國人來說老早也是「舶來品」。絲綢之路的打通惠及歐亞大陸,促進沿線各國經濟交流與發展。王維有詩云:「苜蓿隨天馬,葡萄逐漢臣。」現在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帶來的利好就更廣泛了。
平常過日子,無非吃用玩。東西方增進密切交往,讓日子過得更舒服,阿拉老百姓早就曉得這個樸素的真理了。
茶是土耳其人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車到休息站,點一杯裝在鬱金香形玻璃杯裡的紅茶,標配瓷茶杯墊;購物討價還價,店主先端杯茶上來慢慢談。土耳其紅茶是煮出來的,顏色濃鬱。土耳其人對茶的發音為「cha」而非「tea」。有資料說茶的發音說明了運輸通道。茶的古漢語發音是「cha」,由中國經陸上絲綢之路傳播到的地區都稱「cha」;閩南語茶的發音是「te」,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貿易傳遍世界的茶葉,最終成了英語中的「tea」。
忍不住提醒一句,用熱紅茶和烤肉貼出秋膘,有助於抵禦冬天的嚴寒喲。途中吃到一頓烤魚,鄉間廚師從魚塘現撈的,不是烤肉,激動!
到布爾薩必了解皮影戲文化,趕到卡拉格茲博物館,無奈鐵將軍把門。介紹說,卡拉格茲博物館收藏著很多製作精美的皮影戲人偶,布爾薩則被視作土耳其皮影戲開始的地方。皮影戲在奧斯曼帝國時期傳入土耳其,流傳逾700餘年,小孩子尤其喜歡,在城市劇場時有上演。看看外牆上的那些皮影人像,聯想到了西安的特產皮影了嗎?西安是絲綢之路的起點啊。萬裡之外,喜歡的娛樂卻那麼相似。
▲ 博物館外牆的皮影人像
土耳其作為絲綢之路的重要一站,從東方學習吸收了瓷器製作的技藝。旅途中的陶瓷店,家族工匠手工製作的瓷盤繪製精美。伊茲尼克的瓷磚製作工藝為一絕,土耳其清真寺以及皇宮等著名建築都少不了伊茲尼克瓷磚的身影。這是16世紀從波斯來的工匠傳授的手藝。
▲ 當地手工瓷盤照片
▲ 綠色清真寺內景
布爾薩著名的古蹟為綠色清真寺,以貼著綠色的瓷磚得名。飛鳥從天空自由掠過。
旅行車過了水草豐茂、遊人如織的阿邦特湖自然公園,來到最後的奧斯曼小鎮番紅花城。曾以種植番紅花(又名藏紅花)聞名的小鎮,被評為人類文化遺產城市。小鎮依山而建,石板街道上坡下坡,白牆紅瓦褐色門窗,保存了約800棟19世紀奧斯曼風格房屋。隨便逛逛,小城自身就是風景。在17至19世紀,它銜接了伊斯坦堡到黑海間的貿易路線,富裕興盛景象現在仍能感受幾分。
▲ 阿邦特湖山清水秀
▲ 俯瞰番紅花城、特色民居
番紅花城已不大栽種藏紅花。你可能不知道,藏紅花現在是「上海特產」了。上海的崇明島是中國藏紅花的最大產區,藏紅花從歐洲及中東傳入中國後,如今九成出自崇明島。遊客在番紅花城多數會購買土耳其玫瑰水、玫瑰精油等特產,價格據說這裡最低。
往內陸開,氣候越發乾燥炎熱。去卡帕多奇亞路過「天空之鏡」圖茲鹽湖,湖水在日光下顯示淡淡的玫瑰粉。光腳下湖,爪子被湖底的鹽塊硌得疼,不敢走遠,人被鏡子般的湖面反射陽光烤著,忍住拍了照片便逃上岸。一點也沒有仙境般的舒適感,圖片裡都是騙人的。
▲ 圖茲鹽湖天空之鏡,只記得jio疼
卡帕多奇亞最著名也最緊俏的是熱氣球。進賓館的時候,看到一群中國遊客激動地圍著領隊理論:今天沒乘上,明天要走了,一定要飛到!熱氣球不是想飛就能飛,風大下雨預約完了都飛不了,關鍵看運(ren)氣(pin)。
▲ 空中的熱氣球
▲ 從熱氣球看地面
乘熱氣球要一早4點左右出發,到集合點爬進籃筐,點火升空看日出。你在氣球上看風景,遠處的人在看你家氣球。因此,祈禱對面的氣球長得好看一點吧,否則拍照時容易心碎。升到上面氣球基本不動彈了,靠著點火改變方向。氣球們大眼瞪著小眼。底下是前一天白天地面上看到的喀斯特地貌奇特峰林,被風吹殘了的,電影《星球大戰》曾在此取景。
▲ 卡帕多奇亞山谷
飛不了熱氣球的人跳腳失望悲痛不已,覺得土耳其白來了。老實說,坐到了覺得也就那樣。也許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吧。驚喜來自卡帕多奇亞的越野車之旅。傍晚時分,坐上路虎車一路開進古羅密山谷狂飆,塵土陣陣。鑽進洞穴教堂,感嘆苦難使人頑強,意志造就堅韌。最後駐足望夕陽西墜。山谷的特點是有許多圓錐形和蘑菇形小山峰,筍狀山峰上被挖出一個個洞穴,曾是人們的居所,現在有些被改成洞穴酒店。聞名不如一見的洞穴酒店,看看就好,真的住下麼,也考驗意志。
▲ 山峰長得真像蘑菇
▲ 山腹挖出教堂
▲ 黑暗教堂壁畫圖片
許久以前為了躲避宗教迫害,基督徒們逃到這片環境嚴酷、常人少至的山谷。生存多艱,從山峰中硬是挖出了教堂、學校和住所。在古羅密山谷,黑暗教堂裡的壁畫保存最完整。
卡帕多奇亞的旅遊紀念品是俗稱「藍眼睛」的惡魔之眼,當地人闢邪用。
另一個表現有些平淡的景點是棉花堡。水少,明信片裡看到的池子都幹了。想像一下四川黃龍缺水時的情景。好在保護得當,棉花堡依然雪白一片,遊人在有水的池子裡光腳戲水也算開心,腳底可真不是踩在棉花上,有點疼。
▲ 棉花堡期待下場豪雨
身處歐亞交匯點的土耳其,具備一定的文化包容度是必須的,否則它不會像今天這樣光彩奪目。
遍布城鄉的清真寺,每天五次禮拜時間宣禮塔播報雷打不動。沿海城市街上的本地女子打扮如常,幾乎看不出與遊客的區別。
在內陸的科尼亞,到梅夫拉納博物館朝拜的遊人絡繹不絕。旋轉託缽僧在此地誕生,他們跳的儀式舞蹈旋轉舞,被列入非遺名錄。博物館展出眾多手稿、經書、樂器、用具等文物。院子裡,月季花在豔陽下盛放。
▲ 梅夫拉納博物館一景
公元前10世紀,雅典王子根據神諭「魚、火和野豬」,建立以弗所城。曾經地中海是古羅馬的內湖,以弗所名人云集。
以弗所古城僅開挖了一小部分,但足以令人驚嘆。徜徉在古羅馬第二大城市的街道上,歷史觸手可及。古代的人們,可能去逛逛集市,到當時世界第三大的塞爾蘇斯圖書館看看書,走進能容納25000人的大劇院欣賞戲劇。富庶人家在露臺屋用餐。遠航回來的海員下船直奔浴場。音樂廳聲音效果出眾,也被用來舉行市政會議。安東尼和埃及豔后曾在我們腳下的同一條街道上走過。再想下去怕要穿越。
▲ 以弗所、塞爾蘇斯圖書館遺蹟
南部海邊的安塔利亞,考古博物館的珍藏則是古希臘時期栩栩如生的雕像,水準不亞於大英博物館的同類藏品,令人驚喜。Perge古城出土的古希臘雕像衣袂當風,諸神身形健美勻稱。精品中的精品當屬赫拉克勒斯像。只見斬殺獅子後的英雄略顯疲憊,倚靠在戰利品旁,自然地拗出一個S形。而卡萊伊奇老城區則是閒適的,走過給羅馬皇帝哈德良到來建造的三重門,老街夜生活豐富多彩。白天人們在海灘戲浪。
←
阿芙洛狄忒像、雅典娜像、美惠三女神像、赫爾墨斯像、赫拉克勒斯像
這種包容度,代表性體現在伊斯坦堡藍色清真寺旁的聖索菲亞大教堂。
公元537年,查士丁尼一世主持建造了拜佔庭聖索菲亞大教堂。此後教堂內出現多幅著名的鑲嵌畫,中學美術課本圖片有過,記得不?其中一幅畫著君士坦丁大帝向聖母瑪利亞奉獻君士坦丁堡,另一邊查士丁尼一世手捧聖索菲亞大教堂。900多年後,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帝國佔領,大教堂改建為清真寺。珍貴的鑲嵌畫沒有領受巴米揚大佛的悲劇命運,而是被石膏灰泥覆蓋封存起來。1935年,聖索菲亞大教堂被改為博物館。後來,鑲嵌畫重見天日,依然完好。
▲ 聖索菲亞大教堂內景、教堂裡的鑲嵌畫
徵服者來了一批又一批,給這片土地不斷留下精彩的歷史文明印記。
路過商店,土耳其電視臺的主持人播報著聚集於邊境處敘利亞難民的新聞。
當地的導遊爺爺認真負責,時常叫司機臨時停靠,告訴我們線路中並沒有列入的有意思的景點。伊斯坦堡大巴扎的咖啡館裡,邀他一起喝咖啡,導遊爺爺說,這家咖啡館和大巴扎同歲,當年東方快車上抵達的達官貴人,喜歡到這家咖啡館「打卡」。他感嘆道,自從難民問題發生後,他接待的來自英美的遊客明顯少了。聽說我們來自上海,他說他明年會到上海來,下載了微信,剛剛學會使用翻譯功能。
▲ 大巴扎裡的咖啡館
不過,土耳其仍是安全度較高的旅行地。內陸地區民風淳樸,可以放心把背包背在身後。伊斯坦堡是國際大都市,魚龍混雜。兩天遊蕩時間,僅在通往大巴扎的路上見到兩個男青年差點打架,被旁人勸開了。宰客現象有,一是計程車司機,二是餐館服務員,對就餐的飲用水另外要求收費,被導遊爺爺發現喝止了。
需要換錢,街頭找有銀聯標記的ATM,插入借記卡直接取,有中文界面,方便實惠。
▲ 希拉波利斯古城附近池塘,「花樣姐姐」打卡地
指定購物點的服務員會中文,有的在中國學習過,有的是中國去土耳其定居的。皮衣店的員工說,今年他們會帶著土耳其特產的皮衣到上海參加第二屆進口博覽會。地毯、皮具、糖等是土耳其特產,價廉物美。喜歡地毯、皮衣和珠寶的就使勁砍價,按計算器互相講價。不會講價的到大城市商店購物。超市的物價比上海便宜。1864的甜品和各色糖果挺出名。
▲ 1864糖果店
總體感覺,當地人比較閒適,有就有,沒有不強求,並沒有我們熟悉的那種只爭朝夕急著想「上進」的焦慮和不安。司機開滿兩小時車,便會按規定找休息點,慢慢品上一杯紅茶或蘋果茶。路邊的桑樹,成熟的白桑椹簌簌掉落青草上,撿起一顆嘗嘗,清甜清甜的。
土耳其人嗜甜。酒店的自助餐檯上,色彩豐富的軟糖、大瓶的蜂蜜,以及乍一看像鵝肝塊、甜到懷疑人生的酥糖必不可少。連雞蛋羹都做成甜味的,倒也挺好吃。
土耳其的中年女子一般比較福相。賣瓷盤的阿姐用中文自嘲道:「因為我們喜歡吃甜食。土耳其的糖加了蜂蜜,另外土耳其男人擅長甜言蜜語。」
如果用一種滋味來形容土耳其,一定是: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