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瑪幹沙漠 (維語:تەكلىماكان قۇملۇقى)位於新疆南疆的塔裡木盆地中心,是中國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十大沙漠,同時亦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整個沙漠東西長約1000公裡,南北寬約400公裡,面積達33萬平方公裡。平均年降水不超過100毫米,最低只有四五毫米;而平均蒸發量高達2500—3400毫米。沙漠裡沙丘綿延,受風的影響,沙丘時常移動。這裡,金字塔形的沙丘屹立於平原以上300米。狂風能將沙牆吹起,高度可達其3倍。沙漠裡亦有少量的植物,其根系異常發達,超過地上部分的幾十倍乃至上百倍,以便汲取地下的水份,那裡的動物有夏眠的現象。
塔 塔克拉瑪幹沙漠克拉瑪幹沙漠,位於南新疆 塔裡木盆地,維吾爾語中,「塔克」、「塔格」、「博格『達』」的「達(克/格,輕聲)」都是山的意思。「拉瑪幹」,準確的翻譯應該是「大荒漠」,引申有「廣闊」的含義;那麼「塔克拉瑪幹」就是「山下面的大荒漠」的意思。整個沙漠東西長約1000餘公裡,南北寬約400多公裡,總面積337600平方公裡,是中國境內最大的沙漠,故被稱為「塔克拉瑪幹大沙漠」,也是全世界第二大的流動沙漠,流沙面積世界第一。沙漠在西部和南部海拔高達1200~1500米,在東部和北部則為800~1000米。 也有資料顯示,塔克拉瑪幹沙漠,是全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幹腹地被評為中國五個最美的沙漠之一。
在 塔克拉瑪幹沙漠世界各大沙漠中,塔克拉瑪幹沙漠是最神秘、最具有誘惑力的一個。沙漠中心是典型大陸性氣候,風沙強烈,溫度變化大,全年降水少。塔克拉瑪幹沙漠流動沙丘的面積很大,沙丘高度一般在100-200米,最高達300米左右。沙丘類型複雜多樣,複合型沙山和沙壟,宛若憩息在大地上的條條巨龍,塔型沙丘群,呈各種蜂窩狀、羽毛狀、魚鱗狀沙丘,變幻莫測。沙漠有兩座紅白分明的高大沙丘,名為「聖墓山」,它是分別由紅沙巖和白石膏組成,沉積巖露出地面後形成的。「聖墓山」上的風蝕蘑菇,奇特狀觀,高約5米,巨大的蓋下可容納10餘人。白天,塔克拉瑪幹赤日炎 炎,銀沙刺眼,沙面溫度有時高達70-80度,旺盛的蒸發,使地表景物飄忽不定,沙漠旅人常常會看到遠方出現朦朦朧朧的「海市蜃樓」。沙漠四周,沿葉爾羌河、塔裡木河、和田河和車爾臣河兩岸,生長發育著密集的胡楊林和檉柳灌木,形成「沙海綠島」。特別是縱貫沙漠的和闐河兩岸,長生蘆葦、胡楊等多種沙生野草,構成沙漠中的「綠色走廊」,「走廊」內流水潺潺,綠洲相連。林帶中住著野兔、小鳥等動物,亦為「死亡之海」增添了一點生機。考察還發現沙層下有豐富的地下水資源和石油等礦藏資源,且利於開發。有水就有生命,科學考察推翻了「生命禁區論」。
塔 塔克拉瑪幹沙漠克拉瑪幹沙漠,系暖溫帶乾旱沙漠,酷暑最高溫度達67.2℃,晝夜溫差達40℃以上;平均年降水不超過100毫米,最低只有四五毫米;而平均蒸發量高達2500—3400毫米。全年有三分之一是風沙日,大風風速每秒達300米。由於整個沙漠受西北和南北兩個盛行風向的交叉影響,風沙活動十分頻繁而劇烈,流動沙丘佔80%以上。據測算低矮的沙丘每年可移動約20米,近一千年來,整個沙漠向南伸延了約100公裡。
由於地處歐亞大陸的中心,四面為高山環繞,塔克拉瑪幹沙漠充滿了奇幻和神秘的色彩。變幻多樣的沙漠形態,豐富而抗鹽鹼風沙的沙生植物植被,蒸發量高於降水量的乾旱氣候,以及尚存於沙漠中的湖泊,穿越沙海的綠洲,潛入沙漠的河流,生存於沙漠中的野生動物和飛禽昆蟲等;特別是被深埋於沙海中的絲路遺址、遠古村落、地下石油及多種金屬礦藏都被籠罩在神奇的迷霧之中,有待於人們去探尋。(圖文整理自網絡,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公眾號予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