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葉子青又青,九月十八來了日本兵;先佔火藥庫,後佔北大營;殺人放火真是兇,殺人放火真是兇,中國的軍隊有好幾十萬,恭恭敬敬讓出了瀋陽城!
九月十八又來臨,東北各地起了義勇軍;剷除賣國賊,打倒日本兵;攻城奪路殺敵人,遊擊戰爭真英勇;日本的軍隊有好幾十萬,消滅不了鐵的義勇軍!
……
這是抗戰時期在中國大地廣為傳唱的《「九一八」小調》。
山河變色的一夜,當權者渾渾噩噩,東北的老百姓已經覺醒。面對日本鬼子的暴行,東北各地人民紛紛起來殺敵。
日本戰時畫報登載的中國東北政府主要官員名單
最早打響東北正規軍抗戰第一槍的是馬佔山。1931年10月,馬佔山被張學良任命為黑龍江省代主席兼軍事總指揮,遂即發表宣言,決心抗戰。11月,他率部在嫩江大橋與日軍交戰,斃敵千餘人,雖然最終在日軍的優勢兵力下失敗,但這次勝利在當時極大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鬥志,激起了全國的「抗日援馬」運動。
日軍鐵道守備部隊「討伐破壞鐵路、襲擊列車」的馬佔山部隊
此後,以東北軍愛國官兵為主體,工人、農民、學生乃至綠林武裝在內的各階層人士相繼在東北各地建立起義勇軍、救國軍和自衛軍等民間自發的抗日武裝,統稱「東北抗日義勇軍」。與此同時,根據中共中央指示,中共滿洲省委及時號召發動各級黨組織,領導和組織抗日遊擊戰爭。到1932年夏天,東北抗日武裝發展到全盛時期,人數達30萬以上。他們採取遊擊戰術,到處襲擊敵人,破壞交通,給日偽軍以沉重的打擊。1935年,由左翼電影人士拍攝的電影《風雲兒女》,其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正是在東北、華北各地人民紛紛起來抗擊日寇時誕生的。這首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歌曲,極大鼓舞了中國人民的鬥志,建國後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東北抗日聯軍第1路軍的部分戰士
東北各地的抗日武裝令日寇頭痛不已。為平定各地人民的反抗,他們實行了各式各樣的報復,手段極其殘忍,「平頂山慘案」就是日寇懼怕中國人的反抗而製造的一起血案。
1932年9月15日中秋節當晚,為紀念「九一八」一周年,民間抗日武裝——遼寧民眾自衛軍(俗稱「大刀會」)策划進攻撫順日軍。他們途經位於撫順市南4公裡處的平頂山村,放火燒了日本人開的商店,與日軍守備隊和憲兵隊發生了激戰,打死日寇10餘人,後因火力不支撤退。
日軍對此十分恐慌和惱怒,為「懲戒」沒給「皇軍」報信的村民,第二天,屠殺了3000多名無辜百姓,只有三四十人僥倖活了下來,平頂山村從此不復存在。這是「九一八事變」後,日軍製造的第一起大規模集體屠殺中國人的慘案。
密林中的東北抗日聯軍戰士
由於東北抗日武裝得到了民眾的大力支持,日軍的武力討伐成效不明顯。為切斷人民群眾與抗日武裝的聯繫,日軍想盡方法,「集團部落」即是其一大發明。
「集團部落」實行慘無人道的「無人區」政策:把老百姓從村莊裡趕出來,集中到居住和衛生條件極其惡劣的大村莊裡統一管理,四周修築炮樓,警備荷槍實彈地嚴格監控裡面民眾的日常活動。生活在「集團部落」的人缺衣少食,飢餓病痛,尤其是瘟疫的肆意橫行,奪走了無數人的生命。「集團部落」外,大面積的土地無人耕種,顆粒無收,變得荒蕪。在此基礎上,日軍又對各地抗日武裝進行不間斷的武力「大討伐」,最終將抗日武裝逼入了生存絕境。斷衣斷糧、軍需短缺、內部成分複雜、缺乏統一領導和指揮等諸多原因,導致轟轟烈烈的抗日義勇軍在1933年大部分潰散失敗。
從1932年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遊擊隊登上了東北的抗日舞臺,成為中堅力量。1934年,在中共滿洲省委領導下,開始了共產黨領導的有組織的東北抗日武裝鬥爭。1936年,東北人民革命軍為團結東北各階層一同抗戰,改名為「東北抗日聯軍」,簡稱「抗聯」, 鼎盛時期,部隊發展到11個軍,直接領導的武裝有2萬人,還有以統戰關係指揮的武裝3萬人,東北面積的一半成為遊擊區,在活動最頻繁的1935年至1936年,抗聯同日軍進行的戰鬥達1891次,斃傷日寇萬餘人。
東北抗聯前身之一,抗日同盟第4軍方正自衛隊成立時隊員合影。
有人說,東北抗聯是中國革命的「三大艱苦」之一,另兩大艱苦是指紅軍長徵和南方的遊擊戰爭。這三大艱苦中,最艱苦的是東北抗聯,因為它生長最早,條件最艱苦,面對的敵人最強大。「朔風怒吼,大雪飛揚,徵馬踟躕,冷氣侵入夜難眠。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後寒。壯士們!精誠奮鬥橫掃嫩江原。偉志兮,何能消滅!團結起,赴國難,破難關,奪回我河山!」這首由李兆麟將軍寫就的氣壯山河的詩篇《露營之歌》,就是東北抗聯艱苦生活和堅定信念的真實寫照。
在彈藥奇缺、叛徒告密、指揮信息不暢和內部紛爭頻仍的情況下,1940年春,東北抗聯減員到不足2000人。為保存力量,他們撤至蘇聯境內休整。這年4月,日蘇籤訂《日蘇中立條約》。為不刺激日本,蘇方不允許抗聯再返回東北境內,並秘密將這些抗聯戰士整編為教導旅,編入遠東方面軍,對外稱「國際紅軍第八十八旅」,下設3個中國營(共500人左右)和1個朝鮮營(100人左右)。後來在蘇聯各地徵召的蘇聯籍華人和朝鮮族人也以營為單位被編入該旅。其間,八十八旅不斷派遣由幾人或十幾人組成的小分隊返回中國境內,搜集關東軍情報,進行抗日宣傳。1945年8月,蘇軍出兵東北,蘇聯境內的數百名抗聯戰士先乘飛機傘降於內地作先導,八十八旅主力隨後接收東北各城市,人員迅速發展到4萬人,成為迎接八路軍出關的重要力量。
被日寇一律稱之為「匪賊」的東北義勇軍和抗日聯軍,是在「九一八事變」後迅速崛起的抗日武裝。他們在艱苦卓絕的對敵環境中,尤其是與關內徹底失去聯繫、孤軍奮戰的情況下,明知以他們的力量,不可能趕走強大的日寇,但他們沒有沉淪,以「堅持」表現了常人無法想像的悲壯。民族英雄楊靖宇,犧牲時腹內沒有一粒糧食;趙尚志在怒罵偽警漢奸後閉口不語,直至犧牲;趙一曼、抗聯第五軍婦女團「八女投江」……他們是日寇永遠揮之不去的噩夢,顯示了溫和善良的中華民族性格裡的剛烈和韌性,連日寇都對他們發出了由衷的讚嘆。這一個個響噹噹的名字,是中華民族的基石,永遠鐫刻在了民族英雄的史冊之上。
1938年11月4日,東北抗聯2路軍總指揮周保中日記記載「八女投江」。
在東北義勇軍和抗聯的感召下,全國各地的抗日鬥爭轟轟烈烈,風起雲湧,由此開啟了我們最悲壯的抵禦外敵的民族解放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