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民」是誰?揭開72年前永康「棺材藏烈士」革命往事

2020-12-12 浙江在線

2020-10-15 13:12 |永康日報微信號

10月13日晚,芝英鎮雅莊村78歲的李笑眉和家人,細細品讀了由浙中舟山鄉賢會編撰的雜誌《秀水舟山》中有關烈士黃鼎生的回憶文章,一家人解開了懸在心頭72年的謎團——當年犧牲在她家的烈士「愛民」究竟是誰。

「在雅莊村,上了年紀的老人都知道『愛民』,知道『棺材藏烈士』的故事,但包括我們家人在內,一直不知道『愛民』是誰、來自哪裡、有無後人。70多年了,沒想到還能等到他的親屬來尋訪。」說到這裡,李笑眉眼裡噙淚。

70多年來,雅莊村一直都流傳著一個「棺材藏烈士」的革命故事:新中國成立前,有一名遊擊戰士負傷後隱蔽在村裡,國民黨部隊搜查時,地下黨員把他藏在棺材裡,躲過了搜查,但不幸的是,重傷的戰士最後還是犧牲在棺材裡。

這個驚險的故事發生在李笑眉6歲那年,戰士隱蔽的地點就在她家裡。她父親李敦基,1944年入黨,曾擔任過黨小組長,入黨介紹人就是浙東人民解放軍第六支隊七大隊大隊長李文華。

遺憾的是,解放前由於形勢危險,家人對此守口如瓶,解放後李敦基又很快去世了,李笑眉只是陸陸續續聽母親說過一些。

「愛民」,究竟是誰?

為什麼會來到雅莊村?

今年夏天,舟山鄉賢會組織整理家鄉紅色歷史,工作人員來到雅莊村,帶來了一本回憶錄。這是2019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時,現居上海的舟山籍離休幹部黃光耀寫的。解放戰爭時期,他是中共永康黨工委的領導人之一。

回憶錄裡的一段話,揭開了雅莊「棺材藏烈士」背後的故事:「還有一個人,我必須提到他,也是下前田人,叫黃鼎生……」

黃鼎生外甥李革歷(左一)、黃光耀妹妹黃飛琴(左二)、李文華女兒(左三)李美琴等人,來到雅莊李敦基舊居尋訪烈士往事時和李敦基子女們合影

黃鼎生,1924年12月出生於舟山下前田自然村,也就是今天的舟三村。他比黃光耀大三歲,黃愛民,是他參加革命後的化名。

下前田當年有120來戶人家,基本上是貧農。村裡還有幾個貧苦人,給地主家抬轎子打零工,黃鼎生的父親黃洵毫就是其中之一。黃洵毫弟弟黃洵子在1939年就被國民黨當局抓了壯丁,從此杳無音信。

1946年農曆春節,在縣城東庫醬油廠工作的黃光耀回舟山過年,此時,他已經是中共地下黨永康縣城核心黨小組成員。他和黃鼎生曾一起在舟山黃氏中心小學讀書,還是同族兄弟,看到鼎生家裡生活困難,黃光耀決定幫一幫他。

「我問他,願不願意去縣城做工?一來,有收入能改善生活,二來,保證國民黨不來抓你壯丁,他一聽很快就同意了。」黃光耀說。

進廠後,黃光耀特意交代同廠的童巖春關照黃鼎生——童巖春也叫童春,是黃光耀在醬油廠裡第一個發展入黨的工友,兩人同一批進廠,每當有政治任務時,黃光耀首先就想到他。

醬油廠分製作、運輸、銷售等班組,黃鼎生在製作組,負責打水、磨粉等工序,和童巖春同組。吩咐童巖春照顧黃鼎生,也含著黃光耀的期望:在政治上進一步鍛鍊他。

黃鼎生沒有辜負這份期望。他工作勤懇認真,在童巖春等人的薰陶下,很快懂得了革命道理。沒過多久,1947年的春天,黃鼎生由童巖春介紹正式入黨。

此時,正是抗戰結束不久到全面內戰爆發的時期,國內戰事和局勢撲朔迷離,金蕭支隊和上級黨組織已經按中央指示北撤,只留下少數地下黨員。隱蔽在永康的地下黨員既無經費,也難聯繫上級,而國統區的白色恐怖卻日益加重。

「醬油廠是當時中共地下黨在縣城裡的聯絡站。黃鼎生是在解放戰爭時期,永康地下黨最艱難的時候入黨的,而且進廠到入黨時間不長,他入黨時黃光耀已經離廠了。這說明了一點,他肯定經受住了種種考驗,為黨做了不少工作。」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副秘書長黃傳後說。

有了固定收入,眼看著生活剛有所起色,1947年10月中旬的一天,黃鼎生卻突然回到舟山,找到了黃光耀,提出了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要求:去遊擊隊。

此時,黃光耀正受應飛委派,以失業回鄉做小生意的名義,在家鄉發展地下黨組織,開闢根據地。「因為童巖春去遊擊隊了,老家黃雙林等小儂伴也參加遊擊隊了,鼎生都知道的,因此他也急了,一定要去。」

見黃鼎生態度堅決,10月下旬,黃光耀送他去遊擊武裝——浙江壯丁抗暴自救軍第三總隊第三大隊自衛一中隊,中隊長就是李文華。到了部隊後,黃鼎生便改名黃愛民。由於行軍打仗非常勇敢,他很快就被編入短槍組。

編入短槍組,也就意味著,黃鼎生戰鬥在了最前線。

1948年2月21日,三大隊在大隊長應飛的率領下,秘密駐紮在今天的象珠鎮方山腳。

部隊秘密宿營的消息,被當地保長給洩露了。第二天下午,國民黨鄉聯隊、保安隊兵分兩路,突然從山西孔、清渭街方向朝方山腳而來。

敵方人多勢眾,裝備精良,戰鬥打得極其艱難。為了扭轉戰局,李文華帶上十多名隊員,組成了一支突擊隊,從側面衝下山,穿過黃尚弄,向敵人猛撲過去,準備從側翼攻擊敵人——黃愛民就在突擊隊中。

衝鋒中,黃愛民身負重傷,他咬著牙,用手死死地捂著胸脯,鮮血順著他的手指縫不斷流淌著。萬般無奈之下,李文華只好讓隊員架著傷員,下令撤退……

負傷後的黃愛民,病情急劇惡化,還有可能感染了破傷風,高燒不退。部隊不得不將黃愛民送到距離黃尚弄七八裡路的雅莊村養傷。

雅莊地下黨員李敦基家位於村莊最東邊,屋後就是田畈,有一間雜物房位於兩座天井院的連接處,位置不起眼,房門外有兩個方向可逃生,還有一扇通往田畈的後門,方便撤退。黃愛民就隱蔽在雜物間,這裡也是一個樓梯間,柜子一攔,黃愛民被藏在了樓梯下。

雅莊村黃鼎生犧牲地舊址,①為養傷房間,②為放壽材的廳

李敦基也是一名可靠的地下黨員。此時,李敦基的母親已經去世,就由他父親和妻子幫助照料黃愛民。

與李文華同村的李西京、李火旺曾在《英勇鬥士李文華》一文中回憶,黃愛民在雅莊養傷期間,李文華曾為此事特地找李火旺說:「黃愛民同志是好同志,你們黨員同志一定要照顧護理好,有困難,你隨時來找我。」

昔日小儂伴重傷在身,黃光耀無比牽掛。一天深夜,黃光耀潛入雅莊村,看到了奄奄一息的黃愛民:「負傷前就已經身體不是很好,吃不進東西。看到他時已經昏迷不醒,不會說話,提著一口氣,我看到後很心痛。」

這一面,竟成了永別。沒多久,國民黨當局突然包圍了雅莊村,挨家挨戶搜查。李敦基父親見已陷入昏迷的黃愛民,焦急萬分,情急之下想到了他家隔壁一間廳裡放著的幾副壽材(老人提前為自己準備的棺材),他把黃愛民偷偷藏進自家壽材裡。

當年存放壽材的廳,圖中為李敦基大女兒李笑眉

沒想到,等敵人撤離後,李敦基父親再去打開壽材蓋,可能是病重,黃愛民已經斷氣了。

不得已,等到夜深人靜,李敦基家人和村裡的地下黨員一起,偷偷把壽材扛到了菜地裡,挖了一個深坑,埋葬了黃愛民。為了不被人起疑,墳頭沒有起包,也不敢立碑,還推成和菜地一樣平整。

這一年,黃愛民才24歲,在最困難時期入黨、在最危險前線戰鬥、在最美好的青春年華之時犧牲,人生就像他的名字一樣,永遠定格在了雅莊村。

在老家,為了追查黃愛民,國民黨當局逮捕了他的母親胡舒綢和大妹黃愛梅,兩人被關押在前倉長達半年之久。黃愛梅被打斷雙腿,釋放後雖經過接骨,還是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

新中國成立後,黃鼎生被追認為革命烈士(烈士證書:浙江烈字第011217號),父親黃洵毫則擔任過舟三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多年,因為唯一的兒子犧牲,他又招舟山溪塘村李亨珍為女婿,新中國成立後李亨珍曾任舟山鄉鄉長。

當年艱險鬥爭的間隙,黃鼎生對嫁在臺門村的姑姑黃阿香特別牽掛,叔叔黃洵子被抓壯丁後,這已是他父親唯一的親妹妹。從舟山返回遊擊隊,黃鼎生每次路過臺門,都會帶上兩個肉麥餅,用手帕細心包好,看望姑姑黃阿香,再往俞溪頭、芝英方向而去,為了不讓姑姑擔心,總說自己「在芝英醬油廠做工」。

幾十年後,黃阿香還在世時,經常跟孫輩應雄等人回憶起這個年輕帥氣的侄子「穿著長褂、一表人才」,宛如人在眼前,從未走遠。

20世紀60年代初,李敦基已經去世,在雅莊一位老人的指引下,黃洵毫和姑夫應銀華、表弟應嶽明等親屬一起,找到了那塊菜地,接兒子「回家」。

斯人已逝,四野無聲。時至今日,烈士的表侄應雄還記得,父親應嶽明曾告訴他當時的場景:菜地裡,挖出了一個五角星皮帶頭、一把爛手電筒殼——養兒從軍一土歸,這是黃鼎生留給家人的最後遺物。

(原標題《人文 | 72年前,永康「棺材藏烈士」!》。編輯 高唯)

1602738730000

相關焦點

  • 紀念海南解放70周年|海南革命烈士紀念碑
    瓊崖革命遺址尋訪瓊崖革命不倒的紅旗,是千千萬萬的瓊崖共產黨人和革命軍民用鮮血染成的,留下姓名的革命烈士就有2.3萬餘人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坐落在海口市人民公園內的海南革命烈士紀念碑。園內,海南革命烈士紀念碑靜靜矗立,紀念著歷史,見證了變遷。瓊崖革命「二十三年紅旗不倒」,是千千萬萬的瓊崖共產黨人和革命軍民用鮮血染成的。「瓊崖革命、渡海戰役中,留下姓名的革命烈士就有2.3萬餘人,沒有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更難以計數了。」海口市委黨史研究室徵研科主任科員周琪雄感慨道。
  • 瑞金革命遺址——葉坪紅軍烈士紀念塔
    為了紀念為蘇區犧牲的紅軍戰士,六大建築中,專門建設了「紅軍烈士紀念塔」為核心的四大紀念建築,包括紅軍烈士紀念塔、紅軍烈士紀念亭、博生堡、公略亭。《第二次全蘇大會準備委員會為建立紅軍烈士紀念塔啟事》中寫道:「歷年來在革命戰爭中犧牲了的紅軍戰士,他們是為著保衛蘇區與發展蘇區,為著推翻帝國主義與國民黨的統治,為著工農階級的解放而流血犧牲了。
  • 革命烈士——郭立新
    革命烈士——郭立新 2020-04-01 21: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72年的思念 三代人的接力有了結果 因本報報導 烈士李賀華的親人...
    4月20日晚,對家住唐山市的李愛華老人來說註定是個不眠夜,一家三代人苦苦找尋烈士親人的安葬地終於有消息了——法庫縣秀水河子。二哥19歲參軍,20歲犧牲,李愛華老人已經不記得二哥的模樣了,但這份思念卻持續72年,從未遺忘。4月22日,當記者幫他與法庫縣秀水河子烈士陵園取得聯繫後,電話那頭的老人哽咽地道謝:「謝謝《瀋陽晚報》的幫助,讓我有機會去看二哥一眼。」
  • 話題│廣東廣州 黃花崗72烈士墓園
    清末反清革命歷經9次起義失敗後,1911年4月27日(農曆辛亥年3月29日),黃興率120多名敢死隊員直撲兩廣總督署,發動了同盟會的第10次起義-廣州起義,終因寡不敵眾失敗,英勇犧牲的七十二位烈士,被安葬於黃花崗。108年後,廣州市先烈中路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烈士們當年驚天地、泣鬼神的義舉,依舊讓後人動容。
  • 黃花崗72烈士有一位是我們橫縣人!你知道嗎?
    業務微信:hengxian666,業務電話:5913030說到烈士這個詞小編能想像出那種熱血奮戰的場面在這裡,小編也想問橫縣大夥聽說過黃花崗72烈士嗎?小編想告訴大家令人敬仰的黃花崗72烈士中就有一位是我們橫縣人!
  • 【鄉鎮】翔雲革命烈士紀念碑:銘刻11位烈士名字 年齡最小的才19歲
    翔雲革命烈士紀念碑,是南安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之一,也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紀念碑上銘刻著11位革命烈士的名字,每個名字背後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據翔雲鎮黨委組織委員陳昭斌介紹,翔雲革命烈士紀念碑建於1957年,紀念為革命事業做出犧牲的梁長智、梁昆省、梁金泉、卓恆建、王文壁、卓孝梅、廖振利、廖士、廖奕元、卓開卿、陳貞祥11位烈士。  紀念碑原建於翔雲墟埔尾的龜山上,1992年因鎮區建設需要遷址美格村,現位於美格亭後山包上。  幾十年的風吹雨打,紀念碑出現了多處破損。
  •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第七個烈士紀念日 龍山舉行烈士公祭活動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9月30日,是全國第七個烈士紀念日。今天上午我縣在烈士陵園舉行了2020年烈士紀念日公祭活動縣領導劉冬生、時榮芬、陳忠耀、餘佳祥、吳少葉、蔡龍、劉昌順、石紅梅、黃勇、龍儒文、趙銀河、張勝軍及全體在家縣級領導,縣直正科級以上單位負責人,烈士家屬代表、學生代表和各界社會人士聚集一起,祭奠革命先烈、緬懷英雄偉績、繼承烈士遺志。
  • 陽江舉行公祭烈士活動 緬懷革命烈士牢記初心使命
    上午,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焦蘭生,市委副書記、市長溫湛濱在廣州參加廣東省公祭烈士活動。受焦蘭生書記委託,市政協主席丘志勇,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黎澤林等市領導,與全市各界幹部群眾代表一起,在市北山烈士陵園隆重舉行陽江市「9.30」公祭烈士活動暨向陽江革命烈士紀念碑敬獻花籃儀式,深切緬懷革命先烈,莊重表達全市人民弘揚革命傳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堅定信心。
  • 【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廉潔文化】第3期:郴州烈士公園—湘南起義紀念塔、郴州烈士碑廊、革命烈士紀念亭、夏明震烈士墓、湘南起義紀念館
    郴州烈士公園於2010年7月27日列為全省第三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公園位於郴州市曹家坪路東塔嶺,是湘南起義紀念地最重要的紀念性革命遺址建築群。公園內有湘南起義紀念塔、郴州烈士碑廊、革命烈士紀念亭、夏明震烈士墓、湘南起義紀念館、郴州黨史陳列館等革命遺址。
  • 紀念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現在,讓我們一起追尋先烈們的足跡,緬懷他們為中國革命勝利,為民族為人們謀幸福而獻身的精神。鄒魯編著的《廣州三月二十九革命史》(原件藏於廣東省檔案館) 這是一份廣東省檔案館保存的1939年鄒魯編著的《廣州三月二十九革命史》,珍貴的檔案史料向我們講述了黃花崗起義的壯烈過程。
  • 活動公告:清明「緬懷革命烈士」
    為緬懷革命烈士,繼承優良傳統,在清明節到來之際,羅定義工定於3月31日前往我市羅平. 船步. 金雞. 蘋塘.
  • 緬懷豐順革命烈士鄧子龍
    圖片來自豐順縣革命委員會舊址--寶田廬鄧子龍(1889-1930),原名京兆,革命烈士,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豐順縣附城區冠草塘(今豐良復興)人。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投身革命,與進步青年共同組織農會,是豐順縣農民運動、農軍的領導者。1930年5月,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四十六團副團長。一、重溫先輩革命精神,追憶過去光榮歲月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國民黨派出大批反動武裝到各村莊進行搜剿,當時,鄧子龍的祖屋被劫掠和焚燒,並遭到全縣通緝,豐順城鄉到處都是白色恐怖的氣氛。
  • 革命烈士林永中後人向市檔案館捐贈珍貴家書
    「要時刻注意謹慎謙遜,親密團結勞苦群眾,多多協助黨和人民政府進行各項革命工作為幸……」在革命烈士林永中數十年前寫給胞弟的家書中,一個信仰堅定的革命者形象躍然紙上。6月9日,時值「國際檔案日」,革命烈士林永中的後人來到市檔案館,將林永中的家書、照片、題字等遺物無償捐獻給該館珍藏。林永中家書看到這裡也許有人好奇林永中到底是誰?
  • ​武功山革命烈士紀念亭林
    ,促進經濟發展,助力脫貧攻堅,推進鄉村振興,建設武功山革命烈士紀念亭林(廉潔文化亭林)作為開展黨性教育、廉政教育的重要載體。分別以6位在武功山地區犧牲或戰鬥過具有代表性個革命烈士名字命名6個亭子,構成武功山革命烈士紀念亭林(廉潔文化亭林)命名建議如下:
  • 勿忘歷史:71年前,他們倒在黎明前的黑暗裡
    勿忘歷史:71年前,他們倒在黎明前的黑暗裡 2020-11-27 22: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徐海東寫信為家鄉烈士正名
    開國大將徐海東,中央軍委確定的人民解放軍36名軍事家之一,被毛澤東譽為「對中國革命有大功的人」。  毛澤東還曾說,我們黨為革命犧牲最多的是海東同志。  徐海東一家,為革命犧牲66人,其中近親27人。  將軍故鄉大悟縣新城鎮,有座「徐海東親屬烈士墓」合墓,上面鐫刻著徐向前元帥手書的四個大字「光榮流血」。
  • 緬懷革命先烈,弘揚烈士精神
    、入黨積極分子和管理人員,一同前往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開展清明祭掃活動。支部書記李中亞同志,代表雲泉山莊支部,向長眠於此的革命烈士敬獻花圈。繞塔一周,憑弔淮海戰役革命烈士的豐功偉績,滌蕩心靈  通過祭掃活動,黨支部要求全體黨員幹部,一是繼承革命先烈的遺志,倍加珍惜這個美好時代。
  • 【英烈風範】愛民模範郭章清
    愛民模範郭章清文 王克文郭章清,乳名金垓,監利縣汪橋鎮人。1944年11月出生於郭子灣世代農家,1965年12月應徵入伍,1968年3月因搶救遇險兒而光榮獻身,年僅24歲。郭章清的遺體安葬在淮南市郊,墓地近2000平米,墓碑上鐫刻著「郭章清烈士」。是年5月9日,安徽省革命委員會發出《關於廣泛宣傳和學習共產主義戰士郭章清同志的決定》,同日,安徽省軍區黨委追認郭章清為共產黨員,省軍區追認郭章清為烈士,並追記一等功。《解放軍報》等全國十幾家報刊電臺分別發表社論和文章,讚揚郭章清捨己救人的高貴品德。是年10月,其胞弟郭章建被部隊批准「接過哥哥手中槍」,至1978年轉業從政。
  • 陽江圍殲戰革命烈士紀念碑修繕工程動工
    12月12日,江城區在白沙街道佛仔嶺組織舉辦陽江圍殲戰革命烈士紀念碑修繕工程動工儀式,正式啟動紀念碑修繕工程。項目動工後將抓緊實施建設,擬於2021年2月底前完成。陽江圍殲戰革命烈士紀念碑於1958年建在陽江白沙圩花果山上,用於紀念此次戰役犧牲的烈士,1988年遷至佛仔嶺,並於1997年10月重修,1998年3月20日落成。目前,該紀念碑是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陽江市中共黨史教育基地、陽江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陽江市黨員教育基地、江城區愛國主義與國防教育基地,列入廣東省紅色革命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