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精神,叫雲門
排練時豔陽高照,舞臺燙得像火燒,舞者腳上傷口被撕開,依然淡定自若地在舞臺演出;
首演當日遇到颱風大雨滂沱,各方貴賓都無法從臺北飛到臺東;舞臺上積滿了水,本來已經決定取消演出,但看到穿著雨衣遠道而來,冒雨等待的觀眾;舞者堅持,那我們演《水月》吧。
在一片迷濛的山水之,「水月」在天地中流淌;這樣的意境,很美。
第二天繼續下雨,直到開演前半小時才雨過天晴,讓《稻禾》得以順利完成首演!
看這個視頻的時候,想起去年7月在臺北看雲門戶外公演,1萬多名民眾安靜地坐在廣場裡觀看。一開始不少人都帶了小凳子,演出開始的時候非常自覺地收起來坐在地上,不要擋住後面的視線;所有的小孩都安安靜靜地看著,沒有喧鬧;全場秩序井然,離開的時候不留下一點垃圾。
我很驚訝,這是一種什麼的力量?
或許這就是舞蹈的力量!
40多年的堅持和努力,讓雲門的精神影響了許多人。
中天《稻禾》在池上戶外稻田演出專題
2013年,雲門舞集四十周年,林懷民以新作「稻禾」,向孕育雲門的臺灣土地及人民致敬。
林懷民說,種田的故事池上的朋友已經說得很好,「稻禾」不走寫實路線。他以泥土,花粉,榖實,風,水,火這些自然界的因素為題起舞,訴說稻米的生命周期,也委婉喻示人生。
倫敦泰晤士報說:「林懷民舞作與雲門的演出風格獨特非凡,他們總能打破西方人對舞臺時間的期待。他緩緩建構舞姿,細密展開舞句,舞作彷佛在另一個平行時空進行。舞者對身體的高度掌控,有如超人。
在「稻禾」中,遼遠而穩定的臺灣客家古調,西方歌劇高昂的詠嘆調,池上在地錄製的稻浪風濤,雷鳴雨聲,共同成就了「稻禾」的音樂環境。加以雲門舞者多年修習內家拳與太極導引身法呈現當代舞步。舞作以女舞者彎腰跺地的勞動身形破題。
「花粉II」一段,一對男女舞者綠色稻浪投影紋身,昆蟲般交纏起舞。在「火」的章節,烈火焚田的影像鋪天蓋地,男舞者持棍械鬥,劈打舞臺,彷佛象徵人類對地球的無情破壞。在終結的篇章,女舞者在焦土冒煙的景觀中,如牛負犁,沉重移步,重新引水入田,溫馨的客家歌謠催出田水倒映藍天白雲的影像,為觀眾帶來了洗滌的靜謐。
媒體評論
「稻禾」靈敏地融合了人與大自然,東方與西方,死亡與復活,極端感人,是林懷民自成一格的大地之歌。
——倫敦 衛報
根據古籍,「雲門」是中國最古老的舞蹈,相傳存在於黃帝時代。一九七三年,林懷民以「雲門」為名,創辦「雲門舞集」。這是臺灣第一個職業舞團,也是所有華語社會的第一個當代舞團。雲門舞碼豐富精良,眾多舞作因受歡迎,一再搬演,成為臺灣社會兩三代人的共同記憶。長年海外巡演,是國際重要藝術節的常客,以獨特的創意,精湛的舞技,獲得各國觀眾與舞評家的熱烈讚賞,被譽為「世界一流現代舞團」。
林懷民原是一位著名的小說家,留美期間開始正式習舞,一九七三年創立雲門舞集。一九八三年創辦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系。一九九九年創立雲門2。
他經常從亞洲傳統文化與美學汲取靈感,編創充滿當代意識的舞作,是國際推崇的編舞家。
二〇一三年,林懷民繼瑪莎•格萊姆,默斯•堪寧漢,皮娜•鮑希之後,獲頒有「現代舞諾貝爾獎」美譽的「美國舞蹈節終身成就獎」。
雲門舞集《稻禾》
——熾熱的臺灣節奏 感官的視覺饗宴
該劇將在澳門、北京、上海、廣州、廈門、南京及紐西蘭和西班牙巡演
廣州站現已開票,可通過廣州大劇院及各大票務平臺訂票
演出時間:2017年10月4-6日(周三-五)20:00
演出地點:廣州大劇院歌劇廳
演出票價:180 280 480 680 880 1080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