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何西窗
沒有哪一年的電影市場像2020年這麼特殊,在疫情黑天鵝的衝擊下,電影市場被動打破了原有的運行規則,從上遊電影公司與各大製片方、中遊電影營銷到下遊電影發行,產業各環在特殊情況下展現出特殊狀態,而無人知曉這些暫時性的變化會不會對行業產生持續性的影響。
或許可以從票房、上映電影和電影院三個方面大概梳理2020年電影行業的變化。國家電影局數據顯示, 2020年中國電影總票房達到204.17億元,相比2018年下降66.5%,相比2019年下降68.2%,但是這一年中國超越北美市場,成為全球第一票房市場。而這其中國產電影票房為170.93億元,佔總票房的83.72%。疫情加速了進口片輝煌時代的逝去,國產大片扛鼎票房的時代真正來臨。
而全年共生產電影故事片531部,影片總產量為650部。這一年春節檔消失,3月27日至7月20日影院停止營業,根據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全年一共上映了370部電影,這其中票房過億的電影僅27部。而票房市場上的二八效應空前明顯,《八佰》《我和我的家鄉》《姜子牙》票房TOP3電影,佔據了全年36.93%的票房。
電影院作為票房與內容的承擔者,也是受影響最大的一環。企查查數據顯示,2020年(截止12月25日)關停的影視公司數量達9860家,影院類企業2814家。但是影院與銀幕數雖然增速放緩,但是數量依舊保持增長,2020年影院數量為1.18萬家,淨增477家;銀幕數為7.24萬塊,淨增4110塊。
而藏在這些數據背後的還有整個電影行業的改變。電影上遊速度生產速度減慢,內容市場「片荒」焦慮久久不散,行業熱錢減少,電影宣發已經從鑼鼓喧天變為了沉默,而疫情的幹擾與政策對於影院上座率的限制,則讓發行方出現多元選擇,一部分電影轉為線上,一部分電影開始了分段發行。
時代的一粒塵埃落到一個行業上就是一座山,國內電影行業的歷史軌跡,或許就此發生了改變。
票房TOP前10,多類型片爆發,觀眾不再「大片迷信」
縱觀2020年電影票房TOP10的電影,能夠感覺到今年票房市場的變化。首先,國產電影佔據了絕對主力,票房前十名的電影中,一部進口電影也未出現,而在國產電影中,出現了多類型片爆發的情況。
《八佰》是2020年的年度票房冠軍,累計票房達到31.09億,成為影院復工後的「開道先鋒」,成功燃起了一波觀影大潮,歷史戰爭大片引起了觀眾的共鳴。但這並不意味著歷史戰爭片在票房市場上擁有絕對優勢,同樣歷史戰爭題材的《金剛川》在10月23日上映,雖然票房達到11.22億,但是市場熱度與話題討論度遠不及《八佰》。
今年票房市場上,似乎並沒有哪一種類型題材成為主流,反而出現了全面開花的狀態。票房前10名,既有主旋律性質的劇情片《我和我的家鄉》《奪冠》,也有動畫大片《姜子牙》,包括年末上映的抗癌題材《送你一朵小紅花》、警匪犯罪類型片《拆彈專家2》、喜劇片《溫暖的抱抱》等。
而這背後的原因,是由於疫情影響,觀眾對於電影的多元內容需求空前提高。影院停業半年,受眾市場需要多樣化的電影內容補給,除了頭部大片,對於類型題材、娛樂性內容需求急速增加,這讓票房市場上各類型電影都有了釋放空間,雖然依舊存在類型相同、受眾相近導致後入場的影片票房不及預期的情況,但是市場上出現了更多中小體量的類型片黑馬。
如11月成為票房黑馬的警匪片《除暴》,這部電影是宣傳點是2020年第一部警匪片,動作場面成為賣點,而七夕檔上映的《我在時間盡頭等你》,也是2020年的第一部純愛題材電影,正好緩解了市場對於愛情內容的需求。
而另一個值得注意的趨勢是,受眾市場的「大片迷信」似乎被破除了。2020年的票房市場是理性而冷酷的,滑鐵盧的電影不在少數,而無論是國產大片還是進口大片,都沒有豁免權。
今年國產電影中成績不及預期的「大片」是從2020年春節檔遺留下的《緊急救援》與《急先鋒》——雖然《姜子牙》上映後同樣反響不如預期,沒能成為「下一個哪吒」,但票房累計達到了16.02億——這兩部電影均未進入今年票房前10名。
《緊急救援》作為2020年少有的幾部大體量國產片,一直備受期待。該片從2020年、2021年的春節檔撤檔,提檔2020年12月,這個舉動讓票房市場倍感振奮,此前行業期待它能一舉扛起12月的票房,但是電影卻意外滑鐵盧,豆瓣評分6.3分,而票房僅4.56億。
而同樣此前位列2020春節檔大片隊伍的《急先鋒》,在國慶檔被《我和我的家鄉》與《姜子牙》吞沒,累計票房尚未超過3億,豆瓣評分4.6分,再次讓市場唱起了成龍系列動作片的輓歌。
可以感受到,觀眾不會因為「大片光環」而買單,製作成本、導演團隊與明星陣容最終是為電影內容服務,而觀眾對於優質內容的判定是多重因素下的綜合結果,內容是否引起情緒共鳴、電影口碑能否發酵、檔期是否恰當等,背後的核心邏輯,仍舊是觀眾只為想要的內容買單。而所謂的「想要」甚至不完全依靠口碑,最重要的是如何理解觀眾需求,並回饋優質的內容,而疫情的特殊背景將這點特質放大。
這個情況在進口市場也十分明顯,不管是華納兄弟的《信條》《神奇女俠1984》,還是環球影業的《瘋狂原始人2》,迪士尼的《花木蘭》、聖誕上映的《心靈奇旅》,其中不乏口碑作品,也有可看性與娛樂性尚佳的續作,但是好萊塢製片大廠與內容IP的光環,在今年的票房市場上尤為黯淡。
2020年的票房市場的注意力似乎集中又分散,一旦電影符合市場需求,即便在復工初期也誕生了《八佰》這樣的爆款作品,並掀起報復性觀影潮,同時,它又讓此前票房體量有限的各類類型片有了新的可能,一部電影如果不能撬動大眾市場,那麼滿足一個群體或圈層的需求也能獲得一定紅利。反之,電影如果沒能切中市場的脈搏,那麼即便是IP大片,也只能收穫一瓢「冷水」。
電影轉網、分段發行、宣發「沉默」,電影市場的「臨時規則」
而在票房市場與內容市場之外,今年電影行業發行與宣發埠的變化,同樣值得思考。
2020年電影發行一個不可逆的變化是,大體量電影在院線之外有了多元發行選擇。影院關閉之後,2020年大年初一原本春節檔的種子電影之一《囧媽》宣布在抖音、西瓜視頻、今日頭條、歡喜首映等線上平臺放免費放映。這是首次國產大片放棄院線轉向流媒體,國內院線各方罵聲一片,宣布聯合抵制徐崢及其拍攝電影,但是電影轉向線上的新大門還是打開了。
如果說此前院線電影與網絡電影的涇渭分明,院線電影始終站在鄙視連的上端俯視網絡電影,那麼2020年網絡成為了電影發行的新選擇。而這股趨勢似乎不可逆,在《囧媽》之後,《肥龍過江》《大贏家》《怪物先生》《徵途》《我們永不言棄》《春潮》等電影皆以免費放映或者付費觀看的形式從院線轉向流媒體平臺,而如《妙先生》《我的機器人女友》《赤狐書生》等電影,選擇在院線放映之後,也悄無聲息縮短了窗口期,放棄一部分長尾票房收割線上付費紅利。
北美市場上院線與流媒體之間的界限更加模糊,矛盾也更加明顯。在迪士尼《花木蘭》《心靈奇旅》、環球影業《魔發精靈2》、華納兄弟《神奇女俠1984》等電影紛紛選擇轉向流媒體或實行線上、院線同步放映之後,北美院線在疫情之下的處境更加艱難。2021年華納兄弟更是大刀闊斧的宣布,將進行院線與流媒體的混搭發行,一舉震動了全球電影市場。
而另一方面,疫情的特殊情況,各片方發行也更加謹慎,選擇最合適的發行時段,並對影院進行了要求。《八佰》作為復工後上映的第一部大片,採取了保底分帳發行方式,對放映中小影院提出要求,部分小影院需要向片方支付一筆錢才能獲得放映權,超出的票房部分歸影院,這一定程度杜絕了偷票房的行為,但也被視為《八佰》放棄一部分小影院。
《奪冠》《姜子牙》則開啟了密鑰採用分時段發放方式,如發現影城有偷漏瞞報等行為,發行方將停發本片後續密鑰,並終止該類影城本片發行方後續所有影片密鑰提供,一部電影則進行針對性點映,如《一點就到家》需要影院在9月26日、10月1日-3日的黃金場開放點映場次,不然電影不開放點映資格。
特殊情況下,發行方與影院之間的關係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頭部影片選擇影院,掌握了更多的話語權,而影院成為了被動選擇方與接受方,中小影院自主排片的權力被削弱。
同樣發生變化的還有今年的電影營銷市場。相比幾年前國慶檔、春節檔等動輒投入上億、時長過月的宣發期,今年的電影宣發十分沉默。如2020年國慶檔,有業界人士感嘆,國慶檔前一周時間,頭號大片都沒看到一場像樣的發布會,路演則更加少。《奪冠》宣布提檔上映,宣發並沒有跟上檔期變動,物料製作與發布節奏較慢,網絡上大部分海報物料還是停留春節。
而中小體量的電影大部分營銷都集中在了線上,除了常規的預告、片花、海報等物料,聯合抖音、快手等進行的短視頻、直播新型宣發手段,但是公眾已經一定程度習慣了這些宣傳模式,整體營銷效果並不突出。
這個狀態也持續到了2021年春節檔,《唐人街探案3》還保持著2020春節檔的宣發套路,而2021年新入場的《你好,李煥英》《侍神令》《刺殺小說家》等,大部分是線上物料,引起公眾注意的宣發並不多。
2020年電影市場的變化是被動的,誰也沒有想到疫情會成為行業變革的最大推手。而這些變化在2021年的開端,似乎依舊保持了下來。沒有人能夠預計這場變動最終會對行業有多大的影響,但是能夠確定的是,行業並沒有真正回歸正軌,2021年的1月寒流未散,疫情還在反覆,那麼2020年電影市場的「臨時規則」,有可能成為今後的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