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學之凡事保持平常心

2020-12-22 細品萬卷書

01凡事保持平常心

金玟岐 - 歲月神偷 (Demo)

02:45來自細品萬卷書

人這一生總歸是不會一帆風順的,正是由於如此,我們的生活才會多姿多彩,才會更有意義。無論在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裡我們扮演著怎樣的角色,無論何時何地,無論我們遇到什麼事,保持一顆平常心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果你成功了,不要驕傲自滿,那只不過是人生的一角,我們並不知道接下來我們會面臨怎樣的事情;如果你失敗了,不要垂頭喪氣,那只不過是你在走向成功道路上走了一個彎路,糾正方向,從頭再來,我們總會看到勝利的曙光的。這便是平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然而在那個凡事皆為利的時代裡,平平常常、實實在在的活著簡直等同於無能,人們早已成為欲望的奴隸。做著一些身不由己的事,說著一些連自己都覺得噁心的話,我們靜下心來好好想想,難道這,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其實,人需要的是一顆平常心。哪怕是一個特別聰明的人,他也總會經歷失敗的;哪怕是一個愚笨的人,他也總會經歷成功的。沒有一個人能一生都享受著成功的喜悅,卻不遭受到失敗的痛苦,因此我們要在得失成敗之間保持一顆平常心,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會越來越好。當你在人生旅途中時常保持著一顆平常心,我相信你一定會收穫豐碩的果實。

相關焦點

  • 永遠保持一顆平常心
    生活中有些人執念太深,凡事都斤斤計較喪失了平常心。「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以一顆平常心對待生活,自然輕鬆很多!所謂平常心,就是要對周圍的人、事、物做到「寵辱不驚,去留無意,不驚不懼,不慍不怒」。但它又區別於對世事的無所追求,對無奈的消極逃避,而是對人生智慧的提煉、生命境界的覺悟,它能幫我們成為精神的富翁、自由的主人。特別是在這個物流橫欲、個性張揚、崇尚自由、追求感官享受的當下,人們不是在追求名利的路上患得患失,就是在職場的爾虞我詐中左右搖擺,能保持一顆平常心確實難能可貴。
  • 在預測的險境裡,保持一顆平常心
    #高考作文全民寫作大賽#(2017年上海卷:「預測」)面對人生的種種預測與變數不如保持一顆平常心,「不可乘快而多事,不可因倦而鮮終。"這句話教導我們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只不過伴隨著人生經歷的堆疊,一些人認識到,由情感支配自己的行為往往都會後悔,以此有了做事前思考的習慣。但這並不是我們所說的平常心。以平常心面對成功,是謙虛亦是對自己的認可;以平常心面對失敗,是自省亦是對自己的信任;以平常心面對他人,是寬容亦是對自己的尊重。平常心不平凡的心,需要我們用一生的時間去體會去學習。「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 保持平常心,面對禍福無常,泰然處之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福」就是走運,「禍」就是倒黴。兩者互相依存,互相轉化。所以兩者是相通的,是一體的,兩者是一種對比上升的關係。佛法說的「不二」是一個意思,所以我們在生活中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境界要用「平常心」對待,泰然處之,就是平常心。
  • 人生最難得的,就是擁有一顆平常心
    誠如王陽明所言:」得財不喜是平常心;失利不憂是平常心;享譽不驕是平常心;受謗不惱是平常心。「我們生活中需要平常心,要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不妄求自己得不到的東西,不會因為自己的能力不足而妄自菲薄。為人做事要積極一點,凡事量力而行,從容的面對所有的變化。
  • 深度好文:保持一顆平常心!
    大家好,我是小編海得女兒,今天給大家分享一篇關於保持一顆平常心的文章。英國朱敏作家蕭伯納說:」人生有兩種悲劇,一種是欲望不能得到滿足,另一種是欲望得到滿足。」保持一顆平常心,是一門生活藝術,更是一種處世智慧。人生在世,生活中有樂有苦,有榮有辱,這是人生的尋常際遇,不足為奇。
  • 凡事不強求,以一顆平常心對待生活,也就不怕會失去
    營造一種,淡泊寧靜的情懷。凡事,不必強求。否則,會很心累、很受傷。其實,很多道理自己都明白,只不過是,當局者迷。有時候,當事情來臨之際,而自己被困在局中而已。當面對與家人的失和,而自己卻無能為力。因此,內心焦躁不安,充滿著無限的擔憂和惆悵。其實,真正住進了心裡的家人,又怎麼能吵得散呢?
  • 人這一輩子,保持平常心
    人生在世,有太多的無可奈何、榮華富貴誘惑著每個人,只是這一生又有太多的恩怨糾葛說不清道不明,有人得意一時而最終得狼狽不堪、有人年少壯志而老年頹唐,有人奔波一聲到頭來發現儘是徒勞。得到又失去,都是大喜又大悲。在這蒼茫多變的浮世,最難得的還是一顆平常心。
  • 平常心!
    兩個人加入直銷的時間差不多,資質也沒有很大差別的,但是後來事業走向完全不同,其實,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心態問題,能不能平常心對待直銷事業中的麻煩很關鍵。心態更好的直銷人,事業十分順利,但是另一位就沒有這麼幸運了。
  • 保持一顆平常心,足夠過好這一生!
    生活中處處有著驚喜與無奈,保持一顆平常心是非常必要的。平常心,是一種不為感情所左右,不為名利所牽引,洞悉事物本質,完全實事求是的心理狀態。平常心要以知識為底蘊,無知是不能擁有平常心的。在平常心態下,生命便具有了最高意義,行為便有了廣闊空間。
  • 面對高考,只需要保持一顆平常心
    文:陸心說我的心事說給你聽,點擊右上角關注,開啟一段暖心之旅。一,高考不過是人生中的一個過程。站在過來人的角度看,高考其實只是人生的一個過程,我們應該認真地去對待它,但卻不要太過於執著獲得一個什麼樣的成績,只需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去面對它就好了。
  • 人生最寶貴的,就是一顆平常心
    真正的美味是清淡平和的,得道的人能夠保持平常心,其行為舉止與普通人沒有什麼兩樣。最深刻的,往往也是最簡單的,也是寓於平凡中的。道的最高境界,就是以一顆平常心對待一切,返璞歸真,看取事物的本來面目,所謂「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 保持平常心,坦然面對生活
    保持平常心,坦然面對生活存在即是合理。懂得認同,承認事物的合理性,我們就能坦然面對人生的雨疏風驟、雲捲雲舒。一種事物之所以能夠存在,源於客觀對它的需求,因此它的出現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合理的。只要認同這種合理,即是對自己的接受以及對周圍的人和事物的認同。
  • 怎樣保持一顆平常心?
    雖然行持的形式不一樣,但是成就一定有「共性」,而我們卻「住」在了形式裡,眼界裡永遠都是「不如法」……(想了解更多妙善師實證實修方法,找公眾往生心法進群指導)之所以「萬人修只有一二人去」,原因就是絕大多數人都「沒有」認知諸法實相,一切解決問題的方法都源於「實相」;這才是修行沒有進益之喜,障礙無法轉化的根本原因,也就是看不到問題背後的本質。
  • 破解莊子《刻意》思想奧義:凡事不刻意,人生才如意
    同時,也會聽到另外一種與之對應的觀點,「我命由我不由天」,強調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倡導由我主宰的生活態度。這兩種觀點,如果從哲學上來看,其代表的正是兩派哲學思想,一派是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家「無為」思想,一派是以孔子、孟子為代表儒家「有為」思想。
  • 人生最寶貴的,就是修得平常心,學會承受,懂得淡定!
    親愛的讀者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的情感勵志美文,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內容是:人生最寶貴的,就是修得平常心,學會承受,懂得淡定!在我們每個人的一生當中,都不可避免的會遇到一些好事或者壞事,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無論遇到的好與否,都要坦坦蕩蕩的去接受!也就是說,用一顆平常心去看待!讓自己學會承受,也懂得淡定!
  • 《七分剛剛好》:凡事無須強求完美,掌握平衡與適度,七分就好
    於是在病癒之後,在照料家庭之餘,獨立經營起一家售賣陶藝和餐具的雜貨店。如此十餘年過去,孩子健康成長,小店也成了一家人氣小店。出人意料的是,後藤由紀子並沒有因此變得緊張而忙碌。相反的,她在工作與家庭之間找到了一種平衡,一切順其自然又恰到好處,在她精緻美感的生活背後,藏著「凡事七分剛剛好」的生活哲學和一顆安逸從容的平常心。
  • 曾國藩的修身之術:靜心養性,保持一顆寧靜的心
    本文我的原創書籍《曾國藩智慧全集之曾國藩的修身之術》之文章:靜心養性,保持一顆寧靜的心【曾氏名言】唯心到靜極時,所謂未發之中,寂然不動之體,皆竟未體驗出真靜來。意者,只是閉藏之極,逗出一點生意來,如冬至之陽動之時。
  • 關於如何保持平常心的二三語
    平常心是一個很難把握的事情,我曾經看過一個視頻,是講《西遊記》,其實就是一個修心的過程,孫悟空是唐僧的私心,所以後來就有緊箍咒來束縛它,那我們呢?在得償所願之後,或是在一無所獲之後,我們那個躁動的、壓抑的心思,該如何抑制,又該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呢?
  • 做人心存一顆平常心,便已達到了自我修養的最高境界
    做人要心存一片素心,這種素心也可以成為一種「平常心」。常言道:「飢來則食,困來即眠」。意思是說:「餓的時候就吃,困的時候就睡,高興的時候就笑,傷心的時候就悲傷。」人生一輩子,無論何時何地,身處何種境遇,都應該保持一份平淡。常聽人說「自己」整晚睡不著覺。事實上,這是自己因想得太多了,不肯入睡罷了。
  • 哲學——人生有沒有終極意義?
    他一生立志求索聖賢之道,卻被現實打擊得體無完膚。一天夜裡,他同往常一樣端坐石槨之中,以求參悟生死要義,尋求內心寧靜……沒有聖跡徵兆,也沒有啥靈光乍現。卻在一聲長笑中,豁然開朗、恍然頓悟:原來聖人之道,就蘊藏在每個人的心中……至此,他創建了一門新的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