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4月24日電題:白衣執甲為蒼生——全球抗疫戰場醫護人員群像(詳版)
新華社記者韓墨商婧楊天沐
歷史上,未知病毒時常展露兇相,對人類發起攻擊。在護衛生命的戰鬥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白衣執甲、逆行出徵,以奉獻護佑安康,以生命踐行使命。
在全球抗擊新冠疫情的戰場上,他們義無反顧衝在一線。人們或許不知道他們的名字,甚至看不到被護具遮住的面龐,但他們白色的外衣、堅定的目光和拼盡全力的樣子,在人們心中永不磨滅。
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白衣戰士。
勇敢逆行擊疫魔
疫情肆虐全球,號角已然吹響。從紐約到大邱,從墨爾本到哈拉雷,全球醫護人員毫無遲疑,迅速行動,奔赴抗疫戰場。
「我的寶貝們太小了,幾乎認不出穿上防護服的我。如果他們因為新冠病毒失去了我,我希望他們知道,媽媽為工作盡力了。」美國紐約的醫生格裡格斯和她同為醫護人員的丈夫留下遺囑,開始持續數周的高強度工作。
雖然距離畢業還有8個月,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醫學生阿比·卡娜格拉傑已提前上崗。「我主要幹的還是一些輔助性工作,比如接電話、跟蹤檢測結果等,以及我們能力範圍內的一些事。總之,就是盡我們所能分擔他們的工作壓力。」
和卡娜格拉傑一樣,在世界各地,許多醫學院的學生以這種特殊方式開啟職業生涯。
醫者仁心,不分年齡。
3月16日清晨,法國克勒茲市。退休醫生羅歇·博泰和妻子作了簡單告別。他將作為增援志願者前往當地急救中心,接待那些出現感染症狀的患者。他決定從當天下班後開始在單獨房間自我隔離,確保家人不被感染。
如果問博泰為何如此,遠在義大利的66歲傳染病科老醫生羅伯塔·泰爾齊或許可以替他回答:「我會問自己:『你真的想退休嗎?跟兒孫們一起,頤養天年?在這樣一個春日,你更願意在哪裡?』我的回答總是:『我想在這兒,在這些病人身邊。』」
2月下旬,韓國大邱地區疫情一度急劇惡化。從那時起,韓國啟明大學附屬大邱東山醫院醫生權泰亨每天在病房工作10個小時,一周7天,沒有輪休。他沒時間和家人見面,只能抽空通過電話或視頻交流。權泰亨說:「我說的最多的話就是詢問他們是否一切安好,或者『想你們了』。」
在與疫魔的苦戰中,白衣戰士付出的不只是辛勞,甚至包括生命。
「我們不會停步,」義大利瓦雷澤省醫療協會主席斯泰拉說,「我們要小心,並堅持下去。」說這話的時候,斯泰拉所在的診所已用盡了口罩和手套,他身處的布斯託·阿爾西齊奧鎮是疫情重災區。不久,斯泰拉不幸感染,呼吸衰竭,生命定格在67歲。
義大利全國醫師聯合會4月22日的報告說,義大利因疫情殉職的醫護人員達144人。義大利高等衛生研究院的數據顯示,該國醫護人員感染數約佔全國十分之一。即便如此,仍有大量醫生、護士主動前往疫區。義大利民事保護部門發布組建支援團隊的消息後,24小時內就有超過7900名醫療衛生專業人員報名。
感染、死亡,新冠病毒帶來的恐懼從未消失,但身著白衣鎧甲的戰士依然選擇前行。
「說一點都不害怕是假的,」辛巴威首都哈拉雷威爾金斯醫院護士辛西婭·沙蒂說,「但這是神聖的職業,公眾利益和職業倫理要求我們挺身而出……我們沒有理由退縮。」
同心護佑生命舟
面對兇險疫情,白衣戰士們勇敢衝殺,護衛著人類生命之舟。而在一個個平凡家庭中,他們也是有血有淚的普通人,是父母,是兒女,是夫妻。
3月3日,深夜,中國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外。
一輛小轎車裡,塗盛錦和曹珊分別倚在前後排,一人翻書,一人盯著手機,兩人時不時聊上幾句。
這對夫妻,已在車裡度過近40個夜晚。11歲的兒子只能交給老人。
塗盛錦44歲,是金銀潭醫院重症隔離病區副主任醫師;曹珊40歲,是同一家醫院不同病區的護士。
1月23日,武漢關閉出城交通,不久市內公共運輸停運,不能回家的醫院職工太多,加上前來支援的醫療隊,單位宿舍爆滿,酒店房間吃緊。夫妻倆做了一個決定:把機會讓給其他同事,自己睡車上。
一段時間後,醫院通知附近空出酒店房間,可塗盛錦還是決定在車上過夜,「酒店到醫院開車得十多分鐘。遇到搶救的,那是按秒算,有這時間就可能把患者從死亡線上拉回來!」
3月16日,法國奧克西塔尼大區。
即將啟程的醫生夫妻奧雷利安和斯特凡尼將孩子送到爺爺奶奶家。
他們是夫妻,也是「戰友」。作為醫生,難免與病人近距離接觸,面臨感染風險。
「第一批新冠肺炎患者馬上入院,我們極可能被感染。孩子問我們何時去接他,我們也不知道。」他們說。
在全球抗疫戰場,正是無數個塗盛錦、曹珊、奧雷利安和斯特凡尼以血肉之軀構築起一道道生命護堤,為一個個患者爭取到更多生的希望。
4月6日,中國山東濟南。
從湖北戰場歸來的張靜靜,再也無法見到深愛的丈夫和親愛的孩子。
張靜靜是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呼吸與危重症學科主管護師,也是山東省第一批援鄂醫療隊成員。3月21日她完成支援湖北任務凱旋,4月5日隔離期滿。當天早上七點左右,她突發心臟驟停,搶救無效不幸去世。她的丈夫此時正在萬裡之外的獅子山做援建工作。
「願以吾輩之青春,守護這盛世之中華」,在湖北時,她這樣寫道。
在地球每個角落,那些與病毒奮勇抗爭的白衣戰士,都是暗夜裡的光芒,是狂風暴雨中屹立的燈塔,是驚濤駭浪中堅不可摧的「生命號」。
「醫者無疆」有大愛
走訪7座城市、22家醫療機構,舉辦15場交流會、9場講座。這是中國抗疫醫療專家組抵達塞爾維亞之後的行程單。
在塞爾維亞的3周時間裡,專家組成員沒有休息過一天,幾乎走遍所有出現疫情的城市。「每天早上六點起床,晚上七八點回到駐地,寫完報告,一般要到深夜才能休息。」專家組成員、廣東省疾控中心愛滋病預防控制所一級主任科員龍其穗說。
堅持「四早四集中」、加強源頭控制、擴大檢測範圍、修建方艙醫院、密切關注返塞人員……中國醫療專家的一條條建議被迅速轉化成重要決策參考。塞爾維亞的防疫形勢正穩步向好。
從非洲到拉美,從中東到東南亞,像龍其穗這樣的「跨國醫生」還有許多。迄今,中國已向伊朗、義大利、菲律賓、俄羅斯、衣索比亞等十多個國家派遣了抗疫醫療專家組。他們不遠萬裡,奔走各方,傾情投入全人類的戰疫大業,傳遞「醫者無疆」的大愛。
「他們的工作時間不是以天來計算,而是以分鐘計算。」中國赴柬埔寨醫療隊的陪同翻譯索桑博說,中國醫生一直處於緊張工作狀態。在醫院,專家組關注的是流程:從病人入院、分診,到分檢、標本採樣,每個環節都要仔細研究,確定操作細則;在病毒檢測實驗室,專家組重視的是方法:就如何使用全自動核酸提取儀、消毒器等設備展開細緻講解;在機場、火車站和工業園區,專家組強調的是標準:對健康檢查流程、座位安排、消毒作業等嚴格執行防疫規定和操作規範。
「多謝了!多謝中國的親人們!就算沒有上好的飯菜,卻有一首家鄉的歌送給你們,送給我的親人們。」得知專家組成員來自廣西,柬埔寨民眾用《劉三姐》的旋律填上柬語新詞,送給來自中國的白衣戰士。
作為援鄂醫療隊一員,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潘孔寒返浙後剛剛結束隔離,便立即投入下一場「戰鬥」。這一次,他的戰場不是病房,而是會議室:與盧安達衛生部長和醫生們舉行在線視頻會議。
通過網際網路,不同國家的醫務工作者開闢了新的聯合戰場,建起跨國溝通的「雲端之橋」。華中科技大學協和醫院的醫生們與斯裡蘭卡同行分享診療方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醫療專家與義大利專家研討重症病人救治,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醫療專家從9個方面向南非同行詳細介紹中方經驗……疫情發生以來,中國已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舉行了近百場衛生專家視頻會議。
忙碌的身影、無畏的逆行、高效的合作、真誠的互助,中外醫務工作者向世人展現了國際主義精神的道義擔當,也詮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真諦。美國庫恩基金會主席羅伯特·庫恩說,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願景促使我們為了共同利益採取行動,它契合這個動蕩時代的需求。
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說:「全世界正在目睹醫護人員的重要作用和他們在抗疫過程中承擔的中心角色。」守護生命,心系蒼生。從醫護人員身上,越來越多的人讀出了團結合作的力量,讀懂了命運與共的內涵。
此時此刻,戰鬥還在繼續。向著最後的勝利,全球醫護人員還在衝鋒。讓我們以生命的名義,向英雄致敬!(參與記者:唐霽、耿學鵬、郝亞琳、郭陽、田明、張玉亮、毛鵬飛、石中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