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異鄉看在故鄉發生的電影,總會是熱淚盈眶吧。
當我看完這部電影的時候,總是覺得這好像姜文做了導演,但姜文的深邃含蓄又沒有一點體現。對我來說,最大的特點是真實。影片中所有的背景和人設,都可以說百分百貼近當時的背景,從開始的娶親、抬轎······當一兩個鏡頭是突出的,舉例還有意義,當所有都是,那麼就沒必要舉例了。
誠然,真實度與拍電影的年代有關,但在真實度上,無論是生活場景還是較少的戰鬥場景,都真實如生。相較於現在的效果,可謂做到了極致。
往往會不自覺地拿它和鄭曉龍的《紅高粱》作比較,毫無疑問的是,姜文飾演的餘佔鰲,要比朱亞文飾演的更加真實,也更加符合一個那個時代有血性的中國男人的形象,機智、勇敢、虛榮、自傲、狡黠,讓人看了會驚呼,這就是一個男人,一個中國男人,可愛而可恨。當然電視劇餘佔鰲有血有肉,但未免太傲了一些。
而趙薇的戴九蓮和鞏俐的戴九蓮各有千秋,趙薇的戴九蓮,一開始就藏著一種機智,而鞏俐的戴九蓮的機智靈活是慢慢顯露,頗符合一個封建時期被嫁的女人形象;由於電影的短暫,戴九蓮的形象很難在電影中體現到深刻淋漓,電視劇中的戴九蓮形象卻是豐滿可信的。
老謀子是攝影師出身,對電影的畫面感的要求要高於常人,紅色作為主體色,象徵希望和抗爭,在短短90分鐘內表現得尤為強烈,而電影本身,也相當於一個太陽,一顆炸雷,好像要從文革的束縛中拼命掙脫出來。
一般電影,要麼現三分,留七分;要麼現七分,留三分。但年輕大膽的張藝謀卻要用十分的力,讓所有的,都在這一片紅色中體現,自然留不下值得回味的,但即使沒有回味,90分鐘的一片鮮紅,也足以讓那個沉寂的時代為之一顫。
對於這樣一本長篇小說,拍成電影不及電視劇好得多,電影不得不珍惜每一幀、每一個畫面,而劇卻可以毫不吝嗇地用細節講述整段故事,對於紅高粱也是如此。
故事的跳躍性讓觀眾往往會跳出故事;而不去使用較多細節,使電影的煽情效果差了很多,無論是戴九蓮出嫁、酒窖開工、羅漢慘死、戴九蓮犧牲,都與電視劇中相差甚遠。其實,電影版的原意就是為了講述這個故事,並未在人物上下太大的功夫,因此在我們現在看來,並不太符合審美觀念。
我看完了電影,離開百講的時候,腦海裡一直迴蕩著《酒神曲》。,這是我從小聽到大的一首歌,至今仍被視為經典。其實,好像現在看以前的流行款式一樣,無論藝術的形式會隨時代變遷,銘記在人心中的,就應該是餘佔鰲的血性、痞性,而遠不是飾演餘佔鰲的朱亞文或姜文的瑣屑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