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帝是被歷代稱頌的賢明君主。在他的成長過程中,舅舅薄昭陪伴左右,是保駕護航的有功之臣。
劉恆是劉邦的四子,論嫡、論長、論親,他都距皇位甚遠,其封地代國,也是偏僻貧瘠之地。8歲時,他與母親薄姬、在舅舅的陪同下前往封地,遠離了政治中心,也得以遠離了呂后的淫威。
在代國平靜生活15年後,傳來了呂后病逝的消息。忐忑中的某日,一個餡餅從天而降。
一、舅舅薄昭
薄昭是外戚,劉邦時就生活在長安,但並不受重視。
畢竟後宮中,呂后的地位無人能及,戚夫人的受寵又一時無雙,而薄昭的姐姐薄姬,只獲得了劉邦的一日之幸。
薄姬一舉得子,生下了劉恆。8歲時,劉恆受封為代王,同年劉邦病死呂后掌權。因薄姬一直不曾受寵,呂后也沒與她計較,命其隨兒子就國,前往封地,薄姬的弟弟也隨之前往代國。
其後,在呂后的迫害下,劉邦的子輩、孫輩多人慘死,而劉恆因為沒有威脅,順利成長到23歲,等到了呂后病亡、周勃等功臣與宗室合作、剷除諸呂、迎立親君。
在新帝的選擇上,劉邦的長子長孫劉襄及其二弟劉章都立有大功,地位也尊崇,但因自身勢力強大、且個性強勢,為功臣們所忌,因而共謀迎立沒有背景的劉恆。
漢使到了代國,劉恆心中疑懼,害怕有什麼陰謀,不敢赴京。薄昭於是出面,自請先往長安、探聽虛實。薄昭趕到長安,了解情況,與絳侯周勃詳談後,回報劉恆。
在幫助漢文帝穩定住局勢後,薄昭又回代國將太后迎往長安。因陪伴、擁立之功,薄昭被封為車騎將軍、軹侯。
二、位高權重
漢文帝沒有後臺,薄昭是其在朝中唯一的親人,也是最值得他信賴之人。薄昭的意見在朝廷中格外有分量,皇帝也對其時常加以賞賜。
正因為薄昭是國舅,趨炎附勢之徒將其奉為神明,他的地位不是丞相、勝似丞相。
周勃晚年,受到漢文帝猜忌,為將來著想,他把加封受賜的財物都送給了薄昭。等到周勃入獄時,薄昭替他向薄太后求情,周勃由此逃過一劫。
權勢、地位是雙刃劍,富貴已極的薄昭開始變得驕奢淫逸,飛揚跋扈。他開始在朝中安插親信,驕縱不法。文帝數次給予警告,薄昭卻依仗己功、加之姐姐薄太后的庇護,毫不悔改。
公元前170年,漢文帝前往甘泉宮。派使者安排薄昭工作,不知何故,惹怒了軹侯,竟然拔劍將漢使殺死。
薄昭公然殺死皇帝的使者,這是對皇權的蔑視與挑戰,按律必殺。
結語:
薄昭的行為激起了朝廷官員的公憤,一致要求漢文帝依法辦事。但若將國舅斬首,又勢必讓極度傷心的薄太后難以接受。漢文帝只好採取他法。
他讓幾個親近的大臣陪薄昭喝酒,於杯觥交錯時勸其自裁,既可以保其全屍和家族利益,又可讓皇帝免於難堪。
有道是"千古艱難唯一死",能自盡的人,不是自知罪大惡極、難逃一死的,就是為了信仰、無懼生死的,薄昭正享受權勢、樂在其中,他不想死,更自認是國舅,誰能奈我何?
事情僵持下去,必將引起朝局的動蕩。漢文帝嘆了口氣,命大臣們換上喪服,齊至軹侯府邸哭喪。
看著朝中同僚在自己府中哭祭,對自己這個大活人卻熟視無睹,薄昭深切感到雖生猶死,不由得萬念俱灰,拔劍自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