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門口常見的中草藥」實時打卡第 8天!
今天為大家帶來
利咽開音的馬勃
消痰利咽的射幹
想知道更多家門口的中草藥
或者喜歡青醫說特別版書籤、語音的小夥伴
不要忘記加入我們呦~
大家今天也要記得學習呀!
馬勃是個放豬娃。
一年夏天,馬勃和幾個孩子到荒山割草。有個孩子不小心,腿肚子被樹枝劃破了,鮮血直流。那孩子疼得直哭,別的孩子也嚇慌了。馬勃卻說:「別哭,你把傷口按住,等我給你治。」他在山坡上東轉西轉,找到一個灰褐色的包樣東西。馬勃把灰包往那孩子的傷口上一按,然後用布條紮緊,便把他背回了家。
過了三天,那孩子揭開一看,傷口沒化膿,而且還長出新鮮的嫩肉;再過兩天,傷口全好了。
人們問馬勃:「你小小年紀,怎麼知道那東西止血?」、「你們看」,馬勃捲起庫腿,露出一道傷疤,這就是大灰包治好的。「誰教你的?」、「我自己。」馬勃說:「有一回在山上砍柴,一沒留神,腿被刀砍了,血流不止,疼得直冒汗。正在這時我看見身邊有個大灰包,急忙用它按住傷口,當時就止住了血,過了幾天,傷口就長好了。以後,不管手劃破了,還是臉碰了皮兒,我都去找大灰包來治。」
從此以後,人們就傳開了,凡是有外傷的就找馬勃;找不到馬勃,就到山上找大灰包。日子一久,馬勃便成了大灰包的名字。說了半天大灰包到底是個啥呢?原來它是馬勃科馬勃菌的子實體,幼嫩的時候是球形的,成熟後乾燥化為灰褐色的灰包。人們漸漸發現,它不但可以止血,還能清利咽喉、散瘀消腫。由於它的用途越來越多,後來就成了一味有名中藥。
馬勃
1.來源:為灰包科真菌脫皮馬勃、大馬勃或紫色馬勃的乾燥子實體
3.產地:
(1)脫皮馬勃分布於黑龍江、內蒙古、河北、甘肅、新疆、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貴州等地。(2)大馬勃分布於遼寧、內蒙古、山西、寧夏、甘肅、青海、新疆、四川、西藏等地。(3)紫色馬勃分布於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青海、新疆、山東、江蘇、安徽、福建、河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等地。4.採收加工:夏、秋二季子實體成熟時及時採收,除去泥沙,乾燥
5.性狀鑑別:
(1)紫色禿馬勃 完整子實體呈扁圓形,不完整子實體呈杯形,直徑5-12cm,不孕基部發達,基部有柄。包被薄,紫褐色,粗皺,有圓形凹陷,上部包被脫落後,露出紫色孢體。全輕泡,有彈性,用手捻後有大量孢子飛揚。氣味微弱。
(2)脫皮馬勃 子實體呈扁球形或類形,直徑15-18cm或更大,無不孕基部,包被灰棕色或褐黃色,紙質,菲薄,大部分已脫落,留下少部分包皮;孢體黃棕或棕褐色。體輕泡,柔軟,有彈性,呈棉絮狀,輕輕捻動即有孢子飛揚,手捻有細膩感。氣味微弱。
(3)大禿馬勃 子實體呈扁球形,或壓扁的不規則塊狀物直徑15-20cm或更大,不孕基部小或無,外包被灰黃色,紙質,常脫落,內包被厚硬而脆,成塊裂開,黃棕色;孢體淡青褐色,絮狀而輕,鬆散,輕輕捻動即有孢子飛揚。氣微臭,昧微苦澀。
10.使用注意:《飲片新參》:「風寒勞咳失音者忌用。」
從前,有個樵夫住在衡山腳下,以砍柴為生,樵夫有個雙眼失明的老母親,生活過的很是艱難。
這年夏天,樵夫感冒了,咽喉疼痛,全身無力,已經有幾天沒有上山砍柴,家裡也已經沒有米下鍋。樵夫是遠近聞名的大孝子,他從鄰居家裡借來一碗米煮粥給母親吃,而自己卻不捨得吃一口,拖著虛弱的身體,掙扎著上了山去砍柴。
衡山山谷中有口清澈的山泉,泉邊住著一位美麗善良的蝴蝶仙子。仙子天天都給泉邊的花草澆水授粉,因此泉邊的花草都比其他地方的要漂亮茂盛很多。這天,樵夫砍柴到了泉邊,由於身體虛弱,加之沒有吃飯,便暈倒在了泉邊。等他醒來時,發現自己趟在萬花叢中,旁邊有很多非常漂亮像蝴蝶的花朵。由於飢餓難忍,樵夫就忍不住吃了一棵,雖然味道苦澀,但吃過後有股甜甜的感覺,嗓子有種清涼感。沒過多久,樵夫的嗓子好了很多,精神也比之前要好,於是他又吃了一棵,之後他的嗓子和感冒就完全好了。這時仙子來到他的身邊,告訴他這種花叫做射幹,能治療咽喉疼痛。
樵夫感謝仙子治好了他的病,由於擔心家中的老母親,在道謝後便急著回去。仙子被他的孝心所動,便送給他很多的種子,並告訴他怎麼種植這些花草和這些花草的功效。
樵夫回去後按照仙子教的方法種出了很多的草藥,不僅免費的施與鄉親們,還毫不保留的教會了鄉親們怎麼種植這些草藥。從此,樵夫和鄉親們靠這些草藥,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
1.來源:本品為鳶尾科植物射幹Belamcanda chinensis (L.)DC.的乾燥根莖
2.別名:烏扇、扁竹、絞剪草、剪刀草、山蒲扇、野萱花、蝴蝶花等
3.產地:吉林、遼寧、河北、山西、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福建、臺灣、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廣西、陝西、甘肅、四川、貴州、雲南、西藏
4.採收加工:春初剛發芽或秋末莖葉枯萎時採挖,除去鬚根及泥沙,乾燥。
5.性狀鑑別:本品呈不規則結節狀,長3~10cm,直徑1~2cm。表面黃褐色、棕褐色或黑褐色,皺縮,有較密的環紋。上面有數個圓盤狀凹陷的莖痕,偶有莖基殘存;下面有殘留細根及根痕。質硬,斷面黃色,顆粒性。氣微,味苦、微辛。
9.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0g;入丸、散;或鮮品搗汁。
10.使用注意:無實火及脾虛便溏者不宜。孕婦忌服。打卡你家鄉的中藥故事!
— THE END —
▶ 版權聲明:
1、文源:青醫說 編校/小竹茹
2、本平臺旨在傳播中醫文化知識,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資訊。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協商。聯繫(微信):gyzdxueshu
3、歡迎大家投稿,投稿郵箱244152087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