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我原是個體弱多病的人。解放前夕,在天津經友人介紹,拜張振之老先生生學習猶龍派武當太極拳功架六十四式。開始張老師不背輕易傳授,經過多次接觸,當他看出我的為人本份守規矩時,方答應教授。但向他學拳,必須遵守三個不準,否則他不教拳。三個不準是:一、在師兄弟之間不準談拳、練拳;二、不準在公園或大庭廣眾之中練拳、表演;三、老師說拳只準用腦記,不準筆錄。對此三條,誰若違背即將誰拒之門外。
這套武當太極拳功架,當地人為區別他派太極拳,故取名為龍形太極。它與現今流傳的陳、楊、吳、孫、武等太極拳區別很大,有其獨特之處。整個拳套分為四路,若全套練完需一個多小時。該拳多為中下盤架勢,要求團圓緊湊,往返摺疊,纏繞捻擰,抻根拔骨,運動量很大。它是斜裡寓正,從不舒服中找舒服,兩足處處內扣,足跟著地,前腳翹起,上下相擊,全身各部位互相呼應,連綿不斷,象遊龍一樣遊動。由於該拳運動量很大,不易為年老體弱者所接受,年輕人又無此耐心下苦功,加之此派較保守,故流傳不廣,練者極稀。而教者僅是口傳身授,因此長期以來,學者只憑記憶按式練習,亦很難設法普及推廣。
張振之老先生早已去世,生前教授的人不多,一些學有成就的人也不在人世了,現今會練此拳的,在天津僅有兩三人。國家若不予以發掘搶救,恐怕不久將要湮滅。
張振之是北京武術名家司星三(又名司四銘)的外甥。司星三與楊露蟬的徒弟、清王府的管家王蘭亭,及河北武清縣武術家李瑞東(鼻子李)是師兄弟(司、李未直接向楊露蟬學藝,在楊死後,由王蘭亭代師傳藝,認司、李為師弟,王為何不直接收徒,其中還有一番緣故),曾得楊派秘傳。但司星三晚年得到一個由南方來的儒生(又說是個和尚)叫培元塵(即培養天地之意)的,將此套武當太極拳功架秘傳給司,並囑司與楊派太極嚴格區別開來。司得此武當太極拳功架後,僅傳張振之一人,再無留傳他人。
我是一個業餘武術愛好者,雖然練拳多年,但天資不好,體質也弱,又無下過什麼苦功、本身沒有得到什麼東西。但是我對於這套武當太極拳卻甚為愛惜,覺得它與眾不同,若能發掘出來,在太極拳這個品種上也許添上一朵鮮花。過去我一直遵守老師的規矩,平時從不到公共場所練拳,也不與武術界來往,這雖然與時代不適應,但它年形成的習慣難以改變,這也是受保守思想影響的結果吧。作為一個志同道合者,在此,我願向武林同好作個介紹,以溝通我們對武當拳的認識。
我練這套拳都是聽老師口授的,沒有什麼文字記載,根據我的記憶和體會,為便於循序練習此拳,編寫了這套拳的四路歌訣。由於個人水平有限,誠恐貽笑方家,姑且抄來,請當代高明教正。
武當太極拳功架歌訣
太極陰陽,變化無常,披身有法,玄妙內藏。躬身施禮,謙虛有方,凝神息氣,恭敬不狂。吸提引依,氣旋喉腔,嬰娃抱肋,胎含氣長。塌肩沉肘,收臀圓襠。偃月形中,盈虛有象。龍形太極,大海汪洋,滔滔不絕,細玩智長。
第一路
懶搭衣法,神意遲遲。雙按揮出,身向前移。左右單鞭,腳踩一字。抽身蹀步,邊躲一隔。抱虎推山,近身靠欺。高提手勢,朝天窺視。摘星攬月,披身撇臂。金蛇盤身,靈丹一吸。犀牛望月,張口臥衣。白鶴展翅,如搓背脊, 摟膝拗步,拉帆繩式。風擺荷葉,似展纛旗,懷抱琵琶,穿化有機。拗步搬攔,左右進取。衝天炮拳,平地飛起,斜拉單鞭,馬襠樣式。扎衣摩肩,起落有序,往返摺疊,馳張虛實。
第二路
推窗望月,照鏡妝梳。高探馬式,穩鞍勒肚。單鞭揮出,輕邁前足。金剛晾背,斜身倚舒,鵲步斜飛,撲蟬莫躇。豹虎歸山,依靠兼顧。轉身撤刪,慢旋扳斧。太行壓頂,雙播高矗。通天炮拳,退步攢吐。肘底看捶,脅下防護。倒攆猴兒,撮點洩步。白鶴穿雲,循環往復。青龍出水,探瓜脅豎。海底撈針,進步身伏。閃推通臂,順鋒直入。老熊轉身,雙掌條撲。雙燕斜飛,單鞭拉出。急隱忽現,開合交互。
第三路
蝴蝶翻飛,穿雲掌技。披身踢腳,兩邊度勢。七星栽捶,連三點揖,左右分腳,蹬破天池。狸貓撲鼠,伏身嬉戲,雙提雙踢,電閃風馳,老熊擋道,雙鞭逼立。斜飛揉進,雙掌迷離。提手上勢,連棚帶擠。順手牽羊,神鬼難知。殼地龍形,綿隨莫離。野馬分鬃,斜擁身軀。拗步單鞭,如鷹展翅。奇步雙託,陰陽掌伎。嫦娥舒袖,閃展精奇。穿梭織女,腋下偷襲。七星掌式,顧盼無隙。八面支撐,靜心沉氣。
第四路
雲手三現,神龍探爪。推山播海,妙手難逃。金雞獨立,提膝足蹺。倒攆猴兒,鬆軟播掏。白鵝晾翅,形骸逍遙,金童獻書,玉臂藏綃。扭項單鞭,七星懷抱,連環掌法,牽推緊要。金龍合口,翻身用著。雲手下式,風翹翎搖,迎面一腿,身換機巧。回身飛起,當空一腳。摟膝指襠,錘法高超。迎門提柳,魁星狀貌。獅子搖頭,擺尾旋腰。蹲身閃推,通背猿猱。海底撈針,垂身下撩。彎弓射虎,如抱嬰嬌。倒轉雙肱,收式終了,千招萬法,最後一抱。
武當太極,拳理至高。勤習默念,仔細推敲。功夫無息,用意練到。天長日久,終有靈效。四路拳架,健身至寶。卻病延年,青春不老。(文:王逸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