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友學院(ID:zhiyoucf88) ◎作者 | 智友研究團隊
最近來了很多新的智友。
為了讓大家快速了解我們,在今天給大家做個自我介紹,並整理了12月5日線上財經峰會長達5個小時的乾貨精華。
我們是誰?
智友學院是智谷趨勢旗下的財商教育平臺,我們專門為中產家庭普及理財知識。
和其他財商平臺不太一樣,我們不只聚焦於個人。作為全國財經TOP10的政策解讀的團隊,我們會結合宏觀環境變化,做出合理的個人理財決策。
當然,我們也不搞虛。哪怕是再深奧的文件,再複雜的基金知識,我們也會揉碎了,再用人話講給你們聽。
我們在做什麼?
我們認為,一家公司的商業價值,取決於其有無社會價值。
過去一年,我們一直在努力做一件事:讓普通人也能享受到私人銀行級別的服務。
為每一個中產家庭提供資產配置和諮詢服務,幫助普通人實現認知升級和財富升級。
和銀行不同的是,身為一個財經平臺,這裡本身就是一個財經信息和資源集散地,我們在多年的實踐中提煉出我們的優勢,幫助大家實現從認知升級到財富升級。
智谷趨勢的主創團隊是從南方系出來的優秀媒體人、財經人。社會責任感已經內化為團隊的性格。
在做財經媒體和資產配置上,我們並不希望只是單純分享資訊,而是一直在探索智谷趨勢在社會上的不可替代性,以及我們到底改變了什麼。
過去七年裡,我們團隊接觸到上百萬的讀者,了解到大家的財富需求和真實情況。我們想把智谷趨勢的優勢發揮到最大化,解決金融體系的痛點,降低普通人投資理財的門檻和信息獲取成本,幫忙更多的普通人實現財富升級,創造核心價值。
在過去一年裡,我們已經服務了數萬名新中產,開課上百次,已經有完整的課程體系和會員體系。接下來,希望繼續用好內容、好產品,給大家創造價值。
今天,我們給大家概括了上周六(12月5日)財經峰會5個小時乾貨精華,分享給大家。
四個主題分別是:
01中國核心資產大轉移與二十年一遇的財富機會
02人民幣升值的財富幻覺和超級大通脹時代
03 市場動蕩,如何建立穩定的投資體系
04大震蕩時代,最靠譜的風險防範體系
01
中國核心資產大轉移與二十年一遇的財富機會
跌宕起伏的2020年終於進入到12月,大家都在問明年會怎麼樣。這裡我想談三句話:
1)2020很意外,2021很艱難。
2)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最好的時代。
3)理性的投資者夜夜安枕。
第一句話,是講困難,明年比今年還要難。
明年難在哪?
第一難,個人的財富風險在上升。
債券爆雷,永煤控股、紫光集團違約;多家銀行安全性頗高的R2級理財產品出現了虧損;出現了罕見的銀行破產案例。
這背後是金融業發生的本質變化:打破剛兌。而隨著明年,打破剛兌的行動繼續向縱深推進,規模也會放大。
對普通人來說,中國人將徹底告別無腦獲取10%年收益的時代。
第二難,通貨膨脹和資產泡沫的威脅。
通脹造成普遍性的貨幣貶值,財富縮水。而大放水不斷推高資產的價格。沒有入局的人被時代拋在後面。
第三難,美國大選的衝擊。
拜登的施政綱要可以概括為入群,搶人,基建。三個關鍵詞都將讓美國引來蛻變,對中國的發展產生打壓。
第二句話,是講在困境中依然有大機會,希望大家能抓住。
一個重要的變化,是中國核心資產的大轉移。任何大國都不可能靠房地產來完成崛起。未來的核心資產是什麼?是高科技、現代製造業和服務業。
普通人有兩點需要把握:首先,抓住股市的機遇,學會去了解業績出色、優秀的基金經理;第二,認識到樓市邏輯徹底變化,需要尋找中國的矽谷在哪裡。
如果瞎買,很容易踩雷,像鶴崗一套房子不過4萬元。
第三句話,是講我們的應對。
在2021年危與機並存下,我們的應對有三個關鍵點:
1)無腦投資、閉眼買的階段過去了;
2)但穩定獲取10%年收益的辦法還是有,但必須動腦;
3)建議普通人只買三種相對安全的資產:房產、基金、保險。
用基金和房產去進攻,抓住中國戰略轉型以及大放水的紅利;用保險來防守,對衝任何意外和風險都可能發生的這個詭異的時代。
不為錯失機會而後悔,不為不確定性而擔心,理性的投資者夜夜安枕。
02
人民幣升值的財富幻覺和超級大通脹時代
講投資,我們先看看我們手裡拿的鈔票怎麼樣。
從6月以來,人民幣就開啟了一路上漲的態勢,11月突破6.6關口,三季度人民幣兌美元取得了過去12年來最好的季度表現。
支撐人民幣升值的因素主要是中國經濟率先復甦,還有中美利差的擴大。
對於我們老百姓來說,有幾個明顯的利好:
1)如果你消費進口品為主,逛進口超市,會感覺物價下降了。
2)是打算出國留學的,還有旅遊和購物的,成本肯定降低了不少,不過今年大家都選擇了旅遊內循環。
3)人民幣升值,意味著海外資產更便宜了,這時候趁人民幣走高配置一些海外的資產也是很不錯的選擇。
但如果你沒有以上這些消費習慣,一直生活在內循環經濟中,就有有需要注意的了。
一句話概括就是,你拿650元人民幣並不值100美元。
我要講的是通脹的問題。我們平時看通脹,主要看CPI(居民消費指數)。但看今年的數據似乎沒怎麼通脹。
但實際上衡量通脹有很多指標。過去10年的通脹率平均在3-4%。但如果按照M2增長率-GDP增長率估算的話,這個數值大約在7.5%左右。
按照這種貶值速度去算,10年後,1萬元人民幣相當於現在的4852元。如果你的工資每年老老實實漲個4%,其實已經跑輸實際通脹,而別人靠超發的貨幣獲取10%以上的收益。差距就在這裡拉開了。
所以,人民幣升值只是你的財富幻覺,「外升內貶」才是真相。
但是,多數中國年輕人沒準備好如何應對通脹,中年人也對通脹沒什麼記憶了。
最近央行前行長周小川先生也在質疑這個指標,他認為應當拓寬通貨膨脹測度範圍,資產價格也應列入通貨膨脹考慮。
這可能發出一種信號,央行想要幹預資產價格,影響樓市,想要配合高層去房地產化、調控房價、經濟脫虛向實的一盤大棋。
中國堅定要去房地產化,最近針對開發商融資的三條紅線確實還是能看出打壓房地產的決心,主觀上當然也是想控制通脹,減少超級地租給經濟運行帶來的成本,讓資金脫虛向實。
內循環,也是對資金、資源、產業、區域的重新一輪洗牌,對內循環經濟的急迫性客觀上也會倒逼中國加速要素市場化改革。
所以,透過人民幣,我們能看到資本市場的一些投資機會。
這裡我給一點建議:
1)我們可以緊密跟蹤當下市場在交易什麼。
全球資產之錨,美債,收益率曲線已經開始變得陡峭,長期利率抬升,這證明大家對未來的通脹預期上升。還有我們前面提到的大宗商品漲價。
另外,巴菲特在買入能源股,押注通脹預期。這是真金白銀的押注,也是最生動的市場語言。
2)我們還可以通過跟蹤政策框架的變化來判斷未來的趨勢。
未來政策框架是延續過去的貨幣主導,還是真的徹底轉向財政主導,需要關注。
所以我的觀點是,面對人民幣外升內貶和通脹現象,現在也不是空倉的好時機。
第一,尋找生息資產。作為確定性的保障,儘量分散配置。
第二,如果風險承受能力還可以,可以適當參與國內的資本市場,往政治正確和趨勢正確的方向押注,比如科技,周期股等等。
03
市場動蕩,如何建立穩定的投資體系
過去兩年A股算是慢牛,經歷了兩個牛市階段。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有哪些因素會影響明年的市場情況。
牛市第一階段就是啥都漲,大盤股、小盤股齊刷刷上漲。
原因有兩個,一是政策放鬆,從去槓桿轉為穩槓桿;二是放水。
檢查市場有沒有放水,推薦一個指標,十年期國債收益率。
放水的時候錢不值錢,那十年國債就會跌,反過來貨幣政策收緊,錢就很值錢了,那十年國債就會漲。
最近兩年央媽放了不少水,十年國債收益率從18年初的接近4%,現在跌到3%了。
可惜,2018年牛市在第一階段時,被貿易Z撲滅了。
不過,從去年5月到今年7月,股市進入了牛市第二階段,特點是漲幅變大,同時分化也更明顯。創業板漲了一倍,上漲指數卻不到20%。
分化的第一個原因是放水,對創業板這些成長股有利,比如科技、醫藥、通信等等。這個在A股和美股產生的效果相似,疫情全球放水之後,創業板、滬深300、納斯達克。
疫情期間的放水,導致創業板盈利能力恢復更快,所以資金就繼續追捧。那麼明年的政策會怎麼影響股市?
如果貨幣政策恢復常態,上半年大家追的醫藥、晶片就比較難恢復,也會加劇整個市場的動蕩。下半年利率就已經大幅回升到疫情前的水平。
現在股市已經屬於中等偏貴的狀態,往下往上都有很多空間。看股市貴不貴,至少要看這幾個指標:
1)股債性價比,指標越低,表明股市投資性價比越低。
2)證券化率,泡沫期證券化率在110%以上,目前是80%,表示股市估值在中等偏高位置。
3)技術形態,參考股價站在200日均線以上的個股佔比,當佔比高於80%的時候就算階段性高估,逼近100%就是泡沫了。11月底,這個指標大概是54%,屬於中等略高的區間。
這些估值指標,我們都會定期給會員更新,讓大家更及時知道現在的市場變化並做出判斷。
那怎麼應對明年的市場動蕩呢?兩個關鍵詞,分散+配置。
關鍵詞一:分散
把錢分散在下面這幾種大類資產中才算是分散配置。例如,你同時買了晶片、醫藥、軍工、5G、光伏,這就是假分散。
我們給會員分享的股票課程當中,專門有一節課講到股市中的25個行業和四大風格分類,核心就是下面這張圖。
關鍵詞二:配置
將股票和債券這兩類資產,持股1債9或者股3債7的比例,就能組成一個穿越牛熊的投資組合,波動不大,收益不小。
例如,下圖股3債7的組合(黃色線),17年時間上漲313%,平均年化8.7%,而上證指數年化收益率還不到5%。
普通投資者想要更方便地做股債搭配,最好的方式是直接購買二級債基和偏債混合型基金,達到股債搭配組合效果。
這種基金也有不少,我也經常給會員推薦,今晚我舉其中兩個:
易方達穩健收益,110008基金經理胡劍,年化收益率10.2%
博時信用債,050011,基金經理過鈞,年化收益率11%
除了這兩隻基金之外,如果想知道還有其他好基金推薦或者我是怎麼選出這些基金的,都可以加入我們的會員服務體系。
04
大震蕩時代,最靠譜的風險防範體系
這幾年有很多打破常規的事情出現。
例如,機構和個人瘋狂搶購地方債,當普通人在搶口罩,搶雙黃連口服液的時候,有錢人在搶儲蓄險。
核心訴求是尋求避險資產,提前鎖定固定收益。因為全球經濟放緩、收益下降、利率下行。
儲蓄險和地方債給大家的避險功能是一樣的,但是儲蓄險收益比地方債更高。
十年期國債收益率是3.16%,而儲蓄類保險的收益率是3.8%左右,並且存放時間越長,複利收益率越高。
打破剛兌之後,目前可以做到保本保收益的只有國債、本息和在50萬以內的存款和非分紅型的儲蓄險。
25年前你習慣10.98%的利率,15年錢你習慣8%的利率,現在你習慣3.7%的利率,5年後你要習慣1%的利率,未來可能要習慣0利率甚至負利率,所以鎖定終身的複利率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預見,在利率持續下行和打破剛兌的大環境下,可以鎖定長期利率的年金險和增額終身壽險將越來越吃香。
但家庭需求不止是儲蓄,還需要防範風險。否則一旦遭遇重疾,有多少人在經濟上沒有後顧之憂?
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家庭各類險種的配置邏輯。
第一,身故是家庭經濟支柱最大的風險,尤其是英年早逝。這是很多人都忽視的風險。
所以你一定要交一個朋友,叫做「壽險」。終身壽險適合理財儲蓄、資產傳承。定期壽險,適合用較少保費撬動比較高的保額。
第二,重疾險,保護家庭的優良資產,避免因病賣房的事情出現,彌補因為重疾產生的醫療費用支出、營養、護理、交通住宿費等等。建議保額是至少是30萬加上個人年收入的3倍。
第三,醫療險,能在關鍵時刻救命。例如,費用昂貴的人工心肺(ECMO),絕大多數醫療險都可以報銷。有條件的話配置下中高端醫療險還會更好,有直付功能,不用個人墊付、不用走報銷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