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網上不少人在討論一個話題,說是今年我們遇到了眾所周知的事情,很多行業都受到影響,包括收入,面對的環境比去年難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那麼,2021年即將到來,大家還會問到同一個問題:明年會不會好轉?或者是更難呢?要分析這一問題,還得找準角度。
都說房地產市場是經濟的「晴雨表」,因為「它」關聯建材、綠化、家居、裝飾等等數十個行業,房地產帶動了關聯行業的發展,對經濟貢獻舉足輕重。但我們知道,這些年房地產之所以火爆,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房價不斷增長,對於剛需來說,擔心房價繼續上漲,會及時上車,對於投資者來說,他們看到其中有利可圖,也會想方設法多買房,相關數據顯示,A股有近一半上市公司持有投資性房產。
不過,隨著房價進入一個相對高位,推動房價上行的關鍵因子已有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加上國家對樓市的「房住不炒」定位,房地產的趨勢已經開始扭轉。
第一,房地產開發模式根本轉向。
2020年,可以說是房地產開發模式轉向的「標誌年」,在購房者的印象中,現在很多中小城市,包括縣城的房價上漲,與大牌開發商的攻城略地脫不了干係。這些開發商所到之處,都會把地價往上拉一拉,開盤價格往上提一提,為什麼速度會這樣快呢?這一切都來源一個重要模式:高周轉。它們本身不可能有那麼多錢,而是依靠高負債運行。
據最新統計數據顯示,近5成上市房企負債率超過70%。黃奇帆早在2019年7月就表示,中國房地產的高負債模式,將在未來10多年得到徹底改變。房企負債率將降到40%-50%之間,巧合的是,1年後,國家相關主管部門下達了「3條紅線」,目標直指房企降負債,根據媒體報導看,這其實是醞釀已久。業內專家一致認為,依靠做財務報表是行不通了,加快存貨變現是唯一的選項,在需求相對穩定的情況下,為儘快回款,降價促銷是這些房企的現實做法。
第二,M2轉向。
社會貨幣總量增加,其中商品價格也會隨之上漲,在過去20多年裡,貨幣量增長是房地產價格上漲的重要因素之一,央行原副行長吳曉靈曾表示,房價之所以高企,主要原因就是貨幣發行量過大。
但誰都知道,貨幣發行量與經濟增長保持高度的一致,過去經濟增速快,配置以相應的貨幣發行速度,但自2017年以後,貨幣增速M2已進入8-9%區間時代(2020年的特殊情況不在此範圍,暫時性的),正如黃奇帆所言,未來10幾年M2增速將大抵等於「經濟增速+物價指數」,意味著貨幣高速增長的時代一去不復還了,房價上漲的動力將被持續削弱。
第三,住房需求減弱。
數據顯示,1962年到1970年,被譽為新中國成立以來3大生育高峰之首,八年時間新增人口1.57億人,經濟學家劉陳杰表示,2021年將迎來首個退休高峰。從時間推算看,主要就來自於這波生育高峰。顯然,由於收入與年齡關係,他們基本退出了「購房」隊伍。
而與此同時,進入購房年齡階段的90後、95後、00後人口則呈現斷崖式下降,分別為1.74億人、1.5億人、1.47億人,相比2.28億人的80後人數下降了16-35%。即便二胎政策已放開4年,但生育率則創下近20年的歷史最低值。就住房需求而言,已經進入「青黃不接」的階段。
由此可見,房地產發展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一些先知先覺的龍頭開發商其實已經在布局轉型。比如萬科開始養豬被炒得沸沸揚揚,這可不叫不務正業,據天眼查數據顯示,有1400家房企註冊養豬,包括恆大和碧桂園也悉數進入。而在早前,恆大和碧桂園還重金進入汽車和機器人等行業,從地產大佬的戰略意圖來看,如果房地產還「如日中天」,誰會去玩跨界呢?說到底,房地產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他們都在尋找新的「著力點」。
當進入內循環經濟時代以後,必然開啟新的內需和投資,住房雖然是一種消費,但絕對不應是主導,否則,大家都把錢花在房子上,那其他產業如何發展、如何增加大家收入、又如何實現內循環的融會貫通呢?很顯然,不會再走房地產發展經濟的老路,國家一再強調「不用房地產刺激短期發展」的良苦用心或正是在此,當然,這些都需要有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長期看是如此,那短期又如何應對呢?有銀行行長透露:明年或許更難了,手握這「兩樣」東西將從容應對。從世界範圍看,這場突如其來的風波仍處於在繼續狀態,社會經濟都受到比較嚴重的影響,為刺激經濟發展,美、日、英和歐洲等主要經濟體均實行了寬鬆的貨幣政策,僅今年其各大央行就投入了5.6萬億美元的貨幣,說明各行各業都缺錢,而且就目前來看,由於相關情況仍舊複雜,明年比今年更難,或是一個大概率事件,所以,投資收益都不是眼下重點關心的,渡過難關才能難談以後,手握這「兩樣」東西才是安全感。
第一件東西是有效的儲蓄。長期以來,我國都是高儲蓄率國家,但隨著房價高企,以及年輕人消費觀念轉變,近年儲蓄率一直處於下降過程,截至2019年末,儲蓄率連續7年下降,已相比高點下降7%左右。另據螞蟻發布的招股書顯示,其數碼金融科技平臺的用戶就達7.29億人,另據機構發布的《中國年輕人負債狀況報告》透露,年輕人負債情況尤為普遍,有86.6%成的年輕人使用信貸產品,過度的「寅吃卯糧」讓家庭應對生活的風險大幅降低。
雖然由於信用的原因,年輕人可能不會輕易的違約,但支撐這個債務體系的則是一個個家庭,在順風順水的時候,或許不那麼容易出問題,但一旦遇到大範圍的事情,整個家庭都可能受到牽連,特別是在風波期間,手中留有一定積蓄顯得非常有必要,這裡特別要強調一點,儲蓄也分兩種,一種是高負債下的儲蓄,另一種是在合理負債下的儲蓄,選擇後者才是健康的,它可以用來買糧食吃飯,也可以用來看病等等,是我們應對各種突發事件的必備基礎,同時,心裡也不用那麼焦慮。
第二件東西是健康的身體。老生常談的話題,但誰又能忽視健康的重要性,身體誰都有,只有健康的身體才能加分。以中產階級為例,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針對不同職業人調查的壓力排行榜中,中層管理人員壓力指數最高,達到80分,而下崗人員、礦工的壓力指數只有68分和60分,前者不僅比工作業績,還要比房子、車子,甚至還有孩子教育等等,有中產人員表示,一天不工作,感覺就要被全世界拋棄,所以,經常有看到中產者或者高管「過勞死」的報導。
可見,不健康的身體會帶來負擔,即便擁有豪宅、豪車都是浮雲。從健康角度而言,根據自己健康程度,「有多大能力辦多大事」才是應該堅守的原則。從某種意義上講,健康本身就是一種財富。
作者:縱橫論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