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繇書法十二意

2021-02-19 篆刻微刻

學篆刻、看教程,關注:篆刻微刻,免費領取60G名家印譜和篆刻教程。

 

蕭衍(四六四年——五四九年),即梁武帝,南朝梁的建立者。公元五○二年——五四九年在位。字叔達。南蘭陵(今江蘇常州西北)人。東魏大將軍侯景歸降,南下後叛變,破都城,蕭衍憂憤而死。長於文學,善樂律,並精書法。原集已佚,明人輯有《梁武帝御製集》。

《觀鍾繇書法十二意》原文

觀鍾繇書法十二意
平  謂橫也。直  謂縱也。均  謂間也。
密  謂際也。鋒  謂端也。力  謂體也。
輕  謂屈也。決  謂牽掣也。補  謂不足也。
損  謂有餘也。巧  謂佈置也。稱  謂大小也。①

字外之奇,文所不書,世之學者宗二王,元常逸跡,曾不睥睨②。羲之有過人之論,後生遂爾雷同。元常謂之古肥,子敬謂之今瘦。③今古既殊,肥瘦頗反,如自省覽④,有異眾說。張芝、鍾繇,巧趣精細,殆同機神。肥瘦古今,豈易致意。⑤真跡雖少,可得而推。逸少至學鍾書,勢巧形密,及其獨運,意疏字緩。譬猶楚音習夏,不能無楚。過言不悒,未為篤論。⑥又子敬之不迨⑦逸少,猶逸少之不迨元常。學子敬者如畫虎也,學元常者如畫龍也。餘雖不習,偶見其理,不習而言,必慕之歟。⑧聊復自記,以補其闕。非欲明解,強以示物也。倘有均思,思盈半矣。

注釋

此一段專講鐘繇書法的十二意。平與直,是書法的基本筆畫;均與密,是指書法的間架結構;鋒與力,是講用筆的技法;輕與決,是講構成書法點畫的轉折和牽掣;補與損,巧與稱,則講章法上要相稱協調。這十二意有三要點:一是用筆的技巧方法;二是文字結體的問架結構;三是章法上的相稱協調。這十二意所造成的鐘繇的書體,就是後文說的「巧趣精細」、「勢巧形密」,給人的直感,就是「適眼合心」。

睥睨:窺視。

羲之有過人之論:羲之《自論書》有云:『吾書比之鐘、張當抗行,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蕭衍將「世之學者宗二王,元常逸跡曾不睥睨」,歸因王羲之此「過人之論」。肥:一般顯得莊重。瘦:常常顯得俊秀。故齊梁人愛子敬書也。

省覽:觀看閱覽。

精細:精密細緻。殆:接近。機神:機微玄妙。致意:謂使人明理達意。《戰國策·趙策二》:「夫制於服之民,不足與論心;拘於俗之眾,不足與致意。」

楚音習夏:指楚人習夏語。明楊慎《<上林賦>連綿字》:「字有古今,音有楚夏。」楚指古楚國,夏即諸夏,今中原地區。過言:講過頭的話。指千羲之「過人之論」。不:助詞。無義。《詩·小雅·攻》:「徒御小驚,火庖不盈。」毛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悒:憂鬱不安。不穩妥。篤論:猶確論,正確切的評論。

不迨:不及。

不習:不熟悉,不通曉。必慕之效:愛慕而仿效。之,連詞,而也。此句《書苑菁華》卷十九為「不習而言,心慕之效與」,下句「聊復自記」為「聊復自計」。

聊復:姑且。自記(計):自忖;自己估量。《孔叢子·巡狩》:「今子自計,必不能行。」闕:缺失,過失。示物:示人也。均思:猶同思,同樣的認識。盈:增加;長。

小敘

這段文字可分為兩個部分,前一部分是蕭衍總結觀看鍾繇書法的心得體會;後一部分提到了字外之奇趣以及肥瘦等問題,但核心是對鍾繇、王羲之、王獻之三人的評價。提出了:「子敬之不迨逸少,猶逸少之不迨元常」的論斷,這種意見頗有矯正時風的作用,因為當時的普遍看法是:「比世皆高子敬書」(陶弘景《論書啟》)認為子敬能一變古法,地位當在王羲之之上,更無論鍾、張了。蕭衍推舉鍾繇和王羲之的論調,實開唐人尊羲抑獻的風氣。

今譯

平,是橫畫;直,是縱畫。均,是講筆畫間架的;密,是講字的結體的。鋒,是指妙用的毫端;力,是指體現毫端妙用的本體。輕,是筆勢的屈折;決,是對運筆的牽掣。補,是補充不足的筆畫;損,是省略多餘的筆畫。巧,是講章法佈局的;稱,是講整體大小和協的。

字外的奇妙,文字是不能書寫出來的。世俗的學者推尊二王,元常高超的書跡,連看都不曾看過。羲之有過人的言論,後生輩遂如此雷同他的看法。元常,稱之「古肥」;子敬,稱之「今瘦」。今古既已不同,對肥瘦的評價頗有些相反。如果自己能觀看閱覽,就不同於眾說。張芝、鐘繇,巧趣精細,接近機微玄妙。肥瘦古今的說法,豈容易講清他們書藝的情理?真跡雖然少,可得而推斷。逸少至學寫鐘書時,勢巧形密;到他獨自立意運筆,就意趣疏朗字形舒緩。譬如楚人學習夏地語,不能無楚音。講過頭話不穩妥,不能當作正確的評論。又子敬之不及逸少,猶如逸少之不及元常。學子敬的如畫虎,學元常的如畫龍。我雖然不熟悉,偶爾見識此道理。不熟悉而發言,是心裡愛慕而效法罷了。姑且自己估量,用以彌補自己的缺失。不是要明達,強以教育人。倘有相同的思想觀點,這思想觀點就增加一大片了。

註:文本參考《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版,及潘運告主編《漢魏六朝書畫論》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年04月第1版。如有讀者發現錯誤,請及時聯繫小編更正。

商務合作,版權處理,請加微信:15849995993

相關焦點

  • 鍾繇書法十二意
    長於文學,善樂律,並精書法。原集已佚,明人輯有《梁武帝御製集》。《觀鍾繇書法十二意》原文觀鍾繇書法十二意平  謂橫也。直  謂縱也。均  謂間也。密  謂際也。鋒  謂端也。力  謂體也。輕  謂屈也。決  謂牽掣也。補  謂不足也。損  謂有餘也。巧  謂佈置也。稱  謂大小也。
  • 鍾繇誕辰1866周年盛大祭奠儀式在河南長葛舉行
    中華鍾氏宗親總會鍾錦光會長,中華鍾氏宗親總會輪值執行會長、廣西鍾氏文化研究會會長鍾華宗長、中華鍾氏宗親總會副會長、河南鍾氏文化研究會會長鍾玉明宗長,率來自全國各地的鍾氏後裔百餘人,聚集在鍾姓的起源地和楷書鼻祖鍾繇的故鄉長葛鍾繇文化園舉行盛大的祭奠儀式,紀念鍾繇誕辰1866周年。祭奠儀式由中華鍾氏宗親總會鍾偉彬副秘書長主持。
  • 綴玉蓮花•趙長剛書法作品展
    曾獲全國第五屆中青年書法篆刻作品展一等獎、全國第六屆書法作品展「全國獎」、第一屆全國楹聯書法大展銀獎等獎項;入選首屆全國「三名工程」書法作品展、法國巴黎中國二十世紀書法大展等國內外重要展覽。出版《中國當代著名青年書法十家精品集·趙長剛卷》、《中國當代青年書法家系列作品集·趙長剛卷》、《齊風魯韻·趙長剛書法作品集》、《2010當代中青年書法家創作案·趙長剛卷》、《2011當代中青年書法家創作案·趙長剛卷》、《大道至簡·趙長剛書法作品展(濟南)作品集》、《道由心生·趙長剛書法作品展(青島)作品集》、《古法今韻·趙長剛書法作品展(濟南)作品集》、《法印心緣·趙長剛書法展(杭州)作品集》《明心悟道
  • 畢羅 | 書法的書寫過程與其序列性(四)
    相反,古代書法和文字理論十分強調書寫過程應當含有連貫性,譬如第13世紀的《三十六法》提醒練習書法的人們: 字有形斷而意連者,如「之」「以」「心」「必」「小」「川」「州」「水」「求」之類是也。除了單字的連貫性以外,書論還告訴我們,行氣也十分重要,例如北宋《玉堂禁經》所謂: 盈虛統視聯行。妙在相承起伏。
  • 【 羅芙奧2020春拍|翰墨丹青—中國書畫專場 】現代書法 董陽孜
    【羅芙奧2020春季拍賣會】翰墨丹青—中國書畫專場 「現代書法
  • 書法欣賞基本要領(中國臺灣)
    站在欣賞者角度來說,也無非憑藉書作以探索作者的情志為最終目的,但是無形的情志難以捉摸,終須依靠有形的表現方式以理出作者幽微的用心。小從點畫的運行、單字的造型,大到行氣呼應,篇章佈置,甚至所用的筆、墨和紙都有助於書法趣味的探索。以此求得書家精心妙義之所在,以及從中看出書家的性情來。可以說,技法是藝術創作的基礎工程,同時也是欣賞者入門的課程之一。
  • 書法:字形被解散之後 王南溟
    書法:字形被解散之後王南溟(中國著名前衛藝術家,理論家)與那些致力於書法的現代化的書法家一樣,張大我同樣在「現代書法」的這種創作方式中,表現出對他的書法的現代解釋的興趣:即在美學上的對「綫」的關注綫不再為漢字書寫所束縛,換言之,書法的線正在改變其以往的對漢字書寫的忠誠依附特徵,而要求從漢宇中解放出來,並展示其作為綫——媒介的書法屬性。發展到後來,即現代書法是在關於綫與空間的藝術。這種現代書法要求轉換對書法的固有解讀方式,一種藝術實踐即任何企圖從書法這種傳統屬性中觀賞現代書法,都將有悖於現代書法觀賞原則。
  • 香港美術家協會書法委員會主任 一 呂永生
    現為文旅部藝術發展中心特聘書法家、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傳統文化研究院副院長兼書法學術委員會主任、慕鴻書社副秘書長、美國西肯塔基大學特聘藝術家、《全國高等教育書法教材·古文字學》副主編、安徽師範大學文字學與書法研究博士生,香港美術家協會書法委員會主任。
  • 罐 專訪|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創辦人何國慶詳解已開展的【歷代高僧書法展】
    CANS藝術新聞/專訪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圖片提供由何國慶先生創立的「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至今已25年了。在經歷過四分之一世紀的運作與收藏,基金會在2020年末推出【歷代高僧書法展】,展出114位佛門人物的書法與繪畫。因展品內容豐富,這次展覽分兩檔呈現。
  • 【無手書家是書法最終的嘲弄者】
    無手書家是書法最終的嘲弄者 什麼是無手書家
  • 治書法的高馳
    高馳確實治得不孬,前些日子還治了個全國首屆書法蘭亭獎第二,正宗的政府獎,二名榜眼,乖乖!那了得。      最初,沒誰能把高馳與書法聯繫起來。一個農村的窮孩子,能考上個學吃計劃拿工資就不錯了,最多混個一官半職的,書法?啥叫書法,淨玩二五眼。
  • 明末清初書壇領袖 | 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藏王鐸、傅山書法精品集問世!
    、傅山書法精品。明末清初,以王鐸、傅山為代表的革新派書風引領了書壇,二人均是各體皆能、風格多樣的書法全才,無論偉岸遒勁的大楷、高古樸厚的小楷書,還是飛騰跳躑的行草書,二人均代表了晚明書壇一流的書法水準。本書對王鐸、傅山作品的集結,既是一種對傳統的回溯,又是對二人書法的禮敬,並希冀通過本書將王鐸、傅山之書法分享給更多的書法同道。
  • 【慈丘草堂詩鈔——餘世軒書法扇面選】
    世軒以扇面這種文雅的書法藝術形式,繼承自二王以降的文人書法的內在精神,以鬱鬱芊芊、溫文爾雅、不激不勵的筆墨語言,以書寫自己創作的詩歌為內容,精心創作了這部作品集。翻開本書,相信讀者諸君一定會和我一樣,聞到一股濃濃的書卷氣息,品味到一種傳統文人書法的內在的高雅的文人精神。以上簡短的行文,卻牽涉到需要澄清的幾個概念:書法、文人書法、以及文人書法的內在精神。
  • 我的書法~「悟」人子弟之路
    因此,我小學的書法比賽成績還算差強人意,有可能是「緣分未到」,實際上也沒興趣深究書法內涵,更別說將寫書法視為終生志業,努力奮發了。我再次與書法「結緣」,就在16歲考上臺北師範專科學校的時候了。五年免學費,還包食宿的師範學校,在當時堪稱夢幻學府,尤其是家境貧寒的子弟,無不爭先恐後的爭取,甚至為此放棄明星高中資格也不在少數。
  • 《歷代書法論文選》三十周年感言
    印這個日期是有用意的,當時國慶三十周年,社領導佈置向國慶獻禮,國畫組、書法組、好像還有木版水印組,都有點項目。書法這一頭,一本是《歷代書法論文選》,一本是《現代書法論文選》,還有什麼書不記得了。 《歷代書法論文選》由我負責,因為我一向喜歡古籍,而其時正在編《書法理論叢書》。
  • 你的書法是修行?還是苦行?
    也許書法的勵志的故事太多了,王獻之的苦學7缸水,到後來傳成18缸水,反正成功了,就會有人幫你神化,而後世就奉為圭臬深信不疑。
  • 歷代書法中的「茶文化」
    「擁帚」亦稱「擁慧」,掃地之意。古人迎候尊貴,惟恐塵埃觸及客人,常擁帚以示敬意。「茶細旋探簷」,意為從屋簷上掛著的茶籠中取出細美的茶葉。「探簷」一詞,生動地表現了寺院僧人以茶請客的同時,也記錄了宋代茶葉貯存的特定方式。蔡襄的《茶錄》中曾有「茶不入焙者宜密封,裹以蒻,籠盛之置高處,不近濕氣。」的論述。米芾的詩,正可謂是這論述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