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青銅器瑰寶---大克鼎

2021-02-08 中國書畫印


大克鼎實物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大克鼎為西周孝王時期器物。1890年陝西省扶風縣出土,同時出土的還有鼎、鍾等器,都屬於一個名叫克的貴族。此鼎形體巨大,高93.1釐米,重201.5公斤。口沿飾獸面紋,腹部飾流暢的波曲紋。腹內壁有銘文二百九十字,銘文字體工整,筆勢圓潤,堪稱西周中晚期青銅器銘文的典範。洋洋灑灑,無論在布局書寫上、還是鑄造效果上都十分精美,字體大小統一不失靈動,圓潤古拙不失勁健,呈出一種舒展,端雅的風尚。

  清大克鼎銘文內容主要敘述克依憑先祖功績,受到周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隸的賞賜,是研究西周經濟制度的重要史料。

大克鼎局部

大克鼎銘文


大克鼎銘文01


大克鼎銘文02

大克鼎銘文03


參考資料

●上海博物館有一面刻著上千位捐贈人姓名的大理石牆,潘達於這名字「高高在上」。關於盂、克二鼎躲過戰亂、捐獻國家的故事,也一直若隱若現地流傳
  ●當年傳奇的主角已是百歲老人。2月28日,一個百歲壽誕賀儀在上博舉辦。博物館門外豎起三張大幅招貼:在特地從北京調來的大盂鼎和長駐上博的大克鼎中間,是潘達於先生明亮的白髮和笑臉

潘達於在上海市副市長楊曉渡(左)、國家文物局副局長董保華(右)的陪同下,參加上海博物館為自己百歲壽辰而舉行的特別展覽開幕式

  貪玩老人
  見到壽星潘達於,大吃一驚:哪裡像個百歲老人!
  那是上海高安路一幢半舊高層樓裡的簡樸人家。房門敲開,就看到一張皮膚白皙、帶著點好奇表情的笑臉,身上是乾乾淨淨的藏青對襟中裝和淺灰褲子,梳得一絲不亂的一頭白髮。潘老正笑眯眯地看著我們。


  陪我前去的上博流散文物處老倪告訴老人,他剛去過蘇州,請潘家的親友、五六代人星期六來滬參加她的生日聚會,有60多人呢。她連連擺手:「不要做得太大,浪費哦!」一口軟糯的蘇州口音,臉上卻分明有覺得好玩而高興的表情。


  愛玩,是老人的天性。聽老倪說,大盂鼎已運到上海,45年沒看過它的潘達於立刻問:「明天我先去看看好不好?」問她是不是常去上博看大克鼎,回答是:「以前想到就要去博物館白相相的。」現在更多是在附近散步,「著一著地氣」,喜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平時看電視、讀報紙,有什麼不懂的,總要刨根問底弄明白。80多歲的女兒家華忍不住「抱怨」媽媽:「唉,這幾天一高興,都不肯早睡覺……」


護鼎傳奇
  有人從她住的高層窗口指著下面的小樓告訴她:「您捐的那兩隻鼎,如果拍賣,能買好幾幢那樣的房子。」
老人想了想說:「房子又勿值多少銅鈿!」
  大戶人家出身,又嫁了「吳中貴潘」的收藏世家潘家,在蘇州城裡曾有十數處花園、房子的她,對「財富」的理解,早在另一種境界。


  同治年間,李鴻章撫蘇州時曾為潘家題贈匾額:「祖孫、父子、叔侄、兄弟翰林之家」。除詩書功名外,潘家還以收藏傳世。其中最有名的,要數鹹豐年間名臣左宗棠為報答老朋友潘祖蔭而贈送的西周彝器大盂鼎和潘祖蔭自己重金購得的大克鼎。


  潘達於是潘祖蔭的孫媳,19歲嫁入潘家,丈夫在婚後3個月即去世,她撫幼養老,掌管門戶,更在60多年間當起龐大家傳收藏的瘦小守護人。


當時,蘇州城南石子街舊宅裡,光銅器就放滿一大間,另有一大間全放古籍和字畫捲軸。貧寒中,曾有外國人願用600兩黃金外加洋房來交換大克鼎和大盂鼎。她一口回絕。


  抗戰時,潘達於請家人和兩個木匠師傅幫忙,連夜把克鼎、盂鼎和一批青銅器裝箱深藏到屋子底下,書畫和小件古董三十幾箱藏進夾壁。城陷後,她家前後闖進7批日本強盜,一遍遍搜刮,財產什物損失殆盡,連日軍司令松井都查問潘家收藏,卻到底沒有發現蹤跡。


  抗戰勝利後,寶藏再次「出土」。潘達於把它們藏在一間屋裡,用舊家具破雜物覆蓋,再將整進房屋釘斷,既不住人也不走人,直到解放之後。


獻寶故事
  1951年7月,移居上海的潘達於寄出一封信:「竊念盂克二大鼎為具有全國性之重要文物,亟宜貯藏得所,克保永久。誠願將兩大鼎呈獻……」
剛剛成立的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以隆重的授獎典禮表彰潘氏捐獻之舉。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文物處處長唐弢主持,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部長陳望道致辭,頒發的文化部褒獎狀上落著部長沈雁冰的大名:「潘達於先生家藏周代盂鼎、克鼎,為祖國歷史名器,六十年來迭經兵火,保存無恙,今舉以捐獻政府,公諸人民,其愛護民族文化遺產及發揚新愛國主義之精神,至堪嘉尚,特予褒揚,此狀。」潘老臥室裡,家具簡樸,別無裝飾,這張獎狀,卻一掛就是50年。


  1952年,上海博物館開館,二鼎如願入館,使市民第一次飽覽了這聞名半個多世紀的「國之重器」。195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開館,大盂鼎等125件珍貴文物應徵北上。兩件巨鼎自此各鎮一方。


  捐鼎後,國家發給2000元獎金,雖然當年家財早成雲煙,子女都是中小學教師,家境並不富有,潘達於仍將獎金捐出,支持抗美援朝。從上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潘達於還將家藏文物捐獻國家,自己則參加裡弄生產組,學做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後來成了上海文史館員,這讓她感到莫大快樂。領了工資,她會招呼重孫輩:「請你們吃冰淇淋!」
  這兩年,老人記憶衰退,有時會念叨起久未謀面的大盂鼎。獲悉潘家在為老人籌辦百歲生日,念舊的上博乾脆將這事「大包大攬」,在國家文物局和歷博的大力支持下,才有大盂鼎的南下,兩隻寶鼎加上一位百歲老人「三碰頭」,再演繹一段文物史上的佳話。


  大盂鼎和大克鼎,是兩件被稱為「重器鴻寶」的西周銅鼎,與毛公鼎一道,被譽為海內三寶。二鼎不僅形制雄偉,紋飾精美,其銘文更成為研究西周歷史文化的重要憑證。


  大盂鼎,鼎高101.9釐米,重153.5公斤,清道光初年出土於陝西省岐山縣禮村,是目前出土的形制最大的西周青銅器,距今已有3000年左右。腹內側鑄有銘文19行,分2段,共291個字,記載了周康王對大貴族盂的訓誥和賞賜。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大克鼎,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出土於陝西扶風法門寺任村。高93.1釐米,重201.5公斤,口徑75.6釐米,是僅次於大盂鼎的西周第二大青銅器。它是周孝王時大貴族克為頌揚國君、祭祀祖父所鑄,距今有2800多年。鼎腹內壁亦鑄有銘文2段,共28行,290字,其內容一是歌頌祖父佐助周室的功績,記述自己由此蒙受餘蔭,被周孝王任命為大臣;二是記載其受賞賜的物品,其中有服飾、田地和大量的奴隸。現藏上海博物館。


  潘達於原姓丁,18歲嫁到潘家。潘家為蘇州望族,名聲最為顯赫的除了「四朝元老」潘世恩外,就是曾在光緒年間官至軍機大臣的著名大收藏家、「攀古樓主」潘祖蔭。潘達於即是潘祖蔭之弟潘祖年的孫媳婦。大克鼎和大盂鼎原是「攀古樓」的舊藏,一直供於潘家大堂,與臺北故宮博物院珍藏的「毛公鼎」被稱為「海內三寶」。1951年,潘達於向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捐獻了大盂鼎和大克鼎及其它珍貴文物二百餘件,受到了文化部的褒獎。1958年,上海博物館為支援即將建成的中國歷史博物館新館,將大盂鼎調撥中國歷史博物館。從此,大盂鼎、大克鼎「勞燕分飛」,分別在上海、北京展出。這次為了祝賀潘達於老人百歲壽辰,有關部門特地將大盂鼎運來上海參加特展。


相關焦點

  • 西周中期 《大克鼎》及銘文
    大克鼎高101.9釐米,
  • 國之大事,祭祀與戎——中國西周青銅器珍品簡介和欣賞
    (二)大克鼎西周大克鼎,又稱克鼎、膳夫克鼎,西周厲王時期,通高93.1釐米,口徑75.6釐米,1890年陝西扶風法門鎮任家村出土,現藏於上海博物館。立耳厚大,方唇寬沿,口微斂、腹略鼓,蹄足粗壯,形制厚重。立耳外側飾體軀交纏的龍紋,口沿下飾變形獸面紋,腹部飾寬大的波折紋,三足上部是突出的獸面紋。
  • 衢江驚現3000年前西周土墩墓群!墓主人是誰?有什麼瑰寶?
    衢州市衢江區驚現3000年前西周時期最高等級墓葬群墓主人究竟是誰?墓中驚現怎樣的瑰寶?考古專家和學者在孟姜村墓葬考察近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衢江區完成了對多座大型土墩墓群的考古發掘工作,初步判斷這些古墓的年代為約3000年前的西周時期。在12月5日召開的衢江區雲溪鄉孟姜村墓葬考古發掘研討會上,考古專家推測這片集中的西周時期高規格貴族墓葬群,或許與歷史上的「姑蔑古國」有一定關係。
  • 吉金 · 叢談 丨 大克鼎
    清光緒年間出土於陝西扶風法門寺村,同出者尚有小克鼎七件、克鍾六件、克盨二件、克鎛一件,西周中期孝王時器,今藏上海市博物館。銘文二十八行,計二百九十字。銘文前段內容為克自美乃祖師華父功業,勤事於王,出納王命,多蒙賞賜;後段敘述孝王在宗周穆王廟,命尹氏冊命膳大克鼎銘文拓片夫克,賜予各種品物、土田、奴隸等,克則因之為乃祖宗廟作器。
  • 「老王說隴史」西周墓葬中為何出現商代青銅器
    【老王說隴史】西周墓葬中為何出現商代青銅器白草坡出土的西周墓人頭銎戟1967年9月、1972年10月,人們在靈臺縣白草坡先後發掘了9座西周墓葬,1座車馬坑,共出土各種青銅器300多件,青銅器帶著神秘色彩,有些還帶著異域風情。
  • 何尊——一件你應該知道的西周青銅器
    1963年寶雞市賈村鎮出土的「何尊」,是西周早期貴族「何」鑄造的一件青銅酒器,通高38.5釐米、口徑29釐米、圈足底徑20×20釐米,重14.6千克。尊器身呈橢方形,圓口外侈,通體飾四道透雕的扉稜,造型典雅莊重,方圓相繼,富有變化。
  • 【陝西文物覽】青銅器——大盂鼎:晚清「四大國寶」和「海內三寶...
    大盂鼎高102.1釐米,口徑78.4釐米,腹圍83釐米,重153千克,在當時所發現的西周青銅器中,盂鼎是體量最大的一件,淳化大鼎出土前,一直號稱西周第一重器。大盂鼎造型雄偉凝重,紋飾簡樸大方,雙耳立在口沿上,腹下略鼓,器以雲雷紋為地,頸部飾帶狀饕餮紋,足上部飾浮雕式饕餮紋,下部飾兩周凸弦紋,是西周早期大型、中型鼎的典型式樣。
  • 青銅器知識:青銅器中的動物園,百獸爭鳴!
    眉縣楊家村出土的西周逨盉造型別致,用虎連結器身與器蓋,虎做向上爬行狀,頭歪向左側,尾上卷,顯現出很強的動感(圖20)。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西周銅匜,鋬上的龍做向上攀登姿勢,十分生動(圖21)。茹家莊出土的西周刖刑守門方鬲,四角隅各鑄一向上攀登、回首顧盼的龍形神獸(圖22)。
  • 西周大盂鼎為什麼能當選為中國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
    木於石大盂鼎,是我國目前所發現的西周最大的青銅器,鼎高101.9釐米,口徑77.8釐米,腹深49釐米,重153.5千克。造型為圓腹、立耳、柱足,鼎身上裝飾有饕餮紋、獸面紋。鼎內鑄有19行銘文,分2段,共291字。
  • 藏在青銅器上的動物
    在逛博物館的時候,青銅器體現了古代人高超的智慧與藝術造詣;青銅器技藝完美的將實用和審美相結合,今天,我們帶大家來了解一下青銅酒器上形態多姿,風格迥異的動物們吧。
  • 寶雞出土的青銅器精品亮相國博, 143件青銅器解讀商周秦漢
    青銅器銘文以照片、拓片等方式呈現,方便觀眾閱讀、參觀。 本報記者 程功 攝展覽中有國家一級文物65件,最早出現「中國」一詞的西周早期禮器何尊、記載武王伐紂準確時間的國之重寶利簋等國寶級文物均在展出之列。
  • 劉夢揚:青銅器鳥紋與三足烏神話
    這種小鳥紋多見於青銅器的頸部和肩部,僅作為輔助紋飾。長卷尾鳥紋出現於商代,流行於西周。長卷尾鳥紋的頭部與小鳥紋相近,尾部則明顯拉長,有向上捲曲的長尾羽和向下捲曲的較短尾羽。整個鳥身細長,呈長大於寬的扁長方形。主要出現在青銅器的口沿、頸部和圈足等環狀部位,往往圍繞青銅器一圈,地位較小鳥紋重要,但仍不是主要紋飾。大鳥紋盛行於西周中期,常常作為主要紋飾飾於青銅器的腹部。
  • 人類的物質文明,中國古代青銅器,如何真偽鑑別
    西周雙兔車軎(音衛)元、明時期,青銅器的仿製技術不如宋代,製作粗糙,易於辨認。清代早期,青銅器的仿製多整器作偽,器形和紋飾不倫不類。乾嘉之後,常見在真器上偽作銘文的情況,但往往將西周的銘文刻於商代的器形上,造成明顯的破綻,且刻字技術較差。山東濰縣是清代青銅器作偽的大本營,多仿陳介祺的藏品。
  • 商周青銅器認識方法
    青銅鼎是由新石器時代的陶鼎演變而來,它是重要的飪食器,也是青銅器中使用時間長的器皿,一般用於祭祀或宴飲等重要場合烹煮肉食。升鼎又叫正鼎,用以「明尊卑,別上下」,被用作象徵等級制度和權力的標誌。據《周禮》記載,西周時天子用九鼎,稱為太牢;諸侯一般用七鼎,稱為大牢;卿大夫用五鼎,稱為少牢;士用三鼎或一鼎。趙卿為當時晉國的卿大夫,以其身份享用諸侯級別的禮制可視為僭越。
  • 臺北故宮的青銅器時代——西周玉器(三)
    西周 龍紋玉飾。青玉泛黃斑,有裂痕。圓形,全器琢一隻身軀盤繞的龍。圓中心鑽兩孔。4.2公分x4.2公分x0.4公分 。國立故宮博物院。西周 人龍紋玉飾。不勻的灰黃至淺褐色玉質。原是一件新石器時代末期的玉琮,略歪斜,在西周晚期時,加雕了當時流行的人龍紋。上面兩個相背的吐舌龍頭,下面兩個勾鼻、圓眼、厚髮、無頦的側面人頭,彼此連結一體。
  • 西周《大盂鼎》銘文高清完整版
    《大盂鼎》銘文—  書  法  超  市  出  品  —大盂鼎(Great Yu Tripod)是中國書法金文遺產,她不僅是書法瑰寶,更是國家珍貴文物,又稱廿三祀盂鼎,原先是西周時期的一種金屬炊器。大盂鼎為西周早期康王時的重器,銘文19行,291字,內容記載周康王追述文武受命、克殷建邦,後來朝野因酗酒喪師亡國,周代則忌酒而興,命鑄盂引以為戒,盡心輔佐王室的故實,清道光初年在今陝西眉縣禮村出土,現存中國國家博物館。談及《大盂鼎》 ,有必要回顧早期的中國文字。
  • 陝西歷史博物館之「商周精品青銅器」(豐鎬遺子原創)
    商周時期,為我國青銅器鑄造的巔峰時刻,大禹治水金山鑄九鼎,代表天下,所以有問鼎中原一說,青銅器也被稱為「王器」。關中地區歷次出土的青銅器皆為精品國寶重器。利簋、 又名武王徵商簋,中國西周早期的青銅器。是迄今所見最早西周青銅器,造型莊重,紋飾是一種龍紋。1976年陝西省臨潼縣零口鄉西周窖藏出土。
  • 無極齋分享:金相椎痕—百年金石學發展及青銅器傳拓精品展上篇
    金相椎痕—百年金石學發展及青銅器傳拓精品展上篇佳展回顧本篇是古歡齋主韓回之帶大家欣賞"金相椎痕——百年金石學發展及青銅器傳拓(全形拓)精品展".由西泠印社聯合浙江省博物館、上海書畫出版社、中國文物學會青銅器專業委員會主辦,國家圖書館、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義烏市博物館、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洹社、乾嘉文化協辦的「金相椎痕——百年金石學發展及青銅器傳拓(全形拓)精品展在浙江省博物館開展。
  • 程邃刻印、阮元銘仿西周叔邦父簠端硯賞
    程邃所刻鄭簠自用印和阮元的「銘仿西周叔邦父簠端硯」,可謂印中瑰寶,硯中絕品。它們的出現,想必會掀起一陣競拍風暴。 程邃所刻鄭簠自用印 國內有出版且流通於市的僅此一方 印章呈長方形(1.8×1.9×5.1cm),印面陰刻「鄭盙之印」,印背邊款「程邃」。印章質地通透,色澤溫潤,有半透明感。印石表面有包漿和磨損的痕跡,充滿了年代感。
  • 刊物|北大出土文獻研究之《青銅器與金文》集刊
    當前青銅器研究的幾個問題———在北京大學「西周金文與青銅器」研討班上的講話   李學勤/1新見《曾伯克父甘婁簠》簡釋    張光裕/11金文所見西周貴族家族作器制度    朱鳳瀚/24西周的後院與鄰居     李零/46如何利用西周銅器銘文所載「既生霸」和「既望」月相記載與滿月前後日期的關係來推定銅器之間的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