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的熔點較高,加進錫熔點會降低,同時隨著錫的適量增多,青銅硬度也隨之增高,超過純銅的硬度。但錫過量後,青銅反而變脆易斷裂,加入定量的鉛能克服青銅較脆的弱點。
成書於戰國時代的《周禮·考工記》中,對於鑄造各種青銅器物的合金配比已有比較明確的記載。可見,春秋戰國時期的古人已總結出青銅合金的配置規律。
青銅樂器包括鐃、鍾、鎛、鉦、鐸、鈴、鉤鑃、錞於、鼓等。鎛是大型單個打擊樂器,為春秋晚期新出現的一種樂器,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在貴 族宴飲或祭祀時與編鐘、編磬相合使用。趙卿墓一組編鎛共19件,形體高大,形制豪華,鼓部紋飾分夔龍夔鳳紋和散虺紋兩種,鎛上的鈕做成兩隻帶翅膀的老虎,栩栩如生。經中國藝術研究院專家研究和測試,這組鎛可奏出由高到低38個音,形成六個半八度的整齊音列。用這組鎛與同時的13件石頭質地的編磬演奏《康定情歌》等山西民歌,音質完 美、清脆悅耳,由此改變了「鎛只能擊節拍而不能演奏旋律」的定論。鎛體設置音脊,有 效防止了複音鍾、鎛的餘音幹擾問題,從而填補了我國古代樂器史上的一項空白。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青銅飪食器包括鼎、鬲、甗、簋、盨、簠、敦、豆等。「鐘鳴鼎食」體現了古代貴 族飲食場面的奢華。趙卿墓的鼎共有八種27件,其中一套升鼎共7件。青銅鼎是由新石器時代的陶鼎演變而來,它是重要的飪食器,也是青銅器中使用時間長的器皿,一般用於祭祀或宴飲等重要場合烹煮肉食。升鼎又叫正鼎,用以「明尊卑,別上下」,被用作象徵等級制度和權力的標誌。據《周禮》記載,西周時天子用九鼎,稱為太牢;諸侯一般用七鼎,稱為大牢;卿大夫用五鼎,稱為少牢;士用三鼎或一鼎。趙卿為當時晉國的卿大夫,以其身份享用諸侯級別的禮制可視為僭越。同時的鑊鼎,全民附耳牛頭螭紋蹄足鑊鼎,通高93釐米,雙耳間距129釐米,腹深50釐米,口徑102釐米,重約220公斤,是迄今所發現春秋時期大的青銅鼎。此件鑊鼎可能是祭祀時用來煮整頭小牛使用的牛鑊,鑊鼎主人趙簡子與太原素有淵源。太原古稱晉陽,公元前497年,趙簡子命其家臣董安於修築營建了早的晉陽城,可謂是太原城早的開創者。2003年紀念太原建城2500年時,以鑊鼎為原型製作了一件「春秋大鼎」,置放於太原市龍潭公園。夏代銅器花紋簡單;商代花紋華麗繁縟,且多遍體生花;西周大致與商同,但後期趨向素樸;春秋戰國的花紋清新活潑;秦漢重實用。至於款識,主要可從其字體加以辨別。商代字體規整,筆勢遒勁大方;周朝早期沿襲波磔體;春秋時書體有肥體和瘦體;戰國金文字體大金不考究;秦朝統一了文字,通用小篆。中國青銅時代始於公元前兩千年左右,經夏、商、西周、春秋和戰國早期,大約1600年之久。距今4500年~4000年前,是中國青銅器的萌芽與形成時期。此時期,石器和陶器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普遍的生活勞作工具。人們在採石過程中,遇到較大的石塊,會架起火來將其燒裂,由此逐漸獲得用火冶煉礦石的技術。其間,銅和鉛、錫等共生的礦石混在一起經過火燒之後,熔化又冷 卻,凝結成了青銅餅塊。人們發現青銅可以鑄造成比石器工具更硬、更耐用的兵器和工具,而且可以反覆利用,於是中國早的青銅器得以誕生。青銅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現,是一種世界性文明的象徵。早的青銅器出現於6000年前的古巴比倫兩河流域。蘇美爾文明時期雕有獅子形象的大型銅刀是早期青銅器的代表。青銅器在2000多年前逐漸由鐵器所取代。中國青銅器製作精美,在世界青銅器中享有極高的聲譽和藝術價值,代表著中國4000多年青銅發展的高超技術與文化。2013年10月5日,古玩文化藝術品交易秋拍「大觀——香港之夜」專場中,一件商晚期饕餮紋青銅方彝以345萬元港幣成 交。2014年春拍中也有幾件青銅重器現身拍賣市場;同時,古玩文化藝術品交易和嘉德的香港春拍也有估價不菲的青銅器上拍。直到「皿天全方罍」的出現,青銅器重新回到公眾的視線,這會否引來自2006年以來的又一次青銅器熱潮呢?有關專家表示,青銅器自古以來就是收藏品,只是多年來並未受到市場的足夠重視。西泠印社推出內地青銅器專場試水成功將帶動整個青銅器市場回潮,青銅器必然會成為今後重要的收藏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