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博青銅器——頌壺及銘文

2021-02-08 文耕學堂

文字和圖片引自書畫世界雜誌。

【國家博物館藏,頌壺】

頌壺為西周晚期青銅器,傳世有兩件,規格、形制、紋飾、銘文基本相同,其中器、蓋完整的一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另一件僅有器身(無蓋),原藏趙之琛、錢水西、莫遠湖,後歸山東省博物館,1959年由山東省博物館調入現今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前身 — 中國歷史博物館。此器著錄見於《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編號5.12.1—14.2) [1] 、《愙齋集古錄》(編號14.10.2) [2] 、《奇觚室吉金文述》(編號18.14.2—16.1) [3] 、《小校經閣金文拓本》(編號4.97.1) [4] 、《三代吉金文存·卷十二》 [5] 、《殷周金文集成》(編號09731) [6] 、《金文總集》(編號5799) [7] 、《殷周金文集成釋文》 [8] 、《商周青銅器銘文選》(編號436) [9] 、《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編號56) [10] 、《中國國家博物館百年收藏集粹》(編號59) [11] 、《中國國家博物館典藏甲骨文金文集粹》(編號59) [12] 、《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編號22.12452) [13] 等處。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頌壺高五十點八釐米、口長二十點三釐米、口寬十七釐米。橢方體,口微侈,口沿內折,長頸垂腹,圈足外撇,下有一周寬臺沿(圖1、圖2)。頸部兩側有獸首銜環耳,獸首卷耳突目,長鼻捲成旋渦狀,雙環布滿流雲紋(圖3、圖4)。頸部主體紋飾為波帶紋,「 」形空白器表鑄出一組三隻簡化龍紋,基本呈左右對稱,頸腹間橫向一道凸稜(圖5)。腹部飾雙身龍紋,兩條捲曲的龍身相互交繞,於正面共用一高浮雕龍頭,龍身另一尾於壺側面為回首狀龍首,正面與側面的龍交纏形成完整的循環閉合,主題紋飾下側有一組簡化的夔龍紋(圖6至圖8)。圈足飾並列式垂鱗紋(圖9)。與之形制相近的有1968年河南新鄭瑞灣出土的交龍紋壺 [14] 、2003年陝西眉縣楊家村窖藏出土的兩件單五父壺 [15] ,單五父壺雙耳作三層龍首形,頸部環帶紋比頌壺頸部轉角更陡,圈足為帶目竊曲紋。

 頌壺口下內壁鑄有銘文一百五十字(圖10至圖12)。內容是幽王三年五月的甲戌日,王在周人康宮的昭王之廟,清晨,王來到太室,宰引作為頌的右者,尹氏授予虢生(此人母舅家為虢氏)周王冊命的文書,王宣史官虢生冊命頌:命頌管理成周的二十家商賈,監督管理新到的商賈,所得收入為王宮支出使用。賞賜頌衣緣有黼紋的赤黑色禮服、紅色的蔽膝、朱色的大帶,配有鑾鈴的旗幟、轡及帶鑣的馬銜,命頌做好自己的職事。頌行叩拜禮,攜帶著冊命文書退出後返回,向王獻瑾璋。頌讚頌王的美德,為祭享父親龏叔、母親龏姒鑄造了這組尊貴的壺,追悼紀念祖先的善德,祈求安康歡樂,神明全力保佑,官祿亨通,命運長久,萬年長壽,做天子賢明之臣,善終,讓子子孫孫永遠寶用。

朱鳳瀚將頌壺歸於西周第五期,這一階段流行的形制有方橢圓形腹壺與長頸圓腹壺,特點是腹最大徑均靠下,有傾垂之勢 [16] 。張懋鎔認為頌器作於幽王三年,很大的論據是陝西眉縣楊家村窖藏銅器中逨鼎(圖13)作於「宣王四十二、四十三年」,而負責管理虞林以供宮中之用,與頌管理商賈廿家並監督管理新到商賈的職官相近,推測為職官世襲的兄弟行,幽王三年與宣王四十二、四十三年相隔十年以內,根據單五父壺(圖14)與頌壺在形制、紋飾方面的相似也可以推斷為時間極接近的同期銅器 [17] 。

 頌器除此對壺,傳世的還有頌鼎三件[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銘圖》編號02492 [18] ;上海博物館藏,《銘圖》編號02493 [19] (圖15);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銘圖》編號02494 [20] ];頌簋六件,另存世頌簋蓋兩件[分別為①原藏張廷濟、沈仲復、端方,後收入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銘圖》編號05390 [21] ,但臺灣「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金文資料庫》載「經科學測試結果此器為清代晚期鑄造」;②原藏方蓮卿、王夢麟、姚觀光,《銘圖》編號05391 [22] ,實物下落不明,僅存拓本,可知器蓋俱全;③原藏劉喜海,現藏山東省博物館,《銘圖》編號05392 [23] ,器蓋俱全(圖16);④原藏劉鶚,後歸馮公度,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銘圖》編號05393 [24] ,失蓋;⑤《銘圖》編號05395 [25] ,最早著錄於阮元《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卷六》,實物下落不明,從所存銘文拓本來看,僅存器身或蓋;⑥原藏吳式芬,現藏上海博物館,《銘圖》編號05397 [26] ,僅公布一張銘文拓本,疑僅存器身或蓋;⑦原藏顧壽康、鄒安,現藏日本兵庫縣黑川古文化研究所,《銘圖》編號05394 [27] ,僅存蓋;⑧原藏陳介祺、姚觀光、劉體智,現藏上海博物館,《銘圖》編號05396 [28] ,僅存蓋];頌盤一件(《銘圖》編號14540 [29] ,聞宥落照堂藏盤銘拓本)。頌器涵蓋了食器、酒器、水器,當為一人同時做出的一組銅器,諸器除個別銘文寫法略有差異,內容基本相同。

  頌器中的鼎素麵,雙直耳,半球形深腹、直口圓底,蹄足,口下飾兩道弦紋(圖15);頌簋沿口鼓腹,獸首雙耳,下有垂珥,圈足下有三個獸面象鼻形足,隆起的蓋上有圈狀捉手,蓋上和器腹飾瓦溝紋,蓋沿和器口下飾竊曲紋,圈足飾並列的垂鱗紋(圖16);兩類頌器都有鮮明的西周晚期特點。

 頌壺的銘文鑄造於內壁三側,大部分字在邊線凸起的方格內,也可以看到第二列「霸」,第八、九列的「賈」字等打破了方格的界限(圖17、圖18)。李峰認為青銅器銘文刻方格的目的是為了有效地控制內壁的弧度,讓文字能夠在弧面上縱橫對齊,尤其是刻制長篇幅銘文時非常有必要。關於銘文的鑄造技術,李峰基於對眉縣新出逨盤、單五父方壺及故宮藏頌鼎等青銅器銘文技術的考察,提出「嵌入法」銘文製作工藝的新觀點:第一步,做模;第二步,翻外範和底範;第三步,做假內範;第四步,刻方格;第五步,提取假外範;第六步,刻字;第七步,做內範;第八步,組合待鑄 [30] 。

        西周金文的發展一般分為三期:西周早期前段金文字體多少保留商代晚期孑遺,帶有濃厚的象形意味;西周中期以後金文布局趨於規範,較為注意線條的粗細和字體結構的比例;到了西周晚期,金文排列更為整齊,字形典雅 [31] 。

目前傳世著錄頌器有十二件(頌簋六件、頌鼎三件、頌壺兩件、頌盤一件),儘管每件青銅器上銘文內容大致相同,字體風格的差異還是較為明顯,目前所知的數萬件青銅器中(包括一起出土且器形相似的成套青銅器),尚未見銘文一模多範、批量生產的現象 [32] 。與原藏李香巖、費念慈後藏於上海博物館的頌鼎銘文相比較,頌壺銘文有自己的特點。頌壺第二列第七字「康」(圖19)與頌鼎「康」(圖20)相比,起首兩畫直筆略有弧度,包裹下方四點的主筆弧畫左右兩側收筆處向外自如伸展,書寫更自然從容;頌壺第五列第三字「廷」(圖21)與頌鼎「廷」(圖22)相比,左側弧畫起筆和收筆處書寫痕跡明顯,右側主筆直畫起筆處弧筆自然,與左側主筆弧畫相呼應;頌壺第六列第六字「虢」(圖23)與頌鼎「虢」(圖24)相比,書寫更為大膽,除了短畫,每一筆畫幾乎都有弧形,左側豎直筆與右側主筆豎畫相映生輝,各筆畫組合疏密有致,造型感極強;頌壺第十五列第五字「魯」(圖25)與頌鼎「魯」(圖26)相比,結體更為修長,上下中間部分兩側豎筆未包裹,使得中間筆畫更活潑,與縱向起筆弧度較大的豎畫相呼應,而頌鼎「魯」則更顯得大氣莊重;頌壺第十六列第五字「尊」(圖27)與頌鼎「尊」(圖28)相比,字的左右構件距離更遠,右側構件上中下三部分差異明顯,中部「酉」部分更突出,使得整個結字穩重不失跳躍。

陝西眉縣楊家村窖藏出土單五父方壺乙(2003MYJ:19)壺口內側有銘文四行十九字,銘文由凸起的細線印格相間,蓋上有銘文四行十七字。頌壺銘文中第十七列第六字「壺」(圖29)與單五父方壺乙蓋上銘文「壺」(圖30)相比,筆畫更自然,弧畫的轉折更圓潤;頌壺第二十列第二字「年」(圖31)與單五父方壺乙器身口內「年」(圖32)相比,更富動勢,橫畫並未追求左右對稱,最後一筆往右下方延伸出約整個字的三分之一,極為誇張。相同窖藏出的逨盤(2003MYJ:10)盤底有銘文二十一行,每行十七至十九字不等,共三百七十二字。頌壺第十列第二字「易」(圖33)與逨盤「易」(圖34)相比,左側三筆短畫與右側構件相傾倚,逨盤「易」字則更注重平衡;頌壺第十五列第一字「天」(圖35)與逨盤「天」(圖36)相比,第一橫筆更粗渾,比其他筆畫更醒目,豎筆較短,比例勻稱,結體嚴密;頌壺第十五列第四字「顯」(圖37)與逨盤「顯」(圖38)相比,左側構件所佔比重更大,明顯傾斜,右側構件上部緊靠左側,下部最後一筆延伸至整個字的底部,支撐了整個字的重心。

        與相同時代青銅器的銘文相比,既可以看到其本身典型的布局整齊、字形典雅的特點,同時頌壺的銘文筆畫多變、單字結體不拘泥古板、跳躍生動,有較強的象形性,自身具有鮮明的書法藝術特點。

頌壺銘文書法分析

(一)單字筆畫


        1. 點畫。第十列第二字「易」左側為三個斜點,快捷沉實(圖33);第十五列第一字「天」第一筆橫點凝重渾樸(圖35);第十七列第一字「母」豎畫兩側各一豎點,短促輕盈(圖39)。

        2. 直畫。第一列第二字「三」橫畫直入直出,毫無滯留(圖40);第二列第四字「王」(圖41)豎畫剛挺,最後下方橫畫左側有起筆的痕跡,收筆處則較含蓄,這在第三、六、七列的「王」字上都能看到;第四、五列第一字「立」(圖42)由數筆短畫寫成,每筆短促傳神,形象生動,最後一筆長橫畫靜穆沉著。

頌壺銘文書法分析

(一)單字筆畫


        1. 點畫。第十列第二字「易」左側為三個斜點,快捷沉實(圖33);第十五列第一字「天」第一筆橫點凝重渾樸(圖35);第十七列第一字「母」豎畫兩側各一豎點,短促輕盈(圖39)。

        2. 直畫。第一列第二字「三」橫畫直入直出,毫無滯留(圖40);第二列第四字「王」(圖41)豎畫剛挺,最後下方橫畫左側有起筆的痕跡,收筆處則較含蓄,這在第三、六、七列的「王」字上都能看到;第四、五列第一字「立」(圖42)由數筆短畫寫成,每筆短促傳神,形象生動,最後一筆長橫畫靜穆沉著。

(二)單字結體


        1. 單一結構結體。此類篆書筆畫銜接密切,整體性強。第一列第五字「月」(圖47)、第十列第四字「玄」(圖48)、第十三列第三字「冊」(圖49)、第二十列第六字「臣」(圖50)等都是如此。

        2. 上下結構結體。此類篆書主要由上下兩部分組成,既要避免上下僵化又須保持結構的平衡。第二列第一字「霸」(圖51),上部的「雨」較小,下部左側「革」豎筆往左下伸出較長,下部右側「月」橫向又佔較大比例,結構誇張;第九列第二字和第十列第二字「司」(圖52)的上部明顯大於下部,形成明顯的差異;第九列第五字和第十列第五字「賈」(圖53)則較為規矩,上下比例適中,結體平正。

        3. 上中下結構結體。此類篆書由上中下三部分組成,能夠看到縱向所佔空間較大,單字出格的情況較常見,相對筆畫多而結構不好控制,為了更好地結體,能夠看到此類篆書中有主要筆畫構件支撐:第十五列第五字「魯」(圖25)的主筆畫為變形為弧畫的豎筆;第二十列第四字「壽」(圖54)的主筆畫為中間橫短豎長的弧筆畫;第十六列第五字、第十七列第二字「龏」(圖55)的中部左側的「月」和右側弧畫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整個字的結構。

        4. 左右結構結體。此類結構篆書由左右兩部分組成完整的字,組合時有左主右輔(第九列第一字「監」,圖56)、右主左輔(第四列第五字「頌」,圖57)、左右並列(第四列第七字「門」,圖58)三種情況。

        5. 左中右結構結體。這類篆書由左中右三部分組成,頌壺銘文中「御」(第九列第一字,圖59),三部分所佔比例基本一致,左側的直畫和右側的弧畫又略有呼應。

        6. 上包下結構結體。這類篆書命名由其外形定名,上半部分筆畫誇張地在兩側向下方延長,將下部篆書構件包住,增加字體的完整性。第二列第六字「周」(圖60)下面的「口」被兩側豎畫包住,豎畫左右向外下延長;第三列第二字「宮」(圖61)的寶蓋將下方構件完全包住,兩側向下延伸到構件下方。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頌壺拓片】

趙文耕臨摹作品

【頌壺銘文,臨摹,局部】

【頌壺銘文,臨摹,局部】

【頌壺銘文,臨摹,局部】

【頌壺銘文,臨摹,局部】

【頌壺銘文,臨摹,局部】

參考文獻

[1]阮元.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10卷[M].清嘉慶九年(1894),自刻本.

[2]吳大澂.愙齋集古錄[M].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

[3]劉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20卷[M].石印本.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

[4]劉體智.小校經閣金文拓本:卷四[M]. 北京:中華書局,2016:801-810;小校經閣金石文字:引得本(二)[M].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79:801-810.

[5]羅振玉.三代吉金文存[M].北京:中華書局,1983:1261-1262.

[6]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M].北京:中華書局,2007:5122-5124.另頌壺蓋銘文見第5125-5127頁(編號09732).

[7]嚴一萍.金文總集[M].臺北:臺灣藝文印書館,2015:3235-3237.另頌壺蓋銘文見第3238-3239頁.

[8]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釋文:第五卷[M].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469-470.另頌壺蓋見第471頁.

[9]上海博物館商周青銅器銘文選編寫組.商周青銅器銘文選[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275.

[10]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上[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56-57.

[11]呂章申.中國國家博物館百年收藏集粹[M].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14:124-125.

[12]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書法家協會.中國國家博物館典藏甲骨文金文集粹[M].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15:239-243.

[13]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22[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430-432.

[14]楊寶順.新鄭出土西周銅方壺[J].文物,1972,(10):圖一、圖二.

[15]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寶雞市考古工作隊,眉縣文化館·楊家村聯合考古隊.陝西眉縣楊家村西周青銅器窖藏發掘簡報[J].文物,2003,(6):4-42;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寶雞市考古研究所,眉縣文化館.吉金鑄華章:寶雞眉縣楊家村單氏青銅器窖藏[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165-166,175-176.

[16]朱鳳瀚.中國青銅器綜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309-1328.

[17]張懋鎔.幽王銅器新探[J].文博,2005,(1):4-9.

[18]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5[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373-375.

[19]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5[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376-377.

[20]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5[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378-380.

[21]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12[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84-186.

[22]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12[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87-189.

[23]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12[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90-191.

[24]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12[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92-193.

[25]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12[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96-197.

[26]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12[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200-201.

[27]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12[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94-195.

[28]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12[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98-199.

[29]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25[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597 — 598.

[30]李峰.西周青銅器銘文製作方法釋疑[J].考古,2015,(9):78-91.

[31]叢文俊.中國書法史·先秦·秦代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175-192;田率.金文字體演變淺析:以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品為中心[J].書畫世界,2015,(1):4-20.

[32]李峰.西周青銅器銘文製作方法考釋[J].考古,2015,(9):78-91.


    本欄目圖文選自安徽美術出版社2018年8月出版的《中華寶典——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法帖書系(第三輯)·頌壺》。


點擊閱讀原文,免費回聽小篆書法入門預備課。

相關焦點

  • 【書畫世界】中國國家博物館藏頌壺
    [6]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M].北京:中華書局,2007:5122-5124.另頌壺蓋銘文見第5125-5127頁(編號09732).[7]嚴一萍.金文總集[M].臺北:臺灣藝文印書館,2015:3235-3237.另頌壺蓋銘文見第3238-3239頁.
  • 中國十佳青銅壺之一 西周 頌壺
    雖然我們今天熟悉的壺大部分是喝茶的紫砂壺,可別忘了,青銅壺才是壺中正宗。青銅器中的壺自商至春秋、戰國, 一脈沿續,製作未曾中斷,尤其盛於西周晚期。現在,且看一系列精彩的高古青銅壺。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的有蓋頌壺頌壺因作器者為「頌」而得名。
  • 寶雞出土的青銅器精品亮相國博, 143件青銅器解讀商周秦漢
    正在國家博物館展出的《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展覽,遴選了143件「青銅之鄉」——寶雞及其周邊地區出土的青銅器精品,其時代涵蓋商周秦漢等中國青銅時代的主要時期。一件件重器穿越時空隧道,將解鎖歷史秘密的秘匙傳送至今,其中既有家國大事,也有生活場景。
  • 郵票上的青銅器-彎彎篇(15)-頌壺
    其中8元面值為西周-頌壺。《周頌》《魯頌》《商頌》,合稱《詩經》「三頌」主要是周王和諸侯祭祀時用的舞曲歌辭,其內容多宣揚天命,讚頌祖先的功德。如《周頌》便是頌揚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召公功業的歌舞曲。其中的《昊天有成命》是強調天命、歌頌周成王的詩歌。
  • 古代青銅器名字為啥有點「怪」?帶銘文的青銅器更值錢
    而「彝」前的「寶」、「宗」、「尊」等字是修飾用字,是對這種青銅禮器的貴稱,至今民間仍常把青銅器稱為「寶」或「寶物,源頭就在於此。青銅器叫法中還有一種「異名」現象,不同諸侯國、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對同一類型青銅器也可能有不同的叫法,如青銅盆,曾國稱為「盆」,曾出土「曾大保盆」;而晉國則稱為「盦」,如「晉公盦」。考古中發現還有將這種盆稱為「盂」的,如北京故宮收藏的「伯(馬旁加居字)盂」。
  • 青銅器銘文中的大禹那爾邁Narmer和夏朝
    我試圖用兵策老師的埃夏說,這個視角來看待春秋時青銅器關於」大禹「和」夏朝「的銘文。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結果公布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於2020年5月5日宣布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入選。理由是:考古構建最完整的周代封國。
  • 人類的物質文明,中國古代青銅器,如何真偽鑑別
    西周雙兔車軎(音衛)元、明時期,青銅器的仿製技術不如宋代,製作粗糙,易於辨認。清代早期,青銅器的仿製多整器作偽,器形和紋飾不倫不類。乾嘉之後,常見在真器上偽作銘文的情況,但往往將西周的銘文刻於商代的器形上,造成明顯的破綻,且刻字技術較差。山東濰縣是清代青銅器作偽的大本營,多仿陳介祺的藏品。
  • 青銅器上33字銘文,讓專家倒吸一口涼氣,研究價值不同凡響
    我們知道,青銅器本身就是國家嚴格管控的文物,是不允許交易的。青銅器的價值,大體又是由它的規模、精美程度和銘文所決定的。一般來說,越是厚重或精美的青銅器,它的地位越高,比如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都是代表。另一方面,銘文數量的多寡和記載內容的重要,也是反映青銅器地位的因素。
  • 「曾國寶藏」亮相廣州,再現先秦精湛青銅器鑄造神工
    曾國的考古仍在繼續,對它的認識亦是如此。 開展當天,黃建勳還舉辦了「傳承曾隨文化 堅定民族自信——從考古視角講好曾國故事」專題講座。 本次展覽由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隨州市博物館和隨州久洲藝術博物館主辦,展出的青銅器精品,分為九鼎八簋、禮樂家邦和車馬行天下三部分,從青銅器入手,揭開曾國700年之謎,展示曾國青銅器在器形、紋飾、銘文上的特點。
  • 從青銅器銘文說《穆天子傳》的史料價值
    根據目前的研究,大河口墓地應當是一處西周早期開始使用並一直沿用到西周晚期的邦國墓地,隸屬於一個未曾見諸史料的叫做「霸國」的邦國,在大河口的霸國墓地中出土的大量帶銘文的青銅器,對推進西周的歷史研究提供了極為巨大的幫助。
  • 西周.青銅器瑰寶---大克鼎
    腹內壁有銘文二百九十字,銘文字體工整,筆勢圓潤,堪稱西周中晚期青銅器銘文的典範。洋洋灑灑,無論在布局書寫上、還是鑄造效果上都十分精美,字體大小統一不失靈動,圓潤古拙不失勁健,呈出一種舒展,端雅的風尚。  清大克鼎銘文內容主要敘述克依憑先祖功績,受到周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隸的賞賜,是研究西周經濟制度的重要史料。
  • 陝西出土數百件青銅器,共計4000多個銘文,西周國都已被證實?
    它在《封神演義》裡是一個賢者輩出的理想之國,但這些傳說只會使它輝煌的存在變得更加撲朔迷離。它就是西周。除了夏,周是迄今為止文字史料最少、最為神秘莫測的一個王朝,也是一個與神話和傳說息息相關的國度。然而,就這樣一個偉大的王朝,國都卻無處可尋,甚至連宮城遺蹟都無從搜尋。
  • 青銅銘文裡的家族榮譽
    今天的故事,我們就從銘文裡的「家族」講起。西周青銅器銘文,是研究西周歷史文化最直接最真實的文字資料,它對於查考、補充古籍的缺失和不足,有著無可替代的價值。在商滅亡過程中,以「微」為族稱及方國名稱的微氏家族、微史家族和微方、微國的稱謂多次見於甲骨文、金文、史籍等史料之中。
  • 農民將青銅器當廢品賣掉,專家30元贖回,發現中國最早的文字記載
    中國,是我們的國,是我們的家,包含了我們無數的情感。但你可知,「中國」一詞並不是近現代才出現的。根據現有的實物考證,「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出現在一隻西周的青銅器上。說到這尊青銅器,它也是在經歷了一波三折的曲折後,才被人發現它真正的價值。
  • 國之大事,祭祀與戎——中國西周青銅器珍品簡介和欣賞
    內壁鑄銘文四百九十九字,是商周青銅器中銘文最長的一件。內容記述周宣王冊命毛公之事。全文分為四段。第一段追述文武開國之時,君臣相得,政治清平的盛況,接著用滄懷時事的語言,講述時局並不安寧;第二段冊命毛公治理邦家內外,給予宣示王命的專權,申明未經毛公同意之王命,臣下可以不予奉行;第三段勉誡毛公不要壅塞民意,不要魚肉鰥寡;第四段賞賜鬯酒、命服、車馬和兵器。
  • 粗放豪邁世所珍,如何臨寫西周青銅銘文《散氏盤》?
    銘文共19行,共357個字。散氏盤在康熙年間出土,嘉慶年間被進貢上京,作為慶賀嘉慶皇帝壽辰的賀禮,從此為皇室收藏。盤上的銘文記載的是西周晚期的土地契約。位於今日陝西寶雞鳳翔一帶的散國,被西北方矢國侵佔了土地,兩國議和,勘定國界,其過程與合約均鑄在盤上,作為證明。散氏盤造型與紋飾均呈現西周晚期青銅器簡約的風格,文字線條婉轉靈動,是研究西周金文的重要材料。
  • 看「曾國寶藏」 見證青銅多元魅力
    它們就是「南博館」與隨州市博物館、隨州市久洲藝術博物館聯合主辦的重磅大展《曾國寶藏》中的89件(套)青銅器精品。在3月18日恢復開館那天,它們與冒著大雨、飲「頭啖湯」入館的觀眾對望,仿若穿越時空的對話。巧的是,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館長吳凌雲正是湖北黃岡人。他告訴記者,楚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上湖北與廣東之間,互動交流很密切。
  • 安徽壽縣挖出諸侯王墓,出土文物近500件,銘文記載消失的蔡國
    其中,西周時期安徽境內比較著名的有吳國、六國和舒國;東周時期,安徽境內出現吳國、楚國、越國、蕭國、桐國5個諸侯國;春秋時期,安徽分屬宋國、楚國、蔡國、徐國,到了戰國初期經過兼併戰爭,安徽境內只剩下楚國、吳國和越國。此後越王勾踐滅掉吳國,楚國滅掉越國,最後安徽境內只剩下楚國一家獨大。今天我要跟大家講的是,在安徽境內發現消失的蔡國墓葬。
  • 戰國中山王厝三器銘文的生成及其書寫性轉化
    然而,從事工藝美術的人,僅從青銅器鑄造工藝上推測刻銘的可行性,或是鑄銘可能達到的精緻程度;從事書法創作的人,單從銘文書法本身去分析或鑄、或刻所能呈現的審美風貌;從事古文字研究的人則只注重對銘文內容進行釋讀研究而不屑關注其工藝。三方斷聯,竟無人對三器銘文刻鑄問題作出明斷。其實,用二重證據法考察這個問題,疑惑便可冰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