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出土數百件青銅器,共計4000多個銘文,西周國都已被證實?

2020-12-11 潮眼看歷史

2012年12月26日,從周原考古隊傳來一個消息,宛如驚雷炸裂冰凍的寒冬——「周原就是西周的都城」。

自此,一個沉睡了3000多年的文明,在八百裡秦川的土地上徐徐展開。

八百裡秦川

01活在《詩經》裡的王朝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有一個偉大的王朝,五千年燦爛的中華文明成型於此,但其國都卻被歷史的沙塵徹底掩埋,連它的準確位置都難以尋覓。它在《封神演義》裡是一個賢者輩出的理想之國,但這些傳說只會使它輝煌的存在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它就是西周。

除了夏,周是迄今為止文字史料最少、最為神秘莫測的一個王朝,也是一個與神話和傳說息息相關的國度。周人的祖先是后稷,傳說是一名叫姜嫄的女子在野外踩上了巨神的足跡而懷孕生下。

或許是繼承了部分神力,后稷是一個卓越的耕種天才,他耕種的穀物繁茂、收成喜人,他還教會他人耕作,並且開闢了以穀物祭祀天神的傳統,帶著周人進入農耕文明時代。

后稷像

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詩經·大雅·綿》

大約在3000多年前的一天,為躲避少數民族的侵擾,首領古公亶父帶領子民,從都城「豳(bīn)」也就是現陝西彬縣一帶出發,來到了位於今天岐山縣箭括嶺下的平原地區——周原。後人將這一決定周人發展的重要歷史事件記了下來,人們又將周南、召南等周朝諸侯國的詩歌集結成冊,誕生了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

可以說,西周是一個活在《詩經》裡的王朝。

古公亶父

周原土地肥沃,周的經濟迅速發展起來,周太王古公亶父、周季王歷、周文王昌,還有姜子牙、周公、召公等一大批政治家、思想家得以施展才華,實現抱負,他們帶領人民修造良田,建設宮殿,安民保疆,制禮作樂,實行仁治,為中國這個禮儀之邦奠定了完美的開局。

然而,就這樣一個偉大的王朝,國都卻無處可尋,甚至連宮城遺蹟都無從搜尋。

02周人的足跡

根據《詩經》記載,涇渭兩河之間土地肥美,周人的祖先遷徙至此,闢草萊,作畎畝,起宮室,攻城掠地,成就大業。

因此,當西方考古學家手捧《荷馬史詩》尋找特洛伊時,而我國學者則按照《詩經》的記載,來到涇渭之間,尋找周原以及周人的足跡。

那麼前面說到的這個「周原」到底指哪裡呢?

周原,泛指周人建立國家政權之前在岐山一帶所居住的地方,它的地理位置在距離陝西省西安市不到200公裡的地方,包括今天扶風縣和岐山縣的20多個自然村落。考古工作者稱這裡為「周原遺址」。

部分周原遺址

但是更為重要的是,首領古公亶父帶領族人從離開都城「豳」到定都於「豐」之間的這一段時間內,政治活動中心——「都邑」在哪裡呢?

1933年,考古學者對周原範圍內的周文王、成王時期的都城豐、鎬遺址進行調查。1943年,又對周原遺址岐陽堡進行調查;1951年始,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豐、鎬遺址進行發掘。

豐鎬遺址

1976年,周原考古隊對周原遺址發掘出土了著名的鳳雛、召陳兩處西周大型建築基址。1976年,周原考古隊在周原遺址進行了長達兩年的大規模發掘,召陳村和鳳雛村旁邊兩處大型建築基址被發掘,這組建築基址隨後經過碳14測定,大約是在3100年前建造的,屬於周人的宗廟建築。

陝西周原遺址社祭遺存處

同一年,在扶風縣莊白一號窖藏一次出土青銅重器103件,一時間轟動世界。

莊白一號窖藏折觥

1999年始,由北京大學、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和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聯合組建的周原考古隊對周原遺址再次展開有計劃的調查和發掘。2003年,考古隊在扶風縣李家村發掘一處西周鑄銅作坊,出土了數以千計的陶範。

官莊遺址 蓮瓣陶範

同年,在周原保護區範圍內的眉縣楊家村,出土青銅器27件且均有銘文,銘文總字數達4048字,內容涉及西周11代12王。兩次發現都被評為2003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青銅重器和高等級建築群橫空出世,就可以論斷「周原遺址就是西周都城」了嗎?

楊家村窖藏青銅重器

03西周都城疑雲

要確定西周都城的性質,青銅器、墓葬、大型建築、生活遺存的分布和相互關係是最為重要的根據。

從窖藏的青銅器來看,周原遺址出土一百多批次,可見數量眾多,同時分布範圍之廣,遍布十餘平方公裡的範圍。

扶風莊白一號西周青銅器

但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數百件有銘文的青銅器中,非姬姓貴族的銅器佔92.18%,姬姓貴族的銅器只佔7.82%,我們都知道,「」姓才應該是周王族的姓;還有,這些銅器的年代多集中在西周中晚期,這些和「岐」作為西周早期的都城難以吻合。

然而,鳳雛、召陳和雲塘等大型建築的基址的發掘,又讓人們對「周原就是西周都城」充滿信心。但是,周原遺址這些建築的年代也多屬西周中晚期,迄今尚沒有一處可以確定為先周或西周早期的此類建築基址。

周原遺址建築基址

由此可以推斷出,周原遺址應該是西周時期以諸多氏族貴族為中心的聚居區,他們將遺址內十餘平方公裡的土地蠶食瓜分,餘下可供姬姓周人居住的地方已十分有限,更何況周王室的宮殿?

周的都邑也許並不在周原遺址。

04轉「戰」周公廟

周公廟位於岐山縣城西北7.5公裡的鳳凰山南麓,3000多年前「鳳鳴岐山」的典故據說就發生在鳳凰山上。

周公廟又名周公祠,是唐高祖李淵於武德元年(618),為祭祀周公姬旦下詔在此建立。

李淵像

2003年年底,考古隊在周公廟遺址內發現了甲骨文,同時發現了空心磚、瓦等建築材料,而有大型建築的遺址就一定不會是普通的村落!

種種跡象表明,周公廟遺址應該是一個都邑級的大聚落。

2004年2月,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隊經過67天的仔細發掘,共發現卜甲700餘片,其中有刻辭的有80片,經初步辨認,有文字350個。卜甲刻辭內容涉及戰爭、祭祀、紀事等,字數最多的一片刻有36字。

周公廟

在隨後的考古中,又發現了10座帶四條墓道的大墓、1000餘座中小型商周墓葬、長達1500米的夯土牆和6處大型夯土建築基址……

周公廟遺址目前已出土西周甲骨1萬多片,可辨識近2600字,是國內其他地區出土甲骨文字總和的兩倍多,這使周公廟遺址成為出土西周甲骨文最多的地方。

有一坑甲骨將近500字是周公旦本人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使用的器物,比如東徵平叛調動軍隊時的甲骨,比如營建洛邑佔卜用的甲骨。

周公廟遺址出土的甲骨

周公老年以後,他也回到了岐邑(就是岐山縣),在一個叫「卷阿」的地方隱居。「卷阿」就是彎曲進去的山麓的意思,而這正是現在周公廟所在的地方。

周公去世後,周成王以「國家之禮」厚葬他,他擁有四個墓道不足為奇。

西周考古已有六七十年,這是唯一一處同時發現西周城牆、甲骨文、高級建築和墓葬群等遺存的大型周人聚落。周公甲骨文的多次出現,說明此處應該是周公採邑,墓地應是周公家族墓。

(採邑指的是古代國君封賜給卿大夫作為世祿的田邑,也叫「採地」、「封邑」、「食邑」,中國盛行於周朝。)

周公旦

05司馬遷留下的遺憾

幾十年間,考古工作者孜孜不倦地探尋西周都城「岐邑」所在,卻往往抱憾而歸!

《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周公既卒,成王亦讓,葬周公於畢。」《逸周書·作雒解》記載:「元年夏六月,葬武王於畢。」由此可見,文王、武王、周公旦都埋葬在一個叫「畢」的地方,畢應當是周王陵集中之地。

但是,史書對於「畢」的詳細地理位置未作詳細記載,留給後人的只有隻言片語。

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在鎬京所在地長安縣、鹹陽等處,進行了大量的發掘考察,卻沒有找到一個有墓道的大型墓葬及其建築遺址。

輝煌的是《史記》,卻把中國歷史最早的年代,僅僅上推到公元前841年,也就是說,以公元前841年為界,中華民族有確切編年的歷史,只有2800多年。

結語中華文明五千年綿延不斷,可夏商周卻長期處於「三代無信史」的局面,和別人講起來底氣不足,也讓商、周的許多傳說和故事看起來迷霧重重。

相關焦點

  • 陝西寶雞出土罕見青銅器,內部刻「中國」二字,如今成為鎮國之寶
    眾所周知,陝西省不僅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先後有西周、秦、漢、唐等14個政權在陝西建都,因此陝西地下埋藏的大墓不計其數,所以陝西省也是一個文物大省。而陝西寶雞被譽為「炎帝故裡,青銅器之鄉」,寶雞作為周秦王朝發祥地,迄今為止寶雞地區出土的青銅器數不勝數,因此寶雞被譽為「青銅器之鄉」。今天我要講的是上世紀60年代,村民賣到廢品收購站的東西,後來竟然是國寶。事情回到1963年6月,陝西寶雞賈村鎮村民陳堆因老屋住不下,於是租了隔壁陳乖善的兩間房子,而院子的後面就是土崖。
  • 陝西歷史博物館之「商周精品青銅器」(豐鎬遺子原創)
    從此,揭開了陝西作為華夏文明中心的歷史。公元前770年,犬戎族入侵,昏庸無能的周幽王「不愛江山,愛美人」,整日為博美人一笑而煞費苦心,一場「烽火戲諸侯」的鬧劇將自己送上了斷頭臺。商周時期,為我國青銅器鑄造的巔峰時刻,大禹治水金山鑄九鼎,代表天下,所以有問鼎中原一說,青銅器也被稱為「王器」。關中地區歷次出土的青銅器皆為精品國寶重器。
  • 寶雞出土的青銅器精品亮相國博, 143件青銅器解讀商周秦漢
    正在國家博物館展出的《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展覽,遴選了143件「青銅之鄉」——寶雞及其周邊地區出土的青銅器精品,其時代涵蓋商周秦漢等中國青銅時代的主要時期。一件件重器穿越時空隧道,將解鎖歷史秘密的秘匙傳送至今,其中既有家國大事,也有生活場景。
  • 國博青銅器——頌壺及銘文
    與之形制相近的有1968年河南新鄭瑞灣出土的交龍紋壺 [14] 、2003年陝西眉縣楊家村窖藏出土的兩件單五父壺 [15] ,單五父壺雙耳作三層龍首形,頸部環帶紋比頌壺頸部轉角更陡,圈足為帶目竊曲紋。目前傳世著錄頌器有十二件(頌簋六件、頌鼎三件、頌壺兩件、頌盤一件),儘管每件青銅器上銘文內容大致相同,字體風格的差異還是較為明顯,目前所知的數萬件青銅器中(包括一起出土且器形相似的成套青銅器),尚未見銘文一模多範、批量生產的現象
  • 青銅器上33字銘文,讓專家倒吸一口涼氣,研究價值不同凡響
    我們知道,青銅器本身就是國家嚴格管控的文物,是不允許交易的。青銅器的價值,大體又是由它的規模、精美程度和銘文所決定的。一般來說,越是厚重或精美的青銅器,它的地位越高,比如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都是代表。另一方面,銘文數量的多寡和記載內容的重要,也是反映青銅器地位的因素。
  • 青銅器銘文中的大禹那爾邁Narmer和夏朝
    我個人認為隨州曾國墓最有價值的地方: 在於其出土的青銅器銘文裡有「禹」和「夏」,在出土文物層面確認了夏朝和大禹的存在。       以前的器物出土記錄沒隨州這次的細緻周全,比如民國時出土,保利博物館的青銅器來路不明,宋代的青銅器銘文在,等等。
  • 古代青銅器名字為啥有點「怪」?帶銘文的青銅器更值錢
    中國古代青銅器的名稱大多有些「古怪」,用字也頗生僻。以青銅器的「飪食器」來說,就有鼎、鬲、甗、簋、簠、盨、敦、豆、鋪、盂、(奠下加皿字)、鍪、俎、匕……這些名稱除了器物本身有名稱和結合典籍可以確定名稱的外,有不少叫法都是後人定的。青銅器上的銘文被稱為金文,那麼金文又是什麼字體?作者:倪方六
  • 青銅銘文裡的家族榮譽
    時間來到了1976年12月,在寶雞市扶風縣法門鎮的莊白村,考古人員發現了一個長1米多、寬近1米的窖藏,經過7天的清理,在最後一抔黃土被剝離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激動不已,酒器、食器、樂器……103件青銅器,其中74件鑄有銘文。
  • 安徽壽縣挖出諸侯王墓,出土文物近500件,銘文記載消失的蔡國
    眾所周知,周武王滅亡商朝後建立周朝,定都鎬京,為了加強周王朝的統治,實行分封制。西周建立初期分封了許多諸侯國,像我們熟知的秦、晉、齊、楚、燕、吳等熟知比較大的諸侯國,另外還有一些小一點的諸侯國。上世紀50年代,安徽省壽縣治淮民工在城西門內北側取土加固城牆時,意外挖出了兩件甬鍾,後來民工上報了當地文物部門,很快當地文物部門就派出考古人員趕往現場。經過考古專家的勘探,確定出土文物的地下埋葬一座古墓,經過考古發掘發現,位置向西至城牆腳約40餘米,向南至西大街約280米。
  • 【陝西文物覽】青銅器——詢簋:涉及人物和方國較多的重要器物
    1959年6月,藍田縣城南寺坡村北溝道中陸續出土了十多件西周青銅器,文物出土後曾輾轉運往西安,陝西省文管會、西安市文管會及陝西省博物館派人收回11件。器物可分兩組,一組為詢簋器,一組為弭叔器,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詢簋與弭叔簋。
  • 又一座周朝貴族墓出土,耗費大量人力物力,都發現了什麼
    山西和陝西同音不同字,我們都知道陝西是一個躺在歷史上的國家,其實山西雖然並沒有陝西歷史文化豐富,但是也可以說得上是數一數二的那種的。所以網友們都紛紛評論,國家的新寶藏,快過年了,十大考古安排上等等!在山西省出土的這些器物中,大約有五十件帶有銘文的銅器,可能有人會問,什麼叫做銘文呢?
  • 【陝西文物覽】青銅器——大盂鼎:晚清「四大國寶」和「海內三寶...
    由於年代久遠,大盂鼎又經過了無數次的轉手買賣,到底它是在哪裡被發現的,已經很難考證了,現大多學者認為系岐山禮村出土。大盂鼎高102.1釐米,口徑78.4釐米,腹圍83釐米,重153千克,在當時所發現的西周青銅器中,盂鼎是體量最大的一件,淳化大鼎出土前,一直號稱西周第一重器。
  • 人類的物質文明,中國古代青銅器,如何真偽鑑別
    例如,商代殷墟期的獸面紋斝,型式比較平常,作偽者就在斝的口部另外安裝一個流,使這件平常的斝變成了一件前所未見的器形,從而破壞了器物的真實性。也有整器全是拼湊的情況,如秦代青銅量器和衡器,多為世人所重,因此,刻有秦始皇廿六年和秦二世詔的量器和秦權,偽造者不在少數。例如,有一秦始皇方鬥,四面皆刻有銘文,青銅表層的腐蝕也有相當的程度,作為後埋入土中,若無百年以上,不可能有這樣的表層。
  • 西周.青銅器瑰寶---大克鼎
    1890年陝西省扶風縣出土,同時出土的還有鼎、鍾等器,都屬於一個名叫克的貴族。此鼎形體巨大,高93.1釐米,重201.5公斤。口沿飾獸面紋,腹部飾流暢的波曲紋。腹內壁有銘文二百九十字,銘文字體工整,筆勢圓潤,堪稱西周中晚期青銅器銘文的典範。洋洋灑灑,無論在布局書寫上、還是鑄造效果上都十分精美,字體大小統一不失靈動,圓潤古拙不失勁健,呈出一種舒展,端雅的風尚。
  • 隨州出土:「曾世家」文物特展述說曾國八百年傳奇史
    青銅銘文還原曾國歷史漫步「華章重現——曾世家文物特展」展覽現場,觀眾會發現大量青銅器都鑄有銘文,有些銘文還很長。主辦方特意將青銅器的銘文拓片放大,並在文物說明牌上詳細標註銘文原文及大意。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方勤稱,大量銘文器出土,是曾國考古的一大亮點,如,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共出土青銅器2000餘件,其中400多件有銘文,在尚未祛鏽情況下,共發現近6000字銘文,是迄今考古出土數量最多的一批金文資料。青銅銘文主要內容涉及曾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不少銘文還顯示了不同時期曾侯的名稱,為考古工作者復原「曾世家」提供了可能。
  • 藏在青銅器上的動物
    該虎卣造型奇特,表情生動,傳為湖南安化縣與寧鄉縣的交界處出土,共有兩件,外形基本相似,另一件藏於巴黎賽努奇博物館。泉屋虎卣據說原本屬於晚清高官盛昱,在其死後流入日本。 犀尊的造型幾乎為圓球形,胖乎乎的,由四條粗壯的短腿支撐,憨態可掬,在眾多花紋繁複、造型優雅的青銅器中間,小臣艅犀尊更顯得純樸稚拙,妙趣橫生。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上面的銘文考釋,它記載了中國上古時代某個王朝邊境屯田事跡,銘文內容是針對商代晚期戰事結束、軍隊進入邊境伏兵屯田的記實,當是商代晚期前段的歷史。
  • 盤點全球拍賣場上最貴的十件青銅器
    自古以來,青銅器都被視作「國之重器」。從宋朝時期,就有了青銅器的收藏。清末至民國時期,因為社會動蕩,很多傳世的青銅器流散在海外。因此,全球高端的青銅器器物大多數集中在歐美等一些國家。在9月23日舉槌的紐約蘇富比「中國藝術珍品」專場中,備受矚目的戰國青銅錯金銀嵌琉璃乳釘紋方壺經過數輪競價,一路飆升,最終以830.7萬美元成交,晉級全球青銅器拍賣前6名。
  • 整個村子都在挖寶,考古隊立馬趕來阻止,隨後挖出3600件珍貴文物
    虢國墓地最早發現是在上世紀50年代,而後經過好幾次大規模的挖掘,共計發掘出了數百座的墓葬,出土的文物那更是數不勝數,比如有「華夏第一劍」之稱的玉菱銅芯劍、「綴玉面罩」、「玉柄鐵劍
  • 1925年甘肅定西放羊娃,掏兔子洞,意外掏出幾件青銅器,竟是國寶
    經過仔細的準備,朱柏華走進北平琉璃廠的一家古玩店「尊古齋」,拿出 兩件青銅器(銅權和銅衡),聲稱請店主黃濬——黃伯川先生來給鑑定一下。黃伯川一看銘文,就知道這兩件文物很有考古價值,遂以5100塊銀元將這兩件文物收下。經過仔細辨認銘文,這兩件青銅器就是王莽為統一天下而制定的度量衡標準器具,民間稱「王莽秤」。
  • 國之大事,祭祀與戎——中國西周青銅器珍品簡介和欣賞
    清道光初年陝西岐山禮村出土,現收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斂口鼓腹,口緣上有兩個立耳。口緣下飾分解式曲折角獸面紋,足上部飾外卷角獸面紋,均用雷紋襯地。內壁鑄銘文二百九十一字,記載康王二十三年在宗周封盂的一次冊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