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青銅器本身就是國家嚴格管控的文物,是不允許交易的。青銅器的價值,大體又是由它的規模、精美程度和銘文所決定的。一般來說,越是厚重或精美的青銅器,它的地位越高,比如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都是代表。另一方面,銘文數量的多寡和記載內容的重要,也是反映青銅器地位的因素。比如毛公鼎,就因近五百字銘文,地位超然,而今天要說的西周利簋,雖然只有33字銘文,意義卻不同凡響。
西周利簋是在1976年陝西臨潼縣零口鎮的考古現場出土的,最開始發現它的年輕考古工作者還沒認出來,覺得它鼎不像鼎,壺不像壺。等到專家到來,很快就斷定它是青銅簋。
所謂簋,最開始是容器,在商代早期就出現了,只不過數量很少。後來它逐漸演化為祭祀的禮器,並與鼎配套使用,才逐漸增多。到了西周時期,青銅簋和青銅鼎的制度被確定下來,明確規定天子使用九鼎八簋,諸侯使用七鼎六簋,大夫使用五鼎四簋,元士使用三鼎二簋。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簋和鼎一樣,是商周階層等級的象徵。
這件青銅簋,就是典型的西周風格。它可以分為兩部分,下部是方形厚重的基座,獸面花紋居於上方,四面是蟬紋環繞,腹部由饕餮紋和夔紋交替,繁雜而不繁瑣,精美華貴,彰顯不凡的身份。上方是圓形的容器,獸首雙耳垂珥,古樸凝重,加上幾千年的歲月侵蝕痕跡,顯得神秘而莊重。這樣的造型,反映了古人天圓地方的世界觀。
青銅簋並不少見,這種造型出現於西周初年,也不奇怪,但這件文物的價值非比尋常,關鍵就在於它的內底部有33字銘文:
武王徵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闌師,賜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寶尊彝。
雖然遠隔三千多年,但這段文字的意思,大體上還是很容易理解的。除了「歲鼎」二字存在爭議,其它的話不難理解:武王伐商,一夜之間就大獲全勝,在歲星當空的甲子日清晨,周軍就進入了朝歌。第八天後是辛未日,武王在闌師獎勵了將士,賞賜了右史利許多青銅。他便為製作了這件青銅器,紀念祖先檀公。
根據銘文內容和青銅器的命名規則,這件文物被稱為西周利簋,又有「武王徵商簋」、「周代天滅簋」或「檀公簋」等多個名字。銘文記載的歷史事件太過重要,這件不到八公斤的青銅簋地位扶搖直上,在2002年時,被確定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文物。而且,在2012年《國家人文歷史》雜誌評選中,經過專家投票,它竟然壓倒了大名鼎鼎的后母戊鼎和四羊方尊,成為了九大「鎮國之寶」中的鎮國青銅器。
武王伐紂的故事,我們耳熟能詳,其中最重要一戰便是牧野之戰。但是,由於年代太過久遠,牧野之戰發生的時間卻相當模糊,說法不一,甚至有四十多種。,時間跨度長達百年。這一關鍵性時間節點無法確定,就讓西周建國的時間定不下來,成為史學界長期爭論的焦點。
文字記錄並不保險,比如《史記》的作者司馬遷,雖然治學嚴謹,但他也離西周建立相距近千年。西周利簋的出土,就完全破解了這個謎團。這是當時實物,是不可辯駁的證據,根據出土現場的炭樣測年,確定時間大約是公元前1050-前1020年內。
銘文中提到了歲星在空的天象,天文學家參與研究,認為這段時間出現「甲子日歲星在中天」,就是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這也確定了牧野之戰的時間,進一步確定了西周建立的時間。有了如此重要的信息,西周利簋被稱為無價之寶也不為過。
很多朋友私信問小珏,到底在哪裡知道這些文物知識的。其實,無非就是多看點書罷了。現在平臺搞活動,小珏向您推薦一套比較實惠的文物書籍,連結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