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青銅器名字為啥有點「怪」?帶銘文的青銅器更值錢

2021-02-08 北晚新視覺網

中國古代青銅器的名稱大多有些「古怪」,用字也頗生僻。以青銅器的「飪食器」來說,就有鼎、鬲、甗、簋、簠、盨、敦、豆、鋪、盂、(奠下加皿字)、鍪、俎、匕……這些名稱除了器物本身有名稱和結合典籍可以確定名稱的外,有不少叫法都是後人定的。青銅器上的銘文被稱為金文,那麼金文又是什麼字體?

作者:倪方六

古代青銅器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說觥》:「凡傳世古禮器之名,皆宋人所定也」

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經過嚴格考證認為,青銅器的名稱大都是宋朝人定下來的。他在《說觥》一文中稱:「凡傳世古禮器之名,皆宋人所定也,曰鍾、曰鼎、曰鬲、曰甗、曰敦、曰簠、曰簋、曰尊、曰壺、曰盉、曰盤、曰匜、曰盦,皆古器自載其名,而宋人因此名之者也。曰爵、曰觚、曰觶、曰角、曰斝,古器銘辭中均無銘文,宋人但以大小之差定之,然至今日仍無以易其說。」如飲酒器「觚」,便是宋人定下的舊稱,迄今這類青銅器上仍未發現「觚」字。宋人的這種叫法對不對?還真難說。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稱:「觚,鄉飲酒之爵也」;東漢學者鄭玄又稱:「古文觚皆為觶」。而觚、爵、觶實是不同造型的青銅酒器。

如何給青銅器起名字?現代文博界遵從的基本原則叫「名從主人」,意思是器物上有銘文的,根據銘文來確定器物的名稱。如常見的青銅鼎之所以稱為「鼎」,就是因為銘文中出現了這個字。金文中的「鼎」,寫作(金文「鼎」字,字形見版面)、(金文「鼎」字,字形見版面)、(金文「鼎」字,字形見版面)、(金文「鼎」字,字形見版面)、(金文「鼎」字,字形見版面),不識字的人都能猜出是「鼎」!

以前有一種東周青銅器,體呈橢圓,深腹,圈足,過去依其形狀稱為「舟」,但近年考古出土的同類器型青銅器上發現了銘文「(金字旁加個和字)」,如「哀成叔(金字旁加個和字)」、「蔡太史(金字旁加個和字)」,這才知道以前叫「舟」是錯誤的。

「名從主人」的命名方式又叫「自名」,如在1978年從河南固始縣侯古堆勾郚夫人墓中出土的青銅方豆,器身有銘文「飼之飲(奇下加皿字)」,遂定名為「(奇下加皿字)」,這就是自名。如果無自名(奇下加皿字),就會根據已有名稱,稱為「豆」。前不久在英國公開拍賣的西周青銅器虎鎣,就屬於「自名」,虎鎣是屬於水器兼酒器的盉,如果器身上沒有發現「鎣」字肯定稱為「虎盉」。

青銅禮器為什麼統稱為「彝」?

《左傳》:「彝,常也,謂鐘鼎為宗廟之常器」

青銅器命名涉及分類、功能等多方面因素,命名時不遵從「名從主人」的情況也不鮮見。什麼情況下可以不遵守「自名」原則?自名與其他名稱有衝突,且不是這類器物時。1964年11月,在河南桐柏縣月河公社左莊生產隊附近發現一批周代青銅器,有一圓形盤器身上有銘文「昶伯墉自作寶鑑」,雖自名為「鑑」,但實際上是「盤」,故學術界多稱其為「昶伯墉自作寶盤」。這種起名方法執行的是「共名」原則,即根據青銅器的性質與用途,對不同造型、不同用途的器物,冠以相同的名稱。最典型和常見的共名是「彝」,諸如鼎、簋、鬲這些常見的青銅禮器,古人常統稱為「寶彝」、「尊彝」、「宗彝」或「寶宗彝」等。

「彝」字為什麼可以是青銅禮器的共名?西晉學者杜預就《左傳·襄公十九年》「彝器」作註:「彝,常也,謂鐘鼎為宗廟之常器。」可見「彝」是當時作為祭祀用青銅禮器之通稱來使用的。而「彝」前的「寶」、「宗」、「尊」等字是修飾用字,是對這種青銅禮器的貴稱,至今民間仍常把青銅器稱為「寶」或「寶物,源頭就在於此。

青銅器叫法中還有一種「異名」現象,不同諸侯國、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對同一類型青銅器也可能有不同的叫法,如青銅盆,曾國稱為「盆」,曾出土「曾大保盆」;而晉國則稱為「盦」,如「晉公盦」。考古中發現還有將這種盆稱為「盂」的,如北京故宮收藏的「伯(馬旁加居字)盂」。此外,同一類器物出現「異名」的也不少見,如「鎣」就是「盉」的異名,而酒器「觚」有的稱為「同」。異名即別稱,如「鼎」,是帶足類烹煮器的通稱,但還有(兩個弓字中間上連下鬲)、

由於商代早期青銅器上一般都沒有銘文,所以這類青銅器大多根據造型、紋飾等特徵,結合用途和類別來命名,如鳥尊、虎卣、象尊、羊尊等用動物名稱定義的青銅器即屬此類。

為什麼帶銘文的青銅器更值錢?

商鼎上曾現「偽銘文」:「乙亥子渦小子……」

青銅器上的銘文在文字學上被稱為「金文」,又叫「鐘鼎文」。中國古代青銅器特別是商周青銅器的銘文內容極為豐富,多反映祭祀、戰爭、娛樂、賞賜等活動內容,涉及當時政治、軍事、經濟、社會生活等方方面面,對填補和驗證歷史十分有用,有極高而又難得的學術價值,中國最早的一篇法律判決書就是從(單人旁加個朕字)匜上的銘文中發現的。(單人旁加個朕字)匜銘文共有157字,大意是一個叫「牧牛」的人和叫「供」的上司打官司,名叫「伯揚父」的法官認為牧牛犯上,牧牛被判鞭打500下,罰300鍰銅。這還是中國最早有明文記載的「民告官」案件,裡面還有法官「受賄」情節,是極珍貴的司法材料。而銘文還驗證了《尚書·舜典》中所記載的,「鞭作官刑,金作贖刑」一說的可靠性。

目前已發現出現在商周青銅器上的金文單字約3500個,可以釋出的字約2000個。金文的造字方法符合《說文解字》中總結出的「六書」法,即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6種。如(金文「鼎」字,字形見版面)是象形字,一看就知道是「鼎」;而將「鼎」寫成「(金文「鼎」字,字形見版面)」,則是假借「貞」字。

這些早期古字中同樣隱藏了豐富的歷史密碼。如1969年5月,山西石樓縣義牒村農民耕地時發現了一批商代青銅器,其中一件青銅戈上有一字銘文,「ㄇ」內有一個「人」,所透露出的信息十分清楚:這是一個犯人或俘虜,被關在一個房子樣的地方,這就是後來的監獄牢房;犯人的脖子上戴著刑具,就是後來的枷鎖。而讓犯人跪著這一司空見慣的現象則由來已久,3000年前的商代就已如此。僅一個古字就能釋解出這麼豐富的內容,更別說銘文所記載的內容了,可見青銅器上的銘文多麼珍貴。所以在拍賣市場上,帶銘文的青銅器往往身價百倍。按字估值,字越多越值錢,成為文物市場青銅器作價的潛規則,民國時曾有盜墓者銷贓時以一字一兩黃金作價。

因為帶銘文青銅器值錢,還出現了在素器上偽刻銘文的造假現象。如北京故宮收藏的、由章乃器捐獻的商代「弦紋尖足鼎」,上有「乙亥子渦小子……」等21字銘文,便是作偽刻上去的。

銘文「蝌蚪篆」「鳥蟲篆」是美術字?

勾踐劍銘文:「越王鳩淺自作用劍」

金文還是研究漢字字體發展與演變的重要材料,那麼金文是什麼字體?不可一概而論,不同時期的金文字體並不一樣。商代金文與甲骨文同源,屬一個體系,之所以看起來不太一樣主要是書寫方法不同造成的,甲骨文是刻出來的,較尖細;金文是鑄出來的,顯肥厚。

周代青銅器的銘文字體比較明確,稱作「大篆」,有別於後來秦國的「小篆」;秦漢銘文字體一般轉向小篆和隸書。值得一提的是,金文還出現了兩種特殊字體,一種是「蝌蚪文」,又稱「蝌蚪篆」,這種字頭粗尾細,形似蝌蚪;如傳世晉國「智君子鑑」銘文,就是這種字體。還有一種是「鳥蟲書」,又稱「鳥蟲篆」,字形盤轉曲折,有意寫成鳥蟲形狀,如1965年湖北江陵出土的「越王勾踐劍」身上有「越王鳩淺(勾踐)自作用劍」8個字。這些「蝌蚪篆」、「鳥蟲篆」其實就是當時的「美術字」。

中國古代特別是商周青銅器的銘文,基本上是鑄出來的陰文,即所謂「鑄銘」,一般出現在內壁、器底、足部、鋬上、蓋內等「不顯眼」的地方,後來還有器體成型後再做字的「刻銘」。陰文是怎麼鑄到青銅器上的?學術界有多種推測,一般認為是先製成陰文字模,然後將字模印到內範上呈陽文,再鑄出便是陰文。而青銅器銘文多用陰文,則是緣於陰文是凹進去的,不容易磨損,好保留下來,又是放在不顯眼的地方,還不會影響紋飾的美觀。

 

 

來源:北京晚報

相關焦點

  • 國博青銅器——頌壺及銘文
    與之形制相近的有1968年河南新鄭瑞灣出土的交龍紋壺 [14] 、2003年陝西眉縣楊家村窖藏出土的兩件單五父壺 [15] ,單五父壺雙耳作三層龍首形,頸部環帶紋比頌壺頸部轉角更陡,圈足為帶目竊曲紋。賞賜頌衣緣有黼紋的赤黑色禮服、紅色的蔽膝、朱色的大帶,配有鑾鈴的旗幟、轡及帶鑣的馬銜,命頌做好自己的職事。頌行叩拜禮,攜帶著冊命文書退出後返回,向王獻瑾璋。頌讚頌王的美德,為祭享父親龏叔、母親龏姒鑄造了這組尊貴的壺,追悼紀念祖先的善德,祈求安康歡樂,神明全力保佑,官祿亨通,命運長久,萬年長壽,做天子賢明之臣,善終,讓子子孫孫永遠寶用。
  • 寶雞出土的青銅器精品亮相國博, 143件青銅器解讀商周秦漢
    一系列「金文之最」也亮了出來——西周一代銘文最長的觥是折觥,有40字;銘文最長的盤是逑盤,有372字……一件件展品,帶領觀眾走入青銅器與金文的世界。觀展·亮點周厲王真的是暴君嗎?策展人介紹,青銅器表面鑄刻的文字被稱為吉金文或金文,是見證中國古代歷史事件的重要物證。此次展覽中,多數展品文字清晰,篇幅較長,內容極其重要。
  • 人類的物質文明,中國古代青銅器,如何真偽鑑別
    一·青銅器的作偽歷史我國青銅器仿製最早出現於春秋,至宋代較多,如宋人曾經以春秋晚期宋平公時代的宋公戌鍾為標本,進行仿製;另外,傳世的宋太和鍾和蟠龍紋鍾都是仿製的。宋代仿製青銅器水平較高,但其仿製目的不是為了利用贗品賺錢,而是對古代文化的尊重和仰慕。
  • 新書 |《九如園吉金——朱昌言藏古代青銅器》
    《九如園吉金——朱昌言藏古代青銅器》
  • 藏在青銅器上的動物
    在逛博物館的時候,青銅器體現了古代人高超的智慧與藝術造詣;青銅器技藝完美的將實用和審美相結合,今天,我們帶大家來了解一下青銅酒器上形態多姿,風格迥異的動物們吧。
  • 青銅器銘文中的大禹那爾邁Narmer和夏朝
    我個人認為隨州曾國墓最有價值的地方: 在於其出土的青銅器銘文裡有「禹」和「夏」,在出土文物層面確認了夏朝和大禹的存在。       以前的器物出土記錄沒隨州這次的細緻周全,比如民國時出土,保利博物館的青銅器來路不明,宋代的青銅器銘文在,等等。
  • 青銅器上33字銘文,讓專家倒吸一口涼氣,研究價值不同凡響
    我們知道,青銅器本身就是國家嚴格管控的文物,是不允許交易的。青銅器的價值,大體又是由它的規模、精美程度和銘文所決定的。一般來說,越是厚重或精美的青銅器,它的地位越高,比如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都是代表。另一方面,銘文數量的多寡和記載內容的重要,也是反映青銅器地位的因素。
  • 古脊椎所等在古代青銅器產地研究中獲進展
    鉛同位素及微量元素分析等方法在古代青銅礦料來源研究中備受關注,已取得豐碩的研究成果。然而,古代青銅器的鑄造地研究(產地)的相關研究較少。實際上,產地與礦源是青銅器生產鏈條中重要的兩個環節。一件青銅器所用金屬原料(銅錠、錫錠及鉛錠等)應來自古代各金屬礦山,現已發現的鑄銅作坊遺址多在古代城市遺址附近,遠離古礦冶遺址。可見,青銅器的產地與礦源往往相異。
  • 流失在日本美秀美術館的國寶青銅器
    東周銅錯金三足帶蓋圓鼎 高17釐米 直徑16釐米。如此精美的鼎在國內也找不出幾件可以相媲美的。
  • 「每日文物鑑賞」上海博物館的館藏精品——青銅器
    館藏文物近百萬件,其中精品文物12萬件,其中尤其是以青銅器、陶瓷器、書法、繪畫為特色。收藏了來自寶雞及河南、湖南等地的青銅器,有文物界「半壁江山」之譽,是一座大型的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的基本定位是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其收藏、展覽和研究以中國古代的藝術品為重點。
  • 「曾國寶藏」亮相廣州,再現先秦精湛青銅器鑄造神工
    專家認為,西周早期,曾國是周王朝的嫡系勢力,是中原王朝經略南方、南北銅料向北流通的重鎮,這一時期曾國青銅器深受周文化影響,表現出規範與穩定的發展特點:器類較固定地圍繞於鼎、簋的搭配;器形上,鼎多淺腹,器底流行圜形,簋作斂口雙耳帶蓋;紋飾則多為竊曲紋、重環紋、環帶紋和垂鱗紋等。
  • 「居高食露 精潔可貴」 古代青銅器上的蟬紋之美
    夏商周三代是我國青銅藝術最璀璨時期,目前所見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數以萬計。我國古代青銅器有著端莊凝重渾厚古樸的造型 ,製作精美的紋飾誇張而豐富,特別是蟬紋、饕餮紋、夔龍紋、鳳鳥紋等都在中國考古史和美術史上都佔有不可取代的位置。
  • 從青銅器銘文說《穆天子傳》的史料價值
    根據目前的研究,大河口墓地應當是一處西周早期開始使用並一直沿用到西周晚期的邦國墓地,隸屬於一個未曾見諸史料的叫做「霸國」的邦國,在大河口的霸國墓地中出土的大量帶銘文的青銅器,對推進西周的歷史研究提供了極為巨大的幫助。
  • 青銅器知識:青銅器中的動物園,百獸爭鳴!
    寶雞茹家莊國2號墓出土的貘尊(圖6),因器形此前未見有報導和著錄參照物比較,而尊方蓋內有銘文:「白(伯)匄井姬用盂鏙」,故發掘報告中以「井姬盂鏙」稱謂。貘在史書中雖有載,但是否存在過這種動物?寶雞石鼓山西周貴族墓地,一對造型相似、大小有別的神獸犧尊破土而出,給本來就十分神奇的青銅器動物世界披上了一層更加詭秘的外衣。這件神獸是鹿的犄角、羊的面孔、兔的嘴巴、狗的爪子,即所謂的「四不像」。
  • 臺北故宮博物館收藏青銅器,件件精品!
    商後期 亞醜杞婦卣 卣是一種青銅酒器,盛行於商朝與周朝,蓋子上飾夔紋,夔紋是青銅器常見的飾紋,一說是一種形似龍的獸,另一說是龍紋。 七孔半圓形刃管銎鉞 商末周初,鉞是古代的冷兵器,形似斧。
  • 有關北方黃酒青銅器的字——鼎、敦、豆
    敦,我們相對於它作為青銅器的知識陌生一些,但也是較為常見的字,比如「敦煌」「敦化」等。在久遠的輝煌青銅時代,它們可是王公貴族們政治事件、日常生活的常見品,也是重要典禮的禮器用品,也是伴隨北方黃酒出現的重要場合的時代產物。 (一)鼎【dǐng】始見於商代甲骨文。鼎本意是古代的一種煮食物的器具。在古代,鼎不僅僅是用來烹煮食物,也是放在宗廟裡祭祀用的一種禮器。
  • 盤點全球拍賣場上最貴的十件青銅器
    自古以來,青銅器都被視作「國之重器」。從宋朝時期,就有了青銅器的收藏。清末至民國時期,因為社會動蕩,很多傳世的青銅器流散在海外。因此,全球高端的青銅器器物大多數集中在歐美等一些國家。在9月23日舉槌的紐約蘇富比「中國藝術珍品」專場中,備受矚目的戰國青銅錯金銀嵌琉璃乳釘紋方壺經過數輪競價,一路飆升,最終以830.7萬美元成交,晉級全球青銅器拍賣前6名。
  • 陝西歷史博物館之「商周精品青銅器」(豐鎬遺子原創)
    利簋簋是古代的盛食具,即現代的碗。 利簋,又名檀公簋。.圓形,侈口,鼓腹,雙獸頭耳垂珥(er,音耳),作獸首口銜鳥頭狀,圈足下附帶方座。腹及圈足以雲雷紋為地,分別再飾獸面紋、夔紋;方座飾獸面紋,四隅飾蟬紋。簋高 28釐米,口徑 22釐米。這種圈足連鑄方座的簋是西周初期新出現的形式。簋腹內底鑄銘文4行32字。
  • 商周青銅器認識方法
    趙卿墓一組編鎛共19件,形體高大,形制豪華,鼓部紋飾分夔龍夔鳳紋和散虺紋兩種,鎛上的鈕做成兩隻帶翅膀的老虎,栩栩如生。經中國藝術研究院專家研究和測試,這組鎛可奏出由高到低38個音,形成六個半八度的整齊音列。用這組鎛與同時的13件石頭質地的編磬演奏《康定情歌》等山西民歌,音質完 美、清脆悅耳,由此改變了「鎛只能擊節拍而不能演奏旋律」的定論。
  • 「老王說隴史」西周墓葬中為何出現商代青銅器
    9座西周墓葬,1座車馬坑,共出土各種青銅器300多件,青銅器帶著神秘色彩,有些還帶著異域風情。在出土的青銅器中,屬國家一級文物的就達27件之多,其中有鼎、簋、尊、爵、卣、鬥、啄錘、玉人俑、青銅鏤空鞘短劍、人頭形銎戟等一批文物。有銘文的器物就有24件。在民國時期,就有青銅器銘文一字千金的說法,可見其價值之高。白草坡遺址,被人稱為「埋藏在地下的青銅王國」。白草坡遺址?伯墓葬出土的父辛銅?,現藏於甘肅省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