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國青銅器造型與裝飾工藝

2020-12-12 中山國

中山國的青銅器造型多樣,可分為中原式、中山式、北方式、燕式、齊式五種,大多出土於墓葬之中,個別出土於窖藏。其造型豐富多樣,將中山國文化與中原文化相融合,打破了商周以來的青銅器沉悶莊重的風格,有了自己輕揚活潑的製作風格。以中山國獨有的造型和裝飾工藝,豐富了人們對中山國的認識。

造型

中山國的青銅器造型,受中原青銅文化與北方青銅文化的影響頗深。

中山國出土的鼎大致可以分為三種:

(一)與中原式鼎相同造型的,都是深腹、圜底、附耳、蹄足,蓋上有三環鈕。這是戰國時期典型的中原鼎形制,是中山國學習引進中原文化的一個典型案例。

(二)具有北方青銅文化特色的鼎,形制上與中原鼎略有差異,但燕國銅器中有類似者。

(三)中山國特有的鼎,是中山王墓出土的細孔流鼎,形制與中原鼎大體一致,只是在腹部一側有一流,流有十細孔,十分新穎別致。這種鼎在別國銅器中均未發現。

豆和匜基本與燕國形制相同。中山與燕都是地處北方的諸侯國,有著共同的北方青銅文化元素,而且兩國比鄰接壤,互相交流、互相影響,從而形成了這一地域青銅器的獨特風貌。到戰國中期,中山國銅器已進一步中原化,北方青銅文化元素在銅器上的影響已甚微,青銅容器與中原諸國已無大的差異。中山國的青銅器正處於中國青銅器發展的新式期,形式奇巧多變、內容豐富多彩、技術精湛先進。

裝飾工藝

中山國的青銅器製造業不僅有著別致的造型藝術,還運用了許多精美的裝飾工藝。青銅器的裝飾工藝是隨著青銅器發展而發展的。戰國青銅器的製作工藝達到空前水平,與此同時,鎏金、金錯銀、髹漆、線刻等諸多青銅裝飾工藝手段也廣泛流行,湧現出一批古代青銅文化中的精品。中山國青銅器便是這諸多精品之一。中山國常見的裝飾工藝有以下幾種:

(一) 鑲嵌工藝

春秋戰國時期青銅鑲嵌工藝空前發展,這一時期鑲嵌用的材料主要有金銀、紅銅,綠松石等。

1、鑲嵌綠松石工藝。一般鑲嵌在小型器物或容器上。鑲嵌在容器上的綠松石又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在容器紋飾中的動物的目、鼻、口部鑲嵌綠松石,另一種情況是以綠松石鑲為紋飾,更有把綠松石鑲嵌與其他裝飾工藝融合使用,構成絢麗紋飾的精品。中山成公墓中出土的犧尊,頸部由金泡鑲成項圈,頭和身有銀絲與綠松石鑲錯花紋。中山方壺則是把鑲嵌紅銅、綠松石、填漆等多項工藝集於一身,器身紋飾以紅銅和綠松石襯託,顯得雍容華貴,大氣典雅。

2、錯金銀工藝。鑲嵌金、銀於青銅器上作為裝飾物,此種工藝統稱為「金錯銀」,也稱「錯金銀」。中山王墓出土了一批錯金銀銅器,其數量之多、工藝之精在中國考古史上是很少見的。其中最精良的器物當屬錯金銀神獸、虎噬鹿屏座、錯金銀犀屏座、錯金銀牛屏座等。錯銀神獸周身飾有捲雲紋,紋飾複雜,精美透亮。虎噬鹿屏風座中虎、鹿全身裝飾了精美的嵌錯花紋,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紋飾往往配合著動態、結構的表現,虎背上彎曲的脊柱、斑斕的虎毛,虎頰上堅硬的咬肌,肩胯處扭動的關節,都通過不同形狀的金銀鑲嵌線條表現出來,這些花紋已經不單純是為了美觀裝飾,而是成為形體塑造的重要手段。這種服務於造型、服務於主題的紋飾已成為刻畫形象性格的藝術手段。這也是中山國錯金銀工藝的一大特色。

(二) 鎏金工藝

據目前的考古資料可得知,鎏金的發明和使用大約起源於戰國早期。戰國時期的鎏金器與後代一些精美的鎏金器相比,無疑是粗糙和幼稚的,但工藝程序大體相同。鎏金,手續繁多,工藝精細,要鎏好一件器物絕非易事,戰國時期的鎏金工藝處於起步階段,各地出土的這一時期的鎏金器多為一些帶鉤、銅泡等小飾物,且為數不多。

(三)線刻工藝

線刻工藝是用金屬工具在銅器表面刻劃出紋飾。現有的考古發現表明,線刻裝飾應該起源於春秋晚期,在戰國中早期盛行。早期的刀法,就是連點成線,看上去像虛線一樣,稱為鏨鑿法。到了技術相對成熟的戰國時期,隨著工具的升級,已能刻出流暢的線條,形如實線,稱為刻畫法。線刻工藝所用的工具是以鐵或其合金為主的金屬,硬度比青銅大,在古人能使用鐵器之前,不能通過此法裝飾青銅器。這種嶄新的工藝在中山國銅器中的運用,反映了中山國在青銅製造和冶鐵兩方面的成就。

獨特美觀的青銅器造型,複雜精緻的青銅器裝飾,共同構成了中山國時期精美的青銅器藝術品,這些造型與裝飾工藝均具有較高的水平,是中國藝術文化上不可多得的精品。

相關焦點

  • 隱秘的雄奇:中山國動物造型青銅器
    1977年,河北平山三汲鄉發現戰國中山國王墓,揭開了中山國的神秘面紗。墓中出土大量珍貴文物,其數量之多,質量之精為以往北方地區同時期墓中所少見,尤以一批錯金銀動物造型青銅器引人注目,其造型生動,構思巧妙,工藝精湛,代表了戰國時期手工業發展的高水平,並獨具地方特色。
  • 在金沙遺址博物館中走進神秘的「中山國」
    這種禮器為中山國所特有,造型莊重,可立於木柱之上排列在帳前,象徵著中山王的權威。 徵戰·抗衡七雄 春秋戰國是一段非常動蕩的時期,各諸侯國間頻繁的發生戰爭,一些大國在戰爭中攻城略地,很多小國只能苟延殘喘。中山國為什麼能在一次次的滅國後又一次次掙扎著復國?
  • 【中山國】 戰國傳承--錯金銀
    金銀錯是古代金屬細工裝飾技法之一,也稱「錯金銀」。金銀錯工藝最早始見於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主要用在青銅器的各種器皿,車馬器具及兵器等實用器物上的裝飾圖案。漢代是我國金銀錯工藝最盛行的年代,那個時期人們是怎樣說的呢?漢代有一位見多識廣的大學問家許慎,他編了一部叫《說文解字》的大字典,該書對「錯」字,只有一種解釋:「錯,金塗也,從金,聲」。金銀錯最流行的漢代,對「錯」字的全部解釋,就只有上述八個字,說明那時所說的金銀錯,就是把金銀塗畫於青銅器上的意思。清代傑出的文字訓詁學家段玉裁注釋說:「錯,俗作塗,又作措,謂以金措其上也」。
  • 「品味非遺 樂遊莊裡外」之走進靈壽:穿越到「中山國」 吃一碗醃肉麵
    ◆靈壽青銅器製作工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靈壽青銅器製作工藝源於清光緒年間,距今已有 100 多年歷史,它繼承了兩千多年的古中山國青銅鑄造方法,是傳統手工青銅鑄造技藝的典型代表。青銅器在製作時要經過制模作範、築爐、化銅、澆鑄等 20 多道工序方能完成,完整保留了古代青銅手工製作工藝,為璀璨的青銅文化保護傳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代表性傳承人王三妮通過總結、研究使青銅鑄造的成功率達到 95% 以上。
  • 現場|在蘇博走進「鮮虞」:百件文物呈現古中山國的神秘
    在兩座中山王墓及城址內外的戰國墓葬中,出土了數以萬計的青銅器、金銀器、玉石器、漆器等文物,其中尤以陶人俑拜山、磨光壓劃紋黑陶蓋豆、錯銀銅雙翼神獸、錯金銀銅犀牛屏風座、銅「山」字形禮器、銅圓壺等精品為最。
  • 古中山國文物亮相山西 體現春秋戰國中山文化
    燈的整體造型仿佛一棵大樹,枝頭共有15隻燈盤,高低有序,錯落有致。枝幹上盤旋著嬉戲的小鳥,底座由猛虎託起,活靈活現。 王惠琳 攝    展廳入口處,七尊「山」字形青銅器威嚴聳立,它們約高一米,上部為形似山字的青銅器。山字形器是全國唯一的發現,出土於兩代中山王墓葬,共有11尊,因此被稱為中山國國徽。
  • 河北博物院藏戰國中山國金銀器賞析
    在兩座中山王墓及城址內外的戰國墓葬中,出土了數以萬計的青銅器、金銀器、玉石器、漆器等文物,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通過出土文物可以清晰地反映出中山國後期都城 — 靈壽古城的布局和建築情況;農業、手工業制度和生產狀況,以及度量衡、貨幣制度情況;中山國對山的崇拜、祭祀情況及其文字、數學等文化現象。
  • 新書 |《九如園吉金——朱昌言藏古代青銅器》
    兩側面肩腹之際中央設獸首環耳,正面腹下部置有與雙耳造型相同獸首鋬。蓋面四面下沿各飾三個火紋;頸部中間為扉稜,兩側裝飾彎喙、長尾上卷的鳥紋;正、背肩部中央設有浮雕的獸首,兩側為火紋;圈足裝飾展體的獸面紋。此方罍的基本造型與近年回歸的現藏湖南省博物館的皿方罍相近,唯其裝飾簡樸,個體也只有後者的一半許。
  • 古代青銅器之「失蠟法」工藝
    雲紋銅禁是一件春秋中期(公元前620年——前467年)青銅器,整體用失蠟法(熔模工藝)鑄就,工藝精湛複雜,令人嘆為觀止。  青銅器鑄造主要有範鑄法和失蠟法,其中範鑄法較早,失蠟法出現於春秋晚期,製作工藝比範鑄法較先進。
  • 網友收藏了幾件古代青銅器,到底值不值錢?專家看後這麼說
    主要研究方向為青銅器鑑定、古陶鑑定、玉器鑑定,致力於文物科學鑑定體系的研發。2005年執教北大資源學院文物系,2010年起擔任北大資源學院文物學院院長,2014年被評為北京市教育系統青年教師崗位能手,2015年榮獲第八屆北京市教育園丁獎。 在校講授《中國青銅器》、《中國古代玉器》、《考古學概論》、《中國博物館學概論》等課程。
  • 中山國研究之史料
    中山國是由白狄在春秋末期所創建,起初國名為鮮虞,後改為中山,所以當時的一些文獻資料均是將中山和鮮虞並稱。戰國時期初期階段,中山國為魏國所破,經歷過滅國之災,然而不久之後便又再次復國,同時以「千乘之國」的身份在政治舞臺上異常活躍。中山國於戰國中期達到鼎盛,後於公元前296年被趙所滅,最終亡國。
  • 流失在日本美秀美術館的國寶青銅器
    美秀美術館陳列的中國青銅器和金銀器,有很多來自中國河南洛陽金村。那裡曾經是東周王室的墓地。 表面裝飾系貼片鑲嵌,其工藝顯然與第一件金絲鑲嵌的鼎不一樣。按照明代高濂的說法,這是商代裝飾的特徵。日本人把它定為西周早期,其依據大概是認為其造型更寫實仿真。 中國玉器表面上確實有一個抽象到寫實的發展過程,產生這個現象的真正原因是玉器加工難度高,因為玉石太硬了。其實抽象是比寫實更高級的能力,所以中國早期形態混沌的玉器不能認為是抽象感念產生的。
  • 為什麼春秋戰國的中山國能在七雄之間安存?
    說起中山國,雖然史書對它記載的很少,但它卻是一個老牌國家。其實中山國沒那麼辛苦,它不用在七雄的夾縫中求生存。春秋時期它主要應對晉國,戰國時期它主要應對三晉中的魏國和趙國,有意思的是,魏國和趙國都有滅亡中山國的經歷。中山國的屬性華夏還是夷狄?
  • 盤點全球拍賣場上最貴的十件青銅器
    自古以來,青銅器都被視作「國之重器」。從宋朝時期,就有了青銅器的收藏。清末至民國時期,因為社會動蕩,很多傳世的青銅器流散在海外。因此,全球高端的青銅器器物大多數集中在歐美等一些國家。在9月23日舉槌的紐約蘇富比「中國藝術珍品」專場中,備受矚目的戰國青銅錯金銀嵌琉璃乳釘紋方壺經過數輪競價,一路飆升,最終以830.7萬美元成交,晉級全球青銅器拍賣前6名。
  • 戰國雄風——中山國狩獵、軍事文物
    狩獵宴樂圖銅蓋豆在中山國遺址還分別出土了一件狩獵紋銅鑑和一件狩獵紋銅蓋豆,兩件文物上的紋飾生動刻畫了中山國的狩獵場面。狩獵紋銅鑑出土於平山縣穆家莊,口外徑46.5釐米,鑑的內壁裝飾有線刻的備宴圖和狩獵圖。
  • 看見文物|鑄造技術精湛、紋飾工藝精美的禮器——象首耳獸面紋青銅罍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展廳裡,有一件精美的象首耳獸面紋青銅罍,據介紹,這是西周早期的青銅器。 它造型大方,鑄造精美,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銅罍器身的肩部、腹部之間裝飾有兩個立體的長鼻象頭耳(耳,即把手),兩耳之間和一面腹下各鑄一立體象首。自頸部至圈足,由四道高聳的扉稜將器體分為四等份,其間分別鑄四組相同的紋飾。每組紋飾分上、中、下三段:肩上中間為一蟠龍,兩邊間以夔紋(夔為一種變形的小龍);腹部為濃眉大眼的夔龍、張口蜷身,獨足四趾;腹下飾牛紋一周。
  • 在蘇博走進「鮮虞」:百件文物呈現古中山國的神秘
    在河北省境內有一個素有「神秘王國」之稱的古代王國——古中山國,幾經起落的古中山國,雖然創造了輝煌的歷史,但由於史籍中只有零星的記載,後人對它知之甚少。直到上世紀70年代,石家莊平山縣三汲鄉的農民在勞作中發現帶有文字的瓦片,2300多年前消失的神秘王國才逐步褪去它的神秘面紗。
  • 藏在青銅器上的動物
    在逛博物館的時候,青銅器體現了古代人高超的智慧與藝術造詣;青銅器技藝完美的將實用和審美相結合,今天,我們帶大家來了解一下青銅酒器上形態多姿,風格迥異的動物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