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國的青銅器造型多樣,可分為中原式、中山式、北方式、燕式、齊式五種,大多出土於墓葬之中,個別出土於窖藏。其造型豐富多樣,將中山國文化與中原文化相融合,打破了商周以來的青銅器沉悶莊重的風格,有了自己輕揚活潑的製作風格。以中山國獨有的造型和裝飾工藝,豐富了人們對中山國的認識。
造型
中山國的青銅器造型,受中原青銅文化與北方青銅文化的影響頗深。
中山國出土的鼎大致可以分為三種:
(一)與中原式鼎相同造型的,都是深腹、圜底、附耳、蹄足,蓋上有三環鈕。這是戰國時期典型的中原鼎形制,是中山國學習引進中原文化的一個典型案例。
(二)具有北方青銅文化特色的鼎,形制上與中原鼎略有差異,但燕國銅器中有類似者。
(三)中山國特有的鼎,是中山王墓出土的細孔流鼎,形制與中原鼎大體一致,只是在腹部一側有一流,流有十細孔,十分新穎別致。這種鼎在別國銅器中均未發現。
豆和匜基本與燕國形制相同。中山與燕都是地處北方的諸侯國,有著共同的北方青銅文化元素,而且兩國比鄰接壤,互相交流、互相影響,從而形成了這一地域青銅器的獨特風貌。到戰國中期,中山國銅器已進一步中原化,北方青銅文化元素在銅器上的影響已甚微,青銅容器與中原諸國已無大的差異。中山國的青銅器正處於中國青銅器發展的新式期,形式奇巧多變、內容豐富多彩、技術精湛先進。
裝飾工藝
中山國的青銅器製造業不僅有著別致的造型藝術,還運用了許多精美的裝飾工藝。青銅器的裝飾工藝是隨著青銅器發展而發展的。戰國青銅器的製作工藝達到空前水平,與此同時,鎏金、金錯銀、髹漆、線刻等諸多青銅裝飾工藝手段也廣泛流行,湧現出一批古代青銅文化中的精品。中山國青銅器便是這諸多精品之一。中山國常見的裝飾工藝有以下幾種:
(一) 鑲嵌工藝
春秋戰國時期青銅鑲嵌工藝空前發展,這一時期鑲嵌用的材料主要有金銀、紅銅,綠松石等。
1、鑲嵌綠松石工藝。一般鑲嵌在小型器物或容器上。鑲嵌在容器上的綠松石又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在容器紋飾中的動物的目、鼻、口部鑲嵌綠松石,另一種情況是以綠松石鑲為紋飾,更有把綠松石鑲嵌與其他裝飾工藝融合使用,構成絢麗紋飾的精品。中山成公墓中出土的犧尊,頸部由金泡鑲成項圈,頭和身有銀絲與綠松石鑲錯花紋。中山方壺則是把鑲嵌紅銅、綠松石、填漆等多項工藝集於一身,器身紋飾以紅銅和綠松石襯託,顯得雍容華貴,大氣典雅。
2、錯金銀工藝。鑲嵌金、銀於青銅器上作為裝飾物,此種工藝統稱為「金錯銀」,也稱「錯金銀」。中山王墓出土了一批錯金銀銅器,其數量之多、工藝之精在中國考古史上是很少見的。其中最精良的器物當屬錯金銀神獸、虎噬鹿屏座、錯金銀犀屏座、錯金銀牛屏座等。錯銀神獸周身飾有捲雲紋,紋飾複雜,精美透亮。虎噬鹿屏風座中虎、鹿全身裝飾了精美的嵌錯花紋,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紋飾往往配合著動態、結構的表現,虎背上彎曲的脊柱、斑斕的虎毛,虎頰上堅硬的咬肌,肩胯處扭動的關節,都通過不同形狀的金銀鑲嵌線條表現出來,這些花紋已經不單純是為了美觀裝飾,而是成為形體塑造的重要手段。這種服務於造型、服務於主題的紋飾已成為刻畫形象性格的藝術手段。這也是中山國錯金銀工藝的一大特色。
(二) 鎏金工藝
據目前的考古資料可得知,鎏金的發明和使用大約起源於戰國早期。戰國時期的鎏金器與後代一些精美的鎏金器相比,無疑是粗糙和幼稚的,但工藝程序大體相同。鎏金,手續繁多,工藝精細,要鎏好一件器物絕非易事,戰國時期的鎏金工藝處於起步階段,各地出土的這一時期的鎏金器多為一些帶鉤、銅泡等小飾物,且為數不多。
(三)線刻工藝
線刻工藝是用金屬工具在銅器表面刻劃出紋飾。現有的考古發現表明,線刻裝飾應該起源於春秋晚期,在戰國中早期盛行。早期的刀法,就是連點成線,看上去像虛線一樣,稱為鏨鑿法。到了技術相對成熟的戰國時期,隨著工具的升級,已能刻出流暢的線條,形如實線,稱為刻畫法。線刻工藝所用的工具是以鐵或其合金為主的金屬,硬度比青銅大,在古人能使用鐵器之前,不能通過此法裝飾青銅器。這種嶄新的工藝在中山國銅器中的運用,反映了中山國在青銅製造和冶鐵兩方面的成就。
獨特美觀的青銅器造型,複雜精緻的青銅器裝飾,共同構成了中山國時期精美的青銅器藝術品,這些造型與裝飾工藝均具有較高的水平,是中國藝術文化上不可多得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