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國】 戰國傳承--錯金銀

2021-01-14 中山國

戰國兩漢時期,金銀錯青銅器大量出現,在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廣泛流行,考古發現戰國漢代的金銀錯青銅器以千百計。但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對於中國的青銅時代來說,它只不過是一抹絢麗的晚霞。

金銀錯是古代金屬細工裝飾技法之一,也稱「錯金銀」。金銀錯工藝最早始見於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主要用在青銅器的各種器皿,車馬器具及兵器等實用器物上的裝飾圖案。

「錯」的概念

無論古代說的「金銀錯」,還是今天說的「錯金銀」,金銀二字容易明白,但「錯」字對一般人來說,就不是那麼容易理解了。

漢字是世界上含義最豐富的文字,而「錯」字又比一般漢字的含義,還要豐富得多。據《康熙字典》、《中華大字典》等書的解釋,它至少有十多種不同的含義。但是,我們這裡說的是金銀錯,這個「錯」字,就必須和金銀聯繫起來才能說清楚;同時,還要以金銀錯流行的那個時代的人對錯字解釋為準,否則,上下數千年,海闊天空地談論,那就會「月迷津渡,霧失樓臺」,什麼都不用說了。

漢代是我國金銀錯工藝最盛行的年代,那個時期人們是怎樣說的呢?漢代有一位見多識廣的大學問家許慎,他編了一部叫《說文解字》的大字典,該書對「錯」字,只有一種解釋:「錯,金塗也,從金,聲」。金銀錯最流行的漢代,對「錯」字的全部解釋,就只有上述八個字,說明那時所說的金銀錯,就是把金銀塗畫於青銅器上的意思。清代傑出的文字訓詁學家段玉裁注釋說:「錯,俗作塗,又作措,謂以金措其上也」。所以,廣義一點說,就是凡是在器物上布置金銀圖案的,就可以叫金銀錯。如用金錢繡成圖案花紋的背心,漢代就叫「金錯繡襠」(《西京雜記》卷一)。在漆器上做金銀圖形的,叫「金漆錯」。(《後漢書·輿服志》)中華辭海編輯委員會編輯的,由上海辭書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出版的《辭海》,對「錯」字的第一解便是:「錯,用金塗飾」。飾,就是紋飾。《康熙字典》對「錯」字的解釋,是引《集韻》:「金塗謂之錯」。所以,在二千年後的今天,無論我們怎樣去解釋金銀錯,都應以二千年前,也就是金銀錯最流行的那個年代對它的解釋為依據,何況,古今字典的解釋也是完全一致的。

裝飾手法

中國古代在青銅器上做金銀圖案紋飾的方法,目前已發現的,主要有二種。


鑲嵌法

目前已發現的我國古代金銀錯青銅器,有的是採用鑲嵌的裝飾方法,又叫鏤金裝飾法。一九七三年,我國著名學者史樹青,在《文物》上發表了一篇《我國古代的金錯工藝》,主要就是談這種方法。其製作分四個步驟:第一步是作母範預刻凹槽,以便器鑄成後,在凹槽內嵌金銀。第二步是鏨槽。「銅器鑄成後,凹槽還需要加工鏨鑿,精細的紋飾,需在器表用墨筆繪成紋樣,然後根據紋樣,鏨刻淺槽,這在古代叫刻鏤,也叫鏤金」。第三步是鑲嵌。第四步是磨錯。「金絲或金片鑲嵌完畢,銅器的表面並不平整,必須用錯(厝)石磨錯,使金絲或金片與銅器表面自然平滑,達到嚴絲合縫的地步」。


塗畫法

這是漢代金銀錯的主要裝飾手法,這從漢人對「錯」字的解釋:「錯,金塗也」,就可以看出來。

根據文獻記載和出土實物,「金塗」法主要工序如下:

1、製造「金汞劑」

「金汞劑」的製造是一個化學過程,即是把黃金碎片放在坩鍋內,加溫至攝氏四百度以上,然後再加入為黃金七倍的汞,使其溶解成液體,製成所謂的「泥金」。

2、金塗

用泥金在青銅器上塗飾各種錯綜複雜的圖案紋飾,或者塗在預鑄的凹槽之內。

3、金烤

用無煙炭火溫烤,使汞蒸發,黃金圖案紋飾就固定於青銅器表面。

這種方法,今天有人稱為「鎏金」,但古代叫「金錯」。因為古代圖畫紋飾也叫「錯」。《史記·趙世家》:「翦發紋身,錯臂左衽」。原註:「謂以丹青錯畫其臂也」。古代畫彩也叫「錯彩」,鍾嶸《詩品》卷中:「湯惠休曰:謝(謝靈運)詩如芙蓉出水,顏(顏延之)如錯彩鏤金」。錯彩和鏤金是兩碼事:如前面所說第一種鑲嵌法,也就是史樹青所謂的"鏤金"法;而這裡所說的第二種方法,即「金塗」法,就是「錯彩」。如果把全器都塗上金,而沒有「錯彩」,沒有任何花紋圖案,是素麵,就不能叫「金錯」。

在漢代青銅器工藝的流程中,有一道專門的金銀錯工序,負責這道工序的工人,叫「金銀塗章文工」,「章文」是文章、紋飾的意思,所謂「金銀塗章文」,就是在青銅器上,用金銀塗飾花紋圖案。由於漢代有「物勒工名」的制度,所以,在一些漢代金銀錯青銅器銘文中,常常見到有「金銀塗章文工」,「黃塗工」,或簡稱「塗工」的工種名字。

在現存的戰國秦漢金銀錯銅器中,多數是用這種「金銀塗」方法製成的。我們發現,許多被考古和文物專家稱頌的一些精美金銀錯青銅器,它的金銀錯紋飾脫落處,沒有任何凹痕,一眼就可看出,其金銀錯紋飾不是嵌上去的,而是塗上去的。如一九八七年河北省平山縣中山王墓出土的金銀錯虎吞鹿器座,是舉世公認的金銀錯代表作品,但細心的人一定會發現,這件器物虎尾上的金錯紋飾脫落了一小塊,但脫落處並沒有絲毫凹痕,明知不是嵌的,而是塗的。還有,傳為河南省洛陽金村戰國墓出土的錯金銀鬥獸紋鏡,也是公認的金銀錯精品,但仔細觀察,發現錯金脫落處,也無任何凹痕,一看便知是用的「金塗」法。又如現存美國沙可樂美術館的鳥紋壺,是一件公認的金銀錯精品,但其金銀錯脫落的地方,也沒有任何凹痕,一望便知為「金塗法」產品。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真是不勝枚舉。

錯金銀作品賞析:

虎噬鹿器座

戰國錯金銀銅鼎


錯金銀鳳鳥紋封泥筒

錯金銀馬首形青銅轅

青黃玉錯金銀螭紋獸足蓋杯

錯金銀青銅獨角獸

錯金銀鳥紋鼎

錯金銀象耳瓶--馬進貴

錯金銀犀牛型鎮紙

博山爐錯金銀嵌寶石

如果您希望每天離藝術近一點,請點擊最上方「戰國中山國王陵文物陳列館」添加公眾微信。
中山國文化網:www.zsgwh.com

中山子爵青銅坊:http://shop68149396.taobao.com/

中山國遺址服務熱線:0311—82880015
中山國王陵遺址:河北省平山縣三汲鄉



相關焦點

  • 河北博物院藏戰國中山國金銀器賞析
    #戰國時代,位於河北中南部的中山國,是十二諸侯中唯一由少數民族 — 鮮虞族建立的國家。戰國中山與齊、魏、燕、趙等強國抗衡,耀兵稱王於太行山麓。在兩座中山王墓及城址內外的戰國墓葬中,出土了數以萬計的青銅器、金銀器、玉石器、漆器等文物,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通過出土文物可以清晰地反映出中山國後期都城 — 靈壽古城的布局和建築情況;農業、手工業制度和生產狀況,以及度量衡、貨幣制度情況;中山國對山的崇拜、祭祀情況及其文字、數學等文化現象。
  • 戰國雄風——中山國狩獵、軍事文物
    戰國中山國地理位置示意圖中山國是一個由遊牧民族建立起來的國家,保留了大量遊牧雄風,
  • 中山國在春秋戰國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在春秋戰國時期,除了戰國七雄之外,還有一個諸侯國也留下了一段特殊的歷史——中山國。中山國存在的時間並不長,在這一段時間內,中山國努力融入華夏文化,雖然最後沒有能夠在戰國爭雄的年代存活下來,但是卻依然給魏、趙等帶來了很多的麻煩,也造成了很多的困擾,那麼中山國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呢?
  • 中山國為什麼被稱為戰國第8雄呢?
    北邊抵抗燕國的南下,南部抵抗趙國的北進,兩場戰爭同時進行,中山國居然同時戰勝了戰國七雄的兩個強國。所以,中山國是被歷史嚴重低估的戰國第8雄,因為它是狄族人建立的諸侯國,古代的歷史學家往往不屑一顧,與此同時,中山國留下的傳世文獻和史料不多,直到中山國的出土文物越來越多,青銅銘文越來越詳細的時候。
  • 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是歷史中的小強還是戰鬥民族?
    ,後來因國中有山而得名中山國,。 鮮虞前身是北狄的一個分支叫白狄,在華夏傳承中我們知道戎狄通常是蠻夷的代名詞,是遊牧民族,一般都是野蠻弒殺的。但在春秋戰國時期,戎狄不是遊牧部落,他們有城市,他們的軍隊都是步兵,他們也是農耕文明,由於遊牧民族的馬匹訓練不容易所以相對來說遊牧民族出現的相對較晚,而我們早期叫遊牧民族是「胡」,只是在秦初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南下和戎狄同化,這才讓大家誤認為兩者是同一個種族。
  • 「戰國第八雄」——中山國的起源
    我們常說戰國七雄,大家是否都耳熟能詳,可說起第八是誰,怕是一頭霧水。 這個令周天子頭疼不已的「獫狁」,就是春秋戰國時期 「中山國」的先祖,後來因為音誤被記載成了「鮮虞」。
  • 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是如何興起並走向滅亡的?
    談秦說漢(194)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是如何興起並走向滅亡的?中山國的前身是白狄大部落,屬於遊牧族。其中白狄的鮮虞氏又是由鮮虞、肥、鼓、仇等幾個部落組成,沿著滹沱河逐漸遷徙到大行山腳下。從此鮮虞氏從部落變身為中山國,並對西邊的晉國造成巨大的威脅。為專心對付中山國,甚至拒絕蔡國提出的伐楚請求,集中兵力打得中山國無還手之力。公元前494年,晉國的六卿世襲制的弊端開始顯現,晉君勢弱,六卿做大。晉國內部相互間也徵伐不斷,讓中山國有了喘息之機。此後80餘年,不是中山國聯合諸侯進攻晉國,就是晉國出兵打擊中山國,各有勝負,中山國依然屹立不倒。
  • 春秋戰國時期中山國興衰史
    在如狼似虎的群雄吞併中,中山國作為一個小小的外來戶,竟然抵禦住了趙、魏、燕、齊四個大國的反覆攻伐,最後還混到了和趙、魏、韓、燕四個大國一起「相王」(稱王),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蹟。     起初的日子肯定不好過,以中山國第三代國君桓公遷都靈壽為界,中山國在河北的奮鬥史可以分為前後兩部分。前半部很慘烈,後半部很輝煌。前半部,周圍那幾個大國,誰都可以滅它一下。
  • 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是如何興起?又怎麼走向滅亡的?
    說到中山國可能不少朋友都沒有聽說過。但是中山國卻是戰國時期的一個強國,國力鼎盛時期有戰車九千乘,被中原諸國視為心腹大患。中山國可以說是除齊、楚、燕、韓、趙、魏、秦國的戰國七雄外的「第八雄」。中山國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北方的狄鮮虞部落人(也稱白狄)效仿東周各諸侯國建立的一個國家。
  • 錯金銀戰國犧尊丨文物鑑賞
    犧尊也被稱作「犧樽」、「犧罇」、「犧鐏」,是一種動物造型的盛酒器,多見於春秋戰國和商周時期。《說文解字》中記載:「犧,宗廟之牲也」,「牲,牛完全。」也就是說,完整的牛稱為「牲」,用做宗廟祭祀的完整的牛,被稱為「犧」。尊,同「樽」,是古代盛酒的禮器。所以犧尊就是「刻為犧牛之形,用以為尊」的酒器。不過,也有學者有不同意見。孔安國在為《尚書·微子》所作的注中是這樣解釋的:「色純曰犧」。
  • 被稱為戰國第八雄的中山國,擁有萬乘,是怎樣滅亡的
    說起戰國七雄,我們都知道這七個國家,是秦、韓、趙、魏、楚、燕、齊這七個國家。這七個國家是當時最強大的七個。每個國家都稱霸一方,擁有統一天下的實力,因為他們被稱為七雄。不過當時並不僅只有這七個國家,除了這七個國家還有很多二流國家。
  • 中山國是什麼樣的存在?是華夏後裔,怎麼又不同於戰國七雄?
    如果說起戰國時期的歷史,恐怕多數有些歷史常識的朋友都會脫口而出「戰國七雄」這個詞。確實「戰國七雄」是對戰國時期中原形勢的一個非常簡略的概括,可以說普通人快速了解一下戰國時期中原地區諸侯國混戰的形勢。
  • 中山國遺址文物壓變形,經修復後驚豔世界,專家:複雜到難以複製
    中山國遺址文物被壓變形,修復後驚豔世界,專家:複雜到難以複製春秋時期中原大地上許多小國家星羅棋布、戰亂不斷,公元前414年,燕國和趙國間一股力量異軍突起,他們的領袖便是白狄,後來自成一國、稱霸一方,因城中有座山所以叫「中山國」
  • 魏滅中山之戰:魏國消滅中山國,成為戰國初期的霸主!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
  • 揭秘古中山國考古:喚醒沉睡的神秘古國!
    今天,在省博物院「戰國雄風——古中山國」第二展廳王室寶藏展廳,這6件銅山字形器與此後1號墓車馬坑出土的5件略小的銅山字形器被重新插上木柱,分兩排陳列在展廳入口處。兩千多年後,這些儀仗禮器,仍靜靜地宣示著昔日古中山國的氣勢威嚴。
  • 神秘中山國,戰國第八雄,一個你最應該去的古城遺址
    中山國,戰國時期的僅次於「戰國七雄」的「千乘之國」。如果要比較實力,一個小小的「千乘之國」當然是比不過擁有萬乘的七雄,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國家卻在那樣一個混亂的年代存活了將近兩百多年,其實力也是不容小覷的。
  • 風流還看傳承篇——中山國·2019回顧(上篇)
    試問厝王知多少,風流還看傳承篇。——賀中山國新春 張志平在繁忙的工作中不知不覺又迎來了新的一年,回顧2019年中山國事業的發展歷程,我們看到的是中山國文化的影響更廣更深、中山古城考古遺址公園的發展朝氣蓬勃,這是每一個中山國的共同拼搏。
  • 古中山國文物亮相山西 體現春秋戰國中山文化
    古中山國文物亮相山西 體現春秋戰國中山文化 2015-12-25 17:34:56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戰國第八強中山國,為何剛剛走向巔峰,就被趙國滅掉?
    中山國是鮮于人建立的一個國家,是一個鑲嵌在趙國內部的「國中之國」。這個地盤只有三萬多平方公裡的迷你小國,在戰國紛亂的環境裡,居然存在了一百多年。它曾經被魏國滅掉,又奇蹟般復國,趙武靈王為了滅掉他,整整花費了十二年時間。中山國的地理位置,在今天的河北定州一帶,都城靈壽。中山國地盤狹小,以商業為主,經濟水平很高。
  • 從戰國格局和國力角度,分析中山國復國後,沒被魏國滅而是趙國
    從戰國格局和國家實力角度分析,各方力量牽制制衡的結果戰國時期的中山國,其國力僅次於戰國七雄,與宋國、衛國等諸侯國並稱為「千乘之國」,中山國屬於中型諸侯國,自公元前414年由中山武公建立到公元前296年被趙國覆滅,國家存在的時間只有一百多年,雖然中山國只是一個中等的諸侯國,建國的時間也不長,可它在戰國時期卻是一塊人人都覬覦的肥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