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CCTV今日說法(微信號:cctvjrsf)
「
我把一切希望
都寄托在兒子身上
」
涉嫌故意傷害10歲的獨生子,年過六旬的老人被檢察機關公訴到法院。
老來得子
被公訴到法院的老人叫蔡宗禮。
30多年前,正值壯年的蔡宗禮結了婚。只有小學文化的他,靠給人修織布機、賣菜和幹雜活為生。
結婚20多年後,蔡宗禮夫婦有了兒子小瑞(化名),但因為一些家庭瑣事,夫妻倆開始爭吵。
2015年,小瑞5歲時,兩人離婚。小瑞母親回了娘家,小瑞跟著父親蔡宗禮一起生活。
性格倔強的蔡宗禮認為,自己生活窮困都是因為沒有文化,因此他一心想讓小瑞好好讀書,將來出人頭地。
小瑞上小學一年級時,蔡宗禮就在學校周邊找了一份保安的工作,每天接送孩子上學。
聽說牛奶能讓孩子又白又胖又聰明,月收入1200元的蔡宗禮讓小瑞早晨喝的奶粉一直沒有斷過,還保證小瑞每天吃一個水果。
蔡宗禮自己幾乎頓頓饅頭就鹹菜,衣服也不捨得買。他說自己微薄的收入幾乎全用在了小瑞的學習上。
從小學一年級開始,蔡宗禮就給小瑞在小區裡報了輔導班。
蔡宗禮堅信,只要兒子成績好,他們的人生就有希望。因此,他把全部心血都傾注到了小瑞身上,小瑞的學習成績也是他最看重的事。
小瑞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他的學習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每門課都能考90分以上。
不僅學習成績好,小瑞也很懂事,經常幫著父親做一些家務事。
但這一切,在2019年11月,都變了。
對孩子動手
2019年11月,學校下發了考試成績單,小瑞的成績突然嚴重下滑,蔡宗禮十分生氣。
第二天,老師打電話稱,學校考慮到他們家的經濟狀況,將之前收取的80元學雜費退回,交給了小瑞,但回家後的小瑞並沒有說起這件事。
對於節衣縮食的蔡宗禮來說,80元不是個小數目,況且這錢是他拉下面子向同事借來的。
接完電話,蔡宗禮立馬聯繫正在上輔導班的小瑞。
成績下降本就讓蔡宗禮十分焦急,再加上小瑞因為80元錢撒謊,蔡宗禮的情緒逐漸崩潰。
當晚十點,下了夜班的蔡宗禮把小瑞從床上揪起來,質問學雜費的事。
蔡宗禮將小瑞揪到客廳,把他放在板凳上,先用橡皮筋捆住兩隻手臂,再用皮帶抽打小瑞全身。
被打之後,小瑞承認拿了錢,並說那80元都用來買零食了,但蔡宗禮不信。
一個多小時後,小瑞說,自己買煎餅花了30元,剩下的50元不小心弄丟了,害怕回家挨打,才沒有告訴蔡宗禮。
蔡宗禮這才停了手,他認為小瑞說的應該是實話。折騰了這麼久,蔡宗禮的氣也消得差不多了,就讓小瑞回房睡覺。
2019年11月15日,老師和同學發現了小瑞身體的異常。
老師檢查發現,小瑞的身上傷痕累累。小瑞說,這些都是父親打的,老師趕緊聯繫蔡宗禮,但他的電話一直打不通,情急之下,學校報了警。
警方認定,小瑞全身皮膚挫傷,面積高達30%,構成重傷二級。
司法介入
學校報警後,檢方以涉嫌故意傷害罪,將蔡宗禮起訴到了法院。
面對指控,蔡宗禮說自己確實動了手,但這是在管教孩子的學習,不能算是犯罪。他還說自己老來得子,對小瑞也是疼愛有加,根本不存在虐待小瑞的情況。
為了弄清這次打孩子是偶然失手還是長期虐待,法官對案情進行了詳細的走訪調查。
在鄰居那裡,法官了解到,蔡宗禮奉行「棍棒教育」,對小瑞學習和生活的要求都非常嚴格。
小瑞說,自己平時犯錯也會挨打,不過打得不狠,最近因為成績下滑,才打得比較嚴重。
法官隨即到小瑞的學校進行走訪。
老師告訴法官,這不是小瑞第一次挨打了。一個月前,小瑞也是被打得鼻青臉腫,學校還把蔡宗禮叫來,對他進行了教育。
然而,一個月後,蔡宗禮又把孩子打成這樣。老師說,這兩次打孩子都是因為小瑞的成績下滑。
隨後,法官來到了蔡宗禮父子居住的社區。社區工作者說,孩子被打成這樣,他們也很重視。
綜合法官的調查情況,法院認為,蔡宗禮故意傷害小瑞身體,致其重傷,其行為已構成故意傷害罪,但根據蔡宗禮的犯罪情節、危害後果、悔罪表現以及所在社區意見,決定對蔡宗禮適用緩刑。
2020年6月29日,法院對此案作出判決:
蔡宗禮犯故意傷害罪,判處有期徒刑兩年,緩刑兩年零六個月。禁止蔡宗禮再對小瑞實施家庭暴力。當地居委會、婦聯以及派出所會對蔡宗禮的行為進行監管,如果蔡宗禮再次實施家庭暴力,則對蔡宗禮進行撤銷緩刑,適用實刑。
各方援手
這起案件被報導之後,小瑞怎麼生活才更有利於成長引發了當地各界的共同關注。
社區工作者曾第一時間通知了小瑞的母親,想看看與母親一起生活,是否更有利於小瑞的成長。
小瑞繼續與父親蔡宗禮一起生活。為了改善小瑞的生活質量,社區工作者為蔡宗禮一家辦理了低保。
法官和心理專家分別對蔡宗禮進行了輔導,以便父子倆能更好地溝通交流。
當地一家企業還向小瑞捐助了5萬元,並承諾將長期資助小瑞的學習。
經過這件事後,蔡宗禮的教育觀念發生了變化,與小瑞的相處逐漸溫和,小瑞也更喜歡現在這個不發脾氣的爸爸。
普法時間pufashijian
Q1:在本案中,身為父親的蔡宗禮聲稱是愛孩子的,那麼,怎麼理解這種愛呢?A1:這個父親絕對是愛孩子的。但是他所愛的孩子,是將來那個能夠讓他挺起腰杆、找回自尊、獲得尊嚴的孩子,而不是今天這個可能將來還不如自己的孩子。你會發現,這是一個特彆扭曲的心理現象。所以從這一點上來說,我們同意他是愛孩子的,但是他更愛的,是將來那個他認為成功的孩子,這是第一。第二,這種案件,其實生活中很常見,它屬於父母把自己的期望強加在孩子身上。因為在這些父母看來,我只要一味付出,我只要對你好,你就該學習成績好,因此他們把自己所有的這種投入,都看作為一種成本,當這個成本沒有收益的時候,他們的挫折感特別強,而這種挫折感,又會帶來他情緒上的一系列的變化。打孩子、發怒,似乎是在懲罰孩子,其實在根本上,也是在懲罰自己的失敗和無能。最後,這個父親自己性格上的執拗也是這個案件比較特殊的原因。Q2:打孩子引來公權力的介入,司法可以介入這種家務事嗎?A2:司法可以介入家務事,《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在未成年人保護這裡專門規定了學校保護、國家保護、家庭保護和法律保護等等方面的權利和義務,而且也十分明確地規定了像這個案件中這種方式的打孩子,已經構成了家庭虐待,同時還會由於傷害,甚至傷害致死等等原因受到法律的懲罰。總體上,打孩子不是一個家庭的事,而是社會的事、國家的事,我們大家都要去關注的事。Q3: 面對孩子成長或學習中出現的問題,當家長的該有怎樣的心態?又該如何引導孩子?A3: 首先,要改變一個觀念,允許孩子不如你,但是相信孩子這一代一定比你幸福。你只有心態平和了,你的情緒才可能平和。第二,要接受一個事實,孩子的成長是波浪起伏的,所以在同一個班級當中,有的孩子成績好,有的孩子成績差,其實是很自然的現象,家長不能因為自己好面子,不能因為自己的急功近利,要求孩子永遠保持在最前列的第一方陣裡,這是不切實際的。第三,要更加注重能力培養,而不單純是某一個成績的好壞。青春期的孩子,最要重視的是理解能力、交往能力、表達能力和共情的能力,那麼這些基本能力的培養相當於建了一座水庫,將來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問題,都有源源不斷的源泉來支持。而我們單純注重成績、注重某一個單科成績,它其實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木桶理論,你只有一個板是長的,但是整個桶的容積卻是很小的,不利於孩子今後的發展。最後,我想家長、老師還要多一點共情。別以為孩子能夠做到,努力就一定能夠達到什麼,而是要根據孩子自身的實際情況,幫助他們去解決問題,而不是因為出了問題而懲罰他們。
教育孩子是父母最重要的事業
平等與尊重 信心與耐心
編輯 | 李 雙(實習)
維護 | 張子亮
主編 | 王秀敏
案件來源 |《今日說法》節目《棍棒下的愛》
記者 | 關宏怡 李紹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