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看到會有很多的朋友糾結這個問題,就是國內的自主汽車品牌魚龍混雜,從十幾年前基本合資品牌一統江山,到了現在市場份額被自主品牌步步蠶食。在這樣的大亂戰中,純進口品牌反而夾縫中求生存,頗有越活越好的架勢了。那麼,究竟是什麼導致了這一原因?自主品牌的汽車到底在性能、質量方面行不行?下面我們就來聊一聊。
這裡面先說一下當年我國的汽車工業受限於哪些條件:
一、上世紀末本世紀初我國的汽車企業研發生產乘用車的能力還很薄弱,比如上世紀八十年代上汽大眾成立前後,一代神車桑塔納的零部件基本全靠進口,當時我們的能力還屬於小作坊模式,就連組裝工作都無法做好。
在這種情況下,就不要談設計研發能力了,能完全照抄並且達到合格標準就已經是我們的水平上限了。
二、當時我們除了底子差,還受限於經濟水平影響,說白了就是沒錢,一輛汽車從立項研發到測試到最終投入量產,這其中的所有環節都是要花費大量資金的。民用車不可能像當時一汽、東風等企業這樣具有一定的軍事意義,可以最大限度的免受成本的制約的困擾。
就像所有的行業一樣,不交學費直接就能畢業是不可能的,尤其是汽車製造涉及大量的工業門類,其複雜程度說是家用產品之最都不為過,沒有足夠的資金根本玩不轉這種處於工業金字塔頂端的玩意。
三、經驗不足也是一個需要時間積累來解決的問題。這個經驗說的是汽車在生產設計之初如何與市場需求相對應,如何用有限的成本來生產符合人民群眾需要的產品,在安全性、操控性、舒適性三個方面找到最合適的點,沒有足夠的經驗就會走彎路,這也是無法避免的。
知道了當年自主品牌幾近於無的原因,現在的情況就比較好理解了。
一、我國當年採用的「市場換技術」,雖然沒有換到核心的先進技術,但是至少讓我們了解了一個現代化的汽車工業集團應該需要什麼能力基礎,如何搭建管控體系。
歷史證明,小看了中國copy能力國家都會叫苦不迭,因為我們不僅會照抄,還能在照抄的基礎上逐漸融入自己的理念,然後進一步發展,最後達到青出於藍的水平。「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就是我們一直在做的事情,只要別人封鎖我們,我們最後就一定要打他的臉。
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們的經濟實力的確很弱,但是隨著2001年中國加入WTO,我國充沛的生產力在國際市場上換到了真金白銀,雖然一開始是靠著技術含量不高的密集型勞動產品,但是我國的低人力成本優勢完全展現,也為各行各業培養了大量的產業工人,為日後打造完整產業鏈創造了基礎。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從零散的生產汽車配件開始,一直到形成規模,讓汽車生產的相關成本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再加上市場對外開放積累的一定的資金水平,自主汽車品牌也就在這個時期開始冒頭。
三、隨著經濟水平的快速增長,隨著政府和各個企業可以提供大量的資金支持,也讓國內的車企可以用「鈔能力」來快速趕上很多方面的差距。例如匹配調校方面,一臺原型車收集數據過慢,我們就直接造五臺、十臺;發動機變速箱不行,我們就直接收購國外現成的生產廠商,然後借鑑、升級、繼續研發,這也是為何在2010年以後自主汽車品牌呈現井噴式發展的重要因素。
這裡面最成功的要數吉利集團,在我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直接全資收購了沃爾沃的乘用車部分,上演了汽車行業「蛇吞象」的傳奇案例。看到這些年吉利和沃爾沃乘用車的發展,足以證明當時是一筆雙贏的交易。
說了那麼多,我們回歸正題,自主品牌現在值得購買嗎?
這裡先說結論,一線自主品牌肯定值得購買。
通過多年的積累,我國已經打造出了規模龐大且相對完整的產業鏈供應體系,很多價格便宜的零部件不用再以降低質量為代價了,而是通過生產規模來做到降低成本。
政府扶植引導建設大型汽車產業園區,原材料、零部件生產企業的相對集中帶來的成本進一步降低,確立了自主品牌可以用價格優勢佔領市場份額,從而倒逼合資品牌、進口品牌價格下探,讓國內購車的老百姓得到了實惠,這也是自主汽車品牌發展為我們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
同時國內自主汽車生產企業也在長期的摸爬滾打中完善了自身的設計、研發與品控能力,真正可以做到與合資、進口消費級產品的水平看齊,在質量上不再處於劣勢,基本解決了國產車小毛病多的問題;在外觀設計上也逐漸擺脫了抄襲的階段,開始擁有了自己的設計風格與理念;在性能方面也進一步縮小了差距,個別車型甚至能夠在市場比拼中佔得上風,甚至在新能源汽車上出現了彎道超車的可能。
況且自主品牌看了這麼多年的豬跑,相對更了解國內汽車市場的需求,如果排除面子因素作怪,與合資相比自主品牌可以花更少的錢買到更大的空間,更豐富的功能難道不香麼?
最後還要強調的是,目前國內的一線自主品牌是基本沒有問題的,品質管控、客戶服務網絡都比較完善。具體涉及哪些品牌可以從汽車銷量排行榜上自行查詢,在這裡就不再多做贅述了。如果覺得有道理並喜歡我的內容,請點擊關注,也歡迎大家留言參加討論,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