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想像中的騎士通常都是什麼樣的呢?行俠仗義,威風凜凜,還是英俊瀟灑?
在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的筆下,有這樣一位「騎士」:他懷著俠肝義膽,卻屢屢鬧出笑話;一心想環遊世界,卻從未走出所在小鎮.他是堂吉訶德。
領讀 | 張源
版本 | 長江文藝出版社 2018年
堂吉訶德的原名叫吉桑諾,他是一位將近五十歲,身段頎長,面孔瘦削的鄉紳。他嗜好讀騎士小說,幾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甚至把土地賣了去買騎士小說。並且他逢人便要談論自己的騎士夢想,日談夜談,滿腦子都是魔法、戰車、決鬥、挑戰、受傷、漫遊等事。
一日,他突發奇想,決定真的去做遊俠騎士,以解救苦難的人民,實現偉大的事業。堂吉訶德打抱不平的第一件事是一個富農拷打一個小牧童,他不僅叫富農放了牧童,還叫富農把欠下的九個月的工資照致發給放羊的孩子。那個財主當時雖然答應下來了,可是當堂吉訶德一走,財主又把小牧童綁起來打了一頓,他的仗義毫無結果。
作者:塞萬提斯(1547年9月29日-1616年4月23日)西班牙小說家、戲劇家
創作時間:1605年
字數:
推薦閱讀年級:10-12年級
第二次出行時,堂吉訶德帶上了他的鄰居———個老實的農民桑丘,讓他做自己的侍從。在新的冒險中,他們鬧了無數的笑話,堂吉訶德把風車當巨人,把旅店當城堡,把苦役犯當作被迫害的騎士,把皮囊當作巨人的頭顱等等。
在經歷了種種荒唐事後,堂吉訶德終於醒悟,並立下遺囑,要求自己的外甥女嫁人時千萬不要找喜歡讀騎士小說的人。最後,這位「騎士」安心地去世了。
初讀這本書時,也許許多人會覺得堂吉訶德不符合傳統的騎士形象,他沉迷於自己的想像,做事荒唐,不循規蹈矩,甚至經常鬧出笑話,絲毫沒有起到幫助任何人的作用。
但同時,他忠實於自己在小說中讀到的「騎士精神」,並堅持以此要求自己。他是處於理想和現實之間的矛盾者,也象徵著那個時代無數處於新舊社會之交的思考者。
堂吉訶德的行為無疑是有些瘋狂甚至可笑的,但他始終堅持著騎士的精神原則、無畏的精神和英雄的行為。他的行為反映了作者對那時候社會形勢的思考:
▲ 圖片來源於網絡
當時西班牙正處於「黃金時代」由盛轉衰的時間節點,16世紀的西班牙佔有廣闊領土,並在宗教上處於至上地位;但伴隨英國等新殖民大國的崛起,進入17世紀後,西班牙已大大衰落了。
在資產階級剛剛萌芽,將如何發展還不明了的時代,作者能看出舊的社會怎樣死去,卻不知新的社會怎樣出生,因此在他看到遊俠騎士絲毫不能解決社會問題、社會還是照樣不合理時,他感到迷憫而悵然了。
在他的筆下,堂吉訶德的行俠仗義越接近尾聲時,作者對他的行為就越同情,使人覺得這位騎士的一生,雖然沒有足以不朽的成就,卻有一種偉大的精神。
這種行動上的荒誕和精神上的昂揚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代表著時代變革時期人們的矛盾心理,塞萬提斯借用文學形式,將這種矛盾描寫得淋漓盡致。
儘管堂吉訶德的行為是荒唐的,但他精神上始終抱有對正義和理想的追求,並以「騎士精神」要求自己。
當他看到牧童因為弄丟了羊被財主綁在樹上,無助地受著鞭打時,他立刻衝過去,要求財主放了牧童,並替牧童支付了一大筆錢。
當他遇到青年卡迪紐,得知卡迪紐的心上人被花花公子堂費南多搶走時,他立刻趕去幫助這位失落的青年,並在途中遇到了被堂費南多拋棄的多若泰,在堂吉訶德和眾人的努力調解下,堂費南多和多若泰和好了,並且主動成全了卡迪紐和他的心上人。
▲ 圖片來自網絡
當然,在他的想像和衝動之下,他做出過許多可笑荒唐的事,例如誤把風車當成敵對的巨人,衝上去發起戰鬥,卻險些喪命;
看到籠子裡關著的獅子,想像獅子是魔法師用來對付他的,竟然偷偷打開籠子想要和獅子進行搏鬥,好在獅子並沒有理會他;
當他居住在客店時,將這家普通的客店想像成一座城堡,又把店主想像成堡主,要求店主冊封他為「騎士」,店主用帳本當作《聖經》欺騙了堂吉訶德..
但總體來說,在堂吉訶德的冒險之旅中,他始終懷著對正義事業的熱情和對理想抱負的期待,幫助弱小,懲治不公。他的身上有著西班牙黃金時代的騎士精神,不滿社會上的壓迫和被壓迫,對弱小者寄予無限的同情。
雖然他的種種做法不免有些理想主義,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的確一直在貫徹著匡扶正義、懲惡揚善的騎士精神。
在這本書中,除了主角堂吉訶德,他的侍從桑丘也是一個十分精彩的角色。桑丘本來是村裡的一個普通農民,在堂吉訶德的勸說下和他一起走上了做遊行騎士的旅程,並多次在驚險的冒險中化險為夷,挽回局面。
他對堂吉訶德忠心耿耿,但又有自己的主見和聰明才智,甚至經常能說出一些精彩的諺語,都富有深刻的生活哲理。他能主持公道,且極會動腦筋解決問題,在他做「總督」時,坐堂審案,對三件案子的處理,簡直是高明極了。
▲ 圖片來自網絡
其中,有一次兩位老人因為債務糾紛來找桑丘斷案。一位老人說欠了十多個金幣沒還,另一個說還了,自己能以基督徒的名義起誓。欠錢的老人起誓時,將自己的手杖交給債主拿著,說自己確實借了錢,但已親手歸還了。起誓後,又拿回了手杖。
這時,桑丘思考了一會,下令當眾人的面,劈開手杖,裡面竟然就是這十多枚金幣。桑丘認為,那老者先將手杖交給對方,然後發誓說,他確實還了金幣;發完誓,又將手杖要回,於是就想到他準是將金幣藏在手杖內。這一精彩的處理方式使在場所有人都深感佩服。
在「任職」期間,桑丘還提出了對莊稼人多加照顧,維護紳士的權利,獎勵有道德有修養的人,尤其要尊重宗教和教士等治理方案。而離職時也極具樂觀精神,在貴族們的捉弄下離開時,他說:「我赤條條來,又赤條條去,既沒有吃虧,也沒有佔便宜, 這是我同其他總督不同的地方。」
桑丘的故事啟發我們,即使是個小人物,也能發揮自己的所長和聰明才智,博得精彩人生。
▲ 圖片來自網絡
雖然最後堂吉訶德的故事以他的去世告終,但人們對他身上所展現的騎士精神的懷念和對正義理想的追求從未消磨,在許多讀者心中,他已經成為「騎士」的代表。
讓我們一起翻開這本書,跟隨堂吉訶德走上懲惡揚善之路,感受騎士精神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