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秀此人,是一個非常特殊的人,其特殊的原因就在於,她是歷史上第一個和皇帝離婚的女人。文秀,全名額爾德特·文繡,字蕙心,乳名大秀,自號愛蓮,蒙古族,鄂爾德特氏,屬滿洲上三旗的鑲黃旗。文秀是內務府主事滿洲鄂爾德特氏端恭之女,宣統元年,即公元1909年,文秀出生於北平方家胡同錫珍府邸,母親為蔣氏。
文秀天性聰穎,八歲的時候到北京私立敦本小學讀書,學名傅玉芳。文秀的家族屬於上三期的鑲黃旗,自然具有選秀的資格。公元1922年,文秀十三歲,依據祖制,進行選秀。據傳當時文秀被選中,是溥儀看見文秀的照片欽點的。本來溥儀是想要年齡比自己小的文秀做皇后的,但是最後登上皇后高位的是郭布羅。婉容,文秀只能位居妃位,被封淑妃。
因為按照祖制,迎皇后入宮,需要宮內妃嬪跪迎,所以文秀從偏門被抬入,早一日先婉容入宮。入宮之後的文秀,過著極為平淡的生活。她每天早上梳洗完畢,先到溥儀的寢殿問安,再到婉容皇后和四位太妃的寢宮中依序請安,之後回到她所居住的長春宮並關上宮門,過著簡單樸素的日子,宮中之人對於文繡的嫻靜有禮讚譽有加。
文秀嫁給溥儀之後的生活有兩種說法,一是不受溥儀喜愛,二是與溥儀相處不錯。
第一種說法是說,文秀入宮之後,就受到溥儀冷淡。後來溥儀退位,在1925年天津,溥儀下榻在張彪的一幢三層樓私人小洋房。當時溥儀與婉容住在二樓,文繡則孤身住在樓下。一年除夕,溥儀與婉容在寢宮嬉戲,這時,有宦官奏報淑妃用剪刀捅自己的小腹,溥儀生氣地說:「她慣用這伎倆嚇唬人。誰也不要理她!」而這件事也造成日後「刀妃革命」的導火線。
第二種說法,大致來源於溥儀個人。據他所說,文秀之所以會離開他,全是因為婉容對文秀的迫害。因此在文秀毅然決然逃離溥儀,在報上公然與他離婚之後,溥儀對婉容也越發冷淡。
溥儀後來成為日本建立的偽滿洲國的皇帝,文秀對於溥儀的這種做法,極為反對。一心想要幫助溥儀復闢,就這樣與溥儀感情疏離、齟齬不斷。
1931年8月,伺機脫出天津,登報公開表示與溥儀離婚,「刀妃革命」在當時一時成為熱點新聞。文秀作為其中的主角,備受時人議論。前朝舊臣以及守舊派人士,對於文秀的這種做法極為反對。一時化作封建體制的衛道士,發動了浩大的對文秀的徵討。在這種極為艱難的時候,文秀沒有後退,而是毅然決然的與人做鬥爭。站在人前,勇敢的說出自己還是個處女的事實,堅決與溥儀離婚。而革新派,對於文秀的這種做法卻持贊同態度。1931年10月,經過兩方律師,長期的溝流交通,以及本人的商討,正式宣告兩人離婚事實。1932年,任教於北平私立四存中小學,但是作為去年的名人,文秀受到很大的關注,甚至很多人前去學校騷擾她。因不堪忍受騷擾,文秀最終決定辭職,從此過上隱居生活。「七七事變」後,堅辭拒絕日偽的威逼利誘,大節不虧。抗戰勝利後,生活艱辛,以糊紙盒、上街叫賣為生,後於華北日報社做校對工作。
1947年夏,文秀有了第二任丈夫。他的第二位丈夫,是國民黨少校軍官劉振東。雖然劉振東沒有溥儀皇帝身份的高貴特殊,但是文秀並不看重這些,她注重的是平淡幸福的生活。兩人結婚一年後,時局動蕩,劉振東從國民黨軍隊退役,靠租平板車生活。解放後,因有立功表現,劉振東被解除管制,成為一名環衛工人。1953年,文繡因病去世,年僅44歲。
「刀妃革命」指的是末代皇帝的妃子文秀,與其離婚一事。之所以叫「刀妃革命」,是因為文秀在當年被逐出宮之際,在袖子裡藏了一把剪刀,準備自殺,但是最後因人阻止未能成功。但此時給人印象極為深刻,因此民間有人將文秀稱之為刀妃。
離宮之後,文秀過著極為孤寂的生活,後來日本成立偽滿洲政府,日本邀請溥儀擔任偽滿洲國的皇帝。文秀嚴詞拒絕日本政府的受降條件,並對溥儀投靠日本的做法堅決反對。她一心撲在復闢帝國的大業上,再加上後宮嬪妃鬥爭的齷蹉,與溥儀之間的間隙越來越深。隨後逃離溥儀,在報紙上公開發表與溥儀離婚的聲名。
文秀向溥儀離婚的原因是承受不了溥儀的冷落,以及自身的不自由。文秀公開發表與溥儀離婚的聲名,對於遜清皇室及前清王公大臣,還有溥儀本身都造成相當大的震撼。當時有許多封建衛道士,對文秀的做法大肆聲討,就連其家族也對其極為不滿。
他的族兄文琦對於她的這種做法,很是生氣,登報指責文秀:「蕙心二妹鑑:頃聞汝將與遜帝請求離異,不勝駭詫。此等事件,豈我守舊人家所可行者?我家受清室厚恩二百餘載,我祖我宗四代官至一品。且漫雲遜帝對汝並無虐待之事,即果然虐待,在汝亦應耐死忍受,以報清室之恩。今竟出此,吾妹吾妹,汝實糊塗萬分,荒謬萬分矣!」
對於自己族兄的指責,文秀毫不示弱的回信反擊:「文綺族兄大鑑:妹與兄不同父,不同祖,素無來往,妹入宮九載未曾與兄相見一次,今我兄竟肯以族兄關係,不顧中華民國刑法第二百九十九條及三百二十五條之規定,而在各報紙上公然教妹耐死。又公然誹謗三妹,如此忠勇殊堪欽佩。惟妹所受祖宗遺訓,以守法為立身之本:如為清朝民,即守清朝法;如為民國民,即守民國法。遜帝前被逐出宮,曾聲明不願為民國國民,故妹袖藏利剪,預備隨遜帝殉清。嗣因遜帝來津,做民國國民一分子,妹又豈敢不隨?既為民國國民,自應遵守民國法律。查民國憲法第六條,民國國民無男女、種族、宗教、階級之區別,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妹因九年獨居,未受過平等待遇,故委託律師商榷別居辦法,此不過要求遜帝根據民國法律施以人道之待遇,不使父母遺體受法外凌辱致死而已。不料我族兄竟一再誣妹逃亡也、離異也、詐財也、違背祖宗遺訓也、被一般小人所騙也、為他人作拍賣品也…… ……種種自殘之語不一而足,豈知妹不堪在和解未破裂以前不能說出之苦,委託律師要求受人道待遇,終必受法律之保護。若吾兄教人耐死,系犯公訴罪。檢察官見報,恐有檢舉之危險。理合函請我兄嗣後多讀法律書,向謹言慎行上作工夫,以免觸犯民國法律,是為至盼。」
在大部分人民都反對她與溥儀離婚的社會聲音之下,文秀堅持己見,即使只有她的妹妹文珊支持她,她還是堅持自己的想法。不理睬溥儀聘請的律師所提出的和解方案,堅決的向天津地方法院要求和溥儀離婚。
在經過兩個月的商談交流之後,1931年10月22日,雙方終於達成意見,宣布文秀和溥儀離婚,淑妃文繡和溥儀皇帝完全斷絕關係,溥儀必須支付五萬五千銀元作為贍養費,而文繡終身不得再嫁,雙方互不損害名譽。
文秀一生有兩個丈夫。第一個丈夫是末代皇帝溥儀,第二個丈夫原國民黨少校劉振東。
文秀是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的淑妃,後公開登報發表與溥儀離婚的宣言。因此,文秀成為歷史上第一個與皇帝提出離婚的女子,此次事件被時人稱之為「刀妃革命」。
溥儀,原名愛新覺羅·溥儀,字耀之,號浩然,乳名「午格」。光緒三十二年,即公元1906年春,在北京醇親王府出生。父親是攝政王載灃,母親是攝政王的嫡福晉蘇完瓜爾佳氏,外公是慈禧的心腹重臣榮祿。
溥儀的先祖為清宣宗道光帝,祖父是賢親王奕譞,之所以會有溥儀的出生,全是慈禧太后一手策劃。慈禧太后當年選擇光緒皇帝繼承同治的皇位,是為了能將國家的軍政大權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裡。到了後來光緒帝日漸成長,慈禧與他之間的權利鬥爭也越發明顯。為了能夠更好的控制光緒帝,慈禧想到了聯姻的方法。將清朝大臣榮祿之女瓜爾佳氏指婚給載灃,達到控制兩大世家的目的。
「戊戌政變」之後,慈禧將光緒皇帝囚禁,著手廢除光緒帝的事宜。當時慈禧太后懿旨由載漪的兒子溥儁做「大阿哥」,將來繼承同治為嗣,兼祧光緒皇帝為嗣。後來這個「大阿哥」,因為某種原因被慈禧廢除。
光緒三十四年,光緒帝載湉病重,慈禧太后下令將溥儀養育在宮中。這個消息傳來,是個有腦子的人都知道慈禧太后的打算了。慈禧將溥儀抱進宮中,就是為了在光緒帝死後,將溥儀扶上皇位,做一個傀儡皇帝。聽聞這個消息之後,醇王府亂成一片,溥儀的祖母老福晉剛聽完載灃帶回來的的懿旨就暈厥過去。面對想要將自己抱走的太監,溥儀又哭又鬧,最後還是由其乳母王焦氏抱著進宮。
光緒帝去世,慈禧太后命溥儀繼承皇統,過繼於同治帝載淳,同時兼承光緒帝之祧,一人祧兩房。尊祖母慈禧太后為太皇太后。慈禧的打算並沒有成功,在光緒帝去世後的第二天,她也去世了。最後是頒布其遺告,醇賢親王稱曰「本生祖考醇賢親王」,嫡福晉稱曰「本生祖妣醇賢親王嫡福晉」,溥儀在太和殿即位,由光緒皇后隆裕和載灃攝政。據傳當初溥儀繼位之時,年齡幼小,對於一切利益規矩都不甚清楚。繁盛的禮節,不是年幼的他能夠受的住的,因此大哭出聲,無法,其父載灃只得抱著他哄勸,直說:「快完了,快完了!」這一句話,似乎就預示著大清的滅亡。
宣統三年,溥儀退位,成為清朝最後一位皇帝,也是中國封建帝制歷史上的最後一位皇帝。1931年,文秀與其離婚,1932年,日本建立偽滿洲政府,溥儀在日本關東軍的策劃和扶持下就任了偽滿洲國的「皇帝」,年號「康德」。日本戰敗後,被蘇聯紅軍俘虜,五年後被遣返回中國,關押在撫順戰犯管理所。放出來後,經過改正,成為社會主義公民,著成《我的前半生》一書。
1931年10月22日,雙方終於達成意見,宣布文秀和溥儀離婚,淑妃文繡和溥儀皇帝完全斷絕關係,溥儀必須支付五萬五千銀元作為贍養費,而文繡終身不得再嫁,雙方互不損害名譽。對於這第二個條件,文秀沒有遵循到最後。在她中年之時,與另一人結婚。
此人名叫劉振東,為國民黨少校,只是一個很普通的人。後來因為時局動蕩,辭去國民黨軍職,靠租三輪車過活。新中國建立後,成為了一名普通的環衛工人,文秀就這樣和他過著普通而平淡的生活。
文秀和婉容,一個是溥儀的妃嬪,一個是溥儀的皇后。自古以來,妻妾之間的關係,很大部分極難相容,所以文秀和婉容的關係自然是不好的。文秀出生於一個破落貴族,所以對於婉容的某些刁難,能忍的就忍了。但吃醋和猜忌有些時候是不由個人的,所以兩人之間的間隙時常鬧到溥儀之處。而溥儀往往為了不聽婉容嘮叨,總是偏向溥儀,到了後來很少去文秀宮中。溥儀自己都說:「差不多我總是和婉容在一起,而經常不到文秀所住的地方去。」文秀和婉容之間的間隙,是後來導致「刀妃革命」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