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地區地處祖國西南邊陲、西藏自治區西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的屋脊」之稱,被人們稱為「天上的阿里」、「神奇的阿里」、「雲端的阿里」,可謂高而遠、奇而特、淨而美,一直是廣大旅遊愛好者最為嚮往的「生態淨地」,一直是以「孔繁森」為代表的有志之士為之奮鬥奉獻的「創業天堂」,一直是一批批有信念、有紀律、有品行、有作為的黨員幹部錘鍊升華的「精神高地」。
阿里地區特殊的地質地貌形成了獨一無二的氣候特徵。全地區分為高原溫帶季風乾旱氣候區、高原寒帶季風半乾旱氣候區和高原寒帶季風氣候區。地區年平均氣溫0℃,冬季極端最低氣溫零下41℃,夏季極端最高氣溫21℃,晝夜溫差大,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方,8月份白天氣溫為10℃以上,夜間氣溫在0℃以下,年平均風速在每秒3.2米以上,大風頻率高達8級以上,年大風日數在149天左右。年日照時數3545.5小時,為西藏最高,季節變化不明顯,僅有冬夏兩季之分,冬長夏短,年無霜期僅為120天。阿里至拉薩交通圖
阿里距離拉薩、新疆葉城均在1000公裡以上,受自然條件影響,最佳行車時間在六、七、八月份。近年來,在黨中央親切關懷、區黨委堅強領導下,阿里地區交通、通訊、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快速發展,從拉薩到阿里有兩條路線,北線(317國道)1321公裡,南線(219國道)1520公裡,每天有班車往返於拉薩至阿里,歷時大約24小時左右,目前,阿里昆莎機場通航拉薩、烏魯木齊、喀什等地,下一步將增加通航北京、上海等地航線,普蘭機場正在建設當中。今後幾年將建設拉薩-阿里-新疆鐵路。獅泉河鎮全景
由於海拔高,含氧量只有內地的50%左右,轄域總面積34.5萬平方公裡,人口10.8萬人,是以藏族為主的民族聚居區,主要有藏、漢、回、土家等27個民族,地區所在地獅泉河鎮是藏西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市政設施完備,商貿物流發達,截止2016年,地、縣、鄉基本實現集體供暖、供氧,所有鄉鎮均實現了水、電、路「三通」。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和「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阿里地區已經成為我國西南開放橋頭堡。藏西秘境、天上阿里位於青藏高原北部的羌塘高原核心地帶,東起唐古拉山脈以西的雜美山,與那曲地區相連;南連崗底斯山中段、日喀則地區仲巴縣、薩嘎縣;北倚崑崙山脈南麓,與新疆喀什地區相鄰;西及西南抵喜馬拉雅山西段,與印度、尼泊爾及克什米爾地區毗鄰。在這塊神秘的土地上,山川、湖泊、河流密布,藏民族文化、中原文化、南亞文化、中亞文化在這裡交流交融,革命遺蹟遍布,為阿里展現了豐富的地理人文景觀。
阿里地區烈士陵園:始建於1964年,位於獅泉河鎮北面,佔地面積2.85萬平方米,坐北朝南,由革命烈士紀念碑、紀念廣場和墓地等組成。陵園中,矗立著13米高的革命烈士紀念碑,碑上鐫刻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寓意著革命烈士精神萬古長青,激勵著人們去完成先烈們未竟事業。
阿里分工委舊址:地處阿里昆莎機場向北2公裡處,距獅泉河鎮60公裡。包括原阿里分工委舊址、阿里騎兵支隊舊址等。現有史料和革命文物370餘件,各類珍貴圖片340餘幅。現展出各類文物280餘件,圖片175幅。阿里分工委舊址現保留有中共西藏工委阿里分工委辦公場所、生活場所、阿里騎兵支隊駐地等舊居30餘處,是西藏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和阿里地區黨員幹部教育基地。
阿里分工委舊址紀念館
阿里地區轄內四大河流:其中三大河流為國際河流。馬泉河是雅魯藏布江源頭,源於行似駿馬鳴嘶的口中噴流直下而得此美名,對西藏各個時期、各類不同地域文明的孕育、形成和發展等起過巨大的作用。孔雀河是恆河上源支流,位於普蘭縣境內,匯入尼泊爾那卡那裡河,流入印度國境,最終匯入恆河。獅泉河是印度河上源,發源於岡底斯山主峰岡仁波齊峰北面的冰川湖,流入克什米爾地區。象泉河其源頭的山谷形似象鼻而得名,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西段蘭塔附近的現代冰川,是阿里地區最主要的河流,是印度河最大支流薩特累季河的上遊。還有一條河流叫噶爾河又名噶爾藏布,為森格藏布(獅泉河)左岸一級支流,發源於岡底斯山脈的主峰岡仁波齊峰的北側,自源頭沿岡底斯山脈與阿伊拉日居山之間的谷地向西北流,與獅泉河並流後流向印度。
旖旎象泉河
主要節日:阿里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有2000多年的可考文明,是藏文化的發祥地,雍仲苯教從這裡發源。藏族民眾每月都有節日,除藏曆新年外,主要節日還有「薩噶達瓦節」:藏曆四月,為紀念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誕辰、成道和圓寂日。人們到岡仁波齊和瑪旁雍措繞大圈,同時參與更換大纛儀軌。「望果節」:藏曆八月,人們穿著節日盛裝,身背佛經,圍著農田繞圈;同時,帶著酥油茶、青稞酒及各種食品到田地裡野炊,載歌載舞,並舉行賽馬、賽牛、射箭、投石、摔跤等活動。噶爾恰欽盛會: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藏曆第十一饒迥水豬年),為紀念驅逐拉達克戰爭中蒙古族軍人及藏軍取得的重大勝利,讚美大將甘丹才旺的功績,在噶爾雅薩的平措央澤(吉祥如意之廣闊平坦)舉行慶祝活動。後形成慣例至1959年。最初,噶爾恰欽盛會為每年藏曆七月十二日,活動內容主要是賽馬和射擊等軍事演習。隨著參會人數的逐步增多,為方便在盛會期間進行廣泛的經商活動和徵收賦稅,後時間改為藏曆八月九日,1959年,開幕日期改為每年藏曆八月十日至十五日。
旺果節賽馬
阿里地區現有古格王國遺址、日土宗遺址、札達土林國家地質公園、瓊隆銀城、皮央東嘎洞窟遺址、神山-岡仁波齊、聖湖-瑪旁雍措、鬼湖-拉昂措、那木那尼峰、夏崗江雪山、班公湖、麻米湖、扎倉扎卡鹽湖、加木紅柳花溼地公園、阿里暗夜公園、扎日南木措、日土巖畫、瑪嘎爾草場、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特色風光景點20餘處,其中國家AAAA級景區2處,國家AAA級景區6處,國家AA級景區1處,2016年共接待區內外遊客55萬餘人次。
在高聳而蒼涼的土林環繞之中,一座殘缺的城堡遺址,標誌著一個逝去的古代王朝。在荒僻的原野上,默默地訴說著歷史,閃耀著藝術之光,給人以悲愴的美感。
它位於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日土縣西北部。整個班公湖東淡西鹹,屬自然湖泊生態風光旅遊景區。在班公湖東段淡水區,水草豐茂,豐美的水生生物引來了數以萬計的水鳥前來繁衍生息。
阿里是「老西藏精神」孔繁森精神、「先遣連精神」的重要發祥地和傳承地。
「老西藏精神」:1950年,以中國人民解放軍十八軍為主力,為解放深受封建農奴制壓迫的百萬農奴,拉開了進軍西藏的帷幕。在進軍途中以及之後破山修路、開荒生產、平叛和民主改革、自衛反擊戰、建設新西藏的歲月裡,十八軍進藏部隊的軍人和老一代進藏工作過的人們,展現了艱苦奮鬥、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的優秀品德。「老西藏精神」得以在革命鬥爭的錘鍊中產生,並具有了「愛國主義、自力更生、吃苦耐勞、邊疆為家」等基本內涵。1990年7月2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考察西藏期間,在聽取各方面的匯報後,提出並強調了要大力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奉獻」的老西藏精神。2001年3月5日,九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時任西藏代表團團長的熱地,建議把「特別能團結」豐富到「老西藏精神」中去,這一建議得到了胡錦濤同志的贊同,被中央採納。於是就形成了今天「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老西藏精神」。
孔繁森精神:孔繁森同志,1944年出生,山東聊城人,孔子第74代孫。他18歲參軍,196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79年,國家要從內地抽調一批幹部到西藏工作,時任聊城地委宣傳部副部長的孔繁森主動報名,請人寫了「是七尺男兒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還鄉」的條幅。剛到西藏,他又寫下「青山處處埋忠骨,一腔熱血灑高原」,以此銘志。1979至1994歷任日喀則地區崗巴縣委副書記、拉薩市副市長、阿里地委書記等職。1994年11月29日,他完成任務返回阿里途中,不幸發生車禍,以身殉職,時年50歲。在孔繁森的葬禮上,懸掛著一副輓聯,形象地概括了孔繁森的一生,也道出了藏族人民對他的懷念:「一塵不染,兩袖清風,視名利安危淡似獅泉河水;兩離桑梓,獨戀雪域,置民族團結重如岡底斯山。」1995年,全國開展了向孔繁森同志學習活動,大力弘揚孔繁森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堅強黨性,熱愛人民、服務人民的公僕情懷,清正廉潔、克己奉公的高尚品德,艱苦奮鬥、知難而進的拼搏精神,開拓進取、求真務實的優良作風,也使鮮為人知的阿里為國人所注目。
阿里地區烈士陵園
「先遣連精神」:1950年5月,為完成解放西藏阿里地區的任務,新疆軍區獨立騎兵師以一團一連為基礎,組成由漢、蒙古、回、藏、維吾爾、哈薩克、錫伯等7個民族、共139人的進藏先遣連,從新疆于田出發,以驚人的革命毅力徒步跋涉千裡,橫跨崑崙山、岡底斯山,勝利進軍藏北高原,為保衛祖國神聖領土和解放西藏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挺進和駐守藏北的一年間,全連共有63名官兵光榮犧牲。為表彰先遣連的功績,西北軍區於1951年1月30 日電令授於該連以「進藏先遣英雄連」榮譽稱號,並給全連每個官兵分別榮記一等功。以不怕高原險阻、不怕流血犧牲、不辱光榮使命、敢於創造奇蹟為主要精髓的「先遣連精神」從此就誕生了。
阿里地區先遣連英雄紀念碑
這「三種精神」是阿里各族黨員幹部群眾的重要思想動力,也激勵了不少有志青年懷著建設西藏經濟、服務西藏人民的美好夢想,帶著錘鍊人生、奉獻國家、建設邊疆的人生追求,踏著先遣連、孔繁森的足跡走進了西藏、來到了阿里,以苦為樂,以苦為榮,兢兢業業,毫無怨言,每到一地,我們都能感受到廣大農牧民群眾對我們黨和社會主義的那種發自內心的熱愛;都能感受到廣大黨員幹部無私奉獻、艱苦奮鬥的崇高精神;都能感受到駐守邊疆的人民子弟兵視阿里為故鄉、把藏胞當親人的濃濃魚水深情和守衛祖國邊防、確保一方穩定的赤子情懷,他們為阿里經濟跨越式發展和社會長治久安做到了突出貢獻。
十六屆、十七屆黨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同志和當時清華大學畢業生中唯一申請來西藏工作、現任廣東省委書記的胡春華同志都曾經在我們西藏工作過,從90年代起阿里走出去的省(部)級領導達8位、地(廳)級領導達30多位,他們今日的輝煌,離不開昔日在西藏、在阿里的艱苦奮鬥,更是西藏和阿里這個特殊的地方升華了他們的人生、成就了他們的事業,他們是「老西藏精神」和孔繁森精神、「先遣連精神」的忠實踐行者和終身受益者。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把後備幹部派到艱苦地方去錘鍊,就應該包括去民族地區特別是情況複雜的地方,如南疆、阿里等地區」。黨和人民的事業薪火相傳,需要一茬又一茬的黨員幹部接續努力。目前,阿里正處於發展進步的巔峰期,需要更多有理想、有抱負、有熱情的青年一代到祖國最為艱苦的地方去工作、去鍛鍊、去奉獻、去奮鬥,把好的傳統、好的精神發揚光大,在祖國邊疆磨練意志、提高能力、豐富人生、建功立業、實現夢想,在「世界屋脊的屋脊」積極打造精神高地、思想高地、人才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