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賦與慧根
(本文內容根據空谷先生的語音整理,未經授不得轉載)
今天早上我發了一個問題:什麼是天賦?什麼是慧根?我看了大家有各種答案。很多人說的沾邊也有些道理,但是沒有用。你的一切答案,你對某一個問題的研究最終是要落實到有用上面。不是說你去解釋這個概念,解釋了對你自身沒有什麼幫助,或者你用不上。有人的理解是錯的,這個一看就能看出每個人理論修養的程度了,有人解釋的就比較接近,有人解釋就完全不對了。我們講天賦、慧根是差不多的一個意思,並不是說把它們區別開,就是講這種現象。
天賦慧根的實質
首先,是否存在?那肯定是存在的,天賦或者慧根肯定是存在的,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它實質是什麼?實質它不是上天賦予的。我看到有人回答說是上天賦予的,那請問上天是誰?這個就回答不了了。假設有個上天的話,上天為什麼那麼偏差、厚此薄彼呢?給有些人多一點,有些人少一點,上天為什麼這麼不公平!實際上這不是上天賦予的。你的天賦也好,慧根也好,是你前世學習和修行的結果,積累起來帶到這一輩子來的。所以說完全是你個人造就的,跟上天沒有關係。 你這一世的天賦較好,說明你前世學習和修行比較用功,帶過來比較多。天賦差一點的,說明你前世的學習修行不太用功。因為我們現在有一個前提,是在修行的範疇內談這個問題,是吧?這就是本質。但是你知道這個也沒用啊!你不能說,我倒回到前世去。
天賦慧根並非決定因素
我經常講,天賦或者慧根不決定一切,不是決定性因素。它是一個重要因素,但不是一個起決定作用的因素。也就是說,導致你這一輩子學不學得好,修不修得好,不是由你的慧根或者天賦決定的,而是由你這一世的努力程度決定的。我經常打一個比喻,就是賽跑。這個賽跑當然不是從這一世開始的,從前世就開始了。前世別人比你跑得快一點,你落後了,但這個賽跑還沒結束,到了這輩子繼續。那麼你這輩子可以加把勁,跑快一點,也可能超過那個前世比你跑得快的人。是不是這個道理?他前世天賦比你強,但是你這輩子比他努力,你還是有可能跑到他前面去的。所以為什麼我講天賦和慧根不是決定因素,就是這個道理。天賦和慧根只說明他前世比你跑得遠,不能決定這輩子依然比你跑得遠,沒有這個道理。
勤快+勤思考
先把最基本的概念搞清楚,你就不會糾結。很多人喜歡問我,有沒有慧根,有沒有天賦,這是看小說看多了,在我們這裡不講這個東西。天賦、慧根也好,就是說不講你以前有沒有,就看你現在努不努力,你現在努力才有用,對吧?現在不努力,談天賦慧根有什麼用呢?沒意義。
我現在講的是要對我們修行有幫助的,不是光為解釋這個概念。在自己學習或者修行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悟道。這裡面要想、要思考,對某些問題你要窮追猛打,獲得一個真知灼見、正確的見解,這樣才能對你自己有幫助。但是我們很多的同學呢?動腦筋太少,勤快倒也勤快,但是腦子不勤快,導致在理論修養或者在見地上就差了,這樣就事倍功半,明白嗎?說你勤快,說明你事倍,但是由於不動腦筋,你就功半,所以我是經常會想一些跟修行有關的問題。有時候想著想著,有些答案會從你心裏面跳出來,這個可能也是慧根,也是你前世知道的,這輩子突然又想起來。但是如果你不勤快,你前世埋再多寶藏你也挖不到。
天賦慧根如何體現
我今天想到的一個問題是什麼?就是天賦也好,慧根也好,它體現為什麼?這東西不能是虛無縹緲的,虛無縹緲,我們沒辦法去改變。好像今天HY說這個東西是可以改變的,那怎麼改?好像就看到你回答的「是」,所以我叫你坐在這聽一聽。你說可以改,請問怎麼改?
學員:他有兩種,一種是有感覺,一種是沒感覺,通過努力可以彌補。
空谷先生:努力是肯定的,在哪方面努力?我知道要努力。就我剛才講的,我們很多同學也勤快,他沒說不努力,他就是不知道在哪兒努力,你看他練功五點鐘就起來了,對不對?沒有不努力。晚上練到12點才睡,你怎麼能說他不努力?他也努力了。
學員:就是從自己最薄弱的點開始改,我這麼認為,就從自己的缺點。
空谷先生:最薄弱的點是哪個?是性格的缺點?身體的缺點?哪方面的缺點?
學員:如果是我,首先肯定要在思想上改。一個就是要聽師父的話,要有自己的那種見地......
空谷先生:這樣,倒過來想,這思維方式,倒因為果,首先最好的慧根是什麼樣,然後你就努力向他學。最好的慧根,你覺得是什麼?
學員:我覺得最好的慧根就是不固執自己了,然後不停改變自己,這是我認為的。
空谷先生:說的不是很確切,我告訴你,我今天想的就是說,其實天賦慧根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器量」,因為跟我們的修行緊密結合。聽我解釋「器量」這個詞,在我腦袋裡當時就蹦出這兩個字。我一般都是早上練功的時候有這種靈感。我就領悟這個「器」是什麼意思。這個「器」指的是肉體,像一個容器一樣。這個「量」是心量,我這麼解釋這個詞的。它蹦出來了,然後我給他一個註解。
「器量」具體指什麼
「器量」具體指的什麼?其實我們修行很簡單,我們傳統文化,我們也反覆講,它是炁,炁一元論,對不對?你的修行的好壞,從某種意義上就是你調動的炁的多少,這是比較簡單的一個說法,不是特別的嚴格。因為從炁的角度來講,你駕馭的,或者說你能統帥的、能調動的炁越多,你的功力就越高,那麼顯然你這個容器越大,你裝的炁就越多,對不對?所以就用「器量」這個詞,你的天賦好,就說明你容器好,天然就能裝好多的。你的內存很大,別人內存很小,或者說你的容器容易裝炁進去,他不容易裝進去,他儘管容量大,但他和外面的通道不通暢,也不太容易裝進去,有不同的情況,是吧?
什麼是好肉體
我剛才講的分成兩部分,一個是肉體方面情況,肉體就是一個具體的,我們身體就像一個容器一樣,它和外界氣、宇宙的真氣是連通的。
什麼叫好肉體?就是實際肉體上的氣脈基礎很好,氣脈特別通暢,這個肯定是最主要的。通暢是什麼?是氣脈穴位。你看我們人和宇宙,是通過很多穴位關聯在一起。我們穴位通向外部,但不是每個人穴位都打開的,好多人穴位是封閉的,所以這個氣進不來。他也想進來,但是進不來,也就是經絡和穴位不通暢,這是一個問題。然後內部的炁化處於正常狀態,這個就反映為健康程度,健康程度很高,也就是說內部正常運轉。通暢指的連通特別通暢,外面的氣進來容易,自己的病氣排出去也很容易,有個吐納的作用。
從這兩點看,這樣的肉體,這個容器就很好了。外面的可以吐故納新,不停地把宇宙真氣吸進來,把病氣排出去,自身儲存的氣足夠多。因為通暢就儲存的多,越不通暢儲存的越少。氣脈裡越積越多,裡面就裝了很多東西,好多管道彎彎曲曲,甚至堵塞了,進不去,這個通過練形體才能解決。
一般來講,你看我們這些同學在練功的人,其實這兩點都優於一般人,優於社會上的普通人,你畢竟在練是不是?不管氣脈的通暢程度也好,還是內在臟腑的炁化也好,一般來講,跟同齡人相同條件的比,還是要好一點。我講的不是個別情況,講的是普遍的情況,你練功不是白練的,對不對?
心量大很關鍵
很多關鍵的問題是在心量上,這個肉體,其實大家差的並不太遠,也有差距,但最主要是心量,心量的差距很大。心量越大才能越和宇宙真氣相互吻合,不是你通暢它就能進來,還得你的心能夠調動它,對不對?這時候你肉體決定不了,你這個容器再好,不能指揮外面的氣進來也是白搭,這是心量的問題。你的心量,你的心和宇宙的真氣結合得越好越緊密,俗話講天人合一程度越高,那麼你能指揮的氣就越多。所以我們今天主要探討心量的問題,因為肉體的問題每天練形體,它就自然會提高。但它提高了,只是你有了一個容器,只是有了一個前提條件。往裡面裝水,要靠心量。心量打開才能裝,心量不打開,外面的氣就指揮不動。所以為什麼說傳統的修行都特別重視發心的問題,發心就是擴大你的心量。擴大你的心量,跟宇宙之間的這種通暢程度才會更好。
古人對心量的看法
我以前好像發過一篇文章,講儒家的這個說法。我們學習經典,通常要和問題結合起來。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裡面,主流還是儒家,儒家講一個人的修養,有不同標準。比如說我們都知道儒家《大學》,《大學》就是大人之學。大人是個什麼樣的人?前面我曾經發過資料。
首先在《易經》裡面講,「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這樣的人叫大人,與它相對的叫小人。所以它和我們現在的大人小人含義非常不一樣。王陽明講「若夫間形骸而分爾我者,小人矣。」視天下為一人者為大人,大概就這意思。就像佛教講的眾生同體一樣,這樣的人是大人,就是他心量廣大,廣大到和天下人合為一體,這樣的人是大人!
回到《易經》,「與天地合其德」,就是說你的行為要符合天地的規律。後面是一樣的意思,「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就是春夏秋冬季節程序完全和自然規律相合,最後還有「與鬼神合其吉兇」。
「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這都講的大自然天人合一的意思。「與鬼神合其吉兇」這個可以思考,因為古人認為吉兇和鬼神有關係,與鬼神合一,說你的行為和鬼神所導致的吉兇是一致的,反過來講鬼神也聽你的話。
儒家有一部分是無神論的,大多數還是有神的。什麼是神?這個有很多解釋,《左傳》裡面就講了「聰明正直而壹者」,這個神就是聰明正直而壹者。後世的人他又發揮了,所以我們傳統文化裡面這些概念,有很多的解釋,「聰明正直而壹者」,聰明、正直這兩個詞大家都理解,壹就是專一專注,聰明正直而又能夠專一的人。
然後到了唐朝還有宋明,這些人都發文:「聰明正直,死而為神」,說這樣的人活著的時候他是君子,死了以後就變成了神。因為我們中國信仰這些,它是開放性的,很多歷史名人去世以後都被尊稱為神,像關公這些。但本質上神是「聰明正直而壹者」,你要抓住前面那幾個詞,聰明正直是神,這個神就能夠帶來吉利的。
他沒有講什麼是鬼,但是你可以反推,既然聰明正直是神,那我們也可以給它補充一句,愚昧偏曲之人,這是鬼!愚昧大家知道,偏就是偏心,就是有私心,「愚昧偏曲而雜」,我可以跟他對仗一句。「偏」就是偏失,就是有私心的意思。「曲」就是彎彎曲曲,做人不直,不能保持自己的正直。「曲」就是古人講的有些時候故意隱晦這些,人格有問題就叫曲。「雜」就是說他不能專注。所以這些說到底都是一個思想問題,講來講去就是心的問題,思想問題。如果你的心「聰明正直而壹」,當然就有可能是神了,或者是神的境界了。如果你的心是「愚昧偏曲而雜」,那麼這個氣質就接近鬼了。
為什麼會這樣?包括我剛才講的,「若夫間形骸而分爾我者,小人矣。」,王陽明的意思說心裏面非要區分一個你我他,而不是把大家當一家人或者是一個人,就是小人。把天下人都當成一個人,這種是大人,他心量大。心量小的人,我的就是我的,你的就是你的,劃分的特清楚。當然小人的程度不一樣,有人自私多一點,有人自私少一點。
心與氣的關係
我說這個東西是要印證什麼呢?心和氣的關係,這些都是心態問題。王陽明這話,如果心分出你我,那麼你的氣就會分,你的氣就是你的氣,我的氣就是我的氣,那你的氣就很有限,是不是?屬於你的氣只有那麼一點點。如果天下人都是一人的話,他這個氣就大了,這個氣場就大了,氣就多了,是為了說明這個道理,這是一個氣的數量問題。
氣的質量問題,就剛才講的,聰明正直。你的心是正直的,你的氣也是正直的,你的心是偏曲的,你的氣也是偏曲的。為什麼大家的氣發出去效果不一樣?它還有個質量問題,你平時說話辦事這個心是彎彎繞,你的氣保證也是那麼走的,你這個氣作用到外面也是,他達不到目的地,他老繞。一個人他非常直,他的氣也是直的,一下就能達到目的地,心若偏曲了氣就偏曲了。
剛才我講心是正直的氣就正直,心分爾我,氣就分爾我,這講心量的問題。所以我們改造自身的稟賦,首先是心量,這就落到實用上。我們把道理講清楚,最終是落到可以實用,有實用價值的東西上,講了半天道理用不上,那就沒意義了。
天賦不同 器量不同
人的天賦是有不同的,天生的器量就是不同的,你們現在學數術,有些人天生心就比較大,有些人天生心就比較小。從八字裡面可以看到,有人主觀性比較強,有人就能克制,你看八字裡面,物慾比較強的是財星,個人思想上的欲望比較強,是傷官和食神,應該這麼講。但是傷官更厲害,容易被欲望控制。比較能克己的人,比較能夠約束自己的人是官殺,天生就有自我約束力,能改正自己的一些問題。比較有奉獻精神的是印星。所以說不同的組合還是體現出心量性格的不同,所謂心量就是性格,所以在傳統修行入門的時候,它就修心。
如何修心
修心,首先改變自己心量當中的缺點,性格當中缺陷,針對性的改。第二是想辦法擴大心量,要發大心,不管儒家道家佛家都講發大心。但說來說去這方面還是儒家好一點,因為佛家道家發的大心不太容易做到,有點虛無縹緲。你看學佛的人都是這樣,天天喜歡在嘴上普度眾生,一念經普度眾生,念儀軌、念咒也是,但是普度眾生,你幹了啥?多放幾條小魚,幾隻小蝦就號稱普度眾生啦?對社會上的問題他不管,當鴕鳥,頭往沙裡一埋看不見,號稱不分別,其實這個是鴕鳥。儒家就比較現實,他教你要怎麼做,是在現實社會當中去修的。
橫渠四句教
所以我們發心,我建議大家看看儒家的東西,尤其是橫渠四句教,就是張載的那四句話。王陽明也有四句話,王陽明的四句話是功夫,張載的那個是發心。張載號橫渠先生,所以是橫渠四句教,「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四個層面的事情,但是他很落實,告訴你可以怎麼做,而不是說普度眾生,四個字完了,普度眾生落實不了。
為天地立心
「為天地立心」是什麼意思?歷來對這個理解不一樣。原譯應該是怎麼樣?天地理解為天下的意思,這個原譯,就是為天下為這個世界建立什麼?建立一套正確的三觀,這叫立心,尤其是價值觀。為天下或者為社會我們建立一個什麼綱常,用儒家的話說,為社會建立綱常,建立人的行為準則規範,這叫為天地立心,這是很落實的事情。
為生民立命
「為生民立命」,就是教化民眾,使他們懂得生命的正確價值,使自己能夠獲得一個有意義的人生,這叫立命。立命,就是說使自己這一生過得有意義。我們古人講安身立命,立命這個詞最早是孟子講的。孟子講,一個人不管活的長還是活的短,你都要修身,修身就是加強自身修養。比如我們講的「朝聞道夕死足矣」,不管你活的長活的短,你加強修養,這樣的活才有價值,這就叫立命。所以說「為生民立命」就是說,作為一個儒家人,他應該有責任去教化社會上的人,使他們懂得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使他一生過得有意義,這就是為生民立命。主要是在講教化或者教育方面,這個都是實實在在的事,所以儒家是什麼?是以辦學的形式來實施它的教化。他辦的不是寺院,也不是道觀,是學校,是書齋,是書院,用這種方式教化社會,也就是說我們現在學校前身在古代是書院。
為往聖繼絕學
「為往聖繼絕學」,過去的那些聖賢,他們的學問成了絕學,這在古代就成了絕學,不是說在我們現在,覺得絕學滅亡瀕臨失傳了。按照宋儒的說法,孟子以下不傳了,最早是韓愈說的,然後宋代的儒家把這句話填起來。真正的聖賢的心法,到孟子以後就隱而不傳了,就是隱入了民間。等到宋儒,他們又自命為接續了道統,道統就是傳承了法脈,然後就把儒家的核心意義又講出來。
這叫「為往聖繼絕學」,把過去聖賢的教導正確地接續下來,薪火相傳,從而千秋萬代傳下去,可以利益千秋萬代是吧?利益後世,這又是一件事情,做學問方面的事情。
大家要做文化傳播,就是叫你們為往聖繼絕學,你們個個都不發聲,做不到為往聖繼絕學了,也就沒什麼功德了。你的修行,你以為光站樁打坐就夠了?你心量都沒打開,你器量不夠,練也慢。器量夠的人,他不怎麼練就有功夫,自然而然就有,時刻都在練,他的心總在做這些事情,就是在修煉,心不斷的擴展。
為萬世開太平
「為萬世開太平」,這個更好理解了,為未來的社會,留下這種太平的基業,不管是我們現在講的精神文明建設,還是物質文明建設,萬世開太平,留給子孫的。
這是儒家提倡的發心,「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天地立心」,用我們現在話說,建立普世價值。我們講三觀裡面最主要是價值觀,現在我們普世價值都是西方普世價值,很有問題,不是中國的普世價值。中國傳統文化也有普世價值,就是三綱五常,那是中國的普世價值,現在人不接受,非要喜歡聽外國人講,外國歷史才多久?在精神文化方面的成就肯定是中國人更高,因為西方科學更擅長搞物質方面的,他不擅長搞心理建設。
萬法唯心
「為天地立心」,建立普世價值;「為生民立命」,做教育,教化民眾;「為往聖繼絕學」,做學問,把這個學問延續下去;「為萬世開太平」,去建立事功,用儒家話說,建立事功,就是我們講去幹事業,有教育、有做學問的、有建立事功的。這幾句話我這麼理解。
「為天地立心」,這個還可以做進一步的闡釋。當然張載的原譯應該就是建立普世價值的意思,但是我們如果說在炁一元論裡再去拓展。「為天地立心」,我們可以把它倒過來理解,就是你的心可以重新立一個天地,你的心是怎麼樣,這個世界就是什麼樣。用你自己的心重立這一片天地,要有這樣的氣魄,它不只是建立普世價值。佛教講「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萬法唯心,萬法就是宇宙中萬有存在都跟著你的心變化,你的心改變了,天地就改變了,宇宙就改變。你的心能夠和道合一,這個宇宙有道了,天地就有道了。所以我的理解是「心立天地」不是「為天地去立心」。
多學多念經典
我們經常可以學習一下經典裡面這些話。學經典你不是說像現在那些搞國學的,讀一讀就完了,沒有領悟,你不知道它在說什麼,也就無法落實到行動上,對不對?所以我剛才引用了這些經典,大家懂得意思之後,自己經常念一念,加強心量的修養,擴大心量是吧?經常念念橫渠四句教,經常念《易經》裡面的「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
你看「與鬼神合其吉兇」,哪還有什麼鬼神,沒什麼鬼神可言,鬼神都聽從你了!所以儒家就止步於怪力亂神,根本就不談這些靈異的事情,因為什麼?鬼神都要隨著我來,不是鬼神來決定你的吉兇。有些人就喜歡談怪力亂神,他心境修養方向就不對。所以對傳統文化,我們時刻要自己去領悟。
總 結
今天借講天賦的問題,我跟大家講一下這個,這個是你能夠落實到修煉上去的。你懂得了修煉就能上去,你的心量打開了,然後這個器量就有了,心量器量集合成一個量。這些都是修行的正確捷徑。有很多人儘管刻苦修行,但他沒有解決心理上的問題,他進展很緩慢,效率低下。不是你一天3個小時9個小時站樁就能解決的。你站在那裡老是愚昧、偏曲這樣一種心態,你站9個小時,站900個小時也沒用。我們看一些患者,多數就是有這樣的心態,你就知道為什麼難治,為什麼得那麼重的病,他思想裡面這些東西太多了,得慢慢糾正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