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取精華,棄去糟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俗語彙
01引子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哪有不遇到風風雨雨,坎坎坷坷,哪有天天風和日麗,順順噹噹。正如俗語所說「屋漏偏逢連陰雨,行船又遭打頭風」。看看,房屋漏雨就算了,偏偏下起連陰雨,連陰雨是天天不斷的下雨,沒有晴天,修補的機會都沒有。行船在江面,掛起船帆,一帆風順多好,偏偏遇到逆風這個打頭風,若要繼續行船,得付出更大的力氣搖擼划槳才會前進,否則只有靠岸等待順風的到來,再揚風起航。
02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俗語來自於古代勞動生產,生活的實踐,是經驗總結,更是一種智慧。它告訴我們,生活中的困難隨時都存在,別怕,你越怕困難,困難越喜歡來找你。房子漏雨,你得早點修補,你不修,連陰雨就來找你,給你更大的困難。補漏趁天晴,天晴時偷懶不修補,下雨時就無法補,下連陰雨時就更加補不了漏洞。提前規劃,行船靠順風靠帆,一帆風順時多趕幾裡水路,打頭風來時就不用那麼擔心,咱們可以靠岸歇歇。
俗語寓意往往蘊含的比較深刻,有時看上去非常容易理解和記憶,有時它的寓意又得你去深思才會發現它內在的魅力。房子漏雨是個問題,行船在江河上,本來就會遇到許多困難。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有了憂患意識,就會有遠慮,提前計劃。我們就會有備無患,下再久的連陰雨,刮再大的打頭風,我們也不怕。
03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拖不得。立即行動,連陰雨來了也不怕。
生活中經常會有些小問題,不起眼的缺點,我們往往會忽略,自我安慰,沒什麼大不了。可是,就是這些小問題日積月累,最後不可收拾。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拖不得。動手去解決問題,就是一種遠慮。那麼,近憂和憂慮,焦慮就不會發生。孟母三遷的故事,解說大多是討論環境對教育的重要性,沒錯。但是,不也顯示了孟母的遠慮和憂患意識嗎?我們來一起看看。
孟母為什麼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搬家?孟子,是戰國時期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看這名頭,大咖得不得了,試想,當時沒有母親的遠慮,也未可會是這樣大的成就。
孟子的父親去世早,和母親相依為命。居住在祖上留下的房子,房子的兩裡開外是一處墳地,附近的鄉民去世後都會埋在那。出殯送葬,吹吹打打,鑼鼓喧天,孩子們都喜歡去看。看看不說了,孟子還和小夥伴們玩起了死人下葬的遊戲。孟母看見孩子這般玩耍,哪會有大出息。決定搬家,鎮子上沒有墳地,就搬鎮子上去居住。孟母讓兒子好好讀經書,像孔子學習。到了鎮子上後,孟子倒也安心下來,讀起來聖賢書。
鎮子是人群聚集的地方,做生意的,叫賣的,喧鬧熱鬧。沒多久,孟子經不起精彩的誘惑,偷偷地到鎮子上欣賞繁華了。這怎麼行?孟母倒是果斷,在搬家!鎮子外圍不遠的地方,郊區吧,有一個私學書齋,母子倆就和書齋做起了鄰居。書齋裡面琅琅的讀書聲,經常吸引孟子在外邊跟著學。見到孟子書聲吸引,孟母才放下心來。後來,孟子到了上學年齡,孟母將孟子送進了書齋,開始了大咖的讀書生涯。
04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方法多備一個,打頭風來了也不怕
身處職場,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只是防止了連陰雨,如果多備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僅可以輕鬆勝任工作,更能夠抗禦打頭風,就算有意外的風雨來臨,也會坦然處之。戰國時代,齊國有一位高級白領叫馮驩,他協助齊國公子孟嘗君成就了許多大事,作重要的是作為助理,馮驩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非常強,還善於解決問題,那就是多思考幾個方案備用。所以在他的輔助下,孟嘗君在那戰火紛飛的時代,還得善終,馮驩的遠慮,功不可沒。
孟嘗君是齊國公子,管理薛邑封地。眼看著門客越來越多,吃飯都成了問題。孟嘗君就吩咐馮驩去到薛邑去收債。帶上夥計們,馮驩就趕往薛邑。這是簡單,一家一家上門催要就行了。馮驩沒這樣做!到了薛邑,馮驩大擺筵席,請來了所有的欠款人,好吃好喝的接待。宴請結束,馮驩宣布:第一批人明日還清欠款,第二批人明年還清欠款,第三批人把欠款單拿上來,燒掉,不用還了!原來,馮驩詳細摸清了欠款人的情況,宴會是又仔細觀察,才做出了這個決定。燒掉欠款單的多是貧苦人,都很感謝孟嘗君。
回去復命,馮驩被大罵。馮驩不急不惱,慢慢解釋:那些不能還錢的,你就是殺他也是還不了啊,我們就相當於用錢買了人心。您的仁德也會在薛邑傳頌。有什麼不好呢?孟嘗君認為有道理,就沒再說什麼。沒幾日,齊國內鬥開始了,孟嘗君被從京城驅逐。門客手下都跑了,只有馮驩留下來,告訴孟嘗君,薛邑的鄉親們在等你回去。果然,孟嘗君快到薛邑時,薛邑的百姓,鄉親們都在城外迎候!
05後記
一句俗語,多個寓意。多讀幾遍,多想一想,就會發現,俗語不俗,蘊意好深。生活中,工作中,這樣那樣的問題,困難都會遇到,就如連陰雨不可避免,打頭風隨時刮起來一樣,如果我們提前準備,預計,計劃,並確實付出行動,防患於未然,未雨綢繆,生活會更美好,工作會更順利!
您說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共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