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
一句句嘶聲力竭的吶喊劃破近代中國腐朽的黑夜,但只是一道閃亮而短暫的流星,並沒有帶來明日黎明的曙光。
優雅孕育「狂人」
江南水鄉,小橋流水,涓涓細流,孕育著古老中國秀麗的青磚白瓦。一聲啼哭,一所老宅,一嬰降生,劃破夜的寧靜,沒有色彩,只是當時清政府統治下的又一個被愚弄的人降生罷了。溫順的水鄉滋養著人們溫順的脾性,忍耐是當時百姓最好的皮表,不走心,便要面臨家破人亡的慘澹遭遇。
本來富足的生活,大戶人家的小少爺衣食無憂,誰知卻遭來橫禍。1893年,祖父因貪被捕入獄,從此一家便過著流亡者的生活。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過慣了富家少爺的生活,一下子淪為社會的底層勞動人民,任誰也難以接受。
然而,命運就是如此造化弄人,一難接著一難,父親又病重,沒有法子,小魯迅只能常常往返於當鋪與藥房。將家裡僅剩的財務拿去當掉,還要忍受藥房老闆的輕蔑,尋找一些稀奇古怪的藥引子。
小小的魯迅常常聽之尋之,奈何藥引怪異荒唐,非但父親的病狀沒有好轉還日發嚴重,看著父親一天天飽受病痛的折磨,自己卻無能為力,只能聽著庸醫荒唐的結論,親眼看著父親瘦如骨柴,一步步走向生命的盡頭,身為人子,其心之痛如烈火灼燒,對庸醫之恨只能抑鬱心中。
於是,學醫救國,拯救人們脆弱的身體,使得像父親這樣仍有救治希望的人免於死亡,將一個個行將毀滅的病人從死神手中救贖出來便是他的夢想,懷揣救國理想,毅然離鄉求學,最終因成績優異獲得去日留學機會。
奈何當時清政府腐敗不堪,中國留學生受盡侮辱。在留日期間,魯迅深深受到西方先進思想的啟發,懷著滿腔熱血,決定棄醫從文,用筆拯救人們腐敗的內心。
終於《狂人日記》像手術刀般生硬地劃破封建時代的愚昧,禮教吃人的思想一步步逼退青年人心中根生蒂固的迂腐,頓時潮流一時。魯迅的小說開闢了一種新的寫法,與舊時代完全不同的新思路。就這樣,魯迅在這條路上愈走愈遠,改變了越來越多的人。
拋妻卻未棄妻
眾所周知,魯迅也有一段「風流史」,與徐志摩不同的是,魯迅肩上更多了一份擔當與責任。魯迅生在封建社會,也同樣沒能逃脫封建禮教的束縛,包辦婚姻,被迫娶了一個自己完全不愛的女人--朱安。這個女人自從進了周家的,便就只有侍奉公婆的命,她與魯迅似乎是一生解不開的孽緣,思想先進的魯迅怎會接受一個與自己毫無感情的人,終其一生,魯迅都沒有碰過她。
但魯迅還是盡了一個做丈夫的義務,從未將她休出家門,仍然給予她尊重與地位。即使與許廣平相愛相守,也從沒有與朱安離婚。朱安至始至終都說:「魯迅對我很好。」
他並沒有將包辦婚姻帶給他的痛楚轉而施加在這個可憐的女人身上,雖然魯迅沒有給朱安性上的滿足,但對那時社會來說,朱安與魯迅母親相依相伴,安穩一生也是不錯的。
師徒之戀
西三條胡同栽下了魯迅與許廣平愛情的萌芽,心靈上剛受與弟弟決裂的痛苦,迫切渴求愛意的魯迅在這裡邂逅了執手相伴一生的愛人,也在這兒,魯迅與許廣平二人之間單純的師徒關係便也有了些曖昧的情愫,二人之間的書信也漸漸變成了一封封情書,但魯迅就是魯迅,永遠銘記大義,二人之間多也就是談論拯救國人這類事情,從未因為兒女情長而放棄救國救民。
相反,這段戀情帶給魯迅孤獨的心靈一個很好的慰藉,在許廣平這裡,他可以撫平舊中國帶給他的創傷。可以說魯迅和許廣平真真正正是靈魂伴侶,彼此依偎,也給魯迅的文學作品帶來許多溫情。在冰冷的封建社會下,魯迅的作品仍存在著嫋嫋餘溫,溫暖當時新青年寒冷的內心。
愛情結晶的降生
憂國憂民的魯迅先生終於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個孩子,也是唯一一個孩子。許廣平懷孕期間,和許多快要當爸爸的男人一樣,他給予「妻子」無微不至的關心,也對這個小生命寄予無限期待,早早地將家裡布置成嬰兒適用的溫馨小室。
周海嬰在這個充滿愛意的家裡出生了,醫生建議他們請乳母照顧,但魯迅對這個小傢伙呵護備至,要求自己親自照顧。就在魯迅細心照料下,唯一的周家傳人:周海嬰曾任國家廣電總局副部級幹部。果然,名人後代大多不凡,這不凡的不是他們智力的與眾不同,而是他們都在良好家風的教育下形成一個獨立非凡的人格。對人對事都傾注心力,致力於完成的最好。
魯迅一生致力於反抗奴性,帶領舊中國走出光明,不幸的是,他未曾看到。但他的兒子替他見證了,並且他的兒子不負父願,成為物理領域的傑出人才。全民族的復興,魯迅勢單力薄,但一個人的成長魯迅卻良好地造就了。
周家傳承
也許魯迅的精神真的是隨著一代一代人植入根基了吧,不僅兒子優秀,就連侄孫也得到魯迅真傳。許紹雄在香港演藝界名聲也算是響噹噹的。雖是少年老成,但如一匹黑馬,在演藝圈憑著骨子裡的那份善良與擔當,也獲得不少名望。
周家血脈隨著子孫的繁衍必將慢慢融入中國人的骨子裡,魯迅精神不僅僅通過血脈,也將通過他歷久彌新的文學作品一步步融入國人的思想,感染國人的行為,慢慢地也將傳入世界。
漆黑的屋子裡,飽受肺炎折磨的瘦削的身體躺坐在木椅上,堅定的眼神傾注在左手拿著的書本中,右手銜著紙質厭倦,嫋嫋煙霧彌散在唇邊,漸漸地,模糊了視線,硬朗的輪廓變得模糊,脊梁慢慢下垂,但「青年人的脊梁」卻從未倒下。
56歲的魯迅先生終於與世長辭,也許對於早就飽受疾病摧殘的魯迅來說,死亡也許是上帝心疼他了,不忍他再繼續堅持軀幹,在身體與心靈兩者的折磨下疲憊不堪。為中國奔波56年的魯迅也許是時候該歇歇了。天堂也許不失為他的一個放鬆的好去處,願他在那裡可以安心長眠。
一道流星終將隕落,魯迅就是這道閃閃發光的流星,雖只是中國歷史上短短的一瞬,但他無私地將自己燃盡,奮力發出最大的光芒,哪怕只為人們多照亮片刻也是好的。在魯迅感知到大限將近,他的唯一做法就是「趕快做」,不浪費一絲一毫時間給自己,將一切精力都放在為民族奮鬥的事業上,用工作來麻痺病痛,盡最後一點力量,燃最後一道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