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一生背負「擔當」二字,從家庭到民族,青年人的脊梁從未倒下

2020-12-23 羽昕天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

一句句嘶聲力竭的吶喊劃破近代中國腐朽的黑夜,但只是一道閃亮而短暫的流星,並沒有帶來明日黎明的曙光。

優雅孕育「狂人」

江南水鄉,小橋流水,涓涓細流,孕育著古老中國秀麗的青磚白瓦。一聲啼哭,一所老宅,一嬰降生,劃破夜的寧靜,沒有色彩,只是當時清政府統治下的又一個被愚弄的人降生罷了。溫順的水鄉滋養著人們溫順的脾性,忍耐是當時百姓最好的皮表,不走心,便要面臨家破人亡的慘澹遭遇。

本來富足的生活,大戶人家的小少爺衣食無憂,誰知卻遭來橫禍。1893年,祖父因貪被捕入獄,從此一家便過著流亡者的生活。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過慣了富家少爺的生活,一下子淪為社會的底層勞動人民,任誰也難以接受。

然而,命運就是如此造化弄人,一難接著一難,父親又病重,沒有法子,小魯迅只能常常往返於當鋪與藥房。將家裡僅剩的財務拿去當掉,還要忍受藥房老闆的輕蔑,尋找一些稀奇古怪的藥引子。

小小的魯迅常常聽之尋之,奈何藥引怪異荒唐,非但父親的病狀沒有好轉還日發嚴重,看著父親一天天飽受病痛的折磨,自己卻無能為力,只能聽著庸醫荒唐的結論,親眼看著父親瘦如骨柴,一步步走向生命的盡頭,身為人子,其心之痛如烈火灼燒,對庸醫之恨只能抑鬱心中。

於是,學醫救國,拯救人們脆弱的身體,使得像父親這樣仍有救治希望的人免於死亡,將一個個行將毀滅的病人從死神手中救贖出來便是他的夢想,懷揣救國理想,毅然離鄉求學,最終因成績優異獲得去日留學機會。

奈何當時清政府腐敗不堪,中國留學生受盡侮辱。在留日期間,魯迅深深受到西方先進思想的啟發,懷著滿腔熱血,決定棄醫從文,用筆拯救人們腐敗的內心。

終於《狂人日記》像手術刀般生硬地劃破封建時代的愚昧,禮教吃人的思想一步步逼退青年人心中根生蒂固的迂腐,頓時潮流一時。魯迅的小說開闢了一種新的寫法,與舊時代完全不同的新思路。就這樣,魯迅在這條路上愈走愈遠,改變了越來越多的人。

拋妻卻未棄妻

眾所周知,魯迅也有一段「風流史」,與徐志摩不同的是,魯迅肩上更多了一份擔當與責任。魯迅生在封建社會,也同樣沒能逃脫封建禮教的束縛,包辦婚姻,被迫娶了一個自己完全不愛的女人--朱安。這個女人自從進了周家的,便就只有侍奉公婆的命,她與魯迅似乎是一生解不開的孽緣,思想先進的魯迅怎會接受一個與自己毫無感情的人,終其一生,魯迅都沒有碰過她。

但魯迅還是盡了一個做丈夫的義務,從未將她休出家門,仍然給予她尊重與地位。即使與許廣平相愛相守,也從沒有與朱安離婚。朱安至始至終都說:「魯迅對我很好。」

他並沒有將包辦婚姻帶給他的痛楚轉而施加在這個可憐的女人身上,雖然魯迅沒有給朱安性上的滿足,但對那時社會來說,朱安與魯迅母親相依相伴,安穩一生也是不錯的。

師徒之戀

西三條胡同栽下了魯迅與許廣平愛情的萌芽,心靈上剛受與弟弟決裂的痛苦,迫切渴求愛意的魯迅在這裡邂逅了執手相伴一生的愛人,也在這兒,魯迅與許廣平二人之間單純的師徒關係便也有了些曖昧的情愫,二人之間的書信也漸漸變成了一封封情書,但魯迅就是魯迅,永遠銘記大義,二人之間多也就是談論拯救國人這類事情,從未因為兒女情長而放棄救國救民。

相反,這段戀情帶給魯迅孤獨的心靈一個很好的慰藉,在許廣平這裡,他可以撫平舊中國帶給他的創傷。可以說魯迅和許廣平真真正正是靈魂伴侶,彼此依偎,也給魯迅的文學作品帶來許多溫情。在冰冷的封建社會下,魯迅的作品仍存在著嫋嫋餘溫,溫暖當時新青年寒冷的內心。

愛情結晶的降生

憂國憂民的魯迅先生終於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個孩子,也是唯一一個孩子。許廣平懷孕期間,和許多快要當爸爸的男人一樣,他給予「妻子」無微不至的關心,也對這個小生命寄予無限期待,早早地將家裡布置成嬰兒適用的溫馨小室。

周海嬰在這個充滿愛意的家裡出生了,醫生建議他們請乳母照顧,但魯迅對這個小傢伙呵護備至,要求自己親自照顧。就在魯迅細心照料下,唯一的周家傳人:周海嬰曾任國家廣電總局副部級幹部。果然,名人後代大多不凡,這不凡的不是他們智力的與眾不同,而是他們都在良好家風的教育下形成一個獨立非凡的人格。對人對事都傾注心力,致力於完成的最好。

魯迅一生致力於反抗奴性,帶領舊中國走出光明,不幸的是,他未曾看到。但他的兒子替他見證了,並且他的兒子不負父願,成為物理領域的傑出人才。全民族的復興,魯迅勢單力薄,但一個人的成長魯迅卻良好地造就了。

周家傳承

也許魯迅的精神真的是隨著一代一代人植入根基了吧,不僅兒子優秀,就連侄孫也得到魯迅真傳。許紹雄在香港演藝界名聲也算是響噹噹的。雖是少年老成,但如一匹黑馬,在演藝圈憑著骨子裡的那份善良與擔當,也獲得不少名望。

周家血脈隨著子孫的繁衍必將慢慢融入中國人的骨子裡,魯迅精神不僅僅通過血脈,也將通過他歷久彌新的文學作品一步步融入國人的思想,感染國人的行為,慢慢地也將傳入世界。

漆黑的屋子裡,飽受肺炎折磨的瘦削的身體躺坐在木椅上,堅定的眼神傾注在左手拿著的書本中,右手銜著紙質厭倦,嫋嫋煙霧彌散在唇邊,漸漸地,模糊了視線,硬朗的輪廓變得模糊,脊梁慢慢下垂,但「青年人的脊梁」卻從未倒下

56歲的魯迅先生終於與世長辭,也許對於早就飽受疾病摧殘的魯迅來說,死亡也許是上帝心疼他了,不忍他再繼續堅持軀幹,在身體與心靈兩者的折磨下疲憊不堪。為中國奔波56年的魯迅也許是時候該歇歇了。天堂也許不失為他的一個放鬆的好去處,願他在那裡可以安心長眠。

一道流星終將隕落,魯迅就是這道閃閃發光的流星,雖只是中國歷史上短短的一瞬,但他無私地將自己燃盡,奮力發出最大的光芒,哪怕只為人們多照亮片刻也是好的。在魯迅感知到大限將近,他的唯一做法就是「趕快做」,不浪費一絲一毫時間給自己,將一切精力都放在為民族奮鬥的事業上,用工作來麻痺病痛,盡最後一點力量,燃最後一道光芒。

相關焦點

  • 【強國徵文】西安石油大學劉奕楊:疫情下新時代青年人的責任與擔當
    我們是中華兒女,要了解中華民族歷史,秉承中華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更要傳承我們祖國偉大的民族精神。要時時想到國家,處處想到人民,做到「利於國者愛之,害於國者惡之」。愛國,不能停留在口號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紮根人民,奉獻國家。二是要勵志與奮鬥。
  • 緬懷最崇敬的魯迅先生
    12月15日清早,我已在魯迅先生的故裡遊覽,魯迅先生是我最崇敬的一位偉大文學家。能成此行,足慰平生。記得我還在讀初中時,極喜歡讀魯迅先生的《孔乙己》和《狂人日記》以及《紀念劉和珍君》。魯迅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第一次用的筆名。資料記載魯迅小時候,因為有一次上學遲到,被老師處罰,他感到很慚愧,就在自己的書桌上,刻了一個小小的『』早『』字,提醒督促自己再不要遲到。我在先生的故裡,認真拍下那個小小的『』早『』字,以及他用過的桌椅,心懷敬仰駐足良久。
  • 郭沫若寫4字罵魯迅,魯迅加1字回罵,世人笑稱,這就是老郭的一生
    魯迅一生都在不斷地批評中度過,為中國人民的靈魂建造了脊梁,幫助所有中國人在思想上能夠獨立自信起來。但一生「罵天罵地」的魯迅卻遇到了一個對手,他就是中國文壇的另一位巨匠——郭沫若。 兩人都是中國歷史上地位極高的文學家,郭沫若的才情、學識和成就絲毫不比魯迅低,這也就成為了郭沫若敢跟魯迅嗆聲的底氣。郭沫若曾經就以「衣冠禽獸」一詞來嘲諷魯迅,原因無他,只因為魯迅的婚姻。
  • 魯迅曾告誡中國青年人要「擺脫冷氣」,如今他們像螢火一般走上「疫...
    2月2日起,他就主動到所在的東三居民區報名參加志願服務,從未休息。在口罩預約登記的現場,他幫老年人填寫表格;為居民講解預約流程、宣傳防疫小常識。他說,「在國家和社會有需要的時候,我們年輕人要站出來,擔負起我們的責任。」在聽取居民對口罩預約登記的意見後,小陳開動腦筋用半天時間做出一個網上預約領口罩的小程序。
  • 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中「千夫」到底指什麼人?不少人沒弄明白
    魯迅被譽為「民族的脊梁」,我們在中小學時代,讀了很多先生的作品。然而魯迅的小說、散文雖然處處都透露出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民族擔當,但我們還是很難從直觀上理解魯迅先生作為「民族脊梁」的確切內涵。直到我們讀到這麼兩句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 郭沫若4字罵魯迅,魯迅5字回罵,概括郭沫若一生
    郭沫若魯迅不和已成為民間的話題,兩人曾經互相辱罵,文學家罵人的水平如何?也是粗魯不堪嗎?還是咬文嚼字般的暗罵?郭沫若用4個字辱罵魯迅,而魯迅則用5個字罵回並且概括了郭沫若的一生!經歷過「新文化運動」之後,郭沫若已經意識到「書中的政權」已經無法改變國內的政局,想要完成革命只能棄文從武,找尋到正確的突破點之後,郭沫若決然地丟棄手中的鋼筆,從軍再次開啟革命事業。
  • 炮轟娘炮的作家,因稱呼抗擊疫情的鐘南山犯難,借用魯迅4個字
    來源:當代師說炮轟娘炮的作家,因稱呼抗擊疫情的鐘南山犯難,借用魯迅4個字
  • 民族脊梁魯迅先生,為何曾經強烈要求廢除漢字?
    但魯迅先生的一些主張相當激進,以至於因此被誣為「民族虛無主義者」,最出名的要屬他的「廢除漢字論」。魯迅先生對漢字是相當深惡痛絕,儘管他的文學作品都是用漢字書寫。他的一些言論甚至表現出與漢字勢不兩立的態度,諸如:「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 親哥倆:一個鐵骨錚錚鑄就民族魂;一個賣國求榮釘上恥辱柱
    10月22日下午1時,魯迅的靈柩從萬國殯儀館出發,蔡元培主持了在萬國公墓舉行的葬儀,宋慶齡、鄒韜奮、蕭軍、內山完造等講話,胡愈之致哀詞。哀樂聲中,由宋慶齡、沈鈞儒將一面白綢的繡著「民族魂」的旗子覆蓋在靈柩上。這三個字的分量可謂是不輕,在當時轟動一時。只有魯迅,才擔當得起這三個字。
  • 我們需要魯迅精神
    從上學開始,我們就開始學習魯迅的文章,《祝福》中悲慘的祥林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酸甜的覆盆子……通過這些故事,魯迅先生一直教導我們做人要挺直脊梁,要成為一個有民族精神的人。魯迅精神可以說就是民族之魂,一個時代的標誌。
  • 魯迅筆名含義:他有180多個筆名,為何只有「魯迅」二字能不朽?
    魯迅,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字豫才,至於我們最熟悉的「魯迅」二字,其實是他的筆名。實際上,魯迅曾用過很多筆名,僅已探知的就有180多個,從一字筆名到六字筆名均有,比如L、翁隼、華約瑟、宴之教者、朝花社同人 、上海三閒書屋,等等。魯迅為什麼有這麼多筆名?究其原因,有個很形象的比喻:經常被封號,為了能繼續發帖,只能反覆重新註冊帳號。
  • 魯迅親自題字的「廈門大學」牌匾,為何四字錯了倆?誰知別有深意
    這個耳熟能詳的詞就是為了紀念我國偉大的革命家魯迅先生所寫。在那個黑暗的年代裡,魯迅先生的文字鼓舞了一大批年輕人前赴後繼的投入到祖國發展的道路中去。魯迅先生的文字總是鬥志昂揚,激勵我們去反抗這個黑暗古板的世界。就連偉人都評價他說:「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 朱文杰:「民族脊梁」的玄奘法師
    「民族脊梁」的玄奘法師     朱文杰    玄奘法師,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旅行家、翻譯家和佛學家,是對我國佛教的發展與傳播有著傑出貢獻的一位聖僧。是中華民族史上罕有的傑出人物。    唐太宗李世民稱之為「法門領袖」,魯迅稱之為「民族脊梁」,而光耀千秋。
  • 練就硬脊梁鐵肩膀真本事
    廣大黨員、幹部要在經風雨、見世面中長才幹、壯筋骨練就擔當作為的硬脊梁、鐵肩膀、真本事,敢字為先、幹字當頭,勇於擔當、善於作為,在有效應對重大挑戰、抵禦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中衝鋒在前、建功立業。
  • 郭沫若用4字罵魯迅,魯迅加1字回罵,世人笑稱:這便是郭沫若
    郭沫若一生有三個妻子,他甚至聲稱這些女人全部都是他的摯愛。魯迅對郭沫若這等花心的行為實在看不過眼,曾經公開發表文章,來嘲諷郭沫若的種種行為,魯迅的這種行為無疑讓郭沫若火冒三丈。於是郭沫若也沒有辜負自己的文學天賦,公開發表了四個字「衣冠禽獸」送給了魯迅。  魯迅聽說之後並沒有如郭沫若一般怒火中天,反而呵呵一笑,轉手回了郭沫若五個字,「才子加流氓」。
  • 魯迅臨終前曾留下7字遺囑,告誡子孫不要從事這兩個行業
    充滿厚度的55年人生1936年10月19日早晨5點,魯迅先生因肺病醫治無效,病逝於上海。當時他與妻子許廣平的孩子周海嬰才7歲。著名作家蕭軍在得知魯迅先生的死訊後,馬上趕到,直接撲到放著魯迅遺體的床前,跪倒在地。他在魯迅先生的床前崩潰大哭,許久未起。直到魯迅先生的妻子許廣平安慰他起身,說還有許多先生事等著去料理。
  • 魯迅的後人今何在?兒子是高官,孫子成了大明星,名字很耳熟
    魯迅所處的時代,是一個落後、動蕩和黑暗重重的時代,但是魯迅先生心懷大義,以筆代戈,奮筆疾書,勇敢揭露和批判明民國時期的種種黑暗現象,所以被譽為「民族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一生的寫照。魯迅先生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他的作品,以及思想影響了我國一代又一代的人,為我們民族的覺醒和進步,奉獻出了自身的力量。
  • 高考必考、新課標推薦中小學必讀不可替代的魯迅和他的作品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魯迅先生的作品所具有的前瞻性和影響力也都是劃時代的!也因此佔領了二十世紀東亞的文化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