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曾告誡中國青年人要「擺脫冷氣」,如今他們像螢火一般走上「疫...

2020-12-23 上觀

疫情防控是一場全民戰爭,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中,沒有人是旁觀者。「95後」「00後」的大學生們,是網際網路時代成長起來的一代人。而當國家需要青年貢獻力量的時候,他們放下了手機,放棄了休息,戴上口罩走上了「疫線戰場」。

在浦東浦興街道,在校大學生們積極響應街道黨工委和團工委的號召,加入居民區防控志願者隊伍,為居民測量體溫、登記信息、預約口罩、上門宣傳……這些年輕的身影,成為社區防控一道美麗的青春「風景線」。

家住浦興路街道雙橋小區的周慧婕,是上海商學院的一名大三學生,是最早一批主動加入志願服務的青年之一。2月2日,她看著社工們在寒風中忙碌的身影,便主動提出:「如果你們需要志願者幫忙,我可以!」第二天,周慧捷早早就來到口罩預約登記現場,引導居民排隊,勸導居民戴好口罩。還幫助居委將做好線下登記信息的電腦輸入,文文靜靜的女孩,一坐就是一整天,把表格做得完整漂亮。平時,只要居委有需要幫忙的事情找到她,小姑娘都盡心盡力,從不推託。

陳皓陽是上海市濟光職業技術學院經管系的一名大學生,2017年就註冊成為上海市志願者。2月2日起,他就主動到所在的東三居民區報名參加志願服務,從未休息。在口罩預約登記的現場,他幫老年人填寫表格;為居民講解預約流程、宣傳防疫小常識。他說,「在國家和社會有需要的時候,我們年輕人要站出來,擔負起我們的責任。」

在聽取居民對口罩預約登記的意見後,小陳開動腦筋用半天時間做出一個網上預約領口罩的小程序。陳皓陽還負責小區每天入滬人員網上篩選檢查,對重點地區返滬人員進行特別備註。整理信息、接聽電話、列印文件,每天都能在居委看到小陳忙碌的身影,幾乎成了居委的「編外」社工,切實地緩解了基層人手不夠的壓力。此前陳皓陽也一直熱心於社區公益事業,積極參加垃圾分類志願者工作。所有的居委社工和居民都對這個小夥子讚不絕口。

就讀於上海震旦職業學院的大二學生張錚毅,是凌三居委主任徐紅妹的兒子。本來是個靦腆少言的少年,在疫情期間,看到媽媽和眾多一線工作者每天都忙得筋疲力盡,他主動站了出來。慢慢地,只要居委有需要,徐紅妹就拉上兒子,兩人一起上陣。幾天下來,徐紅妹發現,兒子真的長大了,除了有些靦腆,但做事認真仔細有效率,也能吃苦。

相似的還有凌四居民區主任姜麗的兒子王楠。小王是上海交通大學的一名在校大學生。小區實行封閉式管理後,人員及車輛「出入證」管理和24小時「一門雙崗」任務繁重,而小區志願者大多年齡偏大,能執勤的人數不足。小王主動提出:「媽,你看我能為小區做點什麼?」成為「浦興防疫大學生志願者團隊」的一員後。不顧天氣嚴寒,小王每天早晚兩次拿著小喇叭在小區巡邏,宣傳防疫知識、及時關閉敞開著的防盜門。「雖然確實有點冷,但比宅在家裡打遊戲可有意義多了!」

「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如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這是當年魯迅先生對青年人的告誡。

如今一張張稚氣未脫的青春臉龐,一句句樸素的話語,貼一份告知書,發一份口罩……在共同的戰「疫」中,他們認真做好一件件踏踏實實的小事,這樣的例子在上海還有許多許多。

青年有擔當,國家有力量。這些身著黃馬甲的青春身影,在戰「疫」實踐中,他們的眼神逐漸多了幾分堅定,他們的肩膀已不再稚嫩。這是民族賡續的精神,這是國家向上的動力。他們用行動證明,「95後」「00後」終將成為新時代中華民族的脊梁,疫情阻擊戰必將取得勝利。

相關焦點

  • 「願中國青年人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
    魯迅魯迅,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我們從初中開始,語文課本裡必然會出現魯迅先生的文章,可以說,魯迅先生的文章以及他的思想是伴隨著我們成長的。
  • 網易雲熱評:突然想到魯迅先生的一段話: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
    網易雲熱評:突然想到魯迅先生的一段話: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 經歷過自殘,想過自殺,站在27層樓頂,從沒想過世界上最大的壓力來自家人,曾一夜長出白髮,也曾暈倒在公交車前,可我還活著,我現在有一份月薪一萬五的工作,買了一堆心理的書,我希望我可以做一個銘記痛苦卻拯救他人的姑娘
  • 青年人要擺脫冷氣
    魯迅先生曾對青年寄予殷切的期待,他希望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的話,能有一份熱,就發一分光。新時代的青年只有將生命的溫度注入工作的生活中,以百姓之心為己心,以他人之心為己心,才能真正享受到其中的歡樂。
  • 網易雲熱評:突然想到魯迅先生的一段話: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
    哈嘍,歡迎來到小編的網易雲專區,希望小編的文章能得到您的喜歡,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網易雲熱評:突然想到魯迅先生的一段話: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
  • 魯迅先生會對後浪們說什麼
    由演員何冰朗誦的短視頻後浪,主要是對青年人的激勵和希望,引起很多青年人的不滿,認為是毒雞湯,攻擊何冰的微博,紛紛吐槽現代青年人的不易。批評之聲日盛。這突然讓我想起了魯迅先生。縱觀中國近現代文壇,若是論批評之尖銳、諷刺之到位、筆鋒之犀利、語言之辛辣,無出先生之右者。魯迅先生揮筆如戈,所向披靡,一切虛偽的舊禮教、舊制度,在他的筆鋒之下都體無完膚,潰不成軍,片甲不留。就是這個的一個戰士,他對青年卻始終是溫和的,熱愛的。不消說他因為四十多個青年人的血而寫的《紀念劉和珍君》,單是《故鄉》《社戲》裡也充滿著對青年人的喜愛和希望的。
  • 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
    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魯迅必須敢於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說,敢做,敢當——魯迅 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
  • B站《後浪》刷屏背後的冷水,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
    世界要向前發展,必然需要衝破和創新。「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當代青年應該保持住這股勁頭,勇敢向前奔湧。「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 緬懷最崇敬的魯迅先生
    魯迅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第一次用的筆名。資料記載魯迅小時候,因為有一次上學遲到,被老師處罰,他感到很慚愧,就在自己的書桌上,刻了一個小小的『』早『』字,提醒督促自己再不要遲到。我在先生的故裡,認真拍下那個小小的『』早『』字,以及他用過的桌椅,心懷敬仰駐足良久。
  • 魯迅不可能這麼「調皮」?看了這首愛情詩,網友表示:太直男了吧
    透明的絲巾上繡著各種樣式的小蝴蝶,畫卷上那栩栩如生的成雙成對的飛燕,不僅僅外在美好,也有一些內在的寄託,是中國常見的定情信物,也是一種想跟你交往的暗示。禮尚往來,別人送了你,你自然是要回她的。而你回了什麼?貓頭鷹?嚇死人了呀,哪家姑娘能喜歡?貓頭鷹可是猛禽!很難管教的。
  • 秦團戰疫|王昱陽:堅守在抗疫一線的西外青年記者
    新型冠狀病毒來勢洶洶後方暖流八方匯集逆行而上用專業與擔當治癒著一座城市他們是戰「疫」中的逆行者除此之外,王昱陽還多才多藝,曾在校園歌手大賽上取得桂冠,主持過許多的大型活動。疫情期間,他特別錄製了兩首歌曲來表達美好祝願。
  • 魯迅、青年與rap
    新思潮喚醒了廣大的青年,但很多人覺醒後又一時找不到出路,他們迷茫、彷徨、孤獨;現代意識促使他們追求人生價值和美好理想,而現實的黑暗壓迫又使得他們感到苦悶與失望。 此時的中國知識者正艱難地追求新生。
  • 魯迅如何看待「後浪」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一些論者認為該視頻對於青年人生活的展現存在嚴重的失真和消費主義場景,另一些論者則認為不必苛責。魯迅先生一向很關注青年問題,表達對青年的勉勵、關懷和期許的文字在他的文集中隨處可見。面對青年人的犧牲時,他留下了許多帶血的偉大文字,他曾說,「見同輩之死,總沒有像見青年之死的悲傷」。
  • 如何怒懟槓精,魯迅的金句,你學會了嗎?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位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人物——魯迅先生他有太多的馬甲和頭銜,他曾被中學的我們視為夢魘,可是,長大後,我們不再讀他,卻發現他的每一句都深深印記在生活裡。魯迅和《狂人日記》永遠戰鬥的魯迅提到魯迅,我們會不自覺地想到兩個字:戰鬥。
  • 原來你是這樣的魯迅,5件小事帶你認識不一樣的魯迅
    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以上這段文章,情感真切,最重要的是,讀來會覺得作者是個很溫柔的人。
  • 把歌詞寫成詩:願青年少一點冷氣,做人當如向日葵!
    歌詞發展到如今,只有押韻這個要求還殘留著,但也是非常寬泛的,不強求。現在的歌詞,品類很是豐富了。有流行大眾的,甚至低俗直白「狼愛上羊啊愛得瘋狂」。「營養來自這滿地汙泥」為了開出燦爛的黃色花瓣,要紮根在汙穢的泥土中。不同於「鮮花插在牛糞上」的調侃,那是人為的,取笑的。而這朵向日葵,倔強而嚴肅,心中憋著一股氣,有著一股勁。
  • 俠之大者 為國為民——致敬抗疫人
    今天,人民日報微博發表了一組名為「抗疫戰士都是俠之大者」的組圖,並配文:「疫情面前,有一群人始終堅守崗位。「口罩臉」是他們最美的印記、一身藥袋是他們最酷的鎧甲、用生命守護生命是他們倔強的堅持、與時間賽跑是他們對生命的承諾……」
  • 魯迅文章《風箏》很經典,為何被踢出課本?專家:晦澀難懂,不如看...
    「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 魯迅的7條遺言,發人深省!「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
    周樹人就是魯迅,「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初高中語文課本中就有很多魯迅的作品,如《朝花夕拾》《祝福》《吶喊》等等。
  • 魯迅聽完「網抑雲」音樂,會怎樣橫掃神評區
    by:魯迅▶「◁ 追夢赤子心 ▷」不妥協直到變老從來如此,便對麼?by:魯訊專業吐槽型「◁ 月亮之上 ▷」我在仰望,月亮之上做了人類想成仙,生在地上要上天! by:魯迅▶「◁ 孤獨患者 ▷」活活像個孤獨患者,自我拉扯猛獸總是獨行,牛羊才成群結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