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7條遺言,發人深省!「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

2021-01-13 楊田說育兒

周樹人就是魯迅,「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

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毛澤東曾評價:

「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初高中語文課本中就有很多魯迅的作品,如《朝花夕拾》《祝福》《吶喊》等等。

初讀不知書中意,再讀已是書中人。

年過三十,現在回過頭去讀魯迅的文章,就像是在讀寓言,裡面有太多超前的洞察和見解,讓人心生佩服。

在臨終前的兩個月裡,他曾寫下若干雜文,其中《死》一文,算是他正式交代的遺囑。

蔡元培寫給魯迅先生的輓聯最引人注目:

著述最嚴謹非徒中國小說史, 遺言太沉痛莫作空頭文學家。

他在《死》中提了七點要求,這些要求關乎金錢和生死,涉及婚姻和處世,我們都能從中看到魯迅的態度,也能找到自己的歸宿。

不能因為葬禮而收一分錢,但朋友的,不在此例。

而在教育部任職的期間,每次發工資的日子,他就早早的去等候。別人拖欠了他的版稅,他就打官司討債,在魯迅的日記裡面,他常常記載著自己因為某年某月某日收入多少錢,支出多少錢。

魯迅也說:錢是最要緊的了,自由固不是錢所能買到的,但能夠為錢賣掉。但是雖然知道錢的重要性,他也不願意在葬禮收一點錢,都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就是一個文人、一個思想家的底線與尊嚴。

趕快收斂、埋葬拉倒。

對於死亡,魯迅的態度是非常淡然甚至是冷漠的,因為人死了之後,再發生的事情死者怎麼還能知道呢?

趕快收斂、埋葬拉到,這恰恰是反映了人死的本質就是如此,魯迅只是說出了真相,但是對於死的冷漠,也牽涉到對生的態度。

不要做任何關於紀念的事情。

魯迅對自己,絲毫沒有什麼成就的感覺,更不要說什麼紀念了。但是雖然如此,在得知魯迅去世後,各行各界趕來弔唁的人數不勝數,巴金、葉聖陶、張天翼等更是親自給魯迅抬棺。

從靈堂到公墓,數十裡的路都是這些文化名流一步步抬過去的,送葬的隊伍更是延綿數十裡,棺材的上面更是鋪了一張「民族魂」的旗幟,這足以說明他在人們心中的重要性。

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如果不,那就真是糊塗蟲。

這句話是對他的家人說的,也是對讀者說的。魯迅的本意是希望我們不需要他的文章來覺醒,能自己改變、轉換思想。

但是現在多少人是魯迅說的「糊塗蟲」呢?安逸在舒適圈裡面,不願抬頭認真的審視自己......

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

魯迅認為,自己的孩子最重要的,是保持一個「真」。才能最好是有的,如果是實在沒有才能,那就不要去混個虛名,要腳踏實地的,踏踏實實去做人即可。

別人應許給你的東西,萬不可當真

現在我們要抱有這樣的心態,就是不要總是對未來有太高的幻想,要永遠保持一個警醒的狀態,也就是居安思危的狀態,這樣才會讓你保持清醒的思考與認知。

總著幻想著別人給予你的好處,會讓你慢慢沉靜在舒適的圈子裡面而不思進取,這樣人的鬥志就會慢慢消磨,放棄一些幻想,認清一些現實,這是對自己最好的福報。

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

魯迅先生最痛恨的,要屬那些陰險而又虛偽的人了,現在生活中遇到的兩面三刀派不就是如此嗎?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一邊損害著別人的利益,一邊勸別人要大度,這樣的人著實是最可恨的。

我們有多少人,活成了魯迅筆下的「看客」,在社會裡摸爬滾打的每一個人都烙上了魯迅筆下人物的影子,無一倖免。

恍然大悟時,我們不妨試著聽聽魯迅的建議:

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這套《魯迅經典作品合集》將魯迅先生的文學精神與生活細節一一呈現,值得你用心去讀。

魯迅自己曾經在給朋友的信裡說過這樣一句話:「我的文章,不到 30 歲,是不大能夠懂得的。」

10冊僅需99元,一冊只要9.9元就能以魯迅的眼光,一針見血的去看待這個世界。

您可以點擊下方商品進行購買↓↓↓

相關焦點

  • 84年前魯迅深夜離世,留下7條遺言,勸後人不得從事這兩個行業
    魯迅的很多文章都被收錄到初中和高中的語文課本中,比如他的《阿Q正傳》,《吶喊》,《朝花夕拾》等,相信中國的學生們對魯迅應該是非常熟悉的。魯迅在1936年深夜去世,在84年前,他留下7條遺囑,勸後人不得從事這兩個職業,本文就帶領大家解開這遺囑之謎。
  • 讓他們怨恨去,我一個都不原諒:勸人大度的人,不是蠢,就是壞
    但是天道有輪迴,這3個女人最終都拋棄了小姨夫。眼看自己4個孩子快養不起了,自己身體也透支地厲害,小姨夫這才想起了自己的大孩子,想認回表弟。小姨夫打了無數電話,發了無數條微信,但表弟沒有拉黑,也沒有一點回應。
  • 中國五大高僧臨終遺言,每一句都發人深省,讓人大徹大悟
    或多或少,大家都被佛教的一些思想所影響。在中國,也有很多人去信仰佛教,人們修建寺廟,在特定的節日去祈福,希望佛能夠保佑人們的幸福生活。由此可見佛教已經深入人心。佛教帶來了佛教文化,佛教文化是對人們精神世界的一種指導,它引導人們向善,不殺生。以平靜而又坦然的態度去面對世間萬物。
  • 我該寬恕他多少次?
    若我的弟兄得罪了我,我該寬恕他多少次?直到七次嗎?」18:22耶穌對他說:「我不對你說:直到七次,而是到七十個七次。18:23為此天國好比一個君王,要同他的僕人算帳。18:24他開始算帳的時候,給他送來一個欠他一萬『塔冷通』的,18:25因他沒有可還的,主人就下令,要他把自己和妻子兒女,以及他所有的一切,都變賣來還債。18:26那僕人就俯伏在地叩拜他說:主啊!容忍我吧!一切我都要還給你。
  • ...聲處:評《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魯迅散文隨筆精選》
    《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魯迅散文隨筆精選》,這本魯迅先生散文集第一次出現在我面前,最讓我驚訝的地方是,書標題中這句「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竟然真的來自魯迅先生的文章。一生都以筆為劍的戰士,在生命的最後,鑄劍為犁,曾經的孤憤幽怨,此時此刻倒有了近乎透明的寧靜。此處心安,即是吾家。於是,當我們嘗試著用各個文體角度去觀察魯迅先生時,倒生了許多生疏與隔閡,千人千面,不一而足。
  • 為什麼寬恕別人?
    其中,就包括學會寬恕。為什麼要寬恕別人呢?從恕字來看,下面是心,心上是如,恕並非寬容或諒解犯錯的人,而是要「如他人之心」,即換位思考,設身處地,感同身受地為對方考慮。從對方的角度去想問題,就能實現寬恕。事實上,寬恕別人也是寬恕自己。學會寬恕,不但有利於他人,更有利於自己。生活中我有這樣的體會,雖然是他人的錯,但如果不肯寬容他人,自己的心也很累。
  • 歐洲歷史上被處死的三個君主,他們的遺言是什麼,一個比一個霸氣
    而且他們每個人死的時候都有自己的遺言,我們看下他們的遺言是什麼。歐洲歷史上第一個被處死的君主是英國國王查理一世。當時的英國之所以反對查理一世原因有很多。比如查理一世親近天主教,而且和議會關係非常差。1642年,英國爆發了內戰,主要是議會和國王之間的內戰。1649年英國建立高級法庭,開始對查理一世審判,最後決定處以死刑。
  • 寬恕別人,才能釋放自己,誰能說自己不需要別人的寬容呢
    寬恕別人,才能釋放自己不會寬恕別人的人,是很難得到別人的寬恕的,但誰能說自己不需要別人的寬容呢?停止抱怨,忘掉舊惡,學會寬容。由於整天鬱鬱寡歡,他的身體也開始不舒服起來,全身發熱生瘡,臭不可聞。經過醫師診治,病情不但沒有減輕,還越發嚴重起來。有大臣勸他去佛陀處求懺悔、取解救之方,但他自慚形穢不願去。老國王生前就虔誠禮佛,深知身心的虛幻無常,所以,他對兒子沒有絲毫怨恨。在得知兒子的情況後,他反而顯靈勸告兒子。
  • 年輕媽媽綁7歲女兒跳江生前留遺言:我實在熬不動了
    3月10日,南充某小區一位33歲的年輕母親在留下遺言後,帶著7歲女兒失聯。剛剛,紅星新聞從此前失聯女子的前夫處獲悉,20日下午從嘉陵江裡打撈上岸的那對母女的遺體,正是其此前失聯的前妻和女兒。其中一段視頻的畫外音說到:「天吶,好可憐哦,這個女娃兒把她女子一哈,綁在身上……」此前的3月10日下午,家住南充市高坪區某小區33歲的屈女士帶著7歲女兒從小區離開,之後給其娘家親戚發了一條疑似「遺言」的消息,然後失聯,警方事後對前妻手機的最後位置進行定位,地點顯示在小區附近的嘉陵江邊。
  • 愛吃、愛笑、愛妻、愛子,一個你所不知道的魯迅
    為社會上的瑣事煩憂時,他會首先寫信給許廣平,尋求安慰:「我太不冷靜,他們的東西一看就生氣;因為太可惡了,昨天竟決定了,隨是什麼青年,我也不再留情面,於是作一啟示,比他的長文要刻毒些。」1926年魯迅隻身赴廈門任教時,為了怕許廣平擔心,他又鄭重其事地在信裡大表決心:「聽講的學生倒多起來了,大概有許多是別科的。女生共五人。
  • 《寬恕》寬恕他人,就是放過自己,幫你找回內心的平靜和自由
    而很多人一輩子甚至都生活在怨恨當中,不肯原諒寬恕給自己帶來傷痛或不公的人,即便是這個傷痛和不公的感受,不一定是那個他自認為的加害者造成的。有時,或者只是一次很小的矛盾衝突,也能讓一個人陷入憤恨中很長一段時間,無法釋懷。而這些不能釋懷的人往往自己的內心也得不到寧靜,生活的也並不是十分的開心和幸福。
  • 這些成語,於我心有戚戚焉(上)
    沒看過的,推薦去看看。蜜獾估計是世界上最有資格說「嘿,瞧我這小暴脾氣」的動物。不過,蜜獾可沒那麼磨嘰,但凡被不小心踩到、踢到、碰到,二話不說直接開幹。即便這時候你還處在蒙圈之中,即便這時候它自己也還處在蒙圈之中。比如片中它就死咬著踢到它的動物學家的靴子不放,它不是針對動物學家,它針對的是踢它的靴子,恩怨就是這麼分明。
  • 李敖憋足勁要和魯迅一較高下,但單此幾個行為,就被甩開好幾條街
    胡適和魯迅他們都承認一點,就是他們是學文言文出身的,所以他們這些學文言文的人出來寫白話文,就好像這小腳放大,就不再裹它了,那個鞋也塞點棉花,好像穿的是正常的鞋一樣,可是基本上她有小腳的那個結構,那個白話文寫起來搞不好就被文言文掐住了,魯迅的白話文很明顯地被文言文卡得很緊。所以我說他的白話文寫得不好。第二個原因他受了日文的影響,日文的結構啊囉囉嗦嗦。
  • 睡前故事:15個連環殺人犯的遺言:今天是個去死的好日子,我原諒大家
    反社會人格殺人犯的心態通常不容易揣摩,就連他們殺人的動機都很難理解。他們是否也會像凡人一樣會對自己的作為感到後悔呢?似乎每個案例都不相同,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殺人犯在死前留下什麼遺言吧!1.她曾經是一名妓女,殺死7名被害人後被判處死刑。她的遺言是:「我只想說,我會與巖石一起航行、我會向獨立日那樣跟耶穌一起回來。就像電影裡的航空母艦一樣,我會回來的。」4. 詹姆・法蘭奇 (James French)
  • 7名被絞死的日本戰犯,臨終遺言都說了啥?只有1人再提中國
    土肥原死前惶惶然,不知道自己能否通過這條白道,故希望越走越寬。 土肥原是日本特務機關老大,中國通中的中國通,對中國四大名著和文化風俗、歷史了解很多,也是謀略最深的特務機關長。不過幹的都是侵華的罪惡。 此為土肥原死前做的和歌,絕命詩。和歌,源自中國樂府詩,用漢文作。
  • 魯迅臨終前曾留下7字遺囑,告誡子孫不要從事這兩個行業
    在辛亥革命以後,第一次以「魯迅」為筆名,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魯迅先生塑造了多個深入人心的形象,「孔乙己」,「閏土」,「祥林嫂」,「阿Q」,每一個人被封建思想荼毒後的命運,都帶給人深刻的思考。儘管魯迅先生已經離世八十四年,但他的文學不死,依然如涓涓細流滋養著人的生命。他曾在生前留下七條遺囑,極簡的文字,但充滿回味。
  • 魯迅的兩個女人:一個呼吸都是錯的,另一個撒謊都顯得尤為可愛
    朱安是魯迅先生的原配,魯迅幾乎沒有陪過她多長時間,但是朱安卻一直在魯迅的家中照顧他們的家人,沒有任何的怨言。為什麼說魯迅的兩個女人:一個呼吸都是錯的,另一個撒謊都顯得尤為可愛。我們接著往下看。
  • 斯坦福博士羅斯金《學會寬恕》,擺脫受害者思維,對自己人生負責
    坦白說,在看這本書之前,我也有點好奇,不過是一個有點老生常談的話題,何至於還要專門弄個專題,研究多年,再寫本書來論述呢?「寬恕嘛,誰不知道它的好處,只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嗯,想到這裡,我忽然間有點明白為什麼了。
  • 魯迅:藤野先生,我永志難忘,藤野:魯迅是誰?不記得了
    魯迅:藤野先生,我永志難忘,藤野:魯迅是誰?不記得了大家在學生時代,應該都學過魯迅先生的《藤野先生》。這篇文章講述了他於20世紀初期在日本仙臺醫學專科學校求學時的日本老師藤野先生對他的教誨。魯迅先生的考試成績不錯,就有人懷疑是老師將考試題目洩漏給他,他們的理由就是藤野先生曾經親筆修改過魯迅先生的課堂筆記,有可能在他的筆記本上做了什麼暗示。在當時的一些日本人看來,「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藤野先生肯定不屬於這一類的日本人。
  • 魯迅《吶喊》針砭時弊,為何沒喚醒麻木國民?因為他們故意裝不懂
    魯迅作為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一直致力於文學創作。面對當時的社會現狀,魯迅迫切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作品來喚醒麻木不仁的國民,最後達到改變國家現狀的目的。但最終的效果卻不太明顯,這究竟是因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