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博士羅斯金《學會寬恕》,擺脫受害者思維,對自己人生負責

2021-01-10 楚汐思讀繪

如果你也曾在生活中受到過傷害,且不論這種傷害是來自親人、愛人還是親密朋友,或者是工作同事,僅幾面之交的陌生人,甚至是屏幕那端不知名的網友……

如果你也曾因此而執著於要對方道歉,或是耿耿於懷,或是陷入不滿和怨恨的情緒,那麼,我會建議你花點時間讀一讀這本《學會寬恕:走出心理傷痛、重拾心靈陽光的有效方法》。

網圖,侵刪

本書作者弗雷德·羅斯金,是美國史丹福大學諮詢心理學和健康心理學博士,寬恕研究項目的開創者和負責人,以史丹福大學寬恕項目中的科學研究和經由大量受試者身上獲取的數據結果為依據,證實了寬恕的力量 — 可以幫助我們從傷痛和創傷中恢復,積極地開始新生活。

坦白說,在看這本書之前,我也有點好奇,不過是一個有點老生常談的話題,何至於還要專門弄個專題,研究多年,再寫本書來論述呢?

「寬恕嘛,誰不知道它的好處,只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嗯,想到這裡,我忽然間有點明白為什麼了。正是因為對於「寬恕」,我們都太熟悉了,但卻又貌似只限於對其表面的熟悉,並不見得是真的理解何為寬恕,以及如何寬恕…… 要不然也不會出現「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這種情況了。

而本書作者,正是要借著他多年研究的資料和心得,像剝洋蔥一樣,從為什麼要寬恕,寬恕的對立面情緒根源,以及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寬恕者,一層一層地將寬恕的內核剖析給我們看,讓我們得以真正看到寬恕的好處,並因此學會寬恕,超越傷痛,輕裝上陣。

網圖,侵刪

一、為什麼要寬恕?寬恕是一種選擇,為了自己,不是為了冒犯者

我們來頭腦風暴一下,說到「寬恕」這個詞語,大家都會有怎樣的聯想呢?

也許你會想到最近的影視劇裡,那個女主就不應該原諒她的出軌老公;也許你會想到法庭上那些不值得原諒的被告;也許還會想到新聞裡的車禍肇事者……

所以,讓我們寬恕這些人嗎?那不可能!寬恕他們不就意味著縱容這樣的不良行為?

什麼?還要寬恕傷害我的人?那更不可能!憑什麼要寬恕一個帶給我痛苦的人?

……

這是我們面對寬恕的本能情緒:不滿、憤怒、痛苦……所以我們耿耿於懷,不想輕易寬恕冒犯我們的傷害者。

事實上,這樣的情緒也正是羅斯金博士一開始就想先替我們理清的對於寬恕的誤解:

寬恕並不意味著與傷害者妥協,或是與冒犯者修復關係;也不意味著要縱容他人的傷害或不良行為;更不意味著忘卻或否定痛苦的事情曾經發生過;甚至也不是說因為信仰要求寬恕,而勉強自己不得不這麼做…… 這些關於寬恕的理解都是錯誤的觀念。

與此相反,寬恕應該是一種堅定的確信,即:壞的事情再也不會毀掉我們今天的生活,儘管它們可能曾經毀掉了我們的過去。

我無意於要求你去寬恕,但我將向你表明如何去寬恕,然後選擇權在於你。為了幫助你選擇,讓我向你說明,為什麼我相信寬恕對你最為有益。我想要做的是,當你受到不公平對待時,寬恕可以成為你的備選項之一。

是的,這是羅斯金博士寫作本書的初衷,而他也用了極為豐富的案例和詳實的數據,告訴我們寬恕可以是我們面對傷痛時的一種選擇。

網圖,侵刪

在羅斯金博士關於寬恕的大量科學研究裡表明,人們越是不寬恕,面對的健康問題越多。不論是相對短期的身體不適,還是長期的總體幸福感,都會深受影響。無法寬恕的人,會長期陷於不滿、憤怒和消沉等負面情緒裡,患有心臟疾病和肌肉系統疾病的機率也更高。

更有甚者,當我們因此而飽受身體和精神雙方面的傷痛時,那個帶給我們傷痛的人卻並不因此而有所損傷。所以,這也是為何羅斯金博士會很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學會寬恕,不是因為其他任何人,而是為了自己。正如本書的英文名 Forgive for Good,為了我們自己可以更好,而選擇寬恕。

當我們選擇寬恕時,我們便放下了我們的過去,來治癒我們的現在。

網圖,侵刪

二、如何成為一個寬恕者?寬恕是一種可習得的技能,每個人都能學會

當我們意識到寬恕是為了更好的自己時,我們才有足夠的動力去學習如何成為一個寬恕者。而在此之前,我們得先了解一下寬恕的對立面情緒,即不滿、憤怒和惱恨等情緒的來源。

在生活中,當我們不希望的事情發生了,或者是我們真正希望的事情反而沒有發生的時候,我們自然而然就會有不滿或抱怨的情緒。

而當我們因此而耿耿於懷的時候,無形中又加強了這種不滿情緒。當個人情緒化到一定程度時,我們會開始責怪那個造成這一切的人,甚至因此而構想出一個不滿的故事。

責怪他人,起初我們可能會感覺好受了一些,可以感受到短期的解脫,因為我們所感到的傷痛是別人的責任。但是,從長遠來看,好的感覺會逐漸消逝,最後所剩下的只是無助和脆弱,無形之中我們將自己置於受害者的角色。

網圖,侵刪

還記得電影《羅生門》的情節嗎?武士和妻子路過荒山時,遭遇不測。妻子被侮辱,武士慘遭殺害。當兇手強盜、妻子和武士亡魂,都各有說詞的時候,雖然真相只有一個,卻無從得知。為了美化自己的道德,減輕自己的罪惡,掩飾自己的過失,每個人都在講述一個美化自己的故事版本。

同樣的,在生活中,無論什麼樣的傷痛經歷,不管事實是多麼地清楚明白,每個牽涉其中的人都會講出一個不同的故事。無論我們是傷害者,還是被傷害者,在某個特定的情境中,每個人注意到的方面都是不同的。對於發生過的事,旁觀者、朋友和家人講述的都是他們自己的故事。

或者也可以說,根本就不存在真實的故事,只存在多重視角。我們的故事反映了自己的觀點,此外還傳達了一個主題。

那麼,這個主題的選擇和故事如何講述就很關鍵了,因為這會決定著我們是如何記住這個事件,以及它如何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當我們構造了一個不滿故事時,我們便進入了不滿形成的最後階段。如果我們對他人或自己反覆講述這個不滿故事,我們便遭受著痛苦。而當我們將自己的痛苦歸罪於別人時,當我們相信別人就是導致我們痛苦的原因時,那麼,我們就賦予了他們控制我們情感的權力,我們就需要依靠別人才能讓自己感覺好受些。

我們會需要別人來道歉,承認錯誤,想讓別人做出改變或請求寬恕,但這種要求發生的可能性極小,於是我們就會在等待中感到無助。而更可悲的現實是,當我們執著於怪罪傷害了自己的人時,人家可能根本就不放在心上。

所以,要想走出這個不滿情緒的怪圈,我們得學會寬恕。

基於此,羅斯金博士在長期的實踐中,總結出了「九步寬恕法」,以及一系列極為有效的系統寬恕訓練方法,包括轉換頻道、「感恩」呼吸法、內心專注法和重新關注積極情感的技巧,甚至還在此基礎上提煉了更高階的「HEAL 治療法」……凡此種種,在本書均有詳細的介紹和練習指南,這裡就不贅述了。

三、寫在最後

生活可能並不完美,但是我們可以學著去少受一些苦。如果我們一直糾纏於過去的不滿和傷痛,我們哪有心思去感激生命中的美好事物呢?

正如羅斯金博士在本書的最後寄語:

我希望你決定做一個寬恕者,接受生活中既有壞的經歷也有好的經歷這一事實。它會培養你的信心,讓你相信自己能夠處理生活中遇到的麻煩,而不會迷失在責備和痛苦中。我們不知道生活為我們準備了什麼,但是我們知道寬恕給予了我們重返遊戲、重新開始的力量。

-END-

相關焦點

  • 遊戲人生-寬恕與未來
    用心思考,認真生活,《遊戲人生》讓生活輕鬆更精彩!無論你是一位事業上追求上進,還是一位迷戀物質生活的人,每天都會面對很多選擇的焦慮,這種迷失會讓我們錯過很多精彩的人生瞬間。有時我們需要停下腳步,凝視遠方,拿起塵封已久的筆,記錄你的心動時刻,重新求證生活的意義,回顧遊戲人生的精彩片段,讓自己成為一個認真生活的人。
  • 《寬恕》寬恕他人,就是放過自己,幫你找回內心的平靜和自由
    文/Lina"寬恕"與每個人息息相關提到"寬恕"這個話題,如果你願意靜下來勇敢面對自己曾經的傷痛,相信每個人都有被人激起悲傷的故事。那麼面對仇恨和傷痛,我們可以用怎樣的思維方式去對待呢?一、 寬恕的真正意義是放逐我們仇恨的心靈。其實我們寬恕的不是別人,而是讓我們自己那顆仇恨的心得到解放。當你選擇寬恕後,你的潛意識裡就不再是受害者,那麼你也就拿回了自己內心的力量,從而才能看到這個世界上更多的色彩。
  • 【專訪】斯坦福性侵受害者香奈兒·米勒:「與其讓她獨自吶喊,不如...
    2018年,負責該案的法官被以62%的投票結果罷免,加州性侵法案中強姦的定義也由此擴大。這些改變和來自世界各地的鼓勵讓香奈兒看到,自己不只是那個終日哭泣、悲傷又暴躁、無力向前的受害者,她有勇氣大聲指出那八個字的錯誤,她有能力去挑戰一個白人男性至上的司法系統,她終於可以越過埃米莉·多伊,說出自己的名字——香奈兒·米勒。
  • 《這不是你的錯》:自我寬恕
    自我寬恕自我寬恕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可以幫助你擺脫折磨人的羞恥感。你會認識到並且承認自己是如何傷害自己及他人的。你與他人的關係會得到完善,更重要的是,你與自己的關係會得到完善。首先我們要原諒的是遭受到虐待的自己,不讓自己深陷其中。
  • 斯坦福教授:教育的意義並不是學一大堆知識,而是學會一種思維
    史丹福大學的卡羅爾·德韋克教授就認為,教育應該是讓孩子學會成長型思維。教育的真正目的在於培養「成長型思維」成長型思維是卡羅爾·德韋克教授在《終身成長》一書中提出的概念。卡羅爾·德韋克教授認為,人的思維方式大致可以分為兩種: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所謂成長型思維,就是孩子的思維模式是積極向上的,認為「人定勝天」,自己可以通過努力勝任一件事情。
  • 從孫楊事件來看,何為真正的自信,如何擺脫受害者心態
    但是這樣的回答我卻看到了逃避,一種以受害者的姿態來面對提問,這本身就是不自信的表現。一自信的直接表現就體現在對自己的反思,承認自己的優點,也要接受自己的缺點和錯誤,不要時刻都是受害者心理。何為受害者心態?指的是人在面對挫折和失敗時,傾向於把事情歸因於客觀環境或者人力等不可控的偶然性因素,進而催生出自憐心理的一種模式。
  • 為什麼寬恕別人?
    我們學習中醫,不但要學習中醫治病的技術,也要提升自己的身心修養。其中,就包括學會寬恕。為什麼要寬恕別人呢?從恕字來看,下面是心,心上是如,恕並非寬容或諒解犯錯的人,而是要「如他人之心」,即換位思考,設身處地,感同身受地為對方考慮。從對方的角度去想問題,就能實現寬恕。
  • 《當下的力量》:通過三步,我們能從思維和情緒的認同中擺脫出來
    這次是我第二次閱讀這本書,希望能夠把自己更多的收穫和感想一一分享給需要的朋友。作者埃克哈利.託利,出生在德國。他因為29歲的一次意外的經歷徹底改變了他後來的生活。在書中,他用簡單明了的語言向我們傳達了一種超高的人生境界:我們可以擺脫痛苦並進入內心的平和世界。
  • 真正有魅力的女人:敢於做自己人生的主人,全然為自己的生命負責
    文/唐若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對於女人來說,我們或許需要明白, 你從來不是任何人的附庸,而是自己人生的主人,你的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對自己負責。在生活中,我會發現,很多女性很容易把自己當作別人的附庸。比如認為自己是屬於父母的,疑惑自己是屬於愛人的,或者認為自己是為孩子服務的。而在這些關係中,他們往往忘記了自己才是人生的主人,自己最應該對自己負責。
  • 人生本就不易,學會成全自己
    善待自己,其實是人生一場修行。過往即為序章,人生下半場,學會成全自己,生活就不那麼委屈了。王爾德有句名言:「為了自己,我必須饒恕一些事。因為一個人,不能夜夜起身,在靈魂的園子裡栽種荊棘。」《呼嘯山莊》裡寫道:「懲罰惡人是上帝的事,我們應該學會饒恕。」過好自己的日子,終究比在意他人重要。一味計較他人的傷害,不如學會寬恕和放下,這樣才能心平氣和地好好工作、好好生活。
  • 生存的智慧:成年人最大的自律,是學會對自己負責
    其實不然,自律更多的就是學會對自己負責,明白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要從心底真正的去改變,去約束自己,遵循自己的條條框框。如果自己不想著改變,僅靠一些原則強行自律多半是沒有成效的。01自律的前提是學會對自己負責當你從心裡想讓自己變得優秀,開始自律,那你持之以恆一定會成功,並且在自律的過程中收穫最好的自己
  • 如何做自己的人生設計師?你需要知道這三點
    我們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我閱讀過的《史丹福大學人生設計課》這本書裡面找到了。《史丹福大學人生設計課》這本書,由比爾·博內特和戴夫·伊萬斯共同創作完成,比爾·博內特現任史丹福大學設計項目的執行董事,以及某設計諮詢公司的CEO。戴夫·伊萬斯時任史丹福大學設計項目講師、管理顧問。
  • 斯坦福最受歡迎的人生規劃課:忘掉初心,方得始終
    他主講的同名課程《設計你人生》是史丹福大學最火爆的選修課之一,曾幫助上千名大學生、職場人、退休高管找到人生方向。某種程度上,這與人生很像。除非你嘗試了足夠多的可能性,否則你不會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因此,唯一能確定的就是不確定性,試錯更是必不可少。設計師被認為是最有創意的一群人。但提出偉大創意之前,他們會生產無數個不著邊際的想法。因為創意的天敵是批判性思維,設計師會屏蔽掉批判性思維,把能想到的想法先列出來。同時,設計師會拒絕自己的第一直覺。
  • 自己的經驗未必就是確定的,生活需要擺脫固有思維,需要勇於嘗試
    經驗會主導我們的思維過程,就像心理學的慣性思維一樣。為什麼孩子都有豐富的想像力,因為他們缺乏經驗,如果我們能設法把自己從以往的歷史中解放出來,那我們或許會打開一扇通往無限可能的大門。大家都知道牛頓第一定律,傳說牛頓有一次坐在蘋果樹底下乘涼,剛好一個蘋果掉了下來砸中了他,他並沒有生氣,而是好奇、疑惑:為什麼蘋果會往下掉,而不是往上掉呢?隨後他便發現了重力。
  • 閱讀|把生活在其他時間緯度人的人生內容納入自己的人生
    生活中,有時犯了錯誤,卻不知道去哪裡去找深厚的人生經驗,有了進步,卻不知道是靠運氣還是方法,看不到自己的成長。成功不在先天,不靠外在,關鍵在於思維模式:是滿足於現有成果、避免失敗可能的固定型,還是以努力為豪、尋求挑戰機會的成長型,決定了你能在成功路上走多遠。在對成功的數十年研究後,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發現了思維模式的力量。
  • 擺脫散戶思維,你也可以成為市場莊家
    第一步不是提高技術,我認為有個比技術更關鍵的要素那就是你的思維和心態,個股的股性也決定了它的牛熊你的思維也決定了是「韭菜」還是自己的「莊家」肯定還有一直持有15年股災被套的股任何股的走牛和走熊,都不是偶然發生的所以很多人知行合一,止盈可以做到,止損卻做不到股票跌破趨勢,就和人沒有了生機一樣學會即使止損也是擺脫散戶命運的
  • 心理學:走出傷痛,你首先要告別「受害者」角色
    我們如果想要生活過得更幸福一點,我們面對這些痛苦與傷害,或許最重要是走出受害者的角色,不要認為生活刻意折磨你,讓你經受那麼多痛苦,這樣你才能面對人生中的風風雨雨。一、接受事情的發生,不做過度臆想一件事情發生了,我們最重要是接受當下,並不要做出過度的臆測與猜想。曾經有一個女士跟我講述,自己離婚後,她一度抑鬱,感覺到生活非常的痛苦。
  • 心理學:「受害者思維」在拖你後腿
    這些女人會在婚姻生活中,慢慢變成了一個受害者,因為她們覺得自己已經付出了足夠多的時間和精力,換來的卻是老公冷眼相待。時間越長,她們就會越覺得委屈,直到這份委屈突破了那層防線之後,她們就會完全爆發。01婚姻的真諦:永遠不要向別人索取幸福那些覺得自己不幸福,覺得自己是受害者的女人,通常都有一個想法,那就是老公能取決於自己的快樂。
  • 煥新研習社|釋放真我+設計思維=人生舞臺的表演者與設計師!
    本期「煥新計劃—設計人生與社會影響力塑造」設置的「戲劇表演課」與「斯坦福人生設計課」課程模塊,通過提升運動員情感表達能力、重構運動員的底層思維系統、運用設計思維方式,同50名運動員一起探索並釋放更大的個人潛力,提升個人專注力、判斷力、感受力、觀察力、想像力、思考力和表現力,獲得追求與探索理想人生的勇氣與自信,實現賽場外的人才可持續發展。
  • 思維方式決定年輕人的未來,具備終身成長思維,人生就有無限可能
    或許你會說什麼別人有人脈,家庭背景好等等,可是除了這些外界的因素,為什麼就沒有從自己的身上找找原因呢?是不是自己的思維限制了自己的成長呢?是的,下面的話題就與人的思維方式有關,就是成長型思維與固定型思維,這兩個思維概念來自於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的一本名叫《終身成長》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