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也曾在生活中受到過傷害,且不論這種傷害是來自親人、愛人還是親密朋友,或者是工作同事,僅幾面之交的陌生人,甚至是屏幕那端不知名的網友……
如果你也曾因此而執著於要對方道歉,或是耿耿於懷,或是陷入不滿和怨恨的情緒,那麼,我會建議你花點時間讀一讀這本《學會寬恕:走出心理傷痛、重拾心靈陽光的有效方法》。
本書作者弗雷德·羅斯金,是美國史丹福大學諮詢心理學和健康心理學博士,寬恕研究項目的開創者和負責人,以史丹福大學寬恕項目中的科學研究和經由大量受試者身上獲取的數據結果為依據,證實了寬恕的力量 — 可以幫助我們從傷痛和創傷中恢復,積極地開始新生活。
坦白說,在看這本書之前,我也有點好奇,不過是一個有點老生常談的話題,何至於還要專門弄個專題,研究多年,再寫本書來論述呢?
「寬恕嘛,誰不知道它的好處,只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嗯,想到這裡,我忽然間有點明白為什麼了。正是因為對於「寬恕」,我們都太熟悉了,但卻又貌似只限於對其表面的熟悉,並不見得是真的理解何為寬恕,以及如何寬恕…… 要不然也不會出現「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這種情況了。
而本書作者,正是要借著他多年研究的資料和心得,像剝洋蔥一樣,從為什麼要寬恕,寬恕的對立面情緒根源,以及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寬恕者,一層一層地將寬恕的內核剖析給我們看,讓我們得以真正看到寬恕的好處,並因此學會寬恕,超越傷痛,輕裝上陣。
一、為什麼要寬恕?寬恕是一種選擇,為了自己,不是為了冒犯者
我們來頭腦風暴一下,說到「寬恕」這個詞語,大家都會有怎樣的聯想呢?
也許你會想到最近的影視劇裡,那個女主就不應該原諒她的出軌老公;也許你會想到法庭上那些不值得原諒的被告;也許還會想到新聞裡的車禍肇事者……
所以,讓我們寬恕這些人嗎?那不可能!寬恕他們不就意味著縱容這樣的不良行為?
什麼?還要寬恕傷害我的人?那更不可能!憑什麼要寬恕一個帶給我痛苦的人?
……
這是我們面對寬恕的本能情緒:不滿、憤怒、痛苦……所以我們耿耿於懷,不想輕易寬恕冒犯我們的傷害者。
事實上,這樣的情緒也正是羅斯金博士一開始就想先替我們理清的對於寬恕的誤解:
寬恕並不意味著與傷害者妥協,或是與冒犯者修復關係;也不意味著要縱容他人的傷害或不良行為;更不意味著忘卻或否定痛苦的事情曾經發生過;甚至也不是說因為信仰要求寬恕,而勉強自己不得不這麼做…… 這些關於寬恕的理解都是錯誤的觀念。
與此相反,寬恕應該是一種堅定的確信,即:壞的事情再也不會毀掉我們今天的生活,儘管它們可能曾經毀掉了我們的過去。
我無意於要求你去寬恕,但我將向你表明如何去寬恕,然後選擇權在於你。為了幫助你選擇,讓我向你說明,為什麼我相信寬恕對你最為有益。我想要做的是,當你受到不公平對待時,寬恕可以成為你的備選項之一。
是的,這是羅斯金博士寫作本書的初衷,而他也用了極為豐富的案例和詳實的數據,告訴我們寬恕可以是我們面對傷痛時的一種選擇。
在羅斯金博士關於寬恕的大量科學研究裡表明,人們越是不寬恕,面對的健康問題越多。不論是相對短期的身體不適,還是長期的總體幸福感,都會深受影響。無法寬恕的人,會長期陷於不滿、憤怒和消沉等負面情緒裡,患有心臟疾病和肌肉系統疾病的機率也更高。
更有甚者,當我們因此而飽受身體和精神雙方面的傷痛時,那個帶給我們傷痛的人卻並不因此而有所損傷。所以,這也是為何羅斯金博士會很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學會寬恕,不是因為其他任何人,而是為了自己。正如本書的英文名 Forgive for Good,為了我們自己可以更好,而選擇寬恕。
當我們選擇寬恕時,我們便放下了我們的過去,來治癒我們的現在。
二、如何成為一個寬恕者?寬恕是一種可習得的技能,每個人都能學會
當我們意識到寬恕是為了更好的自己時,我們才有足夠的動力去學習如何成為一個寬恕者。而在此之前,我們得先了解一下寬恕的對立面情緒,即不滿、憤怒和惱恨等情緒的來源。
在生活中,當我們不希望的事情發生了,或者是我們真正希望的事情反而沒有發生的時候,我們自然而然就會有不滿或抱怨的情緒。
而當我們因此而耿耿於懷的時候,無形中又加強了這種不滿情緒。當個人情緒化到一定程度時,我們會開始責怪那個造成這一切的人,甚至因此而構想出一個不滿的故事。
責怪他人,起初我們可能會感覺好受了一些,可以感受到短期的解脫,因為我們所感到的傷痛是別人的責任。但是,從長遠來看,好的感覺會逐漸消逝,最後所剩下的只是無助和脆弱,無形之中我們將自己置於受害者的角色。
還記得電影《羅生門》的情節嗎?武士和妻子路過荒山時,遭遇不測。妻子被侮辱,武士慘遭殺害。當兇手強盜、妻子和武士亡魂,都各有說詞的時候,雖然真相只有一個,卻無從得知。為了美化自己的道德,減輕自己的罪惡,掩飾自己的過失,每個人都在講述一個美化自己的故事版本。
同樣的,在生活中,無論什麼樣的傷痛經歷,不管事實是多麼地清楚明白,每個牽涉其中的人都會講出一個不同的故事。無論我們是傷害者,還是被傷害者,在某個特定的情境中,每個人注意到的方面都是不同的。對於發生過的事,旁觀者、朋友和家人講述的都是他們自己的故事。
或者也可以說,根本就不存在真實的故事,只存在多重視角。我們的故事反映了自己的觀點,此外還傳達了一個主題。
那麼,這個主題的選擇和故事如何講述就很關鍵了,因為這會決定著我們是如何記住這個事件,以及它如何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當我們構造了一個不滿故事時,我們便進入了不滿形成的最後階段。如果我們對他人或自己反覆講述這個不滿故事,我們便遭受著痛苦。而當我們將自己的痛苦歸罪於別人時,當我們相信別人就是導致我們痛苦的原因時,那麼,我們就賦予了他們控制我們情感的權力,我們就需要依靠別人才能讓自己感覺好受些。
我們會需要別人來道歉,承認錯誤,想讓別人做出改變或請求寬恕,但這種要求發生的可能性極小,於是我們就會在等待中感到無助。而更可悲的現實是,當我們執著於怪罪傷害了自己的人時,人家可能根本就不放在心上。
所以,要想走出這個不滿情緒的怪圈,我們得學會寬恕。
基於此,羅斯金博士在長期的實踐中,總結出了「九步寬恕法」,以及一系列極為有效的系統寬恕訓練方法,包括轉換頻道、「感恩」呼吸法、內心專注法和重新關注積極情感的技巧,甚至還在此基礎上提煉了更高階的「HEAL 治療法」……凡此種種,在本書均有詳細的介紹和練習指南,這裡就不贅述了。
三、寫在最後
生活可能並不完美,但是我們可以學著去少受一些苦。如果我們一直糾纏於過去的不滿和傷痛,我們哪有心思去感激生命中的美好事物呢?
正如羅斯金博士在本書的最後寄語:
我希望你決定做一個寬恕者,接受生活中既有壞的經歷也有好的經歷這一事實。它會培養你的信心,讓你相信自己能夠處理生活中遇到的麻煩,而不會迷失在責備和痛苦中。我們不知道生活為我們準備了什麼,但是我們知道寬恕給予了我們重返遊戲、重新開始的力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