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你的錯》:自我寬恕

2020-12-26 情緒自由心理研習社

自我理解

無論我們的童年經歷過怎樣的創傷,自我理解是第一步,讓我們停止周而復始的自我評判,把注意力放在理解自己的錯誤和失敗上。不要再為自己的錯誤和失職責怪自己,你要開始相信自己的作為和不作為都是有原因的,這種想法很重要。

當我們開始批評自己時,請提醒自己:「鑑於我兒童時期的遭遇,我有這個症狀或我表現出這種行為是情有可原的。」或者只是簡單的對自己說:「我這樣做是可以理解的。」

童年有過創傷的人們經驗帶著羞恥感和焦慮看待自己的創傷症狀。當自己的症狀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困擾後,他們會自我批判,感到羞恥。請不時地提醒自己,哪些讓你感到羞恥的行為,對你而言其實是有效的應對方法和生存技能。恰恰相反,對你來說,這些行為在應對難以忍受的焦慮、恐懼、痛苦和羞恥感時,是明智、有效的方法。

通過自我理解,你能認識到,你現在的行為與兒時的成長環境有關。以慈悲心看待自己的遭遇,最終你會自強自立。

自我寬恕

自我寬恕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可以幫助你擺脫折磨人的羞恥感。你會認識到並且承認自己是如何傷害自己及他人的。你與他人的關係會得到完善,更重要的是,你與自己的關係會得到完善。

首先我們要原諒的是遭受到虐待的自己,不讓自己深陷其中。如果你繼續因受虐責怪自己,你就仍有一種自己可以掌控一切的錯覺且竭盡全力躲避虐待帶來的無助感。同樣,如果你繼續為施虐者所做的事情責怪自己,你就仍無法面對由自己所在乎的人帶來的拋棄、背叛和失望感。

其次,你需要原諒自己因遭受虐待而傷害過別人,這包括你的所有作為和不作為,以及對他人造成的各種傷害。

1.寬恕受虐本身

自我寬恕始於受虐,也終於受虐。希望我們不再為兒時受虐責怪自己。受父母虐待的受害者傾向於責怪自己,主要是出於一種否認的心態。否認是強大的防禦機制,能讓我們免受痛苦和創傷的折磨。否認允許我們自我封閉或忘記由嚴重的身體或情感創傷導致的痛苦。兒童虐待和漠視的受害者常常否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以此弱化虐待帶來的傷害。如果不這麼做的話,他們就需要面對難以忍受的事實:家人居然用如此殘忍的方式對待自己。

直面事實會帶來巨大的痛苦,你很可能會時不時地否認虐待事實。你需要時間和勇氣接受這個殘忍的事實:你最愛的和最該愛你的人居然忽視或虐待你。你需要花時間和精力處理虐待、漠視、背叛、遺棄和排斥帶來的痛苦,而這些痛苦從兒時一直困擾你。給自己一些時間讓自己強大,然後再去面對事實,你還需要建立一個支持系統,從而保證自己從情感上擺脫施虐者後不會感到孤單。

2.原諒自己曾被語言暴力侮辱和虐待。

儘管在理智上我們知道語言暴力的發生並不是自己的錯,但內心還是會因為遭受過語言暴力而無法原諒自己。例如,你會因為自己的屈從和消極責怪自己,因為沒有反抗施虐者責怪自己,因為沒有把虐待告訴他人責怪自己。

3.記住,那時你只是一個孩子。

很多受害者不斷地感到羞恥,不斷地責怪自己,因為他們認為是自己默許了語言暴力的發生。但最重要的是你要明白,你不該為因語言暴力做的所謂選擇而負責任,因為你根本沒有選擇的自由。只有當你明白自己行為後果以及不受脅迫、賄賂、恐嚇、威脅時,你才有選擇的自由。當時你只是一個孩子,你沒有能力做出這樣的選擇。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即使青少年,他們的心智也沒有成熟到可以做出自由、有意識地選擇。

請不斷提醒自己,當虐待發生時,你還是一個孩子,這會讓原諒自己變得容易一些。受害者常常覺得在虐待發生時他們比自己的實際年齡大,這算是因為他們在兒時就承擔了成人的責任,或者因為父母像對待成年人一樣對待他們並對他們寄予不合理的期望,抑或因為他們經歷了過多的苦難。但毫無疑問,不管你覺得自己有多麼成熟,你也只是一個孩子,心智只是孩子的心智。

更重要的是要記住,你和成年人相比力量懸殊。因為你是一個孩子,在解救自己時能力有限。如果你想逃跑,你能去哪?如果你想傾訴,又有誰相信你?如果你想抗爭,你又有多大機會會阻止施虐者虐待你?

4.原諒自己回到施虐者身邊

儘管你已經意識到自己是無辜的,沒有促使虐待發生,也沒有選擇被虐待,但你可能還是會因為虐待的其他層面責怪自己,比如,回到虐待者身邊,吃她做的飯。你是不是因為孤獨或施虐者給了你很多關注,你才回到施虐者身邊的?施虐者是不是給你糖吃或允許你打遊戲?如果是的話,請記住你只是一個孩子。你不能為自己兒時的選擇負責,那是的你還小,心智還不成熟,無法做出明智的決定,無法做出正確的選擇,在照顧自己這方面也是如此。對孩子來說,受到關注遠比身處受虐危險更重要。並且你也不知道虐待會對自己心靈造成多大的傷害。

原諒自己,不能向施虐者發怒,所以將怒氣撒在比你弱小的人身上。你討厭自己的軟弱和無助,所以你也會討厭像你一樣軟弱的人。

5.原諒曾對他人造成過傷害

6.爭取自我寬恕

負責任,首先需要承認對自己和他人做過錯事。你要對自己坦白,對曾被你傷害的人坦白,否則你不會想相信自己值得被原諒。緊固在自己的錯誤中對誰都沒有好處,包括被你傷害的人。當你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時,內心可能會突然產生一股強烈的羞恥感,但是很快,羞恥感就會被自尊心和發自內心的自豪感取代。

為了做好準備,需要花時間想想,自己的某些作為和不作為是如何傷害到他人。接下來就是尋找被你傷害的人,承認自己對他們造成的傷害。

道歉,在承認自己對受害者所做的事情時,還要發自內心、真誠地向受害者道歉,因為這麼做於人於己都更有益處。當他人被我們傷害後,他人想要的不是一句對不起,而是希望施虐者能為他的行為負責,對給我們造成傷害感到懊悔。

當我們向對方道歉時,就意味著我對你很尊重,並且在乎你的感受。我正試圖向你傳達當時我並不是有意要傷害你,並且以後我會好好待你。

對由自己造成的不便、傷害或破壞感到後悔願意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說明你願意做一些事情彌補自己的過錯。比如在受害者某些方面提供幫助,或者承諾採取行動確保自己不再施虐。7.原諒曾對自己造成的傷害

原諒把愛你的人推開、不信任自己、對自己苛刻、對自己設定不合理的期望。原諒自己當時懵懂無知,把愛你的人推開,是因為你害怕信任別人,你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你不信任自己,是因為在成長的過程中沒有人信任你。你對自己太苛刻,是因為你的父母過於嚴厲,對你抱有不合理的期待。

你也要原諒自己常常被他人誤解。你被誤解是因為你內心的羞恥感在作祟:內心的羞恥感讓你躲避他人,抑制你表達自我,阻止你說出真心話和做出真心之舉,使得你所看到的與你感受到的截然不同,讓你心直口快,言不由衷。你也想讓人們了解和接受真正的你,你也想讓自己的感覺知覺得到驗證。你也想被關注、被傾聽。原諒自己曾不知道如何展示真實的自己,如何恰當地表達自己。原諒自己沒有給他人創造真正了解自己的機會。

(參考文獻:貝弗莉 恩格爾《這不是你的錯》)

相關焦點

  • 《寬恕》寬恕他人,就是放過自己,幫你找回內心的平靜和自由
    那是因為寬恕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努力,也需要始終如一的決心才能完成。看完《寬恕》這本書,相信你對寬恕會有更加深刻的認知,同時它也能賦予你去"寬恕"的力量。面對作者的提問,我們該如何回答帶著非常沉重的心情閱讀這本關於"寬恕"的書,確實震撼我的心靈。因為書裡的真實故事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經歷的痛苦所能比擬的,而作者的處理方式和社會上很多有名望的智者們給予的各種回答,深深的蘊藏著關於"寬恕"的智慧,非常值得我們去反思自己的生活。
  • 《這不是你的錯》:童年處理不當的「羞恥感」,會讓孩子自卑一生
    "昨天,你怎麼沒有去公司聚會啊?聚會那個地方不是之前你說想要去的嗎?裡面的東西真的挺不錯的,你沒有去真的好可惜啊。"今天上班之後,我問鄰桌的同事;"嗯……就是突然不太想去了;哎……其實我可能有社交恐懼症吧,不太喜歡聚會。以後有機會再去了,沒有什麼可惜的了。"
  • 為什麼寬恕別人?
    其中,就包括學會寬恕。為什麼要寬恕別人呢?從恕字來看,下面是心,心上是如,恕並非寬容或諒解犯錯的人,而是要「如他人之心」,即換位思考,設身處地,感同身受地為對方考慮。從對方的角度去想問題,就能實現寬恕。事實上,寬恕別人也是寬恕自己。學會寬恕,不但有利於他人,更有利於自己。生活中我有這樣的體會,雖然是他人的錯,但如果不肯寬容他人,自己的心也很累。
  • Sunflower情感|寬恕並放下你所感受到的,對的人一定會出現
    這不是不良行為的藉口,但它是理解它的一種富有同情心的方式。It's not no excuse for bad behavior,But it's a compassionate way to understand it. 記住,我們必須犯錯,才能成長為不同版本的自己。
  • 聖經解密:寬恕——災難中的自我救贖
    也要看看我們在試驗面前[肯聽從耶和華藉摩西吩咐他們列祖的誡命不肯],這一點,有下列經文為證據:耶和華啊,現在你仍是我們的父!我們是泥,你是窯匠;我們都是你手的工作。很多時候,當我們選擇真正寬恕他人的時候,也同時拯救了自己!第四門功課:愛人,愛仇敵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
  • 書籍推薦——《這不是你的錯》
    《這不是你的錯》 其實,這都是羞恥感在作祟。 羞恥感是個體在遭到虐待後產生的一種自然反應,並且是各種虐待的核心,它深深貫穿於受害者的觀念和行為中。
  • 寬恕,利人利己
    為什麼把這個問題搬不到談判桌上,他家的孩子為什麼想坐這車,他家的孩子為什麼想帶,出了問題該怎麼解決,錢的確可以治療孩子的傷,但帶給孩子彼此的痛苦又有誰知道,傷好了,感情呢?爭吵和怒罵對解決問題沒有一點好處,如果當時被摔的這方對這個問題能夠理解,我想造成的負面影響不是很大。
  • 再讀《基督山伯爵》,發現它講的不是復仇,而是寬恕
    復仇的外衣下是善與惡的對抗其實,愛德蒙從一開始想要的從來不是真正的復仇,而是意圖想要追回他曾經擁有的青春和生活,他的內心有一把衡量善惡的標尺。但是在他發現自己的未婚妻變成別人的妻子,自己的父親死於餓死的時候,他內心的惡開始布滿荊棘,禁錮了原本的正直與善良,這才讓他的復仇看起來大快人心。
  • 寬恕帶來的祝福
    寬恕帶來的祝福 經文選讀:創45:1-50:21 鑰節:「從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許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
  • 《心靈捕手》:請相信,這不是你的錯
    故事主人公威爾是一個因幼時遭遇家暴而封閉自我、自甘墮落的天才少年,在麻省理工大學做清潔工時因一次偶然的機會展現了自己的天賦。數學教授愛才好士,決心幫助威爾走出心靈困境。最終,威爾在外界的幫助下敞開心扉,不再設防。
  • 遊戲人生-寬恕與未來
    2.人脈是你的放大器(提升魔法值)寬恕是一種人生大智慧,也是人生經歷重大磨難之後的一種解脫和放下。父親一生與人為善,我母親也是秉承我父親的處事風格來處理我父親的後事,正是這種釋懷和寬恕,讓我們全家順利渡過了那段令人悲痛欲絕的日子。寬恕和放下是處理悲傷最好的選擇,懷念逝者最好的方式是經常談起他過去給你帶來的歡樂,而不是把他放在心底避而不談。
  • 陶勇醫生恢復門診:尊重他自我和解的努力,也請尊重他不寬恕的權利
    陶勇醫生微博截圖 而這曾是一位眼科葡萄膜炎領域頂尖專家用來做手術的手,這隻手和他的主人,曾經拯救過上萬隻瀕臨失明的眼睛。 恢復出診,是自我和解的努力 從醫學角度來看,陶勇醫生所受神經、肌腱損傷的術後康復治療需要以年為單位進行,幾個月的時間很難有實質性的恢復。更何況,面對這樣一場堪稱人生浩劫的打擊,即使身體能夠得到部分恢復,精神創傷一時也難以渡過。
  • 不是你的錯——《心靈捕手》影評
    結果一個年輕的清潔工威爾在下課打掃時,發現了這道數學題並輕易的解開這個難題。 威爾聰明絕頂卻叛逆不羈,甚至到處打架滋事,並被少年法庭宣判送進少年觀護所。數學教授有心提撥這個性不羈自我的天才,要他定期研究數學和接受心理輔導。數學難題難不倒他,但卻對於心理輔導,威爾卻特別抗拒,直至遇到一位事業不太成功的心理輔導專家桑恩教授。
  • 心意更新——饒恕與原諒,是對於別人的寬恕,也是對於自己的釋放
    貳 饒恕與原諒,既是對於別人的寬恕,也是對於自己的釋放⒈不同的人擁有不同的心思有的人心中充滿了仇恨,有的人心中充滿了嫉妒,有的人心中充滿了惡毒的詭計,有的人心中充滿了批評與論斷,有的人……⒉饒恕既是對於別人的寬恕,也是對於自己的釋放饒恕別人的過犯,既是對於別人的寬恕與原諒,也是對於自己心靈的釋放。心中充滿仇恨與嫉妒的人,大多都不會快樂;心中充滿愛心的人,往往都樂觀積極。
  • 我該寬恕他多少次?
    因為你哀求了我,我赦免了你那一切的債;18:33難道你不該憐憫你的同伴,如同我憐憫了你一樣嗎!18:34他的主人大怒,遂把他交給刑役,直到他還清所欠的一切。18:35如果你們不各自從心裡寬恕自己的弟兄,我的天父也要這樣對待你們。」19:1耶穌講完這些話以後,就離開加裡肋亞,來到約旦對岸的猶太境內。3.
  • 真正毀掉你的不是失敗,而是潛意識的「自我懲罰」
    一定程度的自責可以引導我們學習和成長,但內疚到過分苛刻時,有可能會陷入「自我懲罰」的情緒誤區。有時候,真正讓我們無法消化的,不是失敗或者錯誤本身,而是事件發生後,我們自己再加以「自我懲罰」的情緒。沒想到媽媽的第一句話就是:「你這麼這麼不小心?你活該!誰叫你不看路!」生活中,作為父母的我們有時會責備因為疏忽而付出代價的孩子,這會讓原本就已經很痛苦和難過的他們更加自責。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進行自我懲罰,這往往與家庭教養方式有很大關聯。女孩通常接受心理管教方式(如講道理、引發內疚、撤銷關愛)等。
  • 斯坦福博士羅斯金《學會寬恕》,擺脫受害者思維,對自己人生負責
    如果你也曾在生活中受到過傷害,且不論這種傷害是來自親人、愛人還是親密朋友,或者是工作同事,僅幾面之交的陌生人,甚至是屏幕那端不知名的網友……如果你也曾因此而執著於要對方道歉,或是耿耿於懷,或是陷入不滿和怨恨的情緒,那麼,我會建議你花點時間讀一讀這本《學會寬恕:走出心理傷痛、重拾心靈陽光的有效方法》。
  • 上帝會寬恕那些沒有時間觀念的人嗎?
    >沒事總愛瞎琢磨的我時常在思考這個問題去日本待的這幾天,最大的感觸便是日本人的時間觀念。我甚至會懷疑她這輩子是鐘錶轉世,才能把每一分每一秒都活的如此明白。我媽從小就教育我,無論如何都不要遲到。和別人的約定,都是從時間地點開始的。你改了時間,故事便更改了意義。從那以後,我無比害怕遲到,也害怕記錯時間。總覺得著急忙慌地闖進別人早已準備好的場景之下,如同大戰之前便丟盔卸甲。
  • 心理學:對婚外人「心動」不是你的錯,你錯在不該付諸行動
    專欄內容會不斷更新,而購買專欄的朋友可享受現在以及後期不斷更新的全部課程進行深度層次的自我提升學習。對於對美麗事物的追求,對於情感上的需求,對於自身情感的掌控,不是所有人都能夠保持自己的初心不動搖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始終如一的,因此,對婚外的人「動心」不是你的錯,是內隱人格影響了你的判斷力。
  • 寬恕,才是戰爭的句號
    那是一種美麗的感覺,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徹底的寬恕。直到此時,對於路易·贊貝裡尼來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才終於結束。    1950年秋天一個寒冷的早上,路易走上一條長長的平坦小路,這條路通往一座臨時搭建的簡陋建築物前。路易走近這座建築物拱門的時候,感到整個身體一陣刺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