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 | 滿槃角黍細包金

2021-02-27 國語社

相傳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以竹筒裝米飯投入江中為祭,但多為魚蝦所爭食,後屈原託夢予人,謂以竹葉等包米飯則可,故有後來之「角黍」。《太平御覽》卷八五一引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屈原官至三閭大夫),謂曰君當見祭甚善。但常所遺,苦為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葉塞其上,以五彩絲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回依其言。世人作粽並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汨羅之遺風也。」蘇軾<端午遊真如,遲、適、遠從,子由在酒局>:「水餅既懷鄉,飯筒仍愍楚。」

「角黍」因以菰蘆葉裹成角狀,故稱。《初學記》引晉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又「進筒粽,一名角黍,一名粽。以菰葉裹黏米、慄棗,以火煮令熟,蓋陰陽包裹散米之象。」陸遊<歸州重五>:「屈平鄉國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盤。(原註:屈平祠在州東南五裡歸鄉沱,蓋平故居也。)」

其實夏季食粽原本並非紀念屈原,其僅為一夏令食品,並不固定於端午。漢代皇室有賞賜百官粽子之俗。至唐宋,粽子用以紀念屈原之意義漸顯,其花色亦增多,如角粽、錐粽、茭粽、筒粽、秤錘粽、九子粽等。後世粽子一般以黏米製成,包豆沙、棗泥、奶油、臘肉、火腿等等。《中華全國風俗志·下篇卷三·江蘇》:「初五日端午……人家以醃臘包糯米於蘆箬,謂之火骽粽,與鰣魚、枇杷相饋遺。……」山西《長治縣志》:「端午,以麥麵為白糰,與角黍相饋遺。」時至今日,粽子仍為國人所喜食,且不限於端午節期。

《藝文類聚》引晉代顧徽《廣州記》有一種以益智仁拌米製成之「益智粽」:「益智……一枝有十子,子肉白滑,四破去之,取外皮蜜煮為粽,味辛。」而「健粽」非食物,此為宋代節物。宋代江蘇地區夏至日,民眾祭祀時多解下包粽之草繩繫於手腕與腳踝,俗謂如此可令人身體強健。範成大《吳郡志》:「夏至復作角黍以祭,以束粽之草,繫手足而祀之,名『健粽』,雲令人健壯。」

黃豆板裹之粽為杭州端午「五黃」之一,在地人稱五月為「黃月」,因五種帶「黃」字食品於是月應市,故稱。端午日,當地人必食:雄黃湯、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板裹之粽,俗稱「吃五黃」。此俗當具應時節及驅瘟二義。

福建端午食粽之節俗由來已久,宋代梁克家《三山志》卷四十:「端午,……楚人是日以竹筒貯米祭屈原,名『筒粽』。四方相傳,皆以為節物。今州人以大竹葉裹米為角黍,亦有為方粽,以相饋遺。」此習俗世代相沿,流傳至今,各地亦出現各具特色之粽。福州地區以花生粽與鹹粽為特色。花生粽於糯米間夾豇豆、黃豆或花生製成;鹹粽則於糯米間夾肉丁、蝦仁、香菇片等裹成。

閩南地區較具特色者為肉粽、鹼水粽及豆粽。肉粽用料有滷肉、香菇、蛋黃、蝦米、筍乾等。鹼水粽無餡且半透明,於糯米中加入鹼液蒸熟而成,廈門俗稱之「鹼仔粽」。豆粽又稱「赤米粽」,以磨碎之黃豆混拌黏性不強之赤米,並注入少許鹽水包成。據《廈門市志》卷48:「粽子主料多為糯米。佐料有裹豆沙、棗泥、什錦等糊餡類;有裹火腿、鹹肉等塊餡類;還有糯米混小棗、赤豆、花生等豆果類。20世紀90年代,粽餡品種甚多,有火腿、鹹肉、鮮肉、雞肉、鴨肉、雞蛋、蝦仁、乾貝、銀杏、桃仁、松子、蓮子、慄子、花生、芝麻、香菇、椰蓉、蓮蓉等。」

龍巖地區主要食肉粽即鹼粽。據《龍巖地區志》:「民間裹粽。粽子有兩種:一是糯米加黑豆、蝦米、肉絲,稱肉粽;二是草灰水滷泡後之糯米製成粽,蘸糖蜜而食,稱『鹼粽』。均裹在長條形或三角形。客家以芒葉包成的長條形粽子,稱『黃芒粽』。專為小孩製作的粽,暱稱『乖粽』。」

三明地區,「端午日家家裹粽子,其品種主要有:糯米泡浸後加豆、肉丁、蝦米、香菇、醃菜等為餡的鹽粽;用赤豆、花生包的素粽,待煮熟後蘸糖吃;用草、竹灰滷泡浸後的糯米包成的『鹼水粽』。在明溪、清流一帶的客家人中,還有一種特殊的粽子——葉糕,它是將糯米磨成漿後壓乾,再加入白糖或紅糖攪勻,用粽葉包成長條形的粽子,入鍋煮熟,便可食用。」(《三明市志》卷52)

福建畲族人亦有端午節包粽子之習俗,其粽子更具特色。一般漢人以竹葉裹成錐狀,畲族人家則一般以菅葉裹成四角枕頭形,稱「菅粽」,俗稱「五節粽」,民國《霞浦縣志》:「山鄉畲民製粽橫式,謂之『橫巴米』。亦糯而鹼獨佳,故質柔韌,較尋常三角式者更可口,俗稱『畲婆粽』。」

閩地之粽雖形態各異,但就其具體做法而言,則大同小異。一般先將箬葉或竹葉泡溼,將糯米發開,以瘦肉、蝦仁、豆沙、棗仁等為餡,包成三角或四角形狀,蒸煮熟而食之。粽子一般可分為純糯米粽、糯米間夾雜各種葷素食品之粽及以糯米為皮,以各種葷素食品為餡之粽三種,具體而言為肉粽、鹼粽、豆粽、花生粽、鹹粽等,味道主要為鹹、甜之分。其具體品種、造型及製作材料則因各地物產與風俗不同而有所差異。

閩省各地互相饋贈粽子之習俗極普遍,俗稱「分節」「饋節」或「送節」。明代嘉靖《建陽縣志》:「五月,端午:……尤尚角黍,五日內更相饋遺,曰『分節』。」民國《平潭縣志》:「平潭作粽,裹以竹葉,親戚相饋遺,壻送外家,謂之『分節』。」民國《政和縣志》:「五月,端午……以竹葉裹糯米為粽祀先,亦以相饋,名曰『饋節』。」前清乾隆《南靖縣志》:「端午……作角黍,競龍舟,親友先一二日以餚果相饋,謂之『送節』。」此俗又不限於以粽子相饋,還「以時物相送」(前清光緒《甯陽縣志》),如「餚果」(民國《閩清縣志》、民國《沙縣志》)、「魚肉」(前清嘉慶《崇安縣志》、陳壽祺《福建通志·建寧府·歲時》)、「牲果」(前清嘉慶《南平縣志》)等。甚至尚有扇子等物品,民國《建陽縣志》:「五月初旬,以角黍、節餅、摺扇、圓扇諸物更相饋遺,曰『分節』,有女子新適人者更加盛焉。」民國《上杭縣志》亦載:「五月五日……外氏以扇及香囊贈其甥孫。」

端午粽詩詞選

表夏十首 其十 

【唐】元稹

靈均死波後,是節常浴蘭。

綵縷碧筠粽,香秔白玉團。

逝者良自苦,今人反為歡。

哀哉徇名士,沒命求所難。

謝人送粽 

【唐】楊巨源

來時三月春猶在,到日端陽節又臨。

珍重主人意勤腆,滿槃角黍細包金。

銅陵縣端午日寄兄弟二首 其一  寄經父 

【宋】孔武仲

柳浦移舟帶雨行,奔波南北是平生。

忽驚佳節臨端午,還記當年客禁城。

丹杏飣盤深簇火,碧醪傾盞釅堆餳。

菖蒲角粽俱如舊,何事樽前醉不成。

端午詞 其二  內廷 

【宋】晏殊

披風別殿地無塵,闢惡靈符自有神。

九子粽香仙醴熟,共瞻宸極祝千春。

(自,四庫本作字)

端午帖子詞:皇太后閣六首 其五 

【宋】蘇軾

上林珍木暗池臺,蜀產吳包萬裡來。

不獨盤中見盧橘,時於粽裡得楊梅。

重午

【宋】範成大

熨鬥薰籠分夏衣,翁身獨比去年衰。

已孤菖淥十分勸,卻要艾黃千壯醫。

蜜粽冰糰為誰好,丹符綵索聊自欺。

小兒造物亦難料,藥裹有時生網絲。

己未重五(時已請老) 

【宋】陸遊

門楣束艾作神人,團糭盤中節物新。

安用丹書禳赤口,風波雖惡不關身。

過秦樓  客中端午 

【元】朱晞顔

水碧紗幮,月圎紈扇,悄悄午窻曽共。

祛愁楚艾,照眼安榴,節物把人傳送。

無奈長晝如年,鶯趂吟情,蝶迷鄉夢。

悵歸期多誤,暮雲凝望,亂愁如葑。

誰念我、悶對騷經,慵尋遺譜,冷落赴湘琴弄。

醒魂正渇,筩碧初乾,買健聴人呼粽。

不似歸來故園,同泛香蒲,頻傾春甕。

儘痴兒騃女,齊唱湖樓興動。

澡蘭香  重五,夢窗韻 

【清末民初】趙熙

啼鳩送雨,小鳳新花,一枕半年夢覺。

朱符篆古,彩鷁波翻,老賸歲華如約。

更何心風採蕭家,人如菖蒲秀萼。

楚粽廚空,負了香菰靑蒻。

不意仙風遠送,上客能來,解衣槃礴。

心圓似月,夢好於仙,

喜氣庾蓮吹幕(聖傳至自劉軍)。

是平生第一天中,狂引離騷痛酌。

只悵斷峽雨江雲,天南吹角。

滿江紅 

【民國】黃侃

彩箑雲窗,少年事憑誰與說。

又還是堆盤筒粽,楚鄉時節。

桃印乍懸應闢惡,蘭湯浴罷渾忘熱。

但高歌一曲望湘人,心悽切。

長命縷,曾為結。

輕柔腕,真疑雪。

自榴裙題後,信音都絕。

黍夢未回菰已老,梅風才到蒲堪折。

祇涼蟾一縷似當時,情懷別。

▍本文據文史資料綜合整理編寫,部分圖片來自網路,特此說明。


相關文章:

端午節俗之發展與演變略說

端午節俗甚多,這些諸位知否?

端午 | 菖蒲酒美清尊共

宋詞裡的端午

掃描以下二維碼關注「國語社」↓  

相關焦點

  • 川香婆端午史話|端午起源、傳說、民俗
    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為午月,故初五作端午。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宰相宋建議要避諱,就把「端五」改為「端午」,此後,「端五」就改稱為「端午」了。宋代,朝廷追封屈原為忠烈公,並下詔將五月初五日定為「端午節」,諭令各地官府組織紀念諸如賽龍舟之類的活動,以紀念屈原。
  • 歷代端午詩精選25首
    》 (唐 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端午帖子》(宋 歐陽修)香菰黏米著佳名,古俗相傳豈足矜。天子明堂遵月令,含桃初薦黍新登。歲歲酬端午。《賀新郎 端午》(宋·詹無咎)  梅子黃時雨。對幽窗、依依抱獨,幾多愁緒。潤逼琴絲無雅韻,難續文園舊詣。頭白盡、相如誰顧。燕子樓空塵又鎖,望天涯、不寄紅絲縷。嗟往事,且休語。傷情當日斑衣舞。更宮衣、香羅乍帶,九天繁露。一寸草心迎永日,更把葵心自許。怎料有、風推雨如。惹起靈均千古恨,轉悽涼、更不成端午。拼小醉,讀騷句。
  • 端午安康&快樂皆是祝福
    來源於網際網路端午節到來,《沒文化的人才說端午節快樂》、《端午節不能說端午節快樂》以及《今日端午節 為什麼端午節不能說快樂要說安康?》端午安康&;快樂都表示對端午節的美好祝願。一、端午節本不是紀念屈原端午節,本是南方吳越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的節日 。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 端午節不僅要吃粽子,還得做這五件事才能確保一年無熱毒
    :五月五生子, 男害父,女害母比如」戰國四君「之一的孟嘗君就是五月五日出生,他的父親田嬰就曾打算把他丟棄為什麼古人會如此抗拒端午?文末我會細說,但在此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古人是如何解鎖端午的端午防毒第一招:洗藥澡古人非常重視端午這一天,就像我們現在過新年一樣,端午一到,他們首先要沐浴更衣在《荊楚歲時記》裡就有寫到: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
  • 生動描述端午節划龍舟的詩句
    端午節詩句  端 午 [唐] 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 午 [唐] 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 粟黍的起源與早期南傳
    同樣,近年的植物考古研究也證明,新石器時代南稻北粟的作物格局,形成不久便逐漸被突破,起源於北方地區的粟黍曾經由不同通道傳入南方地區,並被廣泛種植利用。粟黍起源與分布 目前為止,探索粟黍的起源,主要依賴於兩種證據和技術手段,一是植物遺存,包括種子和植矽體,二是骨骼的穩定同位素分析。
  • 端午節特刊‖近百年端午詩詞選‖搜韻
    揚州慢· 端午嘉陵江龍舟競渡,適敵機襲渝頗慘,憤寫此詞 (近現代·王用賓)躤柳巴陵,競舟汶水,後方照舊清平。 看朱門紫陌,鬥艾綠蒲青。 便真箇、朱繒闢惡,赤符厭勝,鑽紙談兵。 奈碉樓寒角,飛鳶還墮山城。 司空見慣,算如今、匕鬯非驚。 但甲仗排空,蟲猿盡化,無數犧牲。
  • 端午是中國別名最多的節日,最初源自天象崇拜
    作者:幼良端午無疑是中國別名最多的節日,達二十多個。當代 吳子復 集石門頌《餘日斷橋》對聯:餘日寒雅下平楚;斷橋歸騎鬲(隔)垂楊。落款釋文:戊申天中節桐城吳芝瑛「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說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題也」, 五(午)月的第一個午日,謂之端午。根據幹支歷,按十二地支順序推算,第五個月即「午月」,午月午日謂之「重午」,而午日又為「陽辰」,所以也稱為「端陽」。
  • 端午插花了解一下
    「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包中香黍分邊角。但是,我們今天的主角卻不是粽子或者香囊,而是大家可能並不熟知的——端午插花!端午插花中國插花歷史悠久,且古人生活非常講究意趣,民間插花應用在許多生活禮俗中,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勞作關係密切。
  •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你還知道哪些傳統風俗?
    但實際上,端午節吃粽子和賽龍舟的習俗早在屈原所處時代之前就已經存在了。端午節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的《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
  • 【梅苑題畫】端午節專刊
    端午節至次韻敦和吟長【五日】孫曉廷(湖南)千年汨水潤詩鄉,許是英魂寄世長。擊楫常爭誇故裡,懷沙難賦詠陶唐。琴橫且伴窗前燭,劍倚休題瓦上霜。澤畔行吟端午醉,明朝早起託初陽。端午有感洪梅(黑龍江)又臨端午幾思稠,仍嘆忠魂斷楚丘。投粽安能傾寄語,飛鷗竟也閉鳴喉。何言淚寫汩羅恨,欲問誰明屈子憂。多少雲煙成過往,偏將騷賦古今留。
  • 我們的老家大黍村(詳細版上冊)
    壽寧待志裡寫大黍村離城五十裡,屬十都三圖五甲。清朝劃為壽寧縣西北鄉大黍村。民國早期劃為鰲陽區大黍村。民國二十三年開始保甲制,劃為託溪鄉大黍保。民國三十四年託溪鄉改為鶴溪鄉,大黍保併入渺洋保,直至民國三十八年解放,都為壽寧縣鶴溪鄉渺洋保大黍村。解放初期為壽寧縣第四區圈石鄉大黍村。1955年第四區改為託溪區,1956年託溪和平溪兩個區,合併為芹洋區,就為壽寧縣芹洋區圈石鄉大黍村。
  • 《劍網3》端午節活動有哪些 2020端午節活動內容匯總
    導 讀 2020端午節活動大全" src="http://image.9game.cn/2020/6/22
  • 歲歲年年,端午安康!
    歲歲年年,端午安康!「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粽葉香飄十裡,對酒攜樽俎。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弔祭江誦君賦。」同時,古人還認為在端午節採的藥草最純正,藥效也最強。因此在端午節時,也是民間前往山間中採藥的最佳時節。宋代《夢粱錄》有記載:「五日採百草,修製藥品,為闢瘟疾等用,藏之,良驗。」也證實了當時人們在端午節期間注重清潔防疫的意識。
  • 傳統文化不能忘,端午節習俗有哪些?
    一年一度的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已經來了,那麼除了法定的節假日放假之外,對於端午節,我們又了解多少呢?首先,端午節又稱五月節,午日節 ,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已經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了。那麼,端午節的由來是什麼呢?
  • 端午髻簪虎子花|讀+
    今年閏四月,端午節遲至陽曆六月底,剛剛過完端午,冰箱裡粽子還沒吃完,門上懸掛的艾葉菖蒲尚未乾枯,粽葉艾葉菖蒲葉,都留著悠然清香的節日氣息。各地包粽子的粽葉各有不同,全看當地的產出。北方用蘆葦,江南用箬竹,四川在這兩種之外,還用筍殼。有的地方用荷葉、槲葉,華南的粽葉就更多了,露兜葉、芭蕉葉、柊葉……只要葉子夠大,有香氣,無異味,都可以包上糯米裹成粽子。
  • 端午安康 | 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
    端午的「端」字本義為「正」,「五」為中。《易經·繫辭上》說,天為奇數,一三五七九,五數相加為二十五;地為偶數,二四六八十,五數相加為三十;天地之數相加是五十五。天地數之和都是五的倍數,它們的總和正好二五相逢,所以五月五日稱為「天中節」。它們碰在一起才是「正」,是「端午」,這一天午時則為正中之正。
  • 【雲賞端午】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端午的「端」字本義為「正」,「五」為中。《易經·繫辭上》說,天為奇數,一三五七九,五數相加為二十五;地為偶數,二四六八十,五數相加為三十;天地之數相加是五十五。天地數之和都是五的倍數,它們的總和正好二五相逢,所以五月五日稱為「天中節」。它們碰在一起才是「正」,是「端午」,這一天午時則為正中之正。
  • 【網絡中國節】詩詠庚子端午•故鄉篇
    以歌詩賦詠的形式紀念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是傳統端午活動的重要內容。為此特以《家國篇》《他鄉篇》《故鄉篇》三個篇章,刊發當代詩家《詩詠庚子端午》詩詞作品,此外還選編了一輯《新詩篇》以饗讀者。   朝中措•端午節  徐世平  魂歸哀楚泣國殤,淚湧汨羅江。天問奇情廣瀚,橘風骨韻流芳。
  • 五穀之一的「黍」,經歷了什麼變遷?為什麼不再存在於餐桌之上?
    說起「五穀」這個詞彙,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這是糧食的代名詞,但是,如果說起具體五穀是什麼,很多人可能會比較茫然,其實,在五穀裡面,有一種糧食叫做黍。在歷史上,黍曾經是古人重要的口糧,但是在如今,黍卻漸漸從人們的生活中消失了,那麼,這其中原因何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