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會展業場館建設是關鍵

2020-12-26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發展會展業場館建設是關鍵

  12月23日,2020中國(鄭州)會展主辦方大會暨黃河流域會展聯盟成立大會在鄭州國際會展中心舉行,現場黃河流域會展聯盟也宣布成立。

  其實,早在2005年,鄭州就提出「努力打造中部會展之都」,如今,鄭州早已成為中部地區的會展名城,不過,在不少會展業業內人士看來,鄭州和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相比,還有不小差距。此前一天,鄭州還舉行了鄭州會展業「十四五」展望與戰略研討會,專家、學者共同為鄭州的會展業發展「把脈」,開出「藥方」。

  消息

  國內首次會展主辦方大會在鄭開幕

  河南商報記者了解到,2020中國(鄭州)會展主辦方大會暨黃河流域會展聯盟成立大會由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鄭州市商務局、鄭州市會展業促進中心聯合主辦。會議以「探索新模式、構建新生態」為主題,探討新形勢下會展生態環境打造與服務模式創新、會展跨界融合與模式創新等內容。

  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會長袁再青在致辭中表示,河南省的主辦方分布在各地,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舉辦主辦方大會活動,在全國可以說是第一次,不僅河南本地的主辦方參與進來,各省市也都積極參與。

  現場,嘉賓們共同啟動了2020中國(鄭州)會展主辦方大會開幕儀式;舉辦了黃河流域會展聯盟成立儀式,黃河流域會展城市代表宣讀了聯盟宣言,九省代表共同啟動聯盟成立。

  數據

  鄭州「十三五」期間在專業場地舉辦規模以上展覽1040場

  2005年11月,第十一屆鄭交會在新建成的鄭州國際會展中心舉行,第一次提出「努力打造中部會展之都」,從那時起,鄭州會展業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2018年,鄭州市政府出臺了《關於加快鄭州國際會展名城建設的意見》,提出建設國際會展名城的中長期目標,並指出發展目標、重點任務等,開啟了鄭州市建設國際會展名城的新徵程。

  據了解,「十三五」期間,鄭州在專業場地舉辦規模以上展覽1040場,累計展覽面積達到1219萬平方米,其中經貿類展會佔比62%,連續多年排名全國前列。

  2020年,鄭州原計劃要舉辦5萬平方米以上的展覽20場,舉辦國際性會議10場,但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會展業的節奏。在鄭州會展業「十四五」展望與戰略研討會上,鄭州市會展業促進中心主任王洪波表示,鄭州於今年6月10日恢復了舉辦展會,走在了全國前列。復展以來,鄭州全市專業展館共舉辦75場展覽活動,展覽面積132.26萬平方米,參展商約23741家,採購商及觀眾約211.6萬人次,現場成交額約363.54億元,拉動社會消費約135.51億元。

  聲音

  加緊建設新的會展場館、尋找新的發展空間

  「鄭州要狠抓場館的建設和落實。」國際展覽業協會名譽主席、全國會展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陳先進稱,目前鄭州會展業發展像「戴著鐐銬跳舞」,「按道理講,會展業的發展應該和當地的GDP增長速度一致,但在鄭州,會展業這一數據落後GDP增速,制約其發展的很大一個因素就是場館。鄭州要採取措施,有了基礎設施,才會在這方面有所作為。」

  陳先進還提到,鄭州應該多管齊下,在「雙循環」發展的新格局下尋找新的發展空間。他舉例,在數位化應用方面,鄭州可以走在全國前列,當下,線上展會大家都很重視,但怎麼樣與線下融合還有待探索。他說,國際合作方面,鄭州應該有所突破,「今年就是一個比較好的機會,疫情衝擊了很多國家,還有國家宣布永久停辦某些展會。國內恢復得很快,鄭州疫情控制得很好,可以抓住機會。」

  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儲祥銀表示,鄭州要構建會展新生態。他說,鄭州要明確自身定位,找準依據,認真研究未來會展行業發展的主攻方向,把現有本地產業基礎分析透、結合好,建立良性會展新業態。

  不管是省內專家,還是省外專家、業內人士,他們都提出了一個問題——鄭州的會展場館不足。

  不過,這個問題在未來可能會有所緩解,河南商報記者了解到,鄭州新國際會展中心的建設正在加速進行中。鄭州新國際會展中心位於新鄭國際機場與鄭州高鐵南站之間,佔地面積2450畝,室內總展覽面積40萬平方米(一期室內展覽面積18萬平方米),建成後將成為亞洲第二大展館,是鄭州國際會展中心的6倍。目前,該項目的一期的主體結構已經基本完工,預計一期一標段2022年上半年與鄭州南站同步投入使用。

  發展會展業,鄭州的優勢和劣勢

  優勢

  區位交通優勢,鄭州連南貫北、承東啟西,是中國經濟地理中心。

  人力資源優勢,鄭州背靠1億人口的大省、1.86億人口的中原城市群勞動力資源規模巨大。

  歷史文化優勢,鄭州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內陸開放優勢,鄭州打通了空中、陸上、網上、海上四條「絲綢之路」,擁有藥品、糧食、汽車整車等9個功能性口岸,是功能性口岸最多、種類最全的內陸城市。

  產業基礎優勢,2018年,鄭州成為全國第16個國內生產總值超萬億元城市,形成了電子信息、汽車及裝備製造、現代食品、新型材料、鋁加工製品和生物醫藥等工業6大主導產業

  戰略疊加優勢,中部崛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賦予了鄭州航空港綜合實驗區、自貿區鄭州片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跨境電商綜試區、國家大數據綜試區等發展平臺。

  劣勢

  會展設施承載力不夠,現有展館全國排名51位,目前尚無具備接待國際國內政要活動的會議設施,且新展館建設進度慢,周邊吃、住、商、娛等配套設施尚未啟動,嚴重製約了行業發展,在新一輪的發展中遠遠落後於同類型城市以及周邊城市。

  會展業品牌度、影響力不強,缺乏一批在全國有代表性的專業品牌展會活動。

  市場主體雖然數量多,但存在小而散的問題,缺乏龍頭帶動示範性,服務水平有待提升。

  會展項目與鄭州優勢產業和主導產業互動性不強,缺乏高端的、能體現鄭州優勢產業和新興產業的品牌展會項目。

  會展業的國際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

  會議產業發展滯後,特別是國際會議。

(文章來源:河南商報)

(責任編輯:DF398)

相關焦點

  • 會展業發展進入黃金期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濰坊市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會展業。從1984年舉辦的濰坊國際風箏節發端,濰坊市的會展業已經過36年的發展歷程。雖有基礎,但與先進地區比,差距很大,濟南、青島和周邊地區的政策和措施已經在吸引濰坊市會展資源。同時,存在的種種問題,也阻礙了會展業快速健康發展。
  • 2020中國(濟南)國際會展業發展大會圓滿舉行
    現場2000餘名會展行業精英、300餘家企業匯聚一堂,就打造會展業與城市互動發展的雙贏格局進行深入交流及現場籤約,為努力實現濟南會展業的跨越式進步、推動會展經濟全面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而濟南深刻把握國家發展要義,把會展經濟作為促進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措施,堅持以建設區域會展強市為目標,按照市場化、專業化、品牌化、國際化要求,大力推進場館建設,積極培育會展品牌。這一系列重大戰略與政策措施都有力地促進了濟南會展經濟發展。
  • 深圳會展業進入全速發展期
    回望過去,隨著深圳會展經濟軟硬體的完備,深圳會展業經歷了起步、爆發性增長、轉型三個階段。目前,已建立起較為完善的會展業政策扶持和市場運行體系,並在國內率先制定了品牌展會排期規則,為會展業發展營造了優良的市場環境。
  • 會展業專家郭牧到桂林做城市會展經濟發展專題報告
    廣西新聞網桂林8月8日訊(通訊員 劉倩 李辛茹)「展覽是重建經濟的關鍵!」「辦好一個會,提升一座城!」當前,旅遊與會展行業整體面臨著新冠疫情的衝擊,各從業單位和企業如何從疫情帶來的低迷中走出,迎來新的發展曙光,亟須權威專家答疑解惑。郭牧教授運用他多年來的會展研究成果,為大家帶來了目前國內外最前沿的理論知識,和國內外豐富的會展成功經驗,分析了2020會展業的新形勢、新業態,用「展覽是重建經濟的關鍵」來重振大家發展旅遊和會展業的信心。
  • 國家會議中心升級場館設施設備,為會展業復工做好準備
    國家會議中心快速反應、主動作為,為即將復工復產的會展活動做足準備,全面提升場內設施設備,構建起更加高標準、高規格、高品質的安全、安心會展場館。新冠肺炎疫情為全球會展業按下「暫停鍵」,國家會議中心會展活動也全面「停擺」。
  • 中國會展業的標杆之一就是品牌展會
    來自全國各地的會展管理部門、行業協會、主辦機構、會展場館、會展服務商代表共計400餘人參加大會。亞洲展覽會議協會聯盟副主席、中國城市會議展覽業協會聯盟主席、廈門市會議展覽業協會會長鄭智和ICEBC創始人/新展國際傳媒有限公司總裁趙偉分別代表主辦方致辭。
  • 2018廣西會展經濟發展研討會在南寧舉行,專家智囊團為廣西會展業...
    為推動廣西會展經濟發展,強化國際會展經濟研究,加強會展業界交流,2018年7月27日,由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廣西分會、中國國際商會廣西商會、南寧華南城有限公司等聯合主辦的2018廣西會展經濟發展研討會在廣西南寧華南城舉行。
  • 葉一劍:南京為什麼需要做大做強會展業?
    對於南京而言,依託新型的會展基礎設施和小鎮化的會展業集聚,做大做強會展業,進而讓南京成為真正能夠服務於南京都市圈地區發展,服務於江蘇省省域經濟發展,服務於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服務於在南京已經集聚並表現出較高的成長性和集聚能力的全球新興產業的變革,這是南京在新一輪的轉型發展中,所能夠抓住也應該抓住的產業機遇、經濟機遇和城市機遇,也是南京成就其新的城市發展定位和城市戰略目標的必然選擇
  • (分享)第七屆中國東西部會展業論壇情況報告
    張利偉表示,近年來,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國家和各兄弟省市會展業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寧夏以中阿博覽會為引擎,以不斷拓展會展資源、壯大市場主體、積極培育自主會展品牌為主線,以建設西部特色會展中心為目標,先後出臺了《關於加快會展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和《寧夏回族自治區會展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指導意見和扶持政策,不斷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科學規劃引領,使寧夏會展業在基礎設施建設
  • 超硬核智慧場館,五大價值,六大功能!
    作為會展活動中不可缺少的載體——場館,它存在的意義不僅僅是提供場地,它還能夠大力推進會展產業的發展、幫助培育城市的展覽品牌、提高會展業的市場化程度、適度調控會展業的市場運作、大力培養會展業人才、強化城市的服務職能。數位化時代,場館又該如何革新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呢?
  • 以一流的法治建設一流的城市
    條例採用「大會展」概念,將會議、展覽、賽事、演藝、節慶等活動納入範疇,完善會展產業鏈,引導會展業與城市建設、科技文化、休閒旅遊、商貿金融等方面融合,為推動和促進我市會展業發展,持續打造會展之都、賽事之城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 會展業在自媒體時代的傳播和整合營銷
    會展業展開了「線上會展」能否取代「線下會展」的行業大討論。   目前,國內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但國際上多個國家的疫情發展仍然嚴峻。「外防輸入,內防反彈」是對疫情防控的基本要求。  新一代的網絡媒體的發展趨勢將更符合顧客需要的有用信息。儘管我們越來越重視運用整合營銷傳播的關鍵特徵來做媒體:使用各種形式的方法與消費者接觸;營銷傳播要素協同發揮作用;和消費者建立關係等,而網絡營銷是一個全新的、不斷變化的領域,隨著新工具不斷湧現,營銷者應制定相應的戰略、決策,以贏得新顧客並與現有顧客建立長久的共識關係。
  • 2020中國會展業年會暨第二屆溧水會展產業創新發展論壇舉行
    交匯點訊 12月9日—11日,由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南京市溧水區人民政府主辦的2020中國會展業年會暨第二屆溧水會展產業創新發展論壇(以下簡稱年會)在江蘇白馬農業國際博覽中心舉行。
  • 漫談巴拿馬會展業
    今年1月,筆者在訪問巴拿馬共和國期間考察了當地會展業發展和歷史文化。這是一個頗為傳奇、極富特色的國家――國土面積7.5萬平方公裡,比重慶市略小(2017年全國人口達407萬)。國家雖小,卻舉世聞名,在國際政治經濟舞臺上佔有一席之地。
  • 廣交會展館四期項目啟動,建成後將成全球最大會展場館之一
    近年來,隨著廣州會展業的不斷發展,會展場館供給不足的問題日益凸顯,制約了廣州會展業向高質量發展的步伐。  廣州市商務局的數據顯示,廣州市重點場館舉辦展覽面積自2012年以來逐年穩步增長,2012年至2019年年均增長3.1%,2019年達1024萬平方米,居全國第二位。
  • 建成後將成全球最大的會展場館之一
    與此同時,展會融合趨勢日益明顯,2017-2019年,廣州市重點場館舉辦會議場次年均增長13.5%,2019年突破1萬場,達10014場。 然而,隨著廣州會展業近年來的不斷發展,會展場館供給不足的問題日益突顯,展位長期供不應求,展位滿足率逐年下降,現僅有55%,制約了廣州會展業向高質量發展的步伐。
  • 粵桂籤署會展業戰略合作協議
    5月21日,廣西貿促會與廣東鴻威國際會展集團有限公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協定於2020~2022三年間圍繞會展業開展深度戰略合作,聯合舉辦優質會展活動,共同培育打造會展品牌,共同開展會展人才培訓,攜手布局國內外市場,為優化廣西會展業戰略布局、促進廣西會展業高質量發展、深化東融合作
  • 各大展會按下暫停鍵,上海會展業:「悶」住了行業,「懵」不住行業人
    「受疫情影響,我們今年2至4月份好幾個大展,如婚紗展、工具機展、染料展等都延期了,但我們現在一方面要安撫參展商,另一方面要與場館方積極溝通,見縫插針,為延期的展會尋找合適檔期。所以大伙兒都像打了雞血。」展館方表態:「合理安排全年檔期,儘可能接納各類展會活動」會展產業鏈主要由組展方、參展方和場館方三大關鍵「節點」構成。行業「悶」住,場館方首當其衝,但復工以來,最不能「懵」的是他們,因為一活皆活,一堵全死。
  • 變局中開新局 廣州會展業新格局下實現突破創新
    會上,嘉賓們共同探討創新展會服務模式、打造品質展會、會展業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發揮重要平臺和載體作用等議題,推動廣州會展業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  求變一:載體擴容賦能承接能力升級  廣州市持續聚焦會展場館擴容和場館智慧化改造,提升會展載體承接能力,全市會展場館布局是「一主兩副核心,五小片,多點支撐」,吸引更多國際化、品牌化、創新型展會項目在廣州布局。
  • 智慧化場館,重塑展會新體驗
    推動會展業數位化進程?不妨了解一下31會議智慧場館解決方案! 什麼是智慧展館呢? 智慧展館未來發展的藍圖又是怎樣的呢?31會議展館雲從基礎設施建設、場館運營、會展運營、服務體驗、生態發展五個維度出發,分別對應智慧會展設施、智慧場館運營、智慧會展項目、智慧綜合服務以及智慧生態發展五大方向,綜合考慮展會主辦方、運營方、參會者、服務商等不同對象的核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