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問(1893年10月1日—1972年12月1日),祖籍廣東省南海縣桑園,是當地大少爺,在香港聖士提反學院讀書,學識淵博。詠春師承陳華順、梁璧,為詠春拳體系的開宗立派人。
▲葉準 葉問之子,1924年生。在香港詠春體育會、沙田大會堂、香港城市大學、科技大學、佛山科技學院設點授徒。
▲陳衛匡 葉問弟子,葉問國術總會創會會長之一
▲紀錄中醫專訪葉準、陳衛匡
現在大學都有中醫,中醫已經成為了一個學科,中醫是進步了的。武術和醫術相關,有共同的地方。因為醫術,剛才我說了在球場有一個人受傷,他跌倒在地,手不能動了,那你怎麼拉過去?用什麼力度?大力,他會更加受傷,小力做不到。要恰到好處。
詠春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受到中國傳統哲學的影響,我認為最接近的是中庸思想,因為要應付對方的卸力,有時候要偏向左邊或右邊一些,但是偏多少要根據當時的環境而決定,偏得過多會有危險,偏不夠就達不到效果,所以偏多少要根據當時的情況而定,一定要長期知守和細心體會,真正用上來才能達到。詠春的特點是避重就輕,就是用小的力度能夠應付大的力量,細小的身材可以應付堅實的身材,這樣一定要靠詠春的技巧,才能夠做到卸對方的力量,或者是用對方的力量打對方。
1、詠春——開啟醫武同修之路
我是在廣州出生佛山長大的,1955年19歲我就來到香港。剛開始做過很多工作,包括工廠的工作,後來生活稍微安定一點,我就去學蔡李佛拳。因為父親和葉問是同學,他就堅持讓我去找葉問宗師學習功夫,後來幾經周折,終於通過葉問的弟子徐尚田找到葉問師傅,學習詠春拳。知道葉問師傅會醫術,也是因為一個很偶然的機會。
有一次我跟一位師兄弟練習對打,我錯手打傷了他,心裡很愧疚,就去向師傅尋求幫助。當時他正在一間茶樓裡面喝茶,他就在茶樓那裡找了一張茶樓的紙寫了個方子給我。他懂醫術,但是由於他沒有專業行醫,只是教拳,所以很少人知道他懂醫術。經過那次之後,有時在課餘的時間,我都向葉問宗師請教,比如說手掌受傷怎麼辦,膝蓋受傷怎麼辦,他就會教我。
2、廣學——中醫學習心路歷程
我父親是中醫,伯父也是佛山有名的中醫,我的家族大約有接近10個中醫,現在我太太、我弟弟以及上面堂兄弟都是中醫,我從小是喝中藥長大的。我學中醫的老師,第一位是父親,然後是葉問師傅,還有蔡李佛的陳師傅,蔡武派的李師傅。蔡李佛的陳師傅,是一位校長,很有文化修養,也會書法、寫詩以及中國畫,也懂醫術,但是他也沒有從事跌打的職業,傳給我的是蔡李佛門派自己的跌打藥方,陳師傅教導我要靈活用方,要有加減對症下藥。
而蔡武派的李師傅是開醫館的,業餘教功夫,我就在那裡是做學徒,慢慢學到一些他的醫術,有時候李師傅要去球場給受傷的球員救治,如果是一些不太嚴重的問題,就由我處理。曾經有一個球員脫臼了,我師傅就讓我看著他給這個球員接上去。後來有一個球員也是受傷脫臼,我就處理好了。還有在醫館裡面有同類型的情況,師傅也會讓我試一下。
3、醫術——武術的守護者
學武術的人經常會受傷,很多教功夫的都會醫跌打損傷,但是現代人,只是學武或者是只是學醫的人比較普遍。以前只是師徒制,實習的機會都不多。但是現在不是了,現在大學都有中醫,中醫已經成為了一個學科,中醫是進步了的。武術和醫術相關,有共同的地方。因為醫術,剛才我說了在球場有一個人受傷,他跌倒在地,手不能動了,那你怎麼拉過去?用什麼力度?大力,他會更加受傷,小力做不到。要恰到好處。
功夫也一樣,功夫的核心就是在恰當的時間使用功夫,不能傷及無辜,而是用功夫去幫助別人。醫術的核心也是要幫助病人,使之得以康復。
4、武術——一門修養的藝術
我畫畫,畫一些都市裡的小人物,也畫葉問宗師,畫來賣。一賣完他的那些像,我覺得不夠表達他的性格。所以我希望畫一張有他性格的,就畫了這一張,他的性格橫看豎看他都不是一個憨實老實的人,畫畫就是要這樣畫,就是畫它的性格和內涵。
學武和學藝術很有關係,藝術是一種修養,學武的人如果沒有修養,就會到大街上跟別人打架,會惹是生非,所以武術和藝術是相輔相成的。我畫畫,我畫的是人的不同的動態,而不是畫風景,還有西洋畫是很講結構,人是有結構的骨架。這跟我做骨科有很大的關係。比如說,某一個人有多高?體重有多少?肌肉去到哪裡?沒有活動的時候打了一拳通過什麼肌肉?而人的不同動態和功夫的動態是有關係的。功夫有神粹,畫畫時人就是神粹,學畫畫一定要知道,不是畫公仔,而是畫一個活生生的人。詠春有木人樁,木人樁有很多手法和腳法。練習的時候你要當它是一個人,他隨時會打你,不是任你打。■
編輯:駿 馬
微信名:中國太極大學
微信號:ZGTJDX
長按或掃描二維碼即可關注^_^
投稿郵箱:chinatju@hd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