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首次觀測到的太陽系內與行星有關的天體相撞事件,你了解嗎?

2020-12-17 天文在線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根據赫歇爾太空天文臺的最新研究,20年前,一顆大型彗星在木星周圍散布,將水帶進了木星的大氣層。

1994年6月,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的21個碎片撞擊木星一事,震驚了全世界的天文學家。科學家預測了該撞擊並提前將天文臺對準了木星。小望遠鏡甚至可以看到彗星留下的黑色斑點。但顯然這些並非碰撞的唯一影響,赫歇爾的紅外攝像機顯示,彗星衝過大氣層撞擊的南半球所含的水是北半球的兩到三倍。此外,水也集中在高海拔地區,分布在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留下痕跡的不同地點附近。

朱諾號於8月5日飛往木星。艾倫·沃爾特斯(awaltersphoto)

研究人員承認:「這些水可能來自於撞擊木星的星際塵埃,就像「持續的雨」一樣。」但若真的如同研究人員所聲明的那樣,科學家們預計這些水將會均勻分布,並被過濾到較低的海拔。

研究人員說:「木星冰冷的衛星也位於錯誤的位置,將水送到了這個巨大的行星上。」

「木星內部水上升的可能性因為水無法穿透木星平流層和雲層之間的「冷阱」。」研究人員又補充道。

法國波爾多天體物理實驗室負責這項研究的領導Thibault Cavalie講:「根據我們的模型,同溫層中多達95%的水是由彗星撞擊造成的。」

1994年的這張圖片中可以看到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的8個撞擊點(來源:哈勃太空望遠鏡)

儘管研究人員多年來一直在懷疑木星上的水來自彗星——歐洲航天局的紅外太空觀測站多年前就觀測到了那裡的水——但這些新的觀測結果為舒梅克-列維9號彗星效應提供了更為直接的證據。研究結果發表在《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雜誌上。赫歇爾的發現為未來幾年計劃進行的兩次木星觀測任務提供了更多素材。

美國宇航局的「朱諾」號宇宙飛船於2016年抵達木星,其首要目標是弄清木星大氣中有多少水。此外,歐洲航天局的木星冰衛星探測器(JUICE)計劃於2022年發射。歐洲航天局表示「它將更詳細地繪製木星大氣成分的分布圖。」

朱諾號木星探測器藝術圖(圖源:網絡)

起飛的朱諾號(來源:universetoday)

雖然歐洲航天局沒有將這一發現與地球上的水是如何形成的聯繫起來,但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在地球歷史的早期,是彗星將液體送到了我們的星球上。但另一些人認為是火山巖釋放出的氣體增加了地表的水分。

傳統理論認為,冰在太陽系形成之初就存在,現在我們知道許多行星上都有某種形式上的水,例如,去年在水星的北極和有機物。火星似乎在遠古時期就充滿了水,科學家發現的一條巨大的地下溝渠就是證據。在火星的兩極有冰凍的水,好奇號和勇氣號探測器在過去都發現了地表有流動水的證據,外太陽系也有它的水,包括在所有四個大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和各種衛星上(以冰的形式),甚至一些系外行星的大氣中也有水蒸氣。

表面光滑的木衛二表面布滿了鐵鏽色的裂縫,暗示著地下海洋的存在。(來源:Ted Stryk)

「太陽系外的四大行星的大氣中都有水,但它們關於獲得水的方式有四種可能情況。」Cavalie補充道。「對於木星來說,舒梅克-列維9號彗星很明顯是目前為止最主要的來源,即使其他外部來源可能也有貢獻。」

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正式命名為D/1993 F2)是一顆在1992年7月分裂並在1994年7月與木星相撞的彗星,這是第一次直接觀測到太陽系外物體的碰撞。這顆彗星引起了大眾媒體的巨大反響,全世界的天文學家都密切關注著這顆彗星。這次碰撞提供了有關木星的新信息,並強調了木星在減少太陽系內部空間碎片方面可能發揮的作用。

1993年,天文學家卡羅琳、尤金·m·蘇梅克和大衛·列維發現了這顆彗星。舒梅克-列維9號彗星是被木星捕獲的,當時正在環繞木星運行,它位於3月24日的晚上,由加州帕洛瑪天文臺46釐米(18英寸)施密特望遠鏡拍攝,這是觀察到的第一顆環繞行星運行的彗星,可能在20-30年前被木星捕獲。

參考資料

1.Wikipedia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translate: 司錚昊

author:universetoday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太陽系是否存在第九大行星?如果存在,它是如何形成的?
    事實上,要發現第九大行星的難度非常大,因為它所處的位置在太陽系邊緣,距地球非常遙遠。它繞太陽運行的距離比冥王星還遠了10倍到20倍。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人類現在的天文觀測技術要發現一顆天體,離不開光的反射,如果沒有恆星光的反射,天體就是一片黑暗,我們也無法觀測到。我們之所以能夠清晰觀測到月球景象,就是因為它反射的太陽光非常多。
  • 如果1994年不是木星替地球擋著,人類的下場會和恐龍一樣嗎?
    經常有言論聲稱地球上的核武器能夠把地球毀滅很多次,然而小行星撞擊地球時產生的能量比地球上所有核武器爆炸的總能量大得多。  1994年7月17日,這是一個值得載入史冊的日子,因為人類在這一天見證了一個行星級別的天體碰撞事件——彗木相撞,這是人類首次直接觀測到的太陽系天體撞擊事件。
  • 為什麼太陽系行星布局如此的與眾不同?可能是木星背後引導的結果
    地球是人類生存的家園,而在地球之外則是直徑達2光年有太陽系。人類走出地球之後,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我們的母星系太陽系,通過觀測我們了解了太陽系的行星結構,知道整個太陽系有八大行星。八大行星中,有四顆是類地行星,有四顆是氣態行星,這種對半分的排列讓不少人感到不可思議。最初科學家認為,銀河系有上千億顆恆星,有上千億個恆星系,而我們的銀河系只不過是其中之一。
  • 少了個冥王星,太陽系的行星數量還能否恢復到九顆?很有可能
    冥王星曾經是位於太陽系最外側的一顆行星,遠日點達到了48.871個天文單位,它位於柯伊伯帶之中,是人類發現的第一顆柯伊伯帶天體。儘管冥王星的個頭很小,體積只有月球的三分之一,而質量只有月球的六分之一,且軌道還有部分與海王星軌道存在著交匯,但由於彼時人類的天文觀測能力還極為有限,所以它仍然被定義為一顆行星。
  • 人類永遠無法忘記,1994年木彗相撞事件,那一年人類差點滅亡
    ,但是誰能想到在6500萬年後,人類竟然也差點遭遇和恐龍同樣的命運,提前結束了在地球統治,這次差點導致人類滅絕的事件就是1994年發生的彗星撞木星事件。彗木相撞示意圖 90年代初一顆巨大的彗星被太陽引力吸引闖入了太陽系,科學家把這顆彗星命名為「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在1992年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在往太陽系內層飛行的時候
  • 觀測太陽系外部世界,發現球狀星團周圍行星系統最多存活五分之一
    同一個球狀星團內的恆星具有相同的演化歷程,運動方向和速度都大致相同,它們很可能是在同時期形成的。它們是銀河系中最早形成的一批恆星,有約100億年的歷史。球狀星團是由數千顆恆星組成的密集而長壽的星團,目前尚不清楚行星在這種環境中的運行情況。模擬了由800000顆恆星組成的星團,其中一些星團以木星質量的行星圍繞木星繞太陽旋轉的距離開始。
  • 科普:「特殊」隕石研究或揭開太陽系未知矮行星?
    一、新研究2020年12月美國西南研究所的科研人員通過12年長期研究Almahata Sitta隕石,簡稱AhS,研究認為:太陽系中有一顆目前未知的矮行星。【天文學背景知識】:矮行星,體積介於行星和小行星之間,圍繞恆星運轉,質量足以克服固體引力以達到流體靜力平衡(近於圓球)形狀,沒有清空所在軌道上的其他天體,同時不是行星。
  • 太陽系中發現新的星際高速公路從木星旅行到海王星僅需十年
    原標題:太陽系中發現新的星際高速公路從木星旅行到海王星僅需十年據《科學進展》上發表的一篇論文,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一條貫穿太陽系的新的「星際高速公路」,它可以在未來加快太空飛行器從地球到太陽系遙遠部分的旅行時間,並監測和了解可能與地球碰撞的近地物體。
  • 古柏帶常現天體排成直線運行,天文學家模擬得出有巨行星隱藏其內
    天文學家在觀測古柏帶(即柯伊柏帶)區域時,發現了幾種奇怪的現象:現象一,柯伊伯帶有十幾個天體經常排成縱一字型沿各自的軌道圍繞著太陽旋轉。我們應該都聽說過太陽系有九星連珠的現象,即冥王星還屬於九大行星之一的時候,太陽系九顆行星在某一特定時間會同時運行到太陽的同測,並排成縱一字形。
  • 天文學家首次:直接觀測到「行星」誕生,距離我們才520光年!
    圍繞著年輕恆星AB Aurigae的是一個由塵埃和氣體組成的緻密圓盤(原行星盤),天文學家在其中發現了一個突出的螺旋結構,它帶有「扭曲」,標誌著行星正在形成的位置,這一觀測到的特徵,是天文學家首次直接觀測到一顆新行星的誕生。
  • 太陽系八大行星從遠到近排列,你有沒有記住?
    NO.10:冥王星百度百科:冥王星(小行星序號:134340 Pluto;天文代號:,Unicode編碼:U+2647)是柯伊伯帶中的矮行星。冥王星是第一顆被發現的柯伊伯帶天體。冥王星是太陽系內已知體積最大、質量第二大的矮行星。在直接圍繞太陽運行的天體中,冥王星體積排名第9,質量排名第10。
  • 太陽系中發現新的星際高速公路
    摘要 【太陽系中發現新的星際高速公路】據《科學進展》上發表的一篇論文,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一條貫穿太陽系的新的「星際高速公路」,它可以在未來加快太空飛行器從地球到太陽系遙遠部分的旅行時間,並監測和了解可能與地球碰撞的近地物體。
  • 太陽系會有第九行星嗎?在太陽的背面,會不會有一顆「反地球」
    曾經的太陽系擁有九大行星,自從人類以投票的方式將冥王星投出了行星的行列,太陽系就剩下了八顆行星,那麼未來是否還有可能再發現一顆行星,補足九顆呢?這種可能性的確是存在的,因為現在人類的天文觀測手段還十分有限,無法確定太陽系外圍是否還有新的行星存在,比如在海王星外側的柯伊伯帶之中,就有可能存在著一顆尚未被發現的冰巨星,當然,這也僅僅是一種可能和猜想,並沒有什麼確實的證據。新的行星只可能存在於太陽系的外圍嗎?
  • 1994年那個夏天,如果沒有木星,人類會和恐龍有同樣的結局嗎?
    1994年那個夏天註定不平凡,人類目睹了一次撞擊事件,這是人類歷史上的首次。一顆彗星和太陽系最大的行星-木星發生撞擊,美國太空人組織各路觀測設備對這次撞擊事件進行了全球直播。400多年前伽利略第一次把望遠鏡指向星空,人類的目光也隨著到了太空,上個世紀美國和前蘇聯開始大力發展航天領域,對太陽系內的天體進行逐一探測,從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到把太空人送出地球,最後甚至登上了月球,人類的腳步越走越遠,目前最遠的探測器已經距離地球224億公裡,但是1994年天體撞擊事件那是人類第一次觀測到。
  • 太陽系有多大?人類通過何種方式測量出太陽系的大小呢?
    那麼,在當時人類科技還沒有如今發達,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也沒有出現的年代,人類是如何測量太陽與地球的距離呢?又是如何計算整個太陽系的直徑呢?太陽系包含哪些星體要精確測量太陽系的直徑,必須知道太陽系應該包含哪些星體。人類從很久以前就對宇宙暗含的奧秘好奇不已,在人類還未擺脫地球引力,衝向地球外層的時代裡,人類天文學家就已經對地球之外的星體進行觀測了。
  • 宇宙天體數量無數,為什麼地球沒有經常和它們發生碰撞?
    由於古人沒有天文望遠鏡等觀測設備,對於宇宙的認知幾乎一片空白,並不是知道在人們眼裡非常渺小的星星,其實都是非常巨大的天體。直到人類走進科技時代,有了天文望遠鏡之後,我們才真正能夠穿越地球去了解浩瀚的星空,那個時候我們也明白了,夜晚天空的那些星星,大部分都是距離地球非常遙遠的恆星,只有幾個是太陽系內的行星。
  • 科普:你了解我們太陽系的「八大行星」嗎?
    地球的極端溫差可以達到160多度,但相比太陽系的其他兄弟,地球的環境已經好太多啦。在地球以外的太陽系其他天體上,星球表面要麼比地球熱太多,要麼冷太多。2、水星    水星是距離太陽最近的一顆行星,由於大氣層極為稀薄,無法有效保存熱量,水星表面晝夜溫差極大,為太陽系行星之最。
  • 假如太陽系消失一顆行星,整個太陽系會崩潰嗎?
    八大行星是一個聯動的整體嗎?有盆友認為八大行星的引力相互制約,牽一髮而動全身,因此如果一顆行星消失,整個太陽就崩潰了,那麼事實上會是這樣嗎?哪顆行星消失大家的反應比較猛?無疑肯定是木星,畢竟這是太陽系內最大的傢伙,它消失如果大家都沒反應的話,估計誰都可以消失了,要不然這木星就沒有存在感了!
  • 新知丨太陽系有顆矮行星叫「共工」
    我們的太陽系由八個已知的大行星和環繞這些行星運行的上百個衛星組成。此外,還有無數小行星、彗星以及被稱為矮行星的天體也在圍繞太陽的軌道上遊蕩;它們中最為著名的就是體積最大,一度躋身「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的矮行星冥王星。
  • 26年前「彗木大相撞」,威力約為40萬億噸核爆,人類有幸目睹!
    居安思危是人類的本能,這不得不讓人類深思:不談整個宇宙,僅太陽系就有數十億甚至數萬億個天體(小行星、隕石、彗星)在運行,大多在各自軌道乖乖畫圈,但難免會出現不按套路的天體,那人類會不會遇到像恐龍一樣的命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