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文殊與普賢二菩薩的原始法義,以及在漢傳譯本經典中所載的情節,本文謹將漢譯經典作重點式的重述如下。
(一)文殊菩薩
文殊,梵名 Manjusri,音譯作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滿祖室哩,意譯為妙德、妙吉 祥、妙樂、法王子。又稱文殊師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薩。諸經典記載,或謂其為實在人 物,如依《文殊師利般涅槃經》,菩薩生於舍衛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家,生時屋宅 化如蓮華,由其母右脅出生,後至釋迦牟尼佛所出家學道。若依《首楞嚴三昧經》6卷 下,過去久遠劫有龍種上如來,於南方平等世界成無上正等覺,壽四百四十萬歲而入涅 槃,彼佛即今之文殊師利法王子。
有關文殊師利的形象源流,追溯自佛教的原鄉印度,以及北傳的中亞地方、南傳的南亞地方,均少有遺蹟。但佛經傳譯史上,載有文殊菩薩相關事跡的經典卻出現得很早, 其中以文殊為主角的經典,最早如西晉竺法護所譯的《文殊悔過經》、《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文殊師利淨律經》;聶道真所譯《文殊師利般涅槃經》、支法度所譯《文 殊師利現寶藏經》;後秦鳩摩羅什所譯《文殊師利問菩提經》;東晉佛陀跋羅所譯《文 殊師利發願經》等,以及南北朝以下至唐代譯本計十餘種。
而至於文殊菩薩在諸佛經中所居的身份,如在《維摩詰所說經》8中,文殊菩薩是唯一赴維摩詰住處問疾,而與之對談的說法主角,與維摩詰居士均是此經的主軸人物。
而在《妙法蓮華經》中,文殊菩薩雖非說法主角,卻仍是主軸人物之一。經中〈提 婆達多品〉便提到文殊師利自娑竭羅龍宮湧出而詣靈鷲山,對智積菩薩談及龍女獻寶珠 變男子而赴南方無垢世界之事。而〈安樂行品〉則記載了佛陀答覆文殊師利,在末法 時期,或後惡世期,如何推廣法華經的問題。
至於參與釋迦世尊的說法會者,文殊幾乎是每會必到的,而且是會中的上首菩薩, 例如《佛說阿彌陀經》,經文一開頭述說佛在給孤獨園所聚會的人物,除了大阿羅漢的 名字之外,尚有:
「諸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幹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及釋提梵因等。」
此說明文殊師利菩薩是世尊說法會上的上首大菩薩。其他如《大方廣佛華嚴經》, 在〈入法界品〉中,文殊與普賢同為釋尊法會的上首菩薩,同時也是善財童子所參訪的五十三位善知識者之一。
文殊菩薩在諸經中出現之頻繁,實冠於其他菩薩摩訶薩。
文殊的圖像安置,最早見文獻所載,北魏文帝遊五臺山,於中臺造一寺,安置文殊 菩薩像。唐代窺基大師亦曾於五臺山造立文殊菩薩像。
唐大曆四年(769),代宗皇帝依大興善寺三藏沙門不空等之奏請,勑令天下食堂 中,於賓頭盧尊者形像之外,另安置文殊師利菩薩形像以為上座。七年,更敕令天下僧 尼寺內各選一聖 處,設置大聖文殊師利菩薩院,安置文殊塑像。
至於平面實物圖像的留存,以敦煌莫高窟,遺存最多,且題材可分成文殊維摩變、 文殊普賢像、千臂千缽文殊師利像等不同的題材,分別表現在壁畫及絹本畫中。
(二)普賢菩薩經
普賢菩薩之名,始於《三曼陀羅菩薩經》。普賢,梵名 Samantabhadra 或 Visvabhadra, 音譯曰:「三曼多跋陀羅菩薩」,或「三曼多颰陀羅菩薩」,或「邲輸颰陀羅菩薩」, 又作遍吉菩薩。相對於文殊之顯智、慧、證,普賢則顯理、定、行,以共同詮釋迦本尊 如來的理智、定慧、行證之完備圓滿。在釋迦世尊對眾說法的法會中,文殊與普賢共為 一切菩薩之上首,常助成宣揚如來之化導攝益,以此菩薩之身相及功德遍一切處,純一 切善,故曰普賢。
以普賢菩薩為主法者的經典,如《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而大部經《大方廣 佛華嚴經》內,則多方敘述普賢菩薩的願行,如〈普賢菩薩行品〉中,提出修習「十種 正法」、「十種正智」、「十種直心」之行法。而於〈入法界品〉之開頭,便謂:「爾 時佛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大莊嚴重閣講堂,與五百菩薩摩訶薩具,普賢菩薩、文殊 獅利菩薩,而為上首。」
是將普賢菩薩列入五百位大菩薩之首。而在此品所述善財五十三參的情節中,普賢 菩薩更是善財最後一位參訪的善知識者,也是總結五十三參的法門者。依《四十華嚴》 更列出普賢的10種廣大行願:
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 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有關普賢菩薩騎白象的漢譯經典,最早見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其中所載:
爾時普賢菩薩白佛言,世尊,於後五百歲濁惡世中,其有受持是經典者,我當守護, 除其衰患,令得安穩,使無伺求,得其便者,若魔若魔子,若魔女若魔民,若為魔 所著者,若夜叉若羅剎,若尌鳩槃荼,若毗舍闍,若吉遮,若富單那,若韋陀羅等, 諸腦人者,皆不得便,是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我爾時乘六牙白象王,與大菩薩 眾,具詣其所,而自現身,供養守護,安慰其心,亦為供養法華經故。是人若坐思 惟此經,爾時我復乘白象王現其人前,其人若於法華經,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當 教之,與共讀誦,還令通利。
此經文所載普賢騎六牙白象是為供養法華經,守護法華經的行持者,其後的圖像創作,便逐漸出現騎象的普賢。例如雲崗石窟第九窟後室明窗西壁,以浮雕表現須彌山 為背景,山上刻有騎象的普賢菩薩,此為北魏五世紀時代的作品。
而入唐以下,石窟內的雕像或壁畫,便流行著普賢騎大象,與文殊騎獅子左右對稱 的圖像題材,如敦煌莫高窟一百五十九窟西壁龕南側普賢變中普賢菩薩騎在華麗的六牙 白象上,此為中唐八世紀作品。
因此就更深一層寓意說,普賢是諸佛的理德、定德、 行德的代表,與文殊的智德、證德相對。文殊駕獅子,代表智慧的獰猛,普賢騎白象, 象徵願行的堅持。文殊與普賢侍佛的一左一右,三像合之,即為理智相即,行證相應, 三昧與般若全者,便是毘盧遮那法身佛的境界。也就是華嚴經所彰顯的理事無礙法界, 事事無礙法界。
擴展閱讀他:
「羅漢信仰」傳入中土經歷了哪些演變,如何從16羅漢變為18羅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