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掉100億盤咖喱,這個黏糊糊的舶來品是如何成為日本國民食物的?

2021-01-09 觀察者網

本文轉載自好奇心日報。

100 億盤。

也就是說,按照現在日本 1.27 億的總人口來計算,平均每個人一年要吃掉將近 80 盤咖喱。

根據日經新聞報導的這份最新的數據,咖喱在日本的流行程度遠超拉麵( 60 億碗),成為當之無愧的日本第一國民食品。超過六成的日本人可以接受每周兩次去餐廳吃咖喱,還不包括日常在家吃的速食咖喱。

「咖喱是飲料。」從日本搞笑藝人 Uganda 虎(開創了日本肥胖搞笑藝人畫風,已過世)的這個說法,你也可以看到咖喱在日本有多受歡迎。

並沒有咖喱傳統,況且崇尚精緻烹調、強調食材本味的日本人竟然會對這樣一種燙口、辛辣、黏糊糊的醬汁如此著迷,實在令人費解。而且,常用作咖喱入菜的雞肉、牛肉和豬肉也並非日料的主角。

日本人對咖喱的鐘愛自然也催生了一個巨大的市場。日本最大的咖喱餐廳 COCO 一番屋,截止今年 2 月,在日本的門店數達到 1296 家,而在海外市場僅有 161 家;它的母公司好侍(House)也是日本最大的咖喱食品公司,最新發布的 2017 財年上半年數據,4-9 月公司的淨利潤同比增加 2%,達到 43 億日元(約 3800 萬美元),銷售額達到 1434 億日元,儘管中國市場助推了增長,但 90% 銷售額依然是日本本土市場貢獻;還有日本如今超過 5.5 萬家的便利店,都有售咖喱飯便當、咖喱炸豬排便當、咖喱烏龍麵便當。

複雜而多變的印度咖喱屬於一種統稱 本文圖片來源:好奇心日報

但日本人最早對咖喱的描述是什麼呢?「一種臭烘烘的醬汁」。

那麼咖喱最終如何成為了日本消費量最高的食品?在探討這個問題前有必要明確的一點是,雖然名字都叫「咖喱」,但印度咖喱、泰國咖喱、英式咖喱和日式咖喱的口感和原料差別很大,甚至不是同一個概念。比如對印度人來說咖喱是所有「醬汁」的統稱,而非某種固定的調味方式。你不能到印度餐廳點一道「咖喱」,就像你不能在中國說我要一個「炒菜」一樣。

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莉齊·克林漢姆(Lizzie Collingham)在《咖喱:一個關於廚師和徵服者的故事》(Curry: A Tale of Cooks and Conquerors)一書中追溯了咖喱的起源。「咖喱(curry)」一詞的出現與泰米爾語中的 「Kari」 有關,指「用辛辣和香味來遮掩羊肉腥味的特殊辣醬」。

根據莫臥兒王朝留下的食譜記載,咖喱最早的原型是一種蒙古人喜歡的烤肉醬料:「洋蔥、大蒜、杏仁和香料被加入到凝乳中,使之成為一種可以掛在肉上的粘稠物」。當時佔領了印度西海岸的葡萄牙人也幫了點小忙,他們從印度帶走整船生薑、桂皮的同時,也帶來了影響亞洲口味最深遠的美洲作物——辣椒。

真正賦予「咖喱」之名的,是跟著葡萄牙人登陸印度的英國人。1810 年,一家名為 Crosse&Blackwell(簡稱C&B)的英國公司化繁為簡,從成千上百種印度醬料裡選用薑黃、胡椒、鬱金等香料定製了一個標準配方,並且將其命名為「咖喱(curry)」賣往其它國家,成為世界上第一家以食品工業級別(口味穩定、安全、保質期長)做出民用咖喱粉的公司,並在商業上大獲成功,創造了我們今天日常接觸到的「咖喱」的原型。

岡本商店當年推出的咖喱廣告:「來自倫敦的土產」

明治維新(1860 年代開始)後,咖喱被英國人帶到了日本。雖然味道奇怪,但咖喱被視為「文明開化的西洋料理」,作為舶來品的新奇取勝。無論是夏目漱石的留英日記,或是在明治時代的報紙中,都把咖喱當作「英國舶來品」,而非印度料理。

以致於用麵包蘸著咖喱肉湯食用,這種吃法在日本上流社會風靡一時,成為上層人士的一種專屬。即便在半個多世紀後,日本演員北野武小時候在百貨商店吃到咖喱後,依然會產生「今天太奢侈了」的想法。

你可能想像不到,真正讓咖喱在平民中普及開來的是日本海軍。

明治維新的重要內容之一是仿效西方國家建立近代化的陸海軍。日本海軍對英國人的模仿痴迷到什麼地步呢?據說連修建海軍教學樓的紅磚都是從英國進口的,更別說吃穿用度,一律按英國人的習慣來。

咖喱,作為當時流行於英國海軍中的一道佳餚,不僅注重葷素搭配、易於保存,還有一個獨特的優勢:糊狀的咖喱與米飯混合後不易溢出,非常適合在不停搖擺的軍艦甲板上食用,很快受到了日本海軍的極力推崇。直到現在,日本的海軍仍然保有周五吃咖喱的傳統。在海上航行的漫長旅途中,海軍官兵對時間的感覺會變得遲鈍,味道強烈的咖喱飯被用來喚起官兵對日期的記憶。

隨著海軍士兵的返鄉或退伍,咖喱飯的烹調方法也被帶到了普通家庭和大眾餐廳。事實上,明治維新讓整個日本都受到了工業文明的衝擊,飲食上效仿西方是其中之一的表現,這被看做是現代化的生活方式。

但如果說一開始日本人接觸咖喱,只是出於對舶來品的嚮往。那麼洋蔥、胡蘿蔔和馬鈴薯三種配菜的加入就完成屬於日式咖喱的本土創作了。

在日本的傳統飲食「和食」中,一直遵循一汁三菜的原則,也就是味增湯加三種小菜來搭配米飯就餐,這種本源上的相似讓日本人真正對咖喱飯產生了親近感。除此以外,日本人吃咖喱飯還一定會配「福神漬」,也就是吃飯的醬菜。為了使咖喱飯吃起來像是一餐飯,日本人也加了這種熟悉的配菜。

C&B 公司的咖喱廣告

而本土公司崛起帶來的價格上的降低,以及口味上的改良,才更大程度上助推了咖喱的流行。說起來有點搞笑的是,一樁「以次充好」的造假案才把國產咖喱推上了歷史舞臺。

咖喱粉最初的配方被當做商業機密,牢牢地握在英國公司 C&B 手中,也就是說,當時日本的咖喱市場完全依賴進口。

1923 年,一位名叫山崎峰次郎的人成功研製出了高品質的日本國產咖喱粉,並特地把公司改名為 S&B,希望和業界壟斷的 C&B 咖喱一爭高下。結果完全遭受了市場的冷遇,很多餐廳只肯訂購 C&B牌咖喱粉,認為「國產咖喱質量不行」。

1931 年,有黑心商販把便宜的國產咖喱放進 C&B 鐵罐裡賣,就這樣賣了好幾年,居然誰都沒發現。大家這才意識到國產咖喱的品質完全不輸給進口貨,價格又便宜,英國咖喱的壟斷由此被打破了。

直到現在,S&B 牌小紅罐咖喱粉依然是日本國內最長青的咖喱品牌,在日本咖喱市場佔據近 30% 的份額,僅次於排名第一的好侍品牌。鑑於山崎峰次郎對咖喱產業的巨大貢獻,日本政府在 S&B 咖喱粉誕生 50 周年(1973 年)之際,對其授予了三等旭日中受勳章。

而作為後起之秀的好侍公司,一崛成為日本最大的咖喱公司,靠的則是配方上的突破。好侍在誕生的 1963 年推出了佛蒙特咖喱塊,也就是中國市場佔有率最高的「百夢多咖喱塊」,首次在咖喱配方裡加入了蘋果和蜂蜜,製成了有日本特色的甜口味咖喱,日本市場從此也有了甘口和辛口咖喱之分。

有關甜辣之爭,在日本有個流傳甚廣的段子。「她愛吃甜口咖喱,我卻完全討厭(甜口)。」談起為什麼和前女友分手,知名主持人松本人志曾這樣舉例。「連咖喱都吃不到一塊兒」,在日本人的語境裡,可以被理解為「完全不合拍」。

好侍對甜咖喱口味的製作初衷正是為了吸引小孩和女性顧客。當時,因為小孩子受不了市面上咖喱的辛辣味道,家裡做咖喱的時候都要單獨給孩子做一鍋。甜口的百夢多產品在剛上市時曾遭到一致反對,但在廣告和試吃宣傳的推動下,反轉成為了供不應求的熱銷產品。

即食咖喱、密封咖喱的技術突破才最終讓日式咖喱真正成為了國民食品。

誕生於 1945 年「Oriental 即食咖喱」是現存時間最長的即食咖喱品牌,一位早期的銷售人員回憶道:「我們會用放著音樂的宣傳車走街串巷,找到人群聚集的地方進行表演,最後現場製作咖喱供人們試吃,在那個娛樂匱乏的年代,宣傳車總能吸引人們蜂擁而至,每次能賣掉 1000 多袋,單單是作為試吃贈品的湯勺,公司就生產了近 3000 萬把。」

百貨商店和咖喱飯在關西地區的普及也有密切關係。阪急百貨的創辦人小林一三開創性地在百貨內設置了美食街。昭和時期的日本人對咖喱已經很熟悉了,但還是消費不起,阪急百貨從農戶那裡拿到平價牛肉,壓低咖喱飯的售價,讓一般搭乘火車和到百貨公司逛街的民眾也能吃得起咖喱。當時的阪急百貨一天可以賣出 13,000 份咖喱。

1968 年,日式咖喱迎來了真正意義上的革命。大冢公司,也就是現在的世界 500 強大冢製藥獨立開發了塑料軟罐頭包裝,這項發明不僅讓「三分鐘速食咖喱」成為可能,對整個食品業都是巨大的貢獻。一年後,大冢又推出三層鋁箔包裝,成功讓即食咖喱的保質期由 3 個月延長到 2 年,伴隨著 1970 年的大阪世博會的推廣,「袋裝三分鐘咖喱」成為了風靡全日本的爆款。

不容忽視的是,1960 年代之後,日本經濟進入到了高速發展時期,除了大阪世博會,1964 年的東京奧運會同樣推動了經濟發展熱潮,人們對於方便、速食飲食的需求大漲。方便麵和速食咖喱的發明都出現在這一時期。咖喱拌飯剛好滿足了快節奏的工作和生活需求。

還有日本人對大米的喜愛,日本農林水產省的數據顯示, 1965 年時日本人均大米年消費量為 118.3 千克。根據味之素公司在 2000 年進行的調查顯示,米飯、握壽司、燜飯(包括拌飯)是日本人最喜歡的三大主食,全部用到了大米。

有意思的是,音樂行業也對日本咖喱產生了影響。現在走紅的大阪辣咖喱起源於 1990 年前後,樂隊 EGO-WRAPPIN』 的貝斯手後藤邊開咖喱店邊做音樂,調製出一種由 20 種香料組成的咖喱配方,熬製兩天只能做 3 人份的咖喱,這家傳奇的咖喱店被稱為「大阪幻夢」。現在走進大阪有名咖喱店,不少都會在店內設置 LIVE 演出,老闆多是 30- 40 歲的青年人,據說不少都是來自音樂行業的後輩。

《妙手小廚師》中的咖喱對決

咖喱頻繁地出現在日劇、電影和漫畫中

目前日本市面上有超過 2000 多種速食咖喱,價格從 100 日元到 1000 日元不等。隨著加工技術的不斷提升,一些高級的速食咖喱在口感上即使是專業人士也難以辨別。

產品革新依然是爭奪日本咖喱市場的關鍵。2016 年朝日集團推出了一種冷凍乾燥技術,將速食咖喱的 3 分鐘加熱時間縮短到 60 秒,當季度的銷售額提升了 30%。

根據富士經濟調查,2017 年內速食咖喱整體的銷售將首次超過需要加入蔬菜、肉類等熬製後才能食用的咖喱塊。

為了應對速食咖喱的擠壓,好侍食品在今年 2 月推出 「kiwadati 咖喱」。這款咖喱不是固體的塊狀,而是容易溶化的濃縮糊狀,可以快速上桌,上市 5 個月銷量突破 200 萬份。

東京「咖喱大使館」展出 100 多種即食咖喱

而咖喱市場現在面臨的一個挑戰可能是:因為獨居人口變多和女性職工的增加,日本人正在家庭餐桌中遠離大米,尤其是年輕一代。取代大米進入日本人餐桌的則是麵包與面類。

過去的 30 年裡,日本餐飲業市場規模擴大了 1.3 倍,而以便利店飯糰、便當為代表的熟食則每年以 24% 的速度迅速增長。大米消費量在熟食與餐飲業渠道中比重從1985 年的 15.2% 增加到了2015年的31%。

咖喱行業為此推出了專用於便利店銷售的產品。好侍公司推出了適應家庭結構的變化的 「Kokumaro 咖喱塊」,大包裝的容量從 10 盤份減少到了 8 盤份。大塚食品公司的 「Bon Curry 」則縮短了咖喱的製作時間。

總之,都是朝著更便捷、更小份的一人食方向發展。

從舶來品到國民食物,除了時代機遇和技術革新,這或許也是商業生命力在日本本土化的一個最好註解。

相關焦點

  • 日本咖喱品牌印度開店引熱議:咖喱是如何成為日本國民食物的
    事實上,今天日本的兩大「國民食物」——咖喱和拉麵分別起源自印度和中國,但這並不妨礙日本人把它們視作自己最常見和重要的食物以及它們作為日本代表走向世界、走回「母國」。咖喱在日本的發展史不僅是日本近現代史的一個縮影,它也為我們再思考食物、文化和民族主義提供了一個不一樣的視角。
  • 黏黏糊糊的拉比奧特不可或缺?是的!
    「黏黏糊糊的拉比奧特不是解決尤文圖斯中場的答案」。這個理由當然很牽強,因為現在的拉比奧特已經比剛加盟時的表現好了很多,最突出的一點是,拉比奧特願意帶球了,也就是球迷們和解說員詬病的「黏黏糊糊」。儘管身材高大,但拉比奧特的技術極其出說起來,黏黏糊糊這個比喻也不算錯,咱們球迷的眼光一向很準的,拉比奧特在巴黎聖日耳曼期間就是這個踢法。
  • 為什麼印度大部分食物都是像糊糊?
    不是所有的印度菜都是糊糊。比如咖喱餃samosa,各種坑窯烤制的肉類,泡菜(沒錯印度也有泡菜),印度香飯,主食中的各種餅,各種油炸小點心,這些都不是糊糊。 不過在印度人的正餐中,各種口味濃重的醬料和咖喱(也可以稱為糊糊),確實扮演著非常醒目的角色,這是為什麼呢?
  • 抖音就是辣種火辣辣黏糊糊的愛呀是什麼梗和意思 出處視頻
    抖音就是辣種火辣辣黏糊糊的愛呀什麼梗?還不是很了解的朋友們,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具體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抖音就是辣種火辣辣黏糊糊的愛呀什麼梗  「就是火辣辣黏糊糊的愛呀」是一個搞笑幽默的小哥哥在自己創造的視頻裡的一句話,前面都是抒情的很傷感的語言,但是秉承著抖音不安套路出牌的準則,果然這個視頻沒讓我們失望。在視頻的最後,堪稱彩蛋。看完這個視頻,小編真的很想盤他,大家都是腰間盤,為啥人家就那麼突出呢?
  • 被重新發明的印度文化:咖喱-虎嗅網
    直到現在,我都不知道這家是怎麼做到的,怎麼可以把五碗看起來差不多的糊糊做出完全不同的味道。我過去一直覺得,印度餐廳裡面就是用同一個糊糊配方,裡面加不同的菜給你,大致相當於紅燒魚和紅燒肉的區別,或者只是做一些小的調整,比如加點桂花就成為桂花紅燒肉。而那一晚,這五種糊糊我吃出了生煎、小籠、餛飩、餃子、湯糰的區別。
  • 咖喱愛好者們,集合!
    不同地域、口味和風格也不盡相同:泰式咖喱的色彩給人視覺衝擊,印度咖喱的口味極為霸道,日本咖喱則有果味酸甜。 09# 一個日本人的一生中會吃掉幾盤咖喱? 日本是偏愛咖喱的國家之一,尤其是明治維新之後,咖喱漸漸成為家常。
  • 日本人死都要吃的,絕不是壽司或拉麵-虎嗅網
    日本咖喱,到底是如何「穩打穩紮」成為日本這個崇尚清淡飲食國家的「美食頂流」的?一、咖喱,日本美食の頂流日本人到底有多痴迷咖喱?老藝術家敢肯定,隨便你走進霓虹任何一家日本餐廳,菜單上肯定有「咖喱」這兩個字。
  • 綠蘿葉尖滴水珠,腳一踩還黏糊糊,其實是好事!
    最近有不少花友反映自己家裡養的花,葉子能滴水,就在葉子尖端部分,有時候一天能滴出來好多呢,有些滴到地板上,再踩上去都感覺非常黏。那麼對於花來說,葉子尖端滴水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如何養護:其實發現綠蘿滴水也不是啥壞事兒,就是要提醒我們,後期澆水的時候要注意了,滴水本身就是說明綠蘿周圍的溼度比較高,就不要再澆太多的水了,不然容易導致綠蘿爛根爛葉。
  • 德國也有"魔性食物":咖喱香腸
    咖喱香腸雖然很重口,但炒雞好吃!海外旅行難免會遇到營養均衡與食物顏值之間的抉擇,但遇到咖喱香腸的時候,就狠下心咬下去吧。Wurst在德語裡是香腸的意思,但咖喱香腸並非有咖喱味的香腸,咖喱風味才是基本源泉。烤好的香腸上塗上厚厚的番茄醬,再在上面撒上咖喱粉,這是基本的食用方法。
  • 印度農村改善生活,用蓮子煮一鍋咖喱,碾碎後用手抓著吃!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蓮子實際上是印度特產,時至今日,在印度農村,蓮子依舊是一種十分常見的食物!由於印度農村食物匱乏,蓮子經常成為他們的小零食,有時候,他們甚至將蓮子作為主食食用,而他們的做法也十分簡單粗暴,印度人首先向鍋中倒入各種調料,煮一鍋黏糊糊的咖喱醬,接著將蓮子直接往裡倒,有時候一次就放一斤,煮一鍋蓮子咖喱來吃,不得不說,印度人也太敢吃了,簡直無法下咽!
  • 喜仕屋的咖喱飯加盟,是如何從0做到近200家的?
    提到咖喱人們最先可能會想到印度咖喱,那種口感略帶辛辣的咖喱。但今天要說是日式咖喱,相對更柔和甚至是有些甜的咖喱。咖喱飯算是日本國民級的美食了,據統計日本人平均一天要吃掉2800萬份咖喱飯。在國內咖喱飯儘管擁有如此龐大的食客群體,但大部分做咖喱飯連鎖的基本沒有超過50家店鋪,而【喜仕屋-牛丼咖喱】是個例外。喜仕屋是隸屬於杭州森泉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的一個品牌。創立於2016年,以經營日式快餐牛丼飯、咖喱飯為主。截止2020年,喜仕屋-牛丼咖喱旗下已擁有近200家店鋪,店鋪存活率高達90%以上,足跡遍布長三角。那麼喜仕屋為何能夠取得如此的成績呢?
  • 咖喱飯為何能成日本的國民美食?日本人長壽與飲食之間有什麼關係
    它又怎麼變成了日本人的國民美食呢?今天筆者要帶大家了解一下日本咖喱飯的歷史。盾乍兄鑄意鋚邏懸繙珞蝖縫夯篡駰濟鱎簚禪櫪槨闉富佄欙踴飹鐒湻漷稸輸鍋嫊壛休蠿獣億櫮憅缻瑆侸贂哳胅貈鬺郄稦嗗盬薧娪顖剸媯甑貫囌穃摃吙懎秬樸陵趯媶腂闛窻灳彷鸞錕汙痤秲捪螔禪燦崐痺饂晸焄鮰蠨厶嚤綯鑰朊鴻瞶蝵沃17世紀印度淪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國人發現咖喱這種調料後,對其口感改良帶回英國,18世紀後半期英國出現了加入香辛料的咖喱,與肉和蔬菜燉煮後鮮美可口,受到了很多英國人的喜愛,19世紀開始出現咖喱粉,之後又出現咖喱塊,咖喱飯成為英國家庭飯菜中的常見美食。
  • 各個國家都有標誌性食物,你知道中國的是什麼嗎?
    ,由於牛肉在美國泛濫,價格並不昂貴,因此很多人都評價,牛肉漢堡是美國窮人才吃的食物! 印度是咖喱 對於的普遍印象,很多場合都會把焦點集中在印度咖喱(印度早期並沒有所謂的咖喱)。
  • 搞笑漫畫:孫璟一路奔跑,想以最快的速度見到秋瞳,導致渾身黏糊糊!
    搞笑漫畫:孫璟一路奔跑,想以最快的速度見到秋瞳,導致渾身黏糊糊!
  • 「生」「熟」之間: 咖喱在中國的在地化
    同時,這個轉變的過程也與改信基督教的果阿人有關——成為基督徒後,他們不再受到種姓對職業的限制,也可以對任何食材進行處理。隨著時間推移,十九世紀末,咖喱逐漸成為果阿人的傳統美食,窮人將咖喱作為主食,而富人則將咖喱飯安排在湯類、肉食之後,並在用完咖喱飯後食用甜點。葡萄牙人與香料的關聯可回溯至1498年達伽馬(Vasco da Gama)的航海旅行。
  • 黏黏黏黏黏黏…… 地上有、車上有、還粘掉了鞋,這到底是啥?
    黏黏黏黏黏黏…… 地上有、車上有、還粘掉了鞋,這到底是啥?無獨有偶市民李先生單位後院有幾棵槐樹將車停在下面等到下班時車上就多了一層黏糊糊的東西這麼熱的天,要麼就只能在大太陽下曬著,要麼就落一層。
  • 看完這些咖喱用法,80%都不懂什麼是咖喱,這麼多年咖喱都白吃了
    毫無疑問,印度人是非常喜歡吃咖喱的,他們喜歡吃咖喱的程度,任你是搭配米飯麵條也好,蔬菜燉肉也罷,它都叫「咖喱」,「咖喱」並非我們看到的咖喱塊或者是咖喱粉,而是一種食物的名稱。在印度民間,傳說咖喱是佛祖釋迦牟尼所創,但那時的咖喱是作為長生不老藥被佛祖發明的。印度人之所以愛吃咖喱,想必也是一種信仰。
  • 《魔獸世界》8.2日常難點部分揭秘 黏糊糊的海草與麥卡貢的稀有
    進入到魔獸世界8.2,好多人都指出任務太坑爹,什麼找這個找那個的簡直反人類,納沙塔爾的地圖忽上忽下的煩的要死,做一圈任務就要2小時左右,其實還是大家沒找到方法,這種地圖既然就一張,那麼必然有他自己的刷新點,只要找對方法什麼任務都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