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這座位於南海之濱的城市,開創了一座現代化城市的崛起奇蹟。2018年12月16日,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下稱「深汕合作區」)正式揭牌成立,成為深圳第「10+1」區,開啟「飛地發展模式」的大膽探索和改革試驗,產業建設、民生事業、體制機制創新等領域初結碩果。
為了進一步加大建設力度,貫徹深圳市委提出的「按照世界一流標準,高質量規劃好、建設好、發展好深汕合作區」的要求,以及今年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深汕特別合作區中心區等重點區域開發建設」的部署,今年3月18日,深汕合作區50平方公裡中心區正式啟動建設。不久前,深汕合作區中心區建設指揮部正式揭牌成立,並召開首次會議,明確「施工圖」「任務表」,經濟社會發展再次提擋加速、後發趕超。
深汕合作區黨工委書記產耀東表示,要聚焦經濟發展,科學擘畫發展藍圖,全區各級各部門必須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主動聚焦「三年行動計劃」「全面履職提升年」和鄉村振興等重點目標任務,推動全區重大戰略、重大舉措、重大任務不折不扣落到實處、取得實效,奮力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產業集聚
揭牌一年GDP增長23.1%
2011年,廣東省委、省政府在汕尾海豐圈定468.3平方公裡土地,設立「深汕特別合作區」,開啟以「飛地經濟」帶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改革試驗。經歷幾番體制機制調整,深汕合作區在2018年底正式掛牌,成為深圳第「10+1」區,復刻深圳標準、深圳質量、深圳速度、深圳精神,打造一座現代化國際性濱海智慧新城。
深汕合作區的規劃總面積為468.3平方公裡,相當於四分之一個深圳,可用建設用地為135平方公裡,接近福田、羅湖兩個區面積。
2019年是深汕合作區體制機制調整為深圳全面建設管理的第一年,轄區GDP較前一年增長23.1%,這個增長率是深圳平均增速的3倍,位列全市第一。今年上半年,深汕合作區克服種種困難,經濟發展逆勢上揚。掛牌以來,轄區企業投資項目備案工作穩步推進,截至目前共完成企業投資項目備案及變更104項。其中新增項目61個,總投資額255.33億元。
作為首家領牌落戶的產業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去年10月,顯控科技連名字都不用改,直接就把總部從南山區遷至深汕合作區。
在鮜門鎮的深汕灣畔,一個規劃面積為13.5平方公裡的機器人小鎮雛形正在加快建設,它的遠期目標是要打造「全國最大機器人小鎮」。目前,13個已供地項目總投資74.68億元,全部達產後預計年產值約92.48億元,年稅收約2.12億元。
事實上,深汕合作區堅持布局產業高質量發展方向,以「總部+基地,研發+生產,智慧+運用」,加快建立以先進位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以電子設備及電子產品製造業、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裝備製造、機器人等為主的產業集聚已初步形成。
深汕合作區科技創新和經濟服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全區現有已供地產業項目89個,全部達產後預計年產值達900億元、年稅收約67億元,將提供6.3萬個就業崗位。
與此同時,該局創新方式方法多渠道推進項目建設。通過項目建設推進協調會以及實地調研等形式,深入企業、工地,把問題解決在一線。開展重點投資項目建設「百日奮戰」行動,集中100天時間,搶抓工期,全面推進重點投資項目建設提速提效,實現新增投產產業項目13個,擬投產項目8個,新開工建設項目19個。2020年上半年,全區最高用電負荷同比增長31.6%,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24.81%。
民生蝶變
優質資源使「農村變成城市,老區變特區」
今年9月1日,深汕合作區標杆學校——南山外國語學校(集團)深汕西中心學校將如期開學,為了做好這項民生工作,該區公共事業局先後完成學區劃分、公布積分入學辦法、持續推進優秀教師選聘和培訓等工作,並部署開展2020年秋季招生工作。
深圳市出臺《深圳市高中學校建設方案(2020—2025年)》(下稱《方案》),明確要增加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學位供給,基本保障初中畢業生升學就讀。《方案》集中規劃了全市29個建設地塊,已立項37所公辦普通高中(含深汕高級中學),其中4個較大地塊規劃為高中園,分別位於坪山區、龍崗區、光明區和深汕合作區。每個高中園均預留3所公辦高中和1所民辦高中用地,以鼓勵社會力量辦學,為市民提供更多元化、特色化的高中教育選擇。深汕合作區的高中園計劃在2023年建成。《方案》同時提出,未來將在全市範圍內建成6至7所公辦中等職業高中或綜合高中,推動在深汕合作區建設職業教育園區。
這是深汕合作區對標深圳,推進重大民生事業落地的縮影。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深汕合作區持續引進優質教育醫療資源,力爭打造先行示範區教育醫療新高地,推動公共事業新發展,用民生溫度創造深汕人生活福地。
與此同時,引進優質辦學主體,對接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深圳信息技術職業學院等辦學主體開展項目選址、規劃調整等前期籌備工作,高標準謀劃開辦片區首座本科大學和首屈一指的高級中學。
深汕合作區還精準發力,加快優質醫療資源集聚。
深汕合作區推進北京大學深圳醫院深汕門診部(下稱「北大深圳醫院深汕門診部」)「一院三址」工作,完善門診部功能配置,提供與醫院本部同質化的基本醫療服務,保障醫療衛生水平。同時推進新增醫院項目落地,會同市衛健委新籌辦,協同推進區內首家三級綜合醫院——北大深圳醫院深汕醫院前期建設工作。
這些實打實的高端教育和醫療項目,讓廣大深汕居民正逐步真切感受到民生蝶變。
在深汕合作區,群眾已開始漸漸享受到深圳的辦事效率。目前,深汕合作區可辦理的434項行政審批事項中有427項可全程線上辦理,202項實現了當天辦結。在這裡開辦企業,如果你的手續齊全,半小時就可以拿到營業執照。今年上半年,深汕合作區新增商事主體948戶,同比增長近75%。
「深圳基因」加上「創新種子」,短短幾年,深汕合作區就從一片荒蕪到遍地高樓,「深汕高度」一直在刷新廣東粵東地區的天際線。
安居是樂業之本,深汕合作區堅持建好房等人才,明確全區保障性住房的用地和建築面積都不低於總量的60%,截至目前已全面開建4個人才住房項目,共計10549套人才住房。
全區187個自然村全部實現光纖覆蓋。自2019年下半年至2020年7月,全區發力5G基站建設,對標深圳,提前一個多月完成315個基站建設任務,實現這座智慧新城通信網絡跨越式發展。
深汕合作區要讓這裡的群眾享受與深圳一樣的優質的教育醫療住房等公共服務,真正讓這裡的農民變成市民,農村變成城市,老區變特區。
改革創新
加速與深圳一體化發展打造幸福標杆
今年3月4日,央視《新聞聯播》聚焦深圳第「10+1」區復工復產喜人局面後。前不久,央視《新聞聯播》再次關注深汕合作區的建設與發展,並以《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合作協同發展》為題點讚深汕合作區。
新聞播出後,全區廣大開拓者、建設者以及深汕人民群眾振奮不已,對新城未來充滿信心和幹勁。
深汕合作區管委會工作人員江期照表示:自己放棄繁華都市來到這裡拓荒是值得的,是非常有價值的。當前,全區正搶抓「雙區驅動」重大機遇,以「創新引領發展,實幹再造新城」為發展理念,加速與深圳一體化發展。
業內人士指出,作為「飛地模式」的探路人,深汕合作區如今影響的不僅是7.73萬「深汕人」,它也悄然改變了深圳、汕尾乃至整個廣東的發展戰略格局。
「我們的發展思路就是規劃引領、基礎先行、平臺帶動、產城融合,將把深汕特別合作區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東部門戶,現代化國際性濱海智慧新城。」深汕合作區要求全區廣大黨員幹部和工作人員要做到「心中有光、腳下有泥、眼中有景」。
今年3月18日,深汕合作區中心區建設啟動暨望鵬山公園開工儀式舉行,開創了深汕合作區建設新局面。
8月6日,深汕合作區中心區建設指揮部正式揭牌成立,並召開首次會議,進一步明確當前焦點工作任務。
據悉,深汕合作區中心區是深圳第「10+1」區未來發展的核心所在。加快中心區的建設,是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重大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是當前全區大開發大建設大發展的現實需要,也將進一步增強優質高端企業和優秀企業家來深汕投資發展的信心與決心。
中心區建設是深汕合作區城市發展史上一件立足當下、著眼未來、事關全局的大事,不僅對當前全區大力推進新城建設、完善新城格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同時,對深汕合作區未來打造成為現代化國際性濱海智慧新城和「田園都市」、提升新城價值和品位、培育長期發展的新動能和新引擎、滿足深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記者了解到,當前,深汕合作區正把中心區建設作為當前的首要工作,以日夜兼程、風雨無阻、聞雞起舞的奮鬥姿態全力推進,確保儘快見到成效。把中心區建設作為新的抓手、新的突破口和新的增長極,確保全區在新一輪發展中不遲疑、不停歇、不止步。把中心區作為深汕之「核」、新城之「芯」,打造成為全區加速度奔跑、跨越式發展的「發動機」和「動力源」。
據悉,為儘快全面打開中心區建設工作局面,今年以來,深汕合作區堅持規劃引領,為將全球徵集確定的中心區《共生綠都》方案的具體建設工作提供科學的「路線圖」。抓好用地保障,夯實基礎設施,強力推進科教走廊、深汕高中園等教育項目規劃建設,超前做好智慧城市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升未來發展核心競爭力提供重要支撐。
值得期待的是,深汕合作區中心區將劍指幸福標杆城區,不斷提升全區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