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邊蘚,拉丁屬名Mawenzhangia thamnobryoides,來自馬文章的中文拼音
成為同事口中的「怪咖」。
「渺小的苔蘚因為冷門總被人們忽略。
而我卻能夠在一片森林中一眼發現苔蘚,
自述 馬文章 編輯 餘璇
馬文章是一個「苔蘚痴」,2009年生態學博士畢業後,來到雲南幹了苔蘚標本管理員的工作。
和一般的標本管理員不同,馬博士一有機會就往野外跑。十年來,他已練就了一身戶外生存本領,可以深山裡連續走上十幾個小時,不打傘也不吃飯,輕輕鬆鬆爬上一個45度的陡坡。
看到螞蝗、毒蛇也很親切,第一反應是掏出相機給它們拍照。「當我說這裡螞蝗多的時候,其實心裡是有一點點喜悅的,至少這裡沒怎麼被汙染。」「蛇我也怕,不過我想它可能更怕我。」
拍攝小分隊準備出發中
前幾日,一條跟著馬博士在雲南大理漾濞縣的蒼山西坡採集苔蘚,徒步了10個鐘頭。當天山上下著雨,走在人跡罕至的小道上,有3個小時處於迷路狀態。最後,山腰小道兩邊成群結隊的螞蝗,把我們咬得鮮血淋漓,幾乎是連滾帶爬地下了山。
「如果不走這麼遠,到不了好的生境,就看不到心儀的苔蘚。」馬博士有點愧疚卻又帶著點稚氣地說。
他還直接生吃過苔蘚,「那些苔類植物的孢蒴是透明的,很新鮮,就想著嘗一嘗。結果它既不能止渴,也不能解餓,大家千萬別學我」。
每年大概有3個月的時間,馬博士都在野外搞採集。粗略統計,工作十年,野外考察的次數有67次,平均每次7~15天,最長的時候一個多月。中國西南地區的自然保護區他大都跑遍了,採摘的標本有11000多號。
不止是苔蘚,其實每一種植物,都會有一份模式標本,用來確認這類植物的身份。有的植物的模式標本,全世界就只此一份。研究了苔蘚植物三十餘年的朱瑞良教授告訴我們,到了現在這個信息化極其發達的時代,採集標本,還是依賴於人工完成。需要有人去到深山老林裡,採摘植物、辨識植物。「全球已知的野生植物物種有37萬多種,而一個人的一生只能辨識很小的一部分,所以還需要長長久久地研究下去。」馬博士曾經發現過不少新種,其中「岸邊蘚」首次發現於雲南迪慶州維西縣2710米的山上,2016年在香格裡拉再次發現。2018年被同行作為新種發表,其拉丁屬名,就是馬文章的中文拼音。以下是馬文章的自述。
我是獨生子,小時候一個人在家玩,花盆中的植物和小蟲子,給我帶來了無盡的樂趣。那大概是我最早對植物產生興趣。後來大學我念了水土保持專業,博士又讀了生態學,最後機緣巧合從事了植物標本工作。即便像我這樣熱愛自然和植物的人,也不會天生喜歡苔蘚,因為它太小了,基本注意不到。我被這話嚇著了,從此我試著自己採集標本和鑑定物種,也開始了和苔蘚的不解之緣。
從碩士入學開始算,我研究苔蘚到現在應該有16年的時間,現在大概能辨認300多個屬的代表苔蘚植物。即使在植物學愛好者的圈子裡,苔蘚的存在感也是很低的。這和它們在生態系統中發揮的作用不成正比。在我看來,苔蘚植物維護和鞏固了微環境中的生物多樣性,為其他生物提供了優質的棲息環境。我現在工作的昆明植物研究所標本館,是中國第二大標本館,創立於1938年,館藏標本量近150萬號,包括了地衣、大型真菌、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等。目前,全世界已知的苔蘚種類大概在2萬多種,中國為3500種左右。
城市裡常見的苔蘚有小羽蘚、地錢、葫蘆蘚、立碗蘚……更多的苔蘚植物生活在人跡罕至的大自然中,不為人所知。小口小金髮蘚
小口小金髮蘚,在雲南海拔2000m以上的開闊土質生境中很常見。線齒蘚,在雲南,它們有一部分時間處於完全被流水淹沒的狀態中,適應力極強,是苔蘚植物中少見的「兩棲」類群。卷葉溼地蘚,人工生境中最常見的苔蘚植物之一,生命力頑強。暖地大葉蘚,也叫回心草。在雲南當地,老百姓常用它來泡水或者燉湯,用作食補。一年三分之一在野外採集:吃住行,真野生
很多人以為野外考察很有趣,但實際上挺辛苦的。
剛開始出野外,沒有選擇的情況下,我們坐過四面漏風的農用車。
不過坐這種車對體能的要求一點都不低,因為路況很糟糕,需要一直抓著欄杆,你根本不知道汽車什麼時候轉彎,前方路上什麼時候有坑。剛走了一半,我們就想下來了。但是車子的噪音太大,司機根本聽不見我們在說什麼。
讓人中毒的薯蕷和硫磺菌
飲食也很單調,火鍋、烤串什麼的幾乎不可能,吃點新奇的植物倒是有可能。
一次在中越邊境,一同考察的植物學家找到了一個薯蕷,大家就嘗了嘗。誰想到吃完後全部中招,回到酒店上吐下瀉。反應最嚴重的是司機,由於幻覺的關係,他在離車還有三四米遠的時候就要開車門。
有時候為了改善夥食,我們也會吃一些「有毒」的食材,吃完會拉肚子,和清熱降火藥效果一樣,比如硫磺菌。
住的話,我們有時候會睡帳篷,或者護林站,甚至雞窩。
考察路途雖然艱辛,如果能找到心儀的苔蘚,還是非常讓人激動的。
苔蘚植物的採集也符合「二八定律」,要採集20%的稀有種,可能需要花費4倍於普通種的時間。一個真正的好種,你在看到它的第一眼,就會被它耀眼的光芒所震撼。溪邊採集
狹尖紫葉蘚,採自金平五臺山
風乾標本
到了駐紮營地,需要把標本攤開,使其風乾。不過哭笑不得的是,每次我們把標本攤開,註定要下雨。實驗室的工作主要是整理標本,給它們編號、清洗,通過顯微鏡觀察它們。
可以看到它排列整齊的細胞和奇形怪狀的結構。
紅色的細胞壁,是苔蘚植物的「防曬霜」,它其實是一類花青素,為了保護細胞器不受強紫外線的損傷。有一些標本需要切片後再在顯微鏡下觀察,所以我的刀工也不錯。之前老師告訴我:「練習切片沒有捷徑可走,只有練好了廚藝,才有可能在苔蘚植物的研究上有所作為。」時間上我們無法重返過去,但是通過標本,可以比對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間環境的差異,了解以前的重金屬或者汙染水平,甚至可以提取DNA信息。研究10多年苔蘚之後,我發現我還是曾經的那個少年,內心依然嚮往著大自然。1、苔蘚很小,卻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植物之一,4億年前就出現了,比恐龍還要早1億6千萬年。2、「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除了青綠色,也有一些苔蘚是紅色的。3、在整個自然界中,苔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製造氧氣,保持水土,可以把它想像成地球的皮膚。而且其他高等植物無法立足之處,苔蘚能默默地生存,是拓荒的使者。4、苔蘚對汙染物極其敏感:苔蘚越多,這個地方的環境越好、汙染越少。5、苔蘚曾被用於醫療。一戰期間,青黴素還沒發明,醫生曾使用泥炭蘚給傷員包紮傷口。因為泥炭蘚吸水性強,還有抑菌效果。據記載,整個一戰期間,有幾百噸的泥炭蘚被用作醫療救治。這也導致了英國等一些國家天然泥炭蘚棲息地的急劇減少。日本苔寺(西芳寺)
6、苔蘚之美的最佳體驗處:日本京都,一個苔蘚為主題的寺廟——西芳寺(也稱苔寺)。裡面生長著100多種苔蘚,色澤濃豔綿軟的苔蘚覆蓋了地面,與周圍的植物、池水形成美妙的畫卷。7、網紅生態瓶,裡面的苔蘚(多是白髮蘚)其實只能養一到兩周,因為室內的空氣、水分和溫度都不適合苔蘚生長。
苔蘚植物圖片由馬文章博士提供
務必在文章發布24小時後才能轉載,文章開頭註明出處:米蘭設計之旅(ID:Milano04),如需開白,請在後臺留言,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後臺刪除,微信公眾號廣告推廣合作:餘小姐13535331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