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小哥痴迷野外,10年來不斷進山找新物種,果然有重大發現

2021-02-22 米蘭設計之旅

岸邊蘚,拉丁屬名Mawenzhangia thamnobryoides,來自馬文章的中文拼音

成為同事口中的「怪咖」。

「渺小的苔蘚因為冷門總被人們忽略。

而我卻能夠在一片森林中一眼發現苔蘚,

自述   馬文章  編輯   餘璇

馬文章是一個「苔蘚痴」,2009年生態學博士畢業後,來到雲南幹了苔蘚標本管理員的工作。

和一般的標本管理員不同,馬博士一有機會就往野外跑。十年來,他已練就了一身戶外生存本領,可以深山裡連續走上十幾個小時,不打傘也不吃飯,輕輕鬆鬆爬上一個45度的陡坡。

看到螞蝗、毒蛇也很親切,第一反應是掏出相機給它們拍照。「當我說這裡螞蝗多的時候,其實心裡是有一點點喜悅的,至少這裡沒怎麼被汙染。」「蛇我也怕,不過我想它可能更怕我。」

拍攝小分隊準備出發中

前幾日,一條跟著馬博士在雲南大理漾濞縣的蒼山西坡採集苔蘚,徒步了10個鐘頭。當天山上下著雨,走在人跡罕至的小道上,有3個小時處於迷路狀態。最後,山腰小道兩邊成群結隊的螞蝗,把我們咬得鮮血淋漓,幾乎是連滾帶爬地下了山。

「如果不走這麼遠,到不了好的生境,就看不到心儀的苔蘚。」馬博士有點愧疚卻又帶著點稚氣地說。

他還直接生吃過苔蘚,「那些苔類植物的孢蒴是透明的,很新鮮,就想著嘗一嘗。結果它既不能止渴,也不能解餓,大家千萬別學我」。

每年大概有3個月的時間,馬博士都在野外搞採集。粗略統計,工作十年,野外考察的次數有67次,平均每次7~15天,最長的時候一個多月。中國西南地區的自然保護區他大都跑遍了,採摘的標本有11000多號。

不止是苔蘚,其實每一種植物,都會有一份模式標本,用來確認這類植物的身份。有的植物的模式標本,全世界就只此一份。研究了苔蘚植物三十餘年的朱瑞良教授告訴我們,到了現在這個信息化極其發達的時代,採集標本,還是依賴於人工完成。需要有人去到深山老林裡,採摘植物、辨識植物。「全球已知的野生植物物種有37萬多種,而一個人的一生只能辨識很小的一部分,所以還需要長長久久地研究下去。」馬博士曾經發現過不少新種,其中「岸邊蘚」首次發現於雲南迪慶州維西縣2710米的山上,2016年在香格裡拉再次發現。2018年被同行作為新種發表,其拉丁屬名,就是馬文章的中文拼音。

以下是馬文章的自述。

我是獨生子,小時候一個人在家玩,花盆中的植物和小蟲子,給我帶來了無盡的樂趣。那大概是我最早對植物產生興趣。後來大學我念了水土保持專業,博士又讀了生態學,最後機緣巧合從事了植物標本工作。

即便像我這樣熱愛自然和植物的人,也不會天生喜歡苔蘚,因為它太小了,基本注意不到。
我是當年碩博連讀的時候,導師給安排課題,我想得很簡單,是不是就把標本採回來,請專家鑑定一下,寫個名字,我就可以畢業了。而當我拿著標本去請教黎興江研究員的時候,她跟我說:「小馬,你看看旁邊那堆『垃圾』都是別人請我鑑定的標本。你如果願意自己嘗試一些物種鑑定,也許還能順利畢業。如果你等著我,大概率要延畢了。」

我被這話嚇著了,從此我試著自己採集標本和鑑定物種,也開始了和苔蘚的不解之緣。

從碩士入學開始算,我研究苔蘚到現在應該有16年的時間,現在大概能辨認300多個屬的代表苔蘚植物。即使在植物學愛好者的圈子裡,苔蘚的存在感也是很低的。這和它們在生態系統中發揮的作用不成正比。在我看來,苔蘚植物維護和鞏固了微環境中的生物多樣性,為其他生物提供了優質的棲息環境。我現在工作的昆明植物研究所標本館,是中國第二大標本館,創立於1938年,館藏標本量近150萬號,包括了地衣、大型真菌、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等。

目前,全世界已知的苔蘚種類大概在2萬多種,中國為3500種左右。

城市裡常見的苔蘚有小羽蘚、地錢、葫蘆蘚、立碗蘚……更多的苔蘚植物生活在人跡罕至的大自然中,不為人所知。

花斑煙杆蘚,約50多年前發表的新種。由於近年來全球變化和人為活動的幹擾,花斑煙杆蘚在野外已越來越難見到。擬短月蘚,一度被認為滅絕的物種,由張力研究員在西藏重新發現,我在川西第二次見到。牛舌蘚,葉片與牛舌頗有幾分神似,是苔蘚植物中傑出的耐旱種類。尖齒鞭羽苔,之前分布於不丹、泰國和印度,2018年首次記錄分布於中國雲南。

小口小金髮蘚

小口小金髮蘚,在雲南海拔2000m以上的開闊土質生境中很常見。線齒蘚,在雲南,它們有一部分時間處於完全被流水淹沒的狀態中,適應力極強,是苔蘚植物中少見的「兩棲」類群。卷葉溼地蘚,人工生境中最常見的苔蘚植物之一,生命力頑強。暖地大葉蘚,也叫回心草。在雲南當地,老百姓常用它來泡水或者燉湯,用作食補。

 一年三分之一在野外採集:吃住行,真野生 

很多人以為野外考察很有趣,但實際上挺辛苦的。

剛開始出野外,沒有選擇的情況下,我們坐過四面漏風的農用車。

不過坐這種車對體能的要求一點都不低,因為路況很糟糕,需要一直抓著欄杆,你根本不知道汽車什麼時候轉彎,前方路上什麼時候有坑。剛走了一半,我們就想下來了。但是車子的噪音太大,司機根本聽不見我們在說什麼。

讓人中毒的薯蕷和硫磺菌

飲食也很單調,火鍋、烤串什麼的幾乎不可能,吃點新奇的植物倒是有可能。

一次在中越邊境,一同考察的植物學家找到了一個薯蕷,大家就嘗了嘗。誰想到吃完後全部中招,回到酒店上吐下瀉。反應最嚴重的是司機,由於幻覺的關係,他在離車還有三四米遠的時候就要開車門。

有時候為了改善夥食,我們也會吃一些「有毒」的食材,吃完會拉肚子,和清熱降火藥效果一樣,比如硫磺菌。

住的話,我們有時候會睡帳篷,或者護林站,甚至雞窩。

一次在高麗貢山,晚上有一張床沒人睡,我說這麼好的待遇我去。結果睡下來左腿80個,右腿30個疙瘩,全是被跳蚤叮的。還有一次,住護林員家,安排女生住床,男生住屋頂花園。第二天早上雞打鳴,我們才發現「屋頂花園」其實是個雞圈。 

考察路途雖然艱辛,如果能找到心儀的苔蘚,還是非常讓人激動的。

苔蘚植物的採集也符合「二八定律」,要採集20%的稀有種,可能需要花費4倍於普通種的時間。一個真正的好種,你在看到它的第一眼,就會被它耀眼的光芒所震撼。

溪邊採集

狹尖紫葉蘚,採自金平五臺山

印象最深的是中越邊境的五臺山,我一共去了3次,但我發現相同的徒步路線,每次採集的標本都不一樣。因為苔蘚植物也會有動態,有一些物種,它在某個地點出現與否,完全是隨機的。時隔幾年,去到同一個地方,也許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物種。作為標本管理員,除了要採集標本,還要負責標本的入庫,以及物種鑑定和文獻研究。然後用小刀將苔蘚一點點地「片」下來,裝進標本袋。標本袋上要寫下採摘時的地理位置、環境信息等等。如果後人想要再去考察,這些信息就是重要線索。

風乾標本

到了駐紮營地,需要把標本攤開,使其風乾。不過哭笑不得的是,每次我們把標本攤開,註定要下雨。

實驗室的工作主要是整理標本,給它們編號、清洗,通過顯微鏡觀察它們。

可以看到它排列整齊的細胞和奇形怪狀的結構。

紅色的細胞壁,是苔蘚植物的「防曬霜」,它其實是一類花青素,為了保護細胞器不受強紫外線的損傷。有一些標本需要切片後再在顯微鏡下觀察,所以我的刀工也不錯。之前老師告訴我:「練習切片沒有捷徑可走,只有練好了廚藝,才有可能在苔蘚植物的研究上有所作為。」時間上我們無法重返過去,但是通過標本,可以比對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間環境的差異,了解以前的重金屬或者汙染水平,甚至可以提取DNA信息。研究10多年苔蘚之後,我發現我還是曾經的那個少年,內心依然嚮往著大自然。

1、苔蘚很小,卻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植物之一,4億年前就出現了,比恐龍還要早1億6千萬年。2、「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除了青綠色,也有一些苔蘚是紅色的。3、在整個自然界中,苔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製造氧氣,保持水土,可以把它想像成地球的皮膚。而且其他高等植物無法立足之處,苔蘚能默默地生存,是拓荒的使者。4、苔蘚對汙染物極其敏感:苔蘚越多,這個地方的環境越好、汙染越少。

5、苔蘚曾被用於醫療。一戰期間,青黴素還沒發明,醫生曾使用泥炭蘚給傷員包紮傷口。因為泥炭蘚吸水性強,還有抑菌效果。據記載,整個一戰期間,有幾百噸的泥炭蘚被用作醫療救治。這也導致了英國等一些國家天然泥炭蘚棲息地的急劇減少。

日本苔寺(西芳寺)

6、苔蘚之美的最佳體驗處:日本京都,一個苔蘚為主題的寺廟——西芳寺(也稱苔寺)。裡面生長著100多種苔蘚,色澤濃豔綿軟的苔蘚覆蓋了地面,與周圍的植物、池水形成美妙的畫卷。

7、網紅生態瓶,裡面的苔蘚(多是白髮蘚)其實只能養一到兩周,因為室內的空氣、水分和溫度都不適合苔蘚生長。

苔蘚植物圖片由馬文章博士提供

務必在文章發布24小時後才能轉載,文章開頭註明出處:米蘭設計之旅(ID:Milano04),如需開白,請在後臺留言,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後臺刪除,微信公眾號廣告推廣合作:餘小姐13535331549

相關焦點

  • 【角度】博士小哥痴迷野外,10年來不斷進山找新物種,果然有重大發現
    馬文章是一個「苔蘚痴」,2009年生態學博士畢業後,來到雲南幹了苔蘚標本管理員的工作。和一般的標本管理員不同,馬博士一有機會就往野外跑。每年大概有3個月的時間,馬博士都在野外搞採集。粗略統計,工作十年,野外考察的次數有67次,平均每次7~15天,最長的時候一個多月。中國西南地區的自然保護區他大都跑遍了,採摘的標本有11000多號。不止是苔蘚,其實每一種植物,都會有一份模式標本,用來確認這類植物的身份。有的植物的模式標本,全世界就只此一份。
  • 海口羊山溼地發現水蕨新物種,屬易危物種
    (中國科學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學研究中心)蕨類植物多樣性和進化研究組,聯合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研究人員,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Phytotaxa上發表中國水蕨屬橫走莖新物種——邢氏水蕨。邢氏水蕨的發現為中國生物物種名錄及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增添了新成員值得一提的是這次水蕨新物種發現的地點就在海口羊山溼地
  • 雲南又雙叒叕發現新物種!這次是…
    經過長期考察、採集和相關研究中科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員在雲南西雙版納及寮國北部發現植物新種密花八角楓被評估為瀕危等級近日該研究成果發布在國際學術期刊上密花八角楓 八角楓屬(Alangium)隸屬於山茱萸科(Cornaceae),現今計錄約有55種,主要分布於亞洲的熱帶、亞熱帶以及太平洋諸島和澳大利亞東部區域。
  • 兩個全新物種被發現,為何自然界不斷有新物種出現?
    科學家是如何發現新物種的?我國雲南,自古以來就是物種繁茂之地,無論是對於遠古生物的研究,還是對於現生物種的尋找,科學家們在雲南也經常會有收穫。同時,在雲南西雙版納的熱帶植物園裡,科研人員還找到了海棠屬的植物新物種,並且在西雙版納還找到了一種背上花紋好像是「猴子臉」的全新昆蟲物種——先導板蟹蛛,以及另一種全新的植物物種——勐海西番蓮。由此可見,在我國雲南地區,似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新物種被發現,這次也就不例外了,作為新物種的高發地區,這次的紫花黃藥,也是在西雙版納發現的。
  • 發現天牛新物種 他不是科班的
    新物種的發表,也是「小寨子溝保護區天牛昆蟲多樣性研究」項目的成果之一。世界新物種——小寨子溝刺虎天牛日前在中國四川被發現。發現者稱,該物種至今才被發現,是因其與屬內其他種類區別不明顯,易混淆。2016年7月、8月及2017年6、7月,經保護區批准,劉彬與中科院昆蟲博士王成斌及多名捷克甲蟲研究人員,在四川綿陽北川縣小寨子溝保護區採集了8794號天牛標本,分屬180多個種,較《四川小寨子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報告》中的12種天牛科昆蟲多了170餘種。後期研究發現新物種法制晚報(以下簡稱「法晚」):你們是怎麼發現新物種小寨子溝刺虎天牛的?
  • 四川發現植物新物種「戟葉風毛菊」
    央廣網成都12月1日消息(記者賈宜超)記者從四川省林草局獲悉,四川在大巴山區開展蘭科植物調查過程中,發現了植物新物種——戟葉風毛菊。  今年8月,在大巴山區開展蘭科植物調查過程中,來自三峽醫專的易思榮教授團隊在巴中市發現了菊科風毛菊屬一奇特的野生植物。隨即,中科院華南植物園陳又生研究員和徐連生博士加入了對該植物的野外調查研究。
  • 男子發現暴龍新物種化石 比霸王龍早出現250年
    原標題:加拿大男子發現暴龍新物種化石 比霸王龍早出現250年圖源:CNN海外網2月11日電 近日,加拿大一男子發現了一種暴龍新物種化石,這也是加拿大有史以來發現的最古老暴龍物種之一,這一發現填補了該國對暴龍進化理解方面的空白
  • 已滅絕的物種在不斷出現,難道是物種在輪迴?
    已滅絕的物種在不斷出現,難道是物種在輪迴?2020年從一開始就出現了很多讓人擔憂的事情,而且在今年也發生了各種各樣的災難,這樣的事件不少人都覺得非常的痛心,那2020年的地球到底怎麼了呢?已滅絕的動物在不斷的出現,有網友表示:難道是物種在輪迴嗎?下面就帶大家來看一看吧。
  • 科學家發現「半貓半熊」新物種,既像貓又像泰迪熊,難道是雜交?
    01. 2003年,就已經被發現;2013年,被正式公布為新物種 2013年8月15日,美國史密森學會宣布小尖吻浣熊為新物種。其實,早在10年前,海爾根博士就已經看到它們的標本。據《人與自然》報導,到了2019年,此物種目前增長到700-900隻。 隨著小尖吻浣熊被定義為新物種,浣熊家族多了一個新成員。這個物種的中文學名叫做小尖吻浣熊,拉丁學名是Bassaricyon neblina,英文名為Olinguito,西班牙語意為「小的、可愛的」。
  • 四川發現新物種——戟葉風毛菊,你見過它嗎?
    11月30日,紅星新聞記者從四川省林草局獲悉,第二次全國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資源調查取得階段性進展,四川省蘭科植物資源專項調查任務過半,在大巴山區調查過程中發現了植物新物種——戟葉風毛菊。
  • 加拿大男子發現暴龍屬新物種化石 可追溯至8000萬年前
    中新網2月11日電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加拿大一名男子日前發現了一種暴龍屬新物種化石,這是加拿大50年來首次發現新的暴龍物種,也是北美已知發現的最古老暴龍屬物種之一。圖片來源: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截圖。
  • 加拿大男子發現暴龍新物種化石 比霸王龍早出現250萬年
    來源:海外網圖源:CNN海外網2月11日電近日,加拿大一男子發現了一種暴龍新物種化石,這也是加拿大有史以來發現的最古老暴龍物種之一,這一發現填補了該國對暴龍進化理解方面的空白。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加拿大男子約翰·德·格魯特(John De Groot)近日在該國阿爾伯塔省的一次徒步旅行中偶然發現了一塊暴龍頭骨化石。這塊化石的獨特性、尤其是連接上頜的垂直脊幫助研究人員確定它是一個新物種。
  • 新物種!安徽新發現的動物竟然如此神奇
    近日,「安徽黃山發現兩個哺乳類新物種」的消息一經發布就衝上熱搜榜首。
  • 中國球蘭屬植物家族添「新丁」 雲南龍陵發現新物種高黎貢球蘭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近日,在雲南省龍陵縣小黑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國家林草局昆明勘察設計院專家組,在開展野生動植物本底資源調查時,發現了夾竹桃科球蘭屬植物新物種,並將其命名為高黎貢球蘭。至此,中國球蘭屬物種增至48種和1變種。
  • 【新物種第11期】2020年04月發的新物種
    九龍唐松草位於甘孜州境內的四川貢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再添5個毛茛科植物新種,分別是細盔烏頭、疏葉烏頭、細莖唐松草、康定唐松草和九龍唐松草。這是繼1982年,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原所長劉照光於海螺溝發現並命名「垂莖異黃精」這一新種以來,四川貢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生植物大家庭又一次增添新成員。
  • 廣西植物研究所在廣西北部巖溶地區發現一隱存新物種——永福半蒴苣苔
    喀斯特獨特的地貌生境孕育了豐富的植物種類,近年來許多特有珍稀的喀斯特新類群被不斷地發現和報導
  • 浙江新發現,超珍貴!就在麗水野外……
    在浙江鳳陽山—百山祖國家級 自然保護區內, 生活著一群瀕危物種。 鳳陽山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採用紅外相機在調查浙江鳳陽山—百山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鳳陽山片區的獸類和鳥類多樣性中,發現紅外觸髮式照相機裡,成功記錄到白鷳、黑麂 、黃腹角雉、獼猴等珍稀野生動物的圖片和視頻
  • 新物種伊犁鼠兔:以草藥為食的天山萌物
    文 | 李維東 圖 | 李維東 謝永平 郭東明 王丹 冬目 在天山上,有一個僅發現三十多年的新物種,形似老鼠,實屬兔類,以雪蓮、金蓮花、紅景天等珍貴藥材為食,這是一個由中國人發現並命名的中國天山特有物種——伊犁鼠兔。
  • 外媒:科學家發現兩種罕見六鰓鋸鯊新物種
    據外媒報導, 於當地時間周三發表在《PLOS ONE》上的一篇論文介紹了在馬達加斯加和桑給巴爾附近的西印度洋發現的兩種新鋸鯊物種。 據了解,通常情況下鯊魚每側都只有5個鰓裂,但新發現的兩種鯊魚卻有6個。
  • 今年以來,在雲南新發現這些「稀奇」植物
    12月22日在雲南金平分水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了野牡丹科異藥花屬的一個新物種為世界生物物種增添了一新成員一起來看看這個神秘物種這「顏值」你給打幾分?雲南「植物界」陸續發現了許許多多稀奇古怪的存在地球生物多樣性的魅力匯集於此……走進雲南先從認識這些「稀奇」開始王國的生物多樣性一起來看↓↓↓運氣海芋10月我國科研人員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進行野外考察時發現天南星科海芋屬新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