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年年談,今年尤為切!2020,隨著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的印發,一場意義重大且影響深遠的劃時代教育改革已然拉開了序幕。《總體方案》對「破五唯」、實施「四個評價」等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有利於從根本上激發高校內涵式發展的內在驅動力,是未來一段時期指導我國教育評價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在此背景下,第四屆「科研誠信與學術規範」研討會於日前在北京大學圓滿落幕,站在深化教育改革的拐點之年,本屆研討會以「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夯實高質量育人體系」為主題,通過線上線下共議的形式,匯聚了來自學界領導、專家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事業單位的各界人士參與,為貫徹落實《總體方案》的戰略目標指出了基層通路。
據悉,本次學界盛會由教育部圖書館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和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主辦、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科研誠信與負責任創新專業委員會和北大-維普學術大數據應用實驗室協辦。主辦單位領導指出,高校必須深刻把握《總體方案》的要求和部署,推動教育評價從「指揮棒」升級為「推進器」、從「檢測站」轉型為「加油站」,為促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創造更多新動能。這亦是本次研討會的核心訴求之一。
「破五唯」!教育評價改革大棒下的破舊立新之路
改革開放以來,在我國教育規模迅速擴大的進程中,隨著「分數、升學、文憑、論文、帽子」等指標的不斷強化,直至當前的趨於固化,其已有悖於教育的本質。教育評價如果僅僅拘泥於簡單化、指標化、數據化的模式,「一葉障目」在所難免,「重論文輕育人」、「重數量輕質量」將逐漸成為我國高校走向畸形發展的通行證。
我們必須從解決制約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突出問題入手,把「破五唯」作為深化教育評價改革的重點環節,積極構建符合學術發展規律與人才成長規律的評價體系。
強化「破五唯」的厚重底氣,定要樹立學術自信。堅持質量優先標準,摒棄簡單以刊物判斷研究成果質量的做法,積極探索同行評議制度和學術成果代表作制度。正如本次研討會上教育部高等學校圖書館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王餘光教授所言:在學位論文的個性化和生命力問題上,要保證在科學研究的獨創性創新性,不能被模式化格式化的論文格式束縛。
同時,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院長荊林波教授在報告中強調,當前我國科技論文的總量和被引次數雖居世界第二,但質量良莠不齊。科學評價對科研誠信的重要性科學,「單一指揮棒問題「評價體系的短平快政策導致整個學界的浮躁等問題。去SCI化的學術評價創新,建立AMI綜合評價模型是落地的關鍵所在。堅持教育優先、預防為主的原則,加大懲處力度,推進聯合懲戒。深入研究探討,逐步統一標準。只有踐行於此,才能徹底打破「五唯」教條,成為拔高我國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高質量育人的全過程管理,篤定一個彼岸為目標的百舸爭流
隨著教育與社會經濟生活的關聯日益緊密,教育的工具化傾向逐漸凸顯,這也導致教育評價方法存在「唯結果論」的現象,片面、單一地把結果作為評判教育成效的主要渠道。有悖於人的成長規律和學術研究規律,使教育目標、內容、方式等走向功利化,極大妨礙教育功能的充分發揮。
對此,《總體方案》提出,要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在深化教育評價改革進程中,高校應堅持針對學生成長特點、針對各類學科特色、針對不同研究領域特徵,實施分類評價、多元評價、綜合評價,促進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更加符合規律。
本屆會議上,武漢大學本科生院副院長李曉峰在《新形勢下高校院系本科教學狀態評估工作思考》的報告中談到,高校應以院系本科教學狀態評估工作來引導和督促本科教學規範管理,教學建設。從改善評估的方式和水平入手,從數據考核為主結合現場考察為樣本,繼而帶動本科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
華南理工大學教務處處長項聰則針對網際網路時代下的本科生教育問題,指出教育理念引導為先,把忠於學術的理念帶入課堂,納入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學術規範教育。其次是制度建設,學生學術不端處理辦法,教師本科教學工作規範,納入學院教學質量狀況白皮書考核內容。由此強化過程管理的高質量保障。
同時,南開大學研究生院培養辦公室主任蔣雅文以《數位化背景下雙一流高校研究生培養的探索與實踐》報告,完整論述了從「完善開放共享的育人機制——師生共同體」;「重點工作著眼於數據驅動的教學管理和人才培養」;到「實施博士生研究生的學業學位分離,嚴格把控人才質量」的教學質量全過程管理模型。
結束語:
可以看到,本屆研討會來得正當時,不僅站在了我國教改深化的「拐點期」,同時也站在了中國社會發展巨變的「國運期」。未來的中國,釋放「人才紅利」當是披荊斬棘的最核心抓手。正所謂:治大國,若烹小鮮;不拘一格降人才方得大同。
教改年年談,今年尤為切!2020,隨著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的印發,一場意義重大且影響深遠的劃時代教育改革已然拉開了序幕。《總體方案》對「破五唯」、實施「四個評價」等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有利於從根本上激發高校內涵式發展的內在驅動力,是未來一段時期指導我國教育評價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在此背景下,第四屆「科研誠信與學術規範」研討會於日前在北京大學圓滿落幕,站在深化教育改革的拐點之年,本屆研討會以「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夯實高質量育人體系」為主題,通過線上線下共議的形式,匯聚了來自學界領導、專家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事業單位的各界人士參與,為貫徹落實《總體方案》的戰略目標指出了基層通路。
據悉,本次學界盛會由教育部圖書館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和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主辦、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科研誠信與負責任創新專業委員會和北大-維普學術大數據應用實驗室協辦。主辦單位領導指出,高校必須深刻把握《總體方案》的要求和部署,推動教育評價從「指揮棒」升級為「推進器」、從「檢測站」轉型為「加油站」,為促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創造更多新動能。這亦是本次研討會的核心訴求之一。
「破五唯」!教育評價改革大棒下的破舊立新之路
改革開放以來,在我國教育規模迅速擴大的進程中,隨著「分數、升學、文憑、論文、帽子」等指標的不斷強化,直至當前的趨於固化,其已有悖於教育的本質。教育評價如果僅僅拘泥於簡單化、指標化、數據化的模式,「一葉障目」在所難免,「重論文輕育人」、「重數量輕質量」將逐漸成為我國高校走向畸形發展的通行證。
我們必須從解決制約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突出問題入手,把「破五唯」作為深化教育評價改革的重點環節,積極構建符合學術發展規律與人才成長規律的評價體系。
強化「破五唯」的厚重底氣,定要樹立學術自信。堅持質量優先標準,摒棄簡單以刊物判斷研究成果質量的做法,積極探索同行評議制度和學術成果代表作制度。正如本次研討會上教育部高等學校圖書館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王餘光教授所言:在學位論文的個性化和生命力問題上,要保證在科學研究的獨創性創新性,不能被模式化格式化的論文格式束縛。
同時,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院長荊林波教授在報告中強調,當前我國科技論文的總量和被引次數雖居世界第二,但質量良莠不齊。科學評價對科研誠信的重要性科學,「單一指揮棒問題「評價體系的短平快政策導致整個學界的浮躁等問題。去SCI化的學術評價創新,建立AMI綜合評價模型是落地的關鍵所在。堅持教育優先、預防為主的原則,加大懲處力度,推進聯合懲戒。深入研究探討,逐步統一標準。只有踐行於此,才能徹底打破「五唯」教條,成為拔高我國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高質量育人的全過程管理,篤定一個彼岸為目標的百舸爭流
隨著教育與社會經濟生活的關聯日益緊密,教育的工具化傾向逐漸凸顯,這也導致教育評價方法存在「唯結果論」的現象,片面、單一地把結果作為評判教育成效的主要渠道。有悖於人的成長規律和學術研究規律,使教育目標、內容、方式等走向功利化,極大妨礙教育功能的充分發揮。
對此,《總體方案》提出,要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在深化教育評價改革進程中,高校應堅持針對學生成長特點、針對各類學科特色、針對不同研究領域特徵,實施分類評價、多元評價、綜合評價,促進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更加符合規律。
本屆會議上,武漢大學本科生院副院長李曉峰在《新形勢下高校院系本科教學狀態評估工作思考》的報告中談到,高校應以院系本科教學狀態評估工作來引導和督促本科教學規範管理,教學建設。從改善評估的方式和水平入手,從數據考核為主結合現場考察為樣本,繼而帶動本科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
華南理工大學教務處處長項聰則針對網際網路時代下的本科生教育問題,指出教育理念引導為先,把忠於學術的理念帶入課堂,納入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學術規範教育。其次是制度建設,學生學術不端處理辦法,教師本科教學工作規範,納入學院教學質量狀況白皮書考核內容。由此強化過程管理的高質量保障。
同時,南開大學研究生院培養辦公室主任蔣雅文以《數位化背景下雙一流高校研究生培養的探索與實踐》報告,完整論述了從「完善開放共享的育人機制——師生共同體」;「重點工作著眼於數據驅動的教學管理和人才培養」;到「實施博士生研究生的學業學位分離,嚴格把控人才質量」的教學質量全過程管理模型。
結束語:
可以看到,本屆研討會來得正當時,不僅站在了我國教改深化的「拐點期」,同時也站在了中國社會發展巨變的「國運期」。未來的中國,釋放「人才紅利」當是披荊斬棘的最核心抓手。正所謂:治大國,若烹小鮮;不拘一格降人才方得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