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
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
【孔子叫漆雕開去做官,漆雕開回答說:我對此沒有信心。孔子很高興。】
漆雕開是孔子學生,字子開,少孔子十一歲。「吾斯之未能信」不是說漆雕開不信孔子說的話,而是「吾未能信斯」的倒裝,指自己沒有能力勝任。
孔子的很多學生在做官,甚至做到家宰這種高官,但是春秋時期禮壞樂崩,包括孔子自己在內,都無法改變局面,無法扭轉當權者的施政理念和手段。漆雕開不自信,孔子卻很欣慰,康有為對此註解:「漆雕子以未敢自信,不願遽仕,則其學道極深,立志極大,不安於小成,不欲為速就。」做官不是一件簡單事,這裡漆雕開既是謙虛,「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也是一種開悟,所以孔子心悅。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孔子說:主張行不通了,就乘坐木筏在海上漂流,跟著我去的大概只有子路了。子路聽到後很開心,孔子說:子路比我勇敢,但是不知道如何裁剪自己。】
「桴」讀fú,古代把竹子或者木頭編成簰當船用,大的叫筏,小的叫桴。孔子說要去海上漂流是一種感慨,就像今天我們不開心不得意時會說「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由」就是子路,前文多次提及,子路勇敢但是做事簡單,不會彎彎繞。有人將「無所取材」解釋為沒有地方獲取木材,意思是做不成木筏,自然就不用去漂流,由此打住子路的念頭。如此解釋太過牽強,不可取,另外這種低級玩笑毫無趣味。
孔子鞭打子路,希望子路有勇有謀。無論是小說還是歷史人物中,有很多做事簡單的勇者,比如張飛、李逵,子路大概也是如此。放在今天,靠武力越來越行不通,就像派出所貼的公告:打贏了坐牢,打輸了住院。雖說「勇者不懼」,對待怨恨也要「以直報怨」,但是如果能結合正確的方法就更好,這是孔子所提倡的,值得學習。
喜歡請關注、點讚、轉發,筆者在此拜謝!